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亞
作文是學生對生活真實的反映,是生活情感的抒發(fā),是對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感的真情描述。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指導學生認真觀察生活,并用文字表達出來,讓作文實現(xiàn)語文在生活中的價值。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在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加工升華,挖掘其深刻的內(nèi)涵。
在作文教學中,很多學生不想寫作,也不愿意寫,即使寫了,也沒有很好的寫作思路,表達欲望不強。原因是學生腦中沒有素材,沒有素材自然寫不出好文章;或者是腦中有素材,也想把故事在作文中展示出來,但是寫的時候發(fā)現(xiàn),思路不清晰,故事寫出來就像流水賬一樣,讓人讀起來空洞乏味。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教師要指導學生隨時記錄生活中的大事小情,抒發(fā)真情實感。用真情去創(chuàng)作,才能寫出好作文,因此,提高學生的生活感知能力尤其重要。
一、作文生活化教學的概念
小學作文生活化教學是指把生活中的元素融入到作文中,多了真情實感,少了胡編亂造,文章不再干巴巴。把生活中生動形象的事例融入到作文中,作文會變得更生動有趣,富有生活氣息,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教師對學生進行生活化的指導,讓學生在作文中融入生活元素,以此加深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和思考,記錄和反思生活中的重要事件,能加深學生對故事情感的把握和理解。
二、作文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在寫作教學中,如果融入生活元素,就能讓作文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課本上的內(nèi)容有限,要學習的知識不能局限于課本。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豐富多彩,有大量的素材可以積累。生活本身就是一部百科全書,教師要指導學生用心觀察、用心思考。即使是同樣的故事,讀后也會有不同的感受,甚至產(chǎn)生不同的聯(lián)想。教師要指導學生加深對生活的理解,以使寫出的作文內(nèi)容更加深刻。
將生活元素融入到作文中,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小學生年紀小,對外界有強烈的興趣和好奇心,這種興趣和好奇心就是探究生活本質的重要渠道。教師應指導學生把生活中有趣的事寫進日記中,寫進作文里。其實,生活中那些難忘的、有趣的事,都可以成為作文和日記的主角,再融入真情實感,作文會更加平易近人。在教師科學的指導下,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更高,寫作教學也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在作文中融入生活元素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培養(yǎng)。如果只運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學生會對這種枯燥乏味的教學方式逐漸失去興趣,從而產(chǎn)生厭煩心理。如果在寫作教學中融入生活元素,學生就會漸漸地關注生活,長此以往,積累的生活素材多了,由量變引起質變,作文水平定能提升。
三、作文生活化教學的現(xiàn)狀
1.教學時間不足
目前,語文教學的內(nèi)容主要取決于應試教育背景下考試的內(nèi)容。小學語文試卷包括基礎知識、閱讀以及作文三大板塊,閱讀中包含大量的基礎知識,閱讀和基礎知識占據(jù)考試的大量篇幅,教師在教學中通過 PPT、視頻等方式進行閱讀教學,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此外,還要認真講解教材中的知識點,擔心哪個知識點沒有講到,會影響學生的理解。似乎在教師眼中,每個知識點都是考點,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教學基礎知識,而作文教學的時間就被擠占了。此外,作文教學資源不足,即便教師在網(wǎng)上找到一些資料,也大多是寫作技巧的教學。教師普遍都對作文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留給作文教學的時間不足。
2.教學理念落后
我國教育教學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想要推進教學改革必須解放思想。改革至今,仍然有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陳舊。新課改提倡讓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方式學習,但是很多教師仍然表示,小學生的年紀小,其學習能力有待提高,掌握的基礎知識不足,如果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也會在主觀上放棄這種教學方法。教師是教學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必須堅持全新的教學理念,勇于創(chuàng)新,提供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但是在作文教學中,教師一般只會在公開課上使用全新的教學方法,一旦回到常規(guī)課堂,又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而學校對于作文教學監(jiān)管不到位,導致作文教學的發(fā)展一直處于停滯狀態(tài)。