郭治慧
飲食是文化的一部分,一方面,從飲食文化中可以窺探出某個社會群體的飲食取向、獨到的飲食觀乃至深層的文化;另一方面,中華文化中地域性的飲食文化的傳播對發(fā)揚中華文化有著以點帶面的作用。文章以魯菜為例,通過研究中國飲食文化的傳播策略,提出采用交互式、VR等新技術的應用對魯菜走向國際有一定作用。
中華餐飲文化在外影響力現狀
日常生活中,老百姓都關心飲食,中西文化交流從飲食開始也是最有生機和活力的,因此,以飲食為切入點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應該非常有效。
魯菜位居八大菜系之首,是中華飲食文化中典型的載體,毫無疑問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魯菜起源于山東的齊魯風味,著名的“滿漢全席”就是滿菜和魯菜的結合體,北京烤鴨吃法也能明顯地看到魯菜的影子,可見魯菜的“官菜”氣息較重。魯菜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山東人民重禮、熱情好客的精神。因此,做好魯菜的對外傳播對其他菜系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據《經濟日報》2020年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海外的中餐館約有55萬家,僅在荷蘭就有2000多家中餐廳??梢娭胁蛷d是海外傳播中華飲食文化的主場地。早在70多年前年楊步偉編寫了《中國食譜》,其英譯本1945最早在美國出版,一經面世便成暢銷書,至1960年已出版了27版,被翻譯成20多種文字暢銷至今,由此可見中餐在外的受歡迎程度。魯菜作為中華餐飲的一個分支,可以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發(fā)揚自身的獨有特色,更要重視打造魯菜招牌,推出具有代表象征意義的菜品。
魯菜對中華文化傳播的具體影響
1.推動地域特色文化傳播
魯菜可以側面展示山東地域風貌、風土人情、特色文化等。通過制作和品嘗魯菜能夠體悟齊魯文化,甚至是領略中華文化。例如膠東的大花饅頭的造型多為生肖和鮮花等代表吉祥的造型?;z頭還具有體積大、易分食等特點,體現了當地人豪爽、熱愛生活、追求吉利祥和的質樸情懷。食客通過食材了解當地的地理與人文風貌,再通過味蕾感知魯菜中所包含的儒家文化,促進齊魯優(yōu)秀文化傳播。
2.口味偏好彰顯魯菜飲食觀念
魯菜作為山東地域性文化的載體,菜品制作秉承“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理念,偏愛咸鮮口味,一定程度上呈現了當地的飲食觀念和價值取向。例如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簡略提到過的“膠菜”,膠東菜里有一道對蝦燒菜,對蝦是黃渤海灣的“中國對蝦”,白菜則指的就是膠東的白菜。這樣樸素的搭配有簡有繁,清新自然,符合道家追求自然的審美情趣。
3.激發(fā)食客對中華文化的興趣
飲食背后的文化故事和菜肴結合更能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飲食傳播的地方,該國的文化與故事也能得到傳播。食客喜愛某一道菜自然會想要了解更多關于這道菜的內涵,比如制作方法、烹飪工具、使用的食材、菜品的來歷等。除去菜品本身對國外食客的吸引,從哪些外在條件能夠讓食客對魯菜產生進一步了解的想法,從而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興趣是接下來要討論的。
魯菜形象傳播與推廣策略
1.廣告語設計與菜名翻譯本土化
在對外宣傳的時候注意做好廣告語的設計,既要簡單易懂、朗朗上口,還要能夠體現魯菜的特色,如:好客山東歡迎您,經典魯菜好味道。
文化傳播中要注意的是傳播語言的本土化。很多學者在中華飲食文化走出國門的策略中首先提到的就是菜名的翻譯。在翻譯時不僅要做到準確,更重要的是結合當地的文化,精妙地融合兩國文化以符合當地人的審美。推廣武漢美食的學者提到:翻譯中國特色飲食文化時我們不僅需要了解其飲食特色,而且要了解其特色菜肴背后的文化內涵。魯菜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菜名翻譯要做到先本土化再標準化,翻譯時要依據不同的國家結合本地文化進行翻譯,還要考慮受眾年齡層、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等因素。
