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榮輝
(貴州百里杜鵑管理區(qū)百納彝族鄉(xiāng)恒大第七小學 貴州 畢節(jié) 551700)
生態(tài)課堂概念早在1932年就被人提出,主要是將生態(tài)學理論與教育學觀念、教育學特點融入在一起,解決了傳統(tǒng)課堂上學生相對被動、師生關系不夠和諧融洽等相關問題。而小學語文生態(tài)課堂則是指呈現(xiàn)了整體性、自然性、開放性、生成性等一系列特征的課堂形式,教學中學生有充分參與課堂活動,表達自我認知觀點、學習態(tài)度、學習結果的機會,自主性被充分激活,而教師也通過生態(tài)理念的應用和持續(xù)性更新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技能,實現(xiàn)教學相長。
探討生態(tài)理念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首先需要了解如何才可被稱之為生態(tài)化的語文課堂:
通過分析小學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學科屬性與特點可以發(fā)現(xiàn)語文教學應當既讓學生掌握知識、應用知識,又要關注學生借知識所生成的人文情感,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整體關系,所以生態(tài)化的小學語文課堂第一衡量標準是其教學目標以人為本,目標內容綜合平衡,兼具人文屬性和工具屬性。教師還會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基礎不斷調整目標層次,如低年級小學語文生態(tài)課堂側重點在于對學生知識能力的訓練,而高年級小學語文生態(tài)課堂的側重點在于對學生人文情感的啟發(fā)[1]。
語文知識展現(xiàn)在人文、科技、地理、歷史等多樣知識體系與元素之中,語文又可作用在科技發(fā)展、社會進步、生命解析等多元內容之中,讓學生將綜合語文學習能力應用在實際中更需要使生態(tài)化小學語文課堂包含盡可能豐富的、且與教學目標相契合的教學內容,充分讓學生借由內容工具掌握聽說讀寫能力。如在識字認字教學中就可增加如象形字甲骨文、傳統(tǒng)文化演變與社會發(fā)展等相關知識,伴隨著學生自我成長,讓學生正視中華文化、民族精神;在閱讀教學活動中則可利用如實時生活案例、社會熱點話題和新聞播報素材引發(fā)學生的共鳴,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中語文知識應用形式的良好習慣[2]。
生態(tài)課堂的根本立意是使課堂與學生的知識成長、生命力成長規(guī)律相一致,這就要求小學語文生態(tài)化課堂需有多樣靈活的教學過程,既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可以滿足學生不同階段、面對不同知識特點的學習需求。如教學中師生要基于文本理解、信息傳達和情感融合實現(xiàn)主動互動、主動交流,教師圍繞教材特點、考慮學生學習特點發(fā)起互動,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習慣、意愿主動參與互動?;蚪處熇庙椖抠Y料收集整理活動、小組知識辯論活動、情境劇演繹活動等多樣形式豐富課堂組織架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充分借由教學模式理解并應用知識,達成生態(tài)學習目標。
教學評價不僅直接反映了課堂教學的實踐成果,也直接影響著教學改革的方向和進度,生態(tài)化小學語文課堂的另一標準是可以實現(xiàn)多元主體的教學評價以及綜合性反思,將教師自評、學生自評、他人評價、互相評價融入在教學過程、評價教學結果之中,達成診斷評價的目標。而教師又會引導學生用生成式評價觀念進行互動、交流,綜合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應用思維。
鑒于小學語文生態(tài)課堂給學生成長、教師進步帶來的積極作用,許多小學語文教師會積極嘗試應用生態(tài)理念構建課堂,但在實操中卻會由于教師對生態(tài)理念的理解或自身教學素養(yǎng)產(chǎn)生不同的構建問題:
教學目標的形式化突出表現(xiàn)在教師雖然根據(j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確定了教學方向,但卻在教學中有側重點、有主觀選擇的忽略了某一目標的落實,如情感目標一筆帶過,學生不能自已感悟;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轉化時長有限,學生并未吃透知識?;蚪處熉鋵嵔虒W目標的方法過于形式化,尤其在情感目標的達成方面通常都是直接告訴學生結果,如文章傳遞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學生應當怎樣做、怎樣感受。
