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蜀魏“上邽之戰(zhàn)”胡濟“失誓”“失期”考辨

      2022-03-16 08:08:11李梓豪
      湖北文理學(xué)院學(xué)報 2022年10期
      關(guān)鍵詞:通鑒姜維大將軍

      李梓豪,王 海

      (渤海大學(xué) 歷史文化學(xué)院,遼寧 錦州 121013)

      蜀魏上邽之戰(zhàn)(256年),是對于三國歷史走勢有重大影響的戰(zhàn)役。前一年的洮西之戰(zhàn),蜀漢“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jīng)”“經(jīng)眾死者數(shù)萬人”[1]1064,士氣正盛。魏廷震動,在當年接連頒布兩道撫民詔書,魏國大將鄧艾亦稱“洮西之敗,非小失也;破軍殺將,倉廩空虛,百姓流離,幾于危亡”[1]777,可見洮西之敗對魏國影響之重。并且,當年魏國政局不穩(wěn)。正月先有毌丘儉、文欽起兵攻討司馬師,同月抗蜀名將郭淮去世,三月司馬師去世,由其弟司馬昭掌控魏國朝政,八月又遭洮西大敗。此可謂蜀漢一直等待的“天下有變”[1]913之時。于是,姜維與鎮(zhèn)西大將軍胡濟“期會上邽”[1]1064,準備擴大戰(zhàn)果“決成敗于一舉”[1]1064,拉開了上邽之戰(zhàn)的序幕。

      是役,胡濟“不至”導(dǎo)致蜀軍“星散流離,死者甚眾”[1]1065,蜀漢因此大傷元氣。有學(xué)者認為此敗不僅損耗了蜀漢的國力,甚至改變了蜀漢朝野的人心走向[2]?!度龂尽份d“濟失誓不至,故維為魏大將鄧艾所破”[1]1064-1065,陳壽用“故”表明其認為蜀漢戰(zhàn)敗乃胡濟“不至”所致,然是役后,胡濟是否受罰未見史乘,反而升任“右驃騎將軍”。胡濟“不至”,《三國志》言“失誓”,《華陽國志》《資治通鑒》則曰“失期”。對此學(xué)界兼而用之,未予明辨,何茲全說“姜維……胡濟約期會上邽,胡濟失期未到,姜維大敗”[3]。張大可說“(姜維)與鎮(zhèn)西大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期不至,維被魏將鄧艾大破于段谷”[4]。劉華說“姜維曾令其(胡濟)配合攻上邽,濟失期未至,導(dǎo)致維大敗”[5]。王瑰說“胡濟為什么失誓不至,至今仍是一大謎團”[2]。實則,“失誓”與“失期”的含義大有不同。對胡濟“不至”的原因進行史源學(xué)考論,不僅有助于明晰上邽之戰(zhàn)的若干情景,同時對蜀漢后期軍制、官制與政局演變的研究不無裨益。

      一、蜀魏“上邽之戰(zhàn)”胡濟“失誓”“失期”獻異

      《三國志》對上邽之戰(zhàn)胡濟“不至”的記載有兩處,《后主傳》“十九年春……(姜維)與鎮(zhèn)西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誓不至”[1]899;《姜維傳》“十九年春……(姜維)與鎮(zhèn)西大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誓不至”[1]1064,陳壽的記載皆為“失誓不至”。同一件事,《華陽國志》載“十九年……姜維為大將軍……維復(fù)出天水,至上邽。鎮(zhèn)西大將軍胡濟失期不至”[6]417;《資治通鑒》載“維與其鎮(zhèn)西大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期不至”[7]2432,兩書皆言“失期不至”。實際上,“失誓”與“失期”有著不小的文義差別。

      《說文》載“期,會也”[8]138,段注“期者,要約之意。所以為會合也。要約必言期時”[9]317,引申為“約定”“必定”等義[10]620??梢?,“期”乃會合之義,強調(diào)時間問題。軍事活動中的“期”更是如此。史載: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11]1950

      張騫……出右北平,失期,當斬,贖為庶人。[11]2944

      桓溫北伐,令汪率文武出梁國,以失期,免為庶人。[12]