2.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結合
在文化融合、跨文化傳播廣泛深入的時代,中國美食類紀錄片作為承載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成為中國在新時代向世界宣推中華文化的窗口。國內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國際上獲得了廣泛關注。因此要利用好國際國內的各種社交平臺,做好視頻和直播宣傳,像經典的魯菜可以通過Tiktok、抖音短視頻或者微博、Youtube等進行宣傳。同時也不能忘記傳統(tǒng)媒體的作用,美食雜志和廣告對于傳播魯菜也具有較大的影響力。筆者認為,當地的飲食協會需要積極調動起來,比如先通過網絡問卷和發(fā)放實體問卷,調查評選出當地人最喜愛的十種美食,后做成小冊子或者像電子版的導游圖,放于公交站牌掃碼可讀,在擴大閱讀流量的同時也帶動當地的餐飲業(yè)經濟發(fā)展。
現在高鐵服務業(yè)迅速發(fā)展,人們可以在高鐵上吃到某一路段的特色美食,濟南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是傳播魯菜的最佳窗口之一。把魯菜的地方特色小吃加入高鐵途徑濟南路段,把美食照片或者短視頻置于候機場和其他交通站點的進出口廣告牌位上,在推向國內旅客的同時也推向世界,創(chuàng)新旅行營銷模式。品牌形象可以和文創(chuàng)聯系起來,設計和堅持使用易于識別的魯菜標志,在宣傳上可以借鑒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的推廣方式,和快銷品牌做聯名,推出每季新菜或者附贈小玩具等吸引食客。另外,還有學者指出“網絡表情包+飲食文化”的搭配組合,能夠滿足美食愛好者一定的交流需求。這個觀點也是從微觀角度為美食傳播提供了啟示,即采用網絡上大眾喜愛的表情包方式宣揚魯菜,表情包的使用也會增進其他美食愛好者對魯菜的了解。
3.交互技術、VR技術應用
BillMoggridge首先提出了“交互設計”的概念,是指以用戶為中心,側重于用戶體驗。交互技術、VR技術不僅僅可以用在博物館和報道新聞上,還可以用來傳播美食文化?,F實中做魯菜的條件受到時間地點的限制,外國人在旅游或看紀錄片時無法擁有真切的參與感。但VR技術具有交互性、沉浸性、體驗性等特點,可以彌補這些條件限制,讓喜愛魯菜的人可以以沉浸式體驗做魯菜。在餐館區(qū)或者景區(qū)可以通過交互技術讓游客虛擬魯菜的DIY制作,這比傳統(tǒng)的親身制作更方便、更衛(wèi)生。游客完成制作后還可以生成做飯成果圖片和做菜的過程視頻,發(fā)給游客作紀念?;右曨l是制作視頻時加入互動選項,讓觀看者做出單項選擇,參與到美食制作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使用交互技術和VR技術可以讓喜愛魯菜的人體驗做菜流程,體驗者對做魯菜產生進一步的興趣,減少對中華文化的心理屏障,更加容易接納中國文化。
結語
虛擬現實技術可以應用在餐飲行業(yè),探索更加富有趣味性的用餐體驗,為傳播中華文化拓寬渠道。本文借鑒了其他學者對其他地域飲食文化對外傳播的調查結果。如孫麗偉在《跨文化視角下東北飲食文化對外傳播研究》中提出外國游客對東北特色飲食文化具有極大的興趣,尤其對當地知名度很高的豬肉燉粉條等菜的配料和烹飪方法等感興趣?;诖?,筆者有理由相信通過交互式技術和VR等技術的應用可以讓對中華美食感興趣的人體驗到它的制作過程,做進一步的了解后從而更加喜愛中華文化中的飲食文化。
參考文獻
[1]姚偉鈞.中國飲食文化傳播與“走出去”的路徑[J].文化發(fā)展論叢,2016(01):49-65.
[2]周素文.中國飲食的跨文化傳播——《中國食譜》評述[J].食品與機械,2020,36(10):235-236.
[3]鄭美真.日韓飲食文化的傳播及啟示[J].青年記者,2020(18):98-99.
[4]佟迅.基于孔子學院的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理念創(chuàng)新研究[J].藝術百家,2019,35(06):46-52.
[5]李虔.中國飲食文化“走出去”的對外傳播技巧——從武漢特色美食的英譯說起[J].文化學刊,2020(06):180-183.
[6]張翼飛,崔宏圖.紀錄片《中國餐館》的跨文化敘事及傳播策略[J].當代電視,2020(1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