教學內容是達成生態(tài)化教學目標的關鍵部分,教師在選擇就學內容時過于依賴于教材知識和課內知識,較少實現(xiàn)課內外知識的聯(lián)動或課本知識向課外的延伸,導致教學內容有一定的局限性,無法最大程度上實現(xiàn)內容的豐富與擴展,導致學生更加依賴教材,缺少主動將知識變?yōu)閭€人應用能力的想法。而部分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只是講知識講內容,沒有實現(xiàn)生活化素材的引入,文本脫離了實際情況。
部分小學語文教師雖然想通過教學過程轉化達成生態(tài)化教學目標,但會考慮到小學生現(xiàn)階段的知識理解能力和應用水平,在教學中過度的講解知識,細化到字詞句、段落大意、文章含義、作者思想感情,無一遺漏,學生沒有自己解讀的時間和機會,教師從頭講到位,不僅讓學生會慢慢的依賴教師和已到手的知識,又容易讓學生注意力分散,無法有效利用課堂學習時間。且部分教師過于遵從自己的教學設計,忽略了對課堂上生成性問題的利用,不論學生產(chǎn)生怎樣的預設外問題都盡量引導其回到預設之內,該種情況也是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剝奪。
同樣考慮到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課堂觀察能力、語言思維特點,小學語文教師已經(jīng)習慣于由自己完成單一主體的結果性教學評價,只對學生學習知識的結果進行點評,如字寫的好、課文背的流利。課堂評價用評價短語、作業(yè)評價用書面評語,完全忽視了學生的能動性,也沒有考慮到學生學習心理的變化,評價過于片面也限制了生態(tài)化語文課堂的發(fā)展,限制了小學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成長。
1.整體目標
在制定整體語文教學生態(tài)課堂目標時教師需要其一,使得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是一個整體,只是在不同層面上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生成;其二,要按照三維目標層層遞進、相輔相成的標準進行設置,如知識與技能是學生掌握過程和方法的基礎,能讓學生在層次鮮明的目標指導下更好學習知識。
如《夜書所見》詩詞的教學目標就應當是讓學生要準確認讀紹、蕭、挑、蕭蕭等字詞及其含義,為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詩詞、理解詩句含義的過程與方法目標打下基礎,學生還應當通過感受詩詞意境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chǎn)生探究古詩詞的興趣,可以與詩人達成內心情感的聯(lián)動,體會到詩詞所傳遞的濃厚思鄉(xiāng)之情。教師根據(jù)這一整體目標所展開的教學過程也是遵循了學生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學習思維特點,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3]。
2.生成目標
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還應考慮到生成性因素的影響,使教學目標其一沒有固定劇本,真正體現(xiàn)教學相長;其二,應當預留一定的成長空間,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愿望。
具體在制定目標時教師可充分對學情進行分析,將整體目標進行細化,按照基礎-中級-綜合或拓展三個層次呈現(xiàn)動態(tài)化目標原則。如《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的知識與能力目標就可為學生首先需要認洼、印等生字,會寫鋪、泥等生詞,再將字詞融入在生活實際環(huán)境之中進行組詞、造句,理解含義,并要在正確、流利朗讀基礎上完成有感情的課文朗讀。過程與方法目標為學生需要抄寫自己喜歡的句子,要能夠理解句子在文章結構和含義表達中的作用,可以分析句子的修辭特點,感受到秋天水泥路的美。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是要讓學生首先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要能夠聯(lián)想到自己對于身邊生活、對于常見景色的感情,生成正確情感態(tài)度,最后要借由生活化的描寫感受社會、國家的美好,懂得感恩。
1.生活內容
生活化內容的應用主要是依托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論選擇與文章內容、與學生感悟生成血脈相通的教學素材,使語文教學在廣度與深度上覆蓋學生的學習、生活體驗、真實情感生成,有助于學生借助文本回憶相似的生活經(jīng)歷,體會到生命的真諦。
如在教學《聽聽,秋的聲音》一文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播放秋雨敲擊樹葉、秋風陣陣等的聲音,將學生的注意力用生活化音頻資料凝聚在一起,教師引導學生回憶聽到該種聲音自己第一時間想到了哪些生活畫面,如窗外秋雨綿綿,廚房內母親在為自己烹制熱氣騰騰的菜肴;或走在沙沙作響、鋪滿落葉的馬路上,自己圍著母親親手制作的毛線圍脖。引導學生將生命的聲音與生命的畫面、生命的感受結合在一起,仿佛在課堂上就可以看到秋風掠過的田野,聽到豐收的歌吟[4]。