很多教師的教學模式固定,大多展示完例文就讓學生模仿寫作,寫完之后交給教師,教師進行講評,都是固定的流程,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3.教學方法不科學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學生無論在寫作的準備上,還是在寫作過程中,以及最后文章的完成階段,在整個寫作流程里,教師的有效指導并不多。很多教師在寫作前指導學生分析文題,講解范文,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寫作方法,但這些并不是有效的作文教學導入方式,學生仍然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識灌輸,沒有讓自己進入到寫作狀態(tài)中,認為寫作就是為教師寫,即便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學生一拿到題目,仍然不知道如何寫,可謂做了無用功。在作文教學中,教師發(fā)現(xiàn)無論自己是否講解,講解得是否仔細,很多學生都有寫作靈感,下筆如有神,仿佛是在驗證“好學生不是教出來的”這句話。這一現(xiàn)象也打擊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教學越來越隨意,甚至忽視了作文教學。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打下扎實的作文基礎,比如可以先從句子開始,降低學生寫作的難度,用談話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掌握字詞句的正確使用方法。在低年級,教師要進行起步教學,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入作文的世界,而不是到三年級再突然開始作文教學,讓學生忽然接觸作文,增加了寫作的難度,錯失了教學的良機。
4.評價不民主
在傳統(tǒng)的作文評價中,教師常常以自身為主體對學生的作文進行主觀評價,這導致學生學習主體性沒有得到發(fā)揮。教師應該用民主的方式改變傳統(tǒng)的師生在教學中的定位,從教學的指揮者變?yōu)閷W生學習的助力者,幫助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轉變?yōu)橹鲃拥膶W習,盡量避免隨意的評價,用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發(fā)揮出評價的作用。
四、作文生活化教學的原則
生活化教學既是一種教學理念,又是一種教學方式,它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來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所以想要真正地實現(xiàn)生活化教學的目標就要根據(jù)有關原則來突出其中的要點。
1.多渠道實踐原則
想要完成作文生活化教學,就要豐富教學的途徑,采取多元化教學的方法,這也就意味著教師不能固定在某一種教學形式中,而是要打開自己的教學思路,盡量多嘗試不同的教學方式,利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提高生活化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能對教學內(nèi)容保持好奇心。就目前作文教學現(xiàn)狀來看,雖然大部分教師都能正確認識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并且也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積極的去落實,但是教學的效果不甚理想。其問題在于,雖然教師運用了生活化的教學方法,但是方法過于單一,部分教師對于生活化教學的理解片面,只是認為采用社會化的素材進行教學即可,在教學中也只是發(fā)揮了生活化素材的作用,而對于其他生活化的渠道以及手段予以忽視,造成了資源上的浪費,導致教學片面化,長此以往,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降低了教學的效率。
2.趣味化原則
在生活化教學中,教師除了要開拓教學的渠道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外,還要關注趣味化教學的特點,特別是小學生的心智尚不成熟,年紀較小,其學習熱情大多來源于對這個學科的興趣,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關鍵在于要讓教學更有趣。教師如果一味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會導致教學變得僵化,趣味性不強,學生肯定不愿意學習,在課堂的表現(xiàn)也不積極。生活化教學要遵循趣味化的原則,無論在教學內(nèi)容、教學形式、教學策略上,都要體現(xiàn)有趣的特點,學生在生活化教學中感受到了語文學習的樂趣,會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3.理論與實踐結合原則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長期處于教學主導地位,而在全新的教學背景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愈加受到重視,要求教師要完成師生角色的轉換,突出學生的學習主人翁地位。在寫作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法,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創(chuàng)設真實的教學情境,安排實踐活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既注重理論教學,又強調實踐學習,讓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不斷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五、如何把生活元素融入到小學作文教學中
