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瑩
(甘肅省臨洮中學 甘肅 定西 730500)
陶淵明是中古時代的大思想家,其文學思想更是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社會人事的虛偽黑暗有著極度清晰認知,因而其隱逸并不是消極地逃避現(xiàn)實,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會現(xiàn)實的積極意義。即使在其陷入饑寒交迫的困境中時,感到彷徨與無助,甚至動搖過,但最終并沒有向現(xiàn)實屈服,從其創(chuàng)作的大量詩文中可以看出陶淵明的價值觀與人生觀。縱觀其創(chuàng)作的100多首詩文,可以看出與生命主題有關(guān)的詩文占比非常高,已經(jīng)過半,因此,從其詩文中滲透出的生命主題具有研究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下面從以下五個方面淺論陶淵明詩文中的生命主題,以此從美學視角鑒賞詩文中的生命美,感知其生命觀。
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更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但其田園詩的數(shù)量最多,影響也最大。對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詩文進行分析研究,如《連雨獨飲》、《飲酒》、《歸鳥》等詩文分析時,可以看到有大量的“歸”、“還”字眼,從此處可以看出,陶淵明一直想要離開仕途,遵循自己的本心,回歸自然生活。陶淵明作為田園詩的鼻祖,其大多田園詩中都蘊含著大量的內(nèi)心想要回歸自然,向往自然的情感。有分析陶淵明詩文中生命主題的文章指出,陶淵明想要通過詩文表達的回歸情感可能是回歸到田園生活中,回歸到大自然的懷抱中,或者是回歸虛無,離開人世。但進一步分析陶淵明的詩文可以發(fā)現(xiàn),生命本體的回歸,并不單單是本體回歸自然生活,而是心靈上的、精神上的回歸自然。
在陶淵明所創(chuàng)作的詩文中,可以看到大量的體現(xiàn)“自然”的意義詞匯,表達其想要重返自然的決心。在陶淵明幼年時期,其家庭較為富裕,其父有足夠的銀錢供養(yǎng)其讀書識字,但隨著陶淵明父親的離世,家境逐漸沒落。為了生存與生活,陶淵明在二十歲時,憑借著真才實學開始了游宦生活?!讹嬀啤菲涫?“在昔曾遠游,直至東海隅。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此行誰使然?似為饑所驅(qū)。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馀??执朔敲?息駕歸閑居?!边@首詩文即是其回憶游宦生涯而創(chuàng)作的,不僅將其為何做官的想法融入到詩文中,更將內(nèi)心的渴望寄托于“息駕歸閑居”中。
陶淵明在公元405年任江西彭澤縣令,但上任八十多天后,因內(nèi)心的向往驅(qū)使,使其放棄做官,掛印回歸田園,正式開始了自由自在、雖清苦卻怡然自得的田園自然生活?;貧w自然田園后,陶淵明創(chuàng)作了五首《歸田園居》,以此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喜悅,以及對過去仕途生活的追悔[1]?!稓w田園居》其一中,陶淵明將仕途生活比喻為樊籠中的小鳥,看似衣食無憂,實際上精神一直處于壓力狀態(tài),常常感到壓抑與痛苦;在回歸田園后,將田園生活比喻為沖破樊籠,回歸自然的小鳥,是慶幸、是歡欣,更是對田園生活的無限憧憬與深入陶醉。在此詩文中,陶淵明表達出內(nèi)心的慶幸與歡愉,身心皆回歸到向往之處,生命本體的最終回歸,并不是因著名與利,而是因為心之向往,向往那怡然自若的田園自然生活,更是精神世界終于落地生根,找到歸宿。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大量詩文中出現(xiàn)的字眼,如“歸”、“還”中體現(xiàn)的思想情感,在此時終于得以表達,生命本體回歸于自然,精神世界落地于自然。
