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姚雨
經(jīng)濟學碩士金融從業(yè)者
有一種玩具叫“潮玩”,其代表“嘉賓”就是盲盒。
從大火到常態(tài),“盲盒經(jīng)濟”已經(jīng)持續(xù)了兩年時間。當初,把這股風尚推向高潮的正是泡泡瑪特(POP MART)公司。那個噘著一張尖尖小嘴、姿態(tài)嬌憨的經(jīng)典玩偶形象,因為符合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人們對“萌物”的期待,又借助玩偶“盲選”“交換”促進了人們的社交,直到今天,它依然備受歡迎。今年1月,泡泡瑪特又上新了——與肯德基聯(lián)名推出盲盒套餐,消費者只要購買價值99元的家庭桶,就能獲得新款盲盒一個。很快就有新聞報道,有人為了集齊整套玩偶,一次性花費上萬元,買下了106份套餐!
對此,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點名批評:這已經(jīng)不是“創(chuàng)意營銷”了,而是食物浪費!隨著“萬物皆可盲盒化”風潮的持續(xù),這一聲“當頭棒喝”,讓我們不得不開始警惕,我們面對的到底是“盲盒”,還是“盲目”呢?
“盲盒經(jīng)濟”展現(xiàn)的,是一種非常古老又經(jīng)久不息的商業(yè)套路:包裝,用老話說就是“換湯不換藥”。我的童年在20世紀90年代,我清楚記得,我們那個時代就有“盲盒”——小浣熊干脆面“水滸英雄卡”。
誰也不知道一包干脆面里藏著哪個英雄人物,只有打開了,才能得到答案。形式和結果與今天的“盲盒”如出一轍,同樣有許多干脆面被原封不動地丟棄,造成了浪費。
當然,撇開食物,僅僅關注玩具本身,我也難免覺得,今天的“盲盒”,有趣度還不如當初呢!108張“水滸英雄卡”背后有一個強大靠山《水滸傳》,深入了解《水滸傳》的同學會知道,“一百單八將”并非施耐庵憑空杜撰,而是經(jīng)歷宋元兩朝更替,以及后來元雜劇等藝術加持,由少到多慢慢匯聚成形的?;旧希總€人物都關聯(lián)著波瀾起伏的歷史故事和百轉千回的英雄傳奇,這是“干脆面盲盒”再難集齊也深深吸引人的“靈魂”所在。
可今天的泡泡瑪特呢?據(jù)了解,其人物形象基本是“憑空產(chǎn)生”的。比如,最知名的“莫莉”(Molly)形象是這樣來的:公司先邀請一眾設計師、藝術家,共同發(fā)揮靈感進行人物設計,接著,由專門的IP運營團隊給人物取名、設定身份、塑造“人設”,最后直接將“盲盒”鋪貨銷售。銷售過程中會同步推出一些線下展覽,打造“沉浸式”購物門店等“網(wǎng)紅景點”,方便大家“打卡拍照”——發(fā)現(xiàn)沒,相比“水滸英雄”,如今的“盲盒”玩偶是“速成”的,沒有廣為人知的背景故事,也沒有復雜豐滿的人物形象,全靠奇趣的外形和簡易的包裝——這些當然也可以作為心動的理由,可所謂“心動”,動的到底是什么呢?
別不承認,我們就是在“看臉”。
當然,沉浸于相似的玩具和游戲中肯定沒問題,只是,我們要懂得分辨:“新包裝”之下,內核是升級了還是降級了。下次掏錢買“盲盒”前,請一起默念:適度消費、理性“氪金”,別為“盲盒”盲目,也別被“套路”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