2.人文內容
基于語文教學的人文屬性和培養(yǎng)學生生命感知能力、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要求,語文教師在生態(tài)化語文課堂上還應當多融入有情感影響力、有豐富思想內涵的人文知識素材,讓學生既感受到文學的魅力又生成健康正確的審美情趣、審美品格。
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教師應當請學生回憶自己的學習時光、生活時光,對比小女孩的悲慘遭遇,學會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懂得感恩父母的辛勞付出。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時則可以借影視資源請學生觀看真實的戰(zhàn)斗場面,結合文章中的描寫,更深刻的感受主人公身上為祖國、為人民拋頭顱灑熱血、不畏生死的勇敢精神,用人文類知識素材不僅讓學生更好理解文章,也能夠培養(yǎng)其熱愛祖國人民、向英雄人物學習的優(yōu)良品質。
1.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主要是利用鼓勵方式解放學生的雙手,讓學生自己動腦思考,自己觀察、分析問題,自己交流問題解決方式并生成系統(tǒng)知識,在此過程中訓練學生的語言綜合使用能力,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讓其學會融會貫通。
如教師將《花牛歌》和《秋江的晚上》放在同一課學習時間之內,請學生自己通讀詩歌,對比找到二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可以利用旁白注釋的方式標注出來,如同樣運用了擬人修辭手法描述蘆葦和花牛,都呈現(xiàn)了輕松自然的生活畫卷,都可以給自己帶來樂觀積極的感受。在學生自己思考之后再請其就近與前后桌同學進行討論,學生之間彼此交流學習感悟,可以訓練其思維整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互相交流學習結果之中更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不同的學習情感。
2.自主感悟
自主感悟則是通過讓學生讀文本進行感悟,提出質疑,或讓學生借鑒文章寫作手法、創(chuàng)作角度進行仿寫、改寫等方式幫學生擺脫依賴教師、依賴學輔材料的不良學習習慣,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體驗、自主學習權利。
如在單元教學之前即有意識讓學生寫日常觀察日記,觀察身邊的人、事、物,觀察家居盆栽、鄰居家的寵物,在教學寫觀察日記的習作課上請學生帶來自己的一篇觀察日記,對比《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等文章的寫作手法,找到自己在沒有教師指導和幫助時寫作的材料與作者成熟寫作材料之間存在哪些差異,談一下自己的感受,再從模仿的角度入手進行微調或增補、刪減內容,讓學生記自己去感受,產(chǎn)生探索欲望,又可以通過實踐糾正的方式將感受到的內容變?yōu)樽约旱膶W習技巧[5]。
1.角度全面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語文學習評價時應當從多個角度入手,如學生的語文學習態(tài)度,學習不同知識的能力,積累的文字、閱讀、寫作知識,掌握的具體學習方法,以及通過閱讀、寫作、聽說訓練生成的不同情感,引導學生也從多元角度對教師進行評價,如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觀念、教學方法,感受到的教師精神,用更加全面的評價體系達成師生相互評價、共同評價的目標。
2.方式多樣
生態(tài)化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評價還應當實現(xiàn)方法的多樣性、融合性,如教師利用小組學習成果展示的方式給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相互評價的平臺,學生之間可以用互相提問的方式完成滲透評價。教師也可將學生對自己教學行為等的口頭評價、書面溝通建議等整理形成反思記錄,用于調整后續(xù)教學方案。教師給學生進行的書面評價、作業(yè)評價、階段復習評價可以伴隨著家長反饋、同伴評價等形成學生成長檔案,定期進行追蹤和補充。
將生態(tài)理念融入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上可以使小學語文教學有更加綜合的多層的目標,有落實目標的豐富生活化、人文化教學內容,有多樣靈活的教學組織形式、緊密銜接的教學過程和多元多樣的教學評價體系、評價結果,教師依托于這一系列生態(tài)課堂因素可以不斷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學生依托于這一系列生態(tài)學習因素也可以更好的學習語文知識、掌握語文技巧、生成綜合語文能力以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