人誕生在世界上,就有了生命,生命存在的體驗,不僅是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更與整個宇宙、整個世界有聯(lián)系。宇宙中有眾多的生命體,只有這些生命體組合而成的生態(tài)世界,才是最具生命美感的,所以,人必須要與其他生命體和諧相處,不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還要珍惜愛護其他生命,如水里的生物、地下生物以及除人類以外的其他生命等,由此集合形成一個平衡、積極的生態(tài)家園。在此基礎上,人的生命存在才更有價值,才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斷健康發(fā)展。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其思想意識中一直向往這種安靜、平和的田園生活,雖然從他的生活經(jīng)歷中,并不能看出其想從哲學的角度看待生命,構(gòu)建生態(tài)家園,但卻可以輕松地從其詩文表達的情感中,發(fā)現(xiàn)其蘊含的對生命的感嘆,這就是一種生態(tài)智慧,是其遵循內(nèi)心想法后,憑著多生命的敬畏,對生命的珍視,從而形成的生態(tài)自覺,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展現(xiàn)出陶淵明對生命的認知態(tài)度,向世人展示其生命觀與價值觀。
《桃花源詩并記》是陶淵明晚年時期創(chuàng)作的代表作,表現(xiàn)是一種高尚美好的人類社會理想[2]。從這首詩文中可以看出陶淵明對生命的追求與體驗,桃花源是作者向往的理想社會,在這里生活,不會受到世道壓迫,不會被剝削、欺壓,只要你付出努力,就有對等的收獲。生活在桃園中的人們,是平等的、快樂的,更是自由的,對生命的敬畏是由心向外體現(xiàn)的。陶淵明在《桃花源詩并記》這首詩文中表述的是這樣的一件事情:一名打漁人因迷路而誤入到桃花源中,桃花源中的居民對誤入到此的漁人伸出友好之手,表達出足夠的善意,不僅像迎接好久不見的親人一樣接待了漁人,更是紛紛邀請漁人作客,設宴款待。借助漁人的視角,我們看到桃花源中人與動物和諧共存,這里的人們安居樂業(yè),不需要為賦稅發(fā)愁,不需要為耕種勞心,因為這里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按照自己的能力做力所能及之事,勞動是自覺完成的,環(huán)境是共同維護的,這里是平安祥和,與世無爭的。在此首詩文的字里行間,都無限滲透出生命的絕對體驗,是對生態(tài)家園的向往與滿足,體現(xiàn)了陶淵明對生命的認知意識形態(tài),更向世人充分展示其生命觀。
陶淵明對生命的存在體驗,更體現(xiàn)在與他人的和諧相處上?!锻T撇⑿颉愤@首詩文共分為四章,主要表達的思想是對親友的無限思念,主要以寫春天發(fā)酒,由酒思與親友共同享用,但因為恰逢亂世,路途不暢,從而不能暢懷痛飲?!稓w田園居(其五)》這首詩文前面四句主要寫陶淵明獨立歸家的場景,后六句則表達出歸家后與親友、鄰人之間的和諧相處、田園樂趣。陶淵明的詩文中處處滲透出對生態(tài)家園、對生命感嘆以及對和諧社會的向往之情,而正是這種自然的生命觀是值得我們學習并思考的。
人的生命并不是無限的,總是出生、成長、再消亡。世間萬物只有其生長定律,生命作為世間萬物中的一種,同樣需要遵循此定律。但生命與其他事物還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不僅是因為其具有獨立思考的意識,更是因為生命會創(chuàng)造價值,對生命價值的審定,會使人類對生命產(chǎn)生敬畏心,進而尊重生命、愛護生命,坦然地面對死亡。