      可見,軍事上犯“失期”罪的后果是嚴重的,嚴厲處罰的情況在史書中屢次出現(xiàn),王子今稱“對于軍事行為‘失期’的懲處,由于關(guān)系到戰(zhàn)爭勝負,從戰(zhàn)國至漢代都是嚴厲的”[13]。胡濟“不至”導(dǎo)致蜀漢“星散流離,死者甚眾”,卻未見受罰,只見姜維“謝過引負,求自貶削”[1]1065,似乎有失常理。承漢制的蜀漢,自劉備時就“造蜀科”[1]971“威之以法”[1]917注引《蜀記》,諸葛亮又“作八務(wù)、七戒、六恐、五懼……以訓(xùn)厲臣子”[1]928注引《魏晉春秋》,陳壽亦稱蜀漢刑政之“峻”[1]934。如是在軍事上“失期”且造成如此嚴重后果,胡濟應(yīng)難辭其咎。

      《說文》載“誓,約束也”[8]47,段注“凡自表不食言之辭皆曰誓,亦約束之意也”[9]93。《禮記·曲禮》載“約信曰誓”,孔穎達疏曰“用言相約束以相見”[14],清人劉沅稱“以言詞相約束曰誓”[15],王聘珍稱“‘誓,制也。’失誓,謂無所拘制也?!盵16]可見,“誓”乃“自表不食言”“用言相約束”,類似于今天的口頭協(xié)議,失誓即為沒有遵守這一協(xié)議。史載:

      卓以布為騎都尉,甚愛信之,誓為父子……時允與仆射士孫瑞密謀誅卓,是以告布使為內(nèi)應(yīng)。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呂……何謂父子?”布遂許之,手刃刺卓。[1]219-220

      康定中,夏人犯邊,契丹復(fù)發(fā)兵并塞,疆候戒嚴。及之言:“契丹以與夏人甥舅之故,特此慰其心,且姑張?zhí)搫菀砸晌?,必不失誓好,愿毋過虞?!币讯?。[17]

      可見,“誓”“用以約束立誓者的行為”[10]176,遵守與否或僅憑個人的自覺,即使違背也只會受道德上的譴責。董卓與呂布“誓為父子”,王允在勸誘呂布弒董卓時,稱“君自姓呂”“何謂父子”,直指這種“誓”是完全可以不作數(shù)的。北宋康定年間,西夏“犯邊”,與宋有“誓”約的契丹亦“發(fā)兵并塞”,雖最終未“失誓”,但是從宋人“疆侯戒嚴”中也能看出,即便是軍事上的“誓”也是隨時可能被違背的。

      總之,“失誓”與“失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行為,不能混為一談。

      再者,結(jié)合出土文獻考證,胡濟“失期不至”未見處罰,也存在不合理之處:

      發(fā)致及有傳送,若諸有期會而失期,乏事,罰金二兩。非乏事也,及書已具,留弗行,行書而留過旬,皆盈一日罰金二兩。[18]

      萬歲侯長田宗 坐發(fā)省治大司農(nóng)茭卒不以時還遷吏將詣官,失期,適為驛馬載三堠茭五石致止害。[19]

      第十侯長傅育 坐發(fā)省卒部五人,會月十三,失期,毋狀。今適載三泉茭二十石致城北隧給驛馬……[20]

      《二年律令·行書律》記載,傳送文書時“失期”也會按照具體情況有“罰金二兩”等處罰;《居延漢簡》記載“失期”者的處罰為“適”,顏師古注《漢書》曰“適,責罰也”[21]1165,有學(xué)者亦稱“漢簡所見適是一種對官吏所犯行政過失的處罰”[22]。可見,在漢代即便是官方日常事務(wù),“失期”也會有相應(yīng)處罰,承漢制的蜀漢,對于在軍事上犯“失期”罪的胡濟,不應(yīng)如此寬容。

      綜上,陳壽所記“失誓不至”更為可靠,胡濟只是與姜維“期會”“誓”約出兵,并未得到正式命令,最終胡濟“失誓”沒有出兵。如此,胡濟“不至”卻未見處罰,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

      二、《華陽國志》《資治通鑒》胡濟“失期”辨誤

      “失誓”“失期”在文義方面存在較明顯的區(qū)別,如依《華陽國志》《通鑒》,胡濟“失期不至”導(dǎo)致蜀軍潰敗,卻未見責罰,恐有失常理。接下來,就此問題對胡濟“失期不至”的可能性進行考論。