1.要求學生每天寫日記
日記是對生活感受的總結,養(yǎng)成良好的寫日記習慣,對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非常重要。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每天寫日記,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可以指定話題,也可以讓學生自由發(fā)揮。教師可以挑選幾篇優(yōu)秀日記,讓小組間評比,前三名可以獲得獎勵。主要的評比內(nèi)容為,語言是否流暢、感情是否真摯、是否有文采……通過這種方法,學生會在日積月累中養(yǎng)成觀察生活、記錄生活的好習慣,也會讓作文課堂變得輕松愉悅,學生不再害怕寫作,教師也不再煩講作文。
2.掌握觀察生活的方法
在作文生活化教學中,為了提高觀察能力,要教授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一般情況下,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具有隨意性,這導致對生活的感受不鮮明、不具體。教師要指導學生有順序地觀察,帶著目的觀察,捕捉生活中事物的美妙瞬間特點,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站在不同人的立場上觀察,品味不同人的生活情感,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教授學生觀察方法的時候,可以指導學生描寫身邊的事物、人物、動植物,只有熟悉的親近的,才能抒發(fā)真情實感。比如,描寫父母,可以讓學生先連續(xù)觀察一周,甚至是更長的時間。本來母親就是最親近的人,一周的觀察時間,隨時記錄,學生累積了豐富的寫作素材,能用飽滿的情感描寫母親,一篇情感真摯、內(nèi)容充實的親情作文就誕生了。
3.創(chuàng)設情境,集中觀察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豐富教學內(nèi)容,引入生活元素,創(chuàng)設真實的教學情境,以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不斷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梢愿鶕?jù)作文題材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比如寫有關生活、勞動的作文時,可以組織班級大掃除,讓學生在真實的活動中觀察和感受,然后把看到的場景用語言描述出來,什么時間干的什么活,比如掃地、擦玻璃,有什么感受等。還可以根據(jù)打掃衛(wèi)生的先后順序整理素材,比如先擦玻璃再擦桌子,然后掃地……在這種教師創(chuàng)設的生活情境中,學生不僅可以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還提高了動手能力,一舉多得。
4.作文評改生活化
作文評改生活化可以從生活實際出發(fā),讓學生自己評改,可以采用下面幾步進行。
第一,聯(lián)評。是指教師邊教邊改,教授學生寫作技巧和點評作文同時進行。然后找?guī)灼米魑恼故境鰜恚寣W生借鑒其寫作方法,讀一讀,背一背。教師可以現(xiàn)場點評好作文,讓學生了解好作文好在哪里,還可以借鑒其寫作手法,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學生讀范文的時候,不僅可以受到范文的情感熏陶,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寫好作文的欲望,逐步理清寫作思路,寫出吸引人閱讀的好文章。
第二,自評。是指學生自己修改,自己評判。學生寫第一遍時,雖然能寫清時間、地點、人物等要素,但在短時間的寫作中,沒有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缺點。可以讓學生多讀幾遍,圈出最得意的部分,重點是挑出有問題的地方。教師適當點撥,讓學生獲得更深刻的認識。
第三,互評。學生在批改自己作文時,教師要敢于放手,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優(yōu)差搭配;也可以讓小組之間相互批改,批改時圈出可以借鑒的地方,小到用詞大到結構,然后寫評語。
第四,教師評。是指由教師講評,教師要在把握寫作總體情況的同時,針對學生普遍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法??梢园褍?yōu)秀作文張貼到作文板報上,讓學生學習和借鑒。這樣不僅讓學生產(chǎn)生想把作文寫好的動力,還逐漸愛上了寫作。
第五,自改。是指學生針對教師和同學的講評,對自己的文章進行修改,這樣對自己在寫作方面的認識會有質的提高。
總而言之,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學生寫作能力不強,很大原因是因為在寫作過程中遠離了生活。教師應指導學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累積生活中的寫作素材,這樣才能寫出飽含情感的文章。
2545501705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