陶淵明是著名的田園詩人,其創(chuàng)作時,尊重自己的內(nèi)心想法,不刻意曲意逢迎地創(chuàng)作一些違背內(nèi)心想法的作品[3]。《歸田園居》五首詩文中,都或多或少地展現(xiàn)出陶淵明的內(nèi)心想法,而正是從這些詩文透漏出的想法中,我們可以觸碰到陶淵明的內(nèi)心,了解其本性:不喜歡官場生活,卻因生計之苦而不得不做一些領其內(nèi)心不安寧,精神壓抑的事情?!兑宜葰q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jīng)錢溪》這首詩文是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在陶淵明41歲時所創(chuàng)作,當時劉敬宣上表晉安帝自請辭職,陶淵明因為此事而出京辦事時,路過錢溪時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此詩文。這時,陶淵明的內(nèi)心受到很大觸動,這也更加劇其想要回歸田園的決心。正是因為陶淵明的這種遵從內(nèi)心想法的本性,使其詩文中出現(xiàn)更多的“云”、“鳥”、“松”、“菊花”等可以寄托其對自由、對田園生活向往的字句。讀書對于陶淵明而言,是快樂的,是隨性的,并不存在功利性?!段辶壬鷤鳌肥翘諟Y明創(chuàng)作的自傳文,主要表明其人生三大志趣:讀書、飲酒、寫文章。從詩文中可以看到一個真實的、向往自由與田園生活的個人形象?!吨咕啤愤@首詩文充分表現(xiàn)了陶淵明對飲酒的熱愛程度,這首五言詩先六句抒寫其對淡然樸素生活以及天倫之樂的心喜之情,次六句則表達飲酒是人生一大快事,不可以停止,中間四句則起到過渡作用,以一勸一答的方式引出末尾四句,說明早日停止飲酒對身體好,表達出陶淵明對酒的依戀之情,但卻因遵循本心健康的想法,從而滲透出想要忌酒的打算。由此處可以看出,陶淵明一直是尊重內(nèi)心想法的,更是尊重自然生命的。
陶淵明審定生命的價值,可以從其詩文處處流露出的對時光的珍惜處看出。《歲暮和張常侍》這首詩文不僅將市朝的風云變幻表達,更將歲暮的凄冷與暮年的悲涼融為一處,整首詩文滲透出對時光流逝的悲傷感嘆之氛圍?!峨s詩》共有十二首,第一首中表達了陶淵明對“人生無?!?、“生命短暫”的嘆喟。這對晚年的陶淵明而言,是一種生命意識的覺醒,此時的覺醒并不是說他想要抓住機遇,做出一翻大事業(yè),而是在此時日暮之年,也要珍惜生命,珍惜時光,不因年老而悲春哭秋,而是對生命更加敬畏與珍惜,這是生命意識的升華,更是陶淵明詩文中滲透出的、值得我們學習的生命觀。
陶淵明的詩文中最為明顯、且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其對生命的盡頭--死亡的坦然,其表現(xiàn)出要尊重自然生命的更迭。生命的消亡,雖然代表了人的消失,是人生最終的結(jié)局,很多人會因此而恐慌、懼怕,但生命的消亡會因人的懼怕而不存在,不發(fā)生嗎?不會。陶淵明珍愛自己的生命,但其內(nèi)心更珍視精神世界的飽滿?!缎斡吧癫⑿颉愤@首詩文是通過形、影之間的一贈一答以及神的開釋,表明對生命的看法:生命是短暫的,人人都想要長生不死,這是不現(xiàn)實的事情,三皇與彭祖,以及其他更多的先賢都難免一死,死并不可怕,遵從內(nèi)心,聽從命運的安排,既不因生命存在而狂喜,更不因生命消亡而畏懼。《擬挽歌三首》是陶淵明在其六十三歲時創(chuàng)作的詩文,表達其對生死的淡然與看法,同時也安慰其親友不必過于悲傷。這首詩文中,陶淵明假想了自己死后親友的情形,并將其表述在詩文中,可以看出陶淵明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特點,便是其想到什么說什么,更多是直陳其事。這種看破生與死的達觀思想,對一個身體健康并可以理智看待問題的人而言,是可以容易表達的,但陶淵明再創(chuàng)作這首詩文時,其正處于病重期,并且在創(chuàng)作兩個月后病故。在此時,陶淵明還能以理智的思維,達觀心態(tài)創(chuàng)作這首詩文,可見其心性,更可見其對生命價值的審定,坦然面對死亡。
生命的深層感悟,已經(jīng)與人體肉身的產(chǎn)生與消亡脫離,更多是精神世界的沉醉。生命對世間萬物而言都是可貴的,但生命卻不被人的意志、萬物的想法而發(fā)生改變,無論做什么,還是不做什么,都不會影響生命之輪的轉(zhuǎn)動。陶淵明對生命的感悟與認知是通透的、是自然的,更是遵從與本心想法的。從其創(chuàng)作的眾多詩文中可以看出其對生命的深層理解與感悟,更多是沉醉在精神世界中?!哆B雨獨飲》這首詩文創(chuàng)作于雨中,此時,陶淵明正在雨中獨飲,在飲酒中感悟議論人生哲理,他始終相信有生必有死,世間萬物都遵循生死定律,所以,人應該聽從自然的安排,順應自然的發(fā)展規(guī)律?!蹲约牢摹愤@首詩文是陶淵明為自己創(chuàng)作的一篇祭文,在此中,他對自己的生活情狀、性格志趣以及人生理想都作了總結(jié)性的抒寫。陶淵明認為人要長有歡樂,必須樂天委分,也就是說要順應自然的發(fā)展規(guī)律,這樣才能做到賞不為喜、罰不為優(yōu),享受清明之心境而無物欲之牽累。這首詩文中滲透出陶淵明對生命的深層感悟。