      諸葛亮首次北伐前屯駐漢中,魏延向諸葛亮獻計“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但未被采納,原因是“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1]1003,此“坦道”即是祁山一線。諸葛亮這樣迂回進攻,主要原因是:祁山道可以避開秦嶺的險阻,易于進軍;祁山周圍產(chǎn)麥,可以解決部分軍糧問題。[23]對于蜀軍出軍祁山道,侯甬堅亦稱由漢江上游進入西漢水,轉(zhuǎn)向渭河上游和洮水流域的天水、南安、隴西諸郡,道路近捷可行;且祁山是西漢水北岸之山,山上有城,可俯視黃河、長江兩大水系的各支流。為蜀軍避開秦嶺之險和關(guān)中魏軍主力,奪取隴右地區(qū)的資源等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所以,蜀漢將祁山一線作為北伐的主攻方向[24]??梢姡褴娫谄钌揭痪€進軍未有天險、地勢之劣勢,卻有諸多行軍之便。

      再者,《三國志》載上邽之戰(zhàn)的過程為:“維果向祁山,聞艾已有備,乃回從董亭趣南安,艾據(jù)武城山以相持。維與艾爭險,不克,其夜,渡渭東行,緣山趣上邽”[1]778。對此,有學(xué)者稱姜維達到了調(diào)動魏軍于上邽的目的,使魏軍跟隨蜀軍在隴西繞了個大圈,為胡濟趨上邽贏得了充分時間與空間[2]??梢?,在地利、人和皆備的情況下,胡濟仍在此“坦道”上“失期不至”也有失常理。

      關(guān)于《華陽國志》,任乃強曾評價此書“于地方史中開創(chuàng)造之局,亦如正史之有《史記》者”,但同時也稱該書“校覈尤多疏虞,字句間往往有重復(fù)、歧互、脫誤、偏枯,甚至有前后抵牾之處”“脫離歷史真實之處不少”[6]6-7。故而,對此書征引時應(yīng)持有審慎的態(tài)度。胡濟“失期不至”語出《華陽國志·劉后主志》,這部分的取材,任乃強認為多是“參合”《三國志》各傳所作[6]417-431。劉琳亦稱《華陽國志》“第六、七卷蜀漢史,大體上是剪接《三國志·蜀志》而時有補充”[25]。但常璩在“參合”“剪接”過程中,時有對《三國志》的用詞加以改動,可能會使原義產(chǎn)生變化,如:

      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并坐爭論,延或舉刃擬儀,儀泣涕橫集。[1]1061

      征西大將軍魏延與長史楊儀素不和……延常舉刃擬儀,儀涕淚交流。[6]398-399

      有關(guān)魏延、楊儀關(guān)系的記載,《三國志》為“延或舉刀擬儀”,《華陽國志》則云“延常舉刀擬儀”,但“或”與“?!钡暮x則有不同?!盎颉倍嘧鳌坝小薄耙苫笾o”之義[26]844-845,“?!眲t多為“經(jīng)?!薄昂愠!敝x[26]672-673。在語境中所表達的含義也明顯有異,魏延雖與楊儀不和,也不至經(jīng)?!芭e刀擬儀”吧!可見常璩在“參合”的過程中確有對用詞的改變,且可能會造成歧義。

      司馬光自稱在主持編修《通鑒》時“遍閱舊史,旁采小說……抉擿幽隱,校計豪厘”[7]9607。但嚴耕望先生曾指出,《通鑒》雖考證嚴謹仍不免有失當之處,研究者利用《通鑒》時當審慎,與史源文獻隨時比勘,避免因《通鑒》誤改原書而致誤[27]。高敏先生也認為《通鑒》相對正史來講是第二手資料,一般不能直接引用以為論據(jù)[28]。

      《通鑒》三國部分的史源,張靜認為主要取材于《三國志》,亦取材《華陽國志》[29]。劉琳亦稱司馬光撰《通鑒》對于《華陽國志》有所取材[25]。

      如此,對于《通鑒》“失期”語的史源追溯漸為明了,但是《通鑒》在取材過程中,可能會因裒輯各史料導(dǎo)致“誤改原書”。對此,張靜稱司馬光將多處史料合并成一條,對原始史料進行改編過程中,必然導(dǎo)致《資治通鑒》中史料與正史史料有較大差異[30]。需予強調(diào)的是,這種“差異”可能會導(dǎo)致后人對史實認知的歧誤,如:

      維建議……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臣重關(guān)鎮(zhèn)守以捍之。[1]1065

      大將軍維議……退據(jù)漢、樂二城,積谷堅壁,聽敵入平,且重關(guān)鎮(zhèn)守以御之。[6]417

      (維)建議以為“……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聽敵入平,重關(guān)頭鎮(zhèn)守以捍之……”[7]2451

      姜維建議在漢中實行“斂兵聚谷”戰(zhàn)略一事,《通鑒》語“聽敵入平”明顯取自《華陽國志》,但與《三國志》“使敵不得入平”之義竟相反。司馬光為何取之不得而知,但與正史相異是可見的?!笆摹薄笆凇敝惢蛞彩且虼怂轮罢`”,并且從學(xué)界的使用看,此“誤”影響頗廣。

      三、《三國志》胡濟“失誓”原因考證

      胡濟“失誓不至”的記載,從史源角度說,由于“國不置史”[1]902,蜀漢沒有專職史官,也沒有大規(guī)模撰修國史的行為[31],因此,《三國志·蜀書》的編纂主要由陳壽直接收集史料進行;并且,上邽之戰(zhàn)時陳壽為漢臣、此事親歷者,可基本排除取自其他史料之可能。關(guān)于胡濟“失誓”的原因,可從兩方面考證:

      (一)從蜀漢“漢中督”軍制看

      漢中,對蜀漢有重大意義。秦漢之際,劉邦“王漢中,養(yǎng)其民以致賢人”[21]2006-2007最終奪得天下,漢中是為漢家的龍興之地,是其政治意義;軍事意義更為重大,牟子才曰“漢中前瞰米倉,后蔽石穴,左接華陽、黑水之壤,右通陰平、秦、隴之墟”[32],《蜀鑒》亦稱“蜀之門戶,漢中而已”[33],漢中的軍事地位可見一斑;同時,漢中自然條件優(yōu)越,資源豐富,是其經(jīng)濟意義,《華陽國志》稱漢中“厥壤沃美,賦貢所出,略侔三蜀”[6]61,諸葛亮、蔣琬、費祎也多次出屯漢中,將之逐漸轉(zhuǎn)為北伐軍隊的駐地與輜重供應(yīng)地。

      總之,漢中對于蜀漢意義重大,不容有失。因此,劉備提拔“數(shù)有戰(zhàn)功”的魏延“為督漢中鎮(zhèn)遠將軍”[1]1002,是為蜀漢第一任“漢中督”,亦是“劉備實行比較完善的鎮(zhèn)戍都督制度的開始”[34]。

      關(guān)于魏延,《三國志·魏延傳》注引《魏略》曰:

      諸葛亮病,謂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謹自守,慎勿復(fù)來也。”[1]1004

      據(jù)《魏略》記載[注]此處《魏略》記載的史事與《三國志》有異,裴松之在引文之后猜測“此蓋敵國傳聞之言,不得與本傳爭審”(《三國志》卷40《魏延傳》注引《魏略》,第1004頁)。學(xué)界對于此異的觀點各有不同,尚無定論。筆者認為,諸葛亮“但謹自守,慎勿復(fù)來也”這句話,結(jié)合之后蜀漢在漢中的軍事部署來看,是有可能存在的。,“但謹自守”是諸葛亮在臨終前對“漢中督”魏延交代的軍事方略,命魏延鎮(zhèn)守漢中不容有失。諸葛亮逝世后,蜀漢的執(zhí)政大臣由其指定接班人蔣琬、費祎相繼擔任,二者在任內(nèi)很可能“咸承諸葛之成規(guī),因循而不革”[1]1069。以“諸葛之成規(guī)”作為執(zhí)政原則的他們,對于諸葛亮臨終前對漢中軍的安排,也可能長期遵守。有學(xué)者就稱繼任諸葛亮的蔣琬、費祎能蕭規(guī)曹守,奉行“諸葛之成規(guī)”[35]。再者,結(jié)合蜀漢后期在漢中的軍事部署,漢中軍主防御的“諸葛之成規(guī)”是很可能存在的。