陶淵明生活與魏晉南北朝時期,這個時期內(nèi)人對生命的感悟,以及生存意識的覺醒,正處于初步形成期。陶淵明最為喜好飲酒,在其詩酒人生中,對生命的深層感悟都逐步融入到其創(chuàng)作的詩文中,他想寫什么就寫什么,他的詩文是真實的形態(tài)縮影,更是真實生命的存在載體。通過閱讀并理解陶淵明的詩文,可以看到其詩文中的生命主題:對和諧生命的追求、對自然生命的尊重、對生態(tài)田園的向往、對生命消亡的淡然。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飲酒》這首詩共二十首,都是借酒為題,抒發(fā)陶淵明對歷史、對現(xiàn)實以及對生活的感想與看法,從而盡情地抒發(fā)對當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以及對自然自由的田園生活的喜愛與向往,將其高潔偉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二十首以酒為題的組詩,詩酒結(jié)合,以酒寄意,將陶淵明對生命的深層感悟充分展現(xiàn),強調(diào)其精神世界的沉醉。
陶淵明在創(chuàng)作詩文時,常常會以酒為媒,以情為介,將內(nèi)心想法與情感表達,從而自然地將自身對生命的深層感悟明明白白地坦露。在陶淵明的生命觀中,人的生命必須是“真實”的,是與內(nèi)心想法合一的,但大多數(shù)的世人對生命的感悟確實名與利,是金錢與地位,從而沉淪在物欲世界中難以自拔,常常感到身心疲憊,卻又難以掙脫。在《飲酒》詩文中,陶淵明將自己對生命的深層感悟融入其中,看似以“飲酒”為名,卻將自己豐富的思想情感納入其中[4]?!讹嬀啤吩娢闹?陶淵明對當前的時局變換是憂慮而又關(guān)切的,因有對社會現(xiàn)實的黑暗與道德風氣的敗壞的痛恨與無奈,從而對自由的田園生活更為向往。在其歸隱田園后,不僅要克服現(xiàn)實生活的重重困難與阻礙,更要面對社會輿論對其的抨擊,世人不明白可以在名利場揚名的人為何最終要過會窮困潦倒的田園生活。此時,陶淵明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富足,看似生活困苦,但其內(nèi)心確實安定與祥和的,生命是踏實而自由的。人活一世,雖然避免不了死亡,但卻可以在生與死的過程中,遵循本心與本性,自然生活,獲得精神世界的安寧與幸福。由此可見,陶淵明詩文中的生命主題,不僅僅是對生命的尊重,更是通過對生命深層理解感悟,進而上升到精神世界層面上。陶淵明的眾多詩文中,表現(xiàn)出其對動蕩社會的不安,但更多卻是其對田園生活的贊美與情感寄托。所以,在當今社會中,我們誦讀陶淵明的詩文時,不僅要學習其詩文文化,更要透過詩文表面含義,深入探究其蘊含的生命主題。
總而言之,通過上述淺論陶淵明詩文中的生命主題,可以看出其詩文中滲透出的價值觀與生命觀,生命本體回歸與自然,體驗生命的存在,生命價值審定后要坦然面對死亡,對生命進行深層次感悟,沉醉于精神世界中,最終陶淵明尋尋覓覓后,由仕途歸于田園,由物質(zhì)生活主宰精神轉(zhuǎn)為精神世界至上,看似生活更為窮困潦倒,在其精神世界卻前所未有地豐富、飽滿,最終每日都沉浸在舒心的田園生活中,創(chuàng)作出一首首膾炙人口的田園詩,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因此,生命的存在意義與存在價值,并不是靠外在物質(zhì)影響而存在的,而是反思內(nèi)心,在精神上獲得滿足,不枉人生走一回。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群文閱讀教改實驗專項課題成果論文,課題名稱:探究群文閱讀中高中生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方式,課題立項號:GS[2021]GHBZX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