      史載蜀漢“督漢中”者有四位,為魏延、吳懿、王平、胡濟,張鶴泉稱在他們的任期內(nèi),漢中督逐漸成為蜀漢固定的負責地區(qū)防衛(wèi)的官職[34]。其中吳懿,“(建興)十二年(234年),丞相亮卒,以壹督漢中”[1]1083,建興十五年(237年)卒于任上,任內(nèi)行事無記載。王平,“(建興)十五年,……代壹督漢中”“延熙元年(238年),大將軍蔣琬住沔陽,平更為前護軍,署琬府事”,王平暫離“漢中督”,“(延熙)六年(243年),琬還住涪,拜(王)平……統(tǒng)漢中”[1]1050,延熙十一年(248年)卒于任上。期間,延熙七年統(tǒng)漢中軍抵御曹爽軍,此后漢中近二十年無事,任內(nèi)未見率兵離開漢中。胡濟,“(延熙)十一年(248年),鎮(zhèn)北將軍王平卒。以中監(jiān)軍胡濟……代平督漢中事”[6]410,任內(nèi)費祎曾出屯漢中,費祎離開后,胡濟得以復(fù)“督漢中”。

      可見,諸葛亮逝世后,歷任“漢中督”皆無率兵離開漢中駐區(qū)的記載。這或許是蜀漢中央在這一時期將“漢中督”及漢中軍專門用來保衛(wèi)漢中。漢中有難時,則各處軍隊迅速支援。張鶴泉就稱蜀漢都督區(qū)的士兵由中央直接控制,并且這些軍隊主要用于防御[34]。有學(xué)者指出漢中軍區(qū)為蜀漢最重要軍區(qū),漢中督的任職者皆重臣親將[36],因而中央對其的管控或更甚。此外,費祎卒后,姜維可“率數(shù)萬”[1]1064軍隊北伐,但上邽之戰(zhàn)前卻仍與胡濟“期會上邽”以求合兵進攻,也可側(cè)面證明漢中軍在正常情況下不參與北伐。

      綜上,筆者推論胡濟應(yīng)受限于“諸葛之成規(guī)”影響下的“漢中督”主守御之軍制,只能與姜維“期會”,誓約共同出兵上邽,但仍需中央下令進行調(diào)度。此中風險姜維亦知曉,但繼承諸葛亮“以攻代守”思想、致力于興復(fù)漢室的他又不愿錯過這難得的“天下有變”之時,因而冒險為之。對此,有學(xué)者認為姜維素有“決成敗于一舉”的思想,上邽之戰(zhàn)正是其典型體現(xiàn)[2]。因此,即使蜀軍在上邽一戰(zhàn)“死者甚眾”胡濟也是無咎,姜維亦坦然“謝過引負,求自貶削”。

      (二)從蜀漢后期官制與政局演變看

      蜀漢官制承漢制,兩漢中央官制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尚書的職權(quán)不斷擴大。史載,東漢“三公,雖當其名而無其實,選舉誅賞,一由尚書,尚書見任,重于三公”[37]。由于政歸臺閣,尚書令成為僅對君主負責的執(zhí)政大臣,蜀漢亦是如此。丞相諸葛亮逝世后,蜀漢罷黜丞相一職,以“蔣琬為尚書令,總統(tǒng)國事”[1]897,不久“遷大將軍”,后“加為大司馬”[1]1058。蔣琬去世之后大司馬一職罷黜,由費祎“代蔣琬為尚書令”,后“遷大將軍”。蔣琬、費祎作為蜀漢后期的執(zhí)政大臣均是由“尚書令”“遷大將軍”,因此能“總統(tǒng)國事”,二人即便離開成都前往漢中依舊是“慶賞刑威,皆遙先諮斷,然后乃行”[1]1061-1062,對政務(wù)的把控程度可見一斑。對此,羅開玉稱尚書令品級雖不高,但掌握著實權(quán)[38]??梢?,蜀漢后期“尚書令”職權(quán)之重。

      由此,再說姜維:

      祗又以侍中守尚書令……大將軍姜維雖班在祗上,常率眾在外,希親朝政。祗……權(quán)重于維。[1]987

      姜維入蜀漢以來“常率眾在外”,大部分時間在馬背上度過。延熙十年“遷衛(wèi)將軍,與大將軍費祎共錄尚書事”[1]1064后依舊是“希親朝政”。觀察姜維的政治生涯,未見長期在中央掌管政務(wù),與由“尚書令”“遷大將軍”的蔣琬、費祎有本質(zhì)區(qū)別。即“羈旅托國”[1]1065的姜維從來沒有對蜀漢政務(wù)的把控能力,這點從姜維與費祎“共錄尚書事”后,時任尚書令陳祗“權(quán)重于維”上也可見一斑。在這些線索中也可見,后主相繼罷黜丞相、大司馬后,令費祎和姜維“共錄尚書事”,費祎逝世后,又以陳祗與姜維分掌政權(quán)、軍權(quán),逐漸削弱執(zhí)政大臣權(quán)力進而加強君權(quán)的舉動。

      此外,景耀元年姜維“復(fù)拜大將軍”后,建議在漢中實行“斂兵聚谷”戰(zhàn)略,“于是漢主令督漢中胡濟卻住漢壽”[7]2451。可見,此時姜維仍無法調(diào)動漢中軍,只能向中央建議實行。

      總之,姜維雖為“大將軍”,但由于他“希親朝政”以及君權(quán)漸強,“羈旅托國”的姜維在中央實權(quán)不足,上邽之戰(zhàn)時只能與胡濟“期會上邽”,而無法直接調(diào)動漢中軍。這或許亦是胡濟“失誓”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上古文獻中“失誓”“失期”含義迥然不同,“失誓”常指違背約定,對當事者無實質(zhì)影響,“失期”則往往構(gòu)成軍事重罪,不可一概而論。對胡濟“不至”的原因進行史源學(xué)考論,察知《華陽國志》《通鑒》所謂“失期不至”或有疑誤,作為親歷者的陳壽在《三國志》中語“失誓不至”更為可靠。對《華陽國志》《通鑒》進行征引時應(yīng)注意比勘其史源文獻,避免因其誤改原書而致誤。政權(quán)后期,蜀漢僅有“一州之地”[1]924,漢中作為“蜀之咽喉”不容有失,在這背景下,受可能存在的“諸葛之成規(guī)”的影響,漢中軍形成了只守不攻的軍事制度,進而左右上邽之戰(zhàn)時“漢中督”胡濟的表現(xiàn)。同時,執(zhí)政大臣的權(quán)力被逐漸分化,君權(quán)漸強。這一系列的政局演化,使得上邽之戰(zhàn)時,“大將軍”姜維無權(quán)直接命令胡濟率漢中軍合兵進攻,只得與其“期會”,誓約共同出兵。最終,胡濟“失誓不至”導(dǎo)致蜀漢在上邽大敗。

      猜你喜歡
      通鑒姜維大將軍
      綠水青山 朗朗乾坤
      都市(2022年9期)2022-09-07 09:15:12
      威風凜凜的“大將軍”
      酒窩
      小小說月刊(2020年8期)2020-08-20 08:04:48
      大將軍搬磚
      姜維國畫作品選
      火花(2020年1期)2020-02-22 01:58:30
      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彭大將軍”也寫詩
      文史春秋(2016年8期)2016-02-28 17:41:30
      游子回家的故事
      《通鑒釋文》所反映的宋代單字音特殊變化
      《通鑒釋文》的語音史研究價值和研究現(xiàn)狀
      新疆| 庐江县| 浮梁县| 赤峰市| 休宁县| 广宁县| 开阳县| 毕节市| 临泉县| 合作市| 祁东县| 车致| 横峰县| 韩城市| 大丰市| 当雄县| 林口县| 广安市| 乌拉特中旗| 山丹县| 白玉县| 会昌县| 区。| 平乡县| 徐州市| 泸西县| 昭觉县| 印江| 个旧市| 乐山市| 黄平县| 正蓝旗| 迁安市| 蓬溪县| 湘阴县| 海林市| 临湘市| 沙湾县| 麻城市| 斗六市| 淮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