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倩穎
【關鍵詞】音樂教學;體態(tài)律動;舞蹈;游戲;繪畫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09-0079-02
體態(tài)律動是個體在聽音樂的同時以身體運動來體驗音樂,并將這種體驗轉化為感受的方式。在音樂教學中,筆者通常采用如下三種體態(tài)律動策略。
1.體態(tài)律動的舞蹈策略。
體態(tài)律動的舞蹈策略是指通過簡單的、優(yōu)美的舞蹈動作,配合音樂材料律動,進而達到體驗音樂的目的。音樂和舞蹈往往是一個整體,通過舞蹈這個載體,能讓學生充分地感受、體驗音樂。如蘇少版《音樂》三上《牧童之歌》是一首新疆民歌,四二拍,歌曲歡快熱烈。樂句“騎上駿馬揚起鞭,趕上牛羊下河灘”中“駿馬”“鞭”“牛羊”“灘”的附點節(jié)奏,學生往往不容易掌握。為此,教師運用體態(tài)律動的舞蹈策略,讓學生在歡快的“騎馬舞”中,感受歌曲的特點,深入地領會、感悟音樂。
舞蹈動作1:單腿膝跳做騎馬動作,手放胸前做勒韁繩動作,每一拍跳一次。讓學生感受樂曲恒拍。
舞蹈動作2:右手揚鞭動作,在“駿馬”“鞭”“牛羊”“灘”四個附點處,各揚鞭一次。讓學生感受樂句中的附點。
2.體態(tài)律動的游戲策略。
體態(tài)律動的游戲策略是指通過有趣的游戲,配合音樂材料律動,進而達到體驗音樂的目的。律動游戲生動有趣,能夠迅速地讓學生投入其中,不僅愉悅身心,更能感受音樂。如蘇少版《音樂》三上《微笑波爾卡》是一首歡快的手風琴獨奏曲,四二拍,歌曲節(jié)奏歡快,采用ABACA結構。教材中出示的A段律動步伐是踏步與拍手,節(jié)奏為Ta Ta ︱Ta Ta︱Ta Ta︱TiTi Ta︱。教學中,教師運用律動游戲,讓學生在歡快的“包剪錘”與“木頭人”游戲中,感受樂曲的歡快、節(jié)奏的熱烈,并明確樂曲結構。
游戲1:在樂曲A段的1和2兩小節(jié)處,將教材中的律動(見圖1)稍作改動,其對應節(jié)奏為Ti Ti Ti Ti︱Ti Ti Ta︱。在3、4兩小節(jié)處,將圖1中的三個拍手,換成出“包剪錘”,每4小節(jié)反復,讓學生感受樂曲的歡快氣氛與速度特點。
游戲2:在樂曲B、C段處扮演行走與靜止的“木頭人”。讓學生感受旋律變化,產(chǎn)生樂段概念,并對樂曲結構有一定的印象。
在課堂教學中,配合樂曲歡快的節(jié)奏,學生在游戲中玩得不亦樂乎,且由于提前制定了規(guī)則,學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都在認真地聽樂曲,并作出相應的反應。
3.體態(tài)律動的繪畫策略。
體態(tài)律動的繪畫策略是指將音樂材料的特點通過身體動作或筆“畫”出來,與音樂材料緊密律動,進而達到體驗音樂的目的。繪畫和音樂的結合,會給予學生強烈的視聽刺激,提高學生音樂學習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如蘇少版《音樂》三上《樹葉兒飄飄》是一首季節(jié)性歌曲,四四拍,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適中,旋律結構無規(guī)律可循,在結尾可進行回聲演唱,以增強歌曲的層次感。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只是讓學生單純地聽唱、跟唱,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且會覺得枯燥無味,而運用繪畫策略則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音樂體驗。
師生共畫一幅樹葉的圖畫。按照圖2的順序隨著旋律畫圖。(標注的數(shù)字對應線條的順序,示例為第一段歌詞,因三段旋律相同,故全曲隨伴奏共畫3遍,結束句重復9、10、11。)
完成以上教學后,再演示圖3,將這幅畫畫完整。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已經(jīng)和學生產(chǎn)生默契,不約而同地認為圖2的畫不夠完整,并自然地加上圖3中增添的部分,完成回聲演唱。
運用繪畫策略時,畫畫的工具可以是學生的手,也可以是學生的整個身體,畫有形而樂無形,當有形彰顯無形時,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會更透徹、體驗更深入。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不同的策略適用于不同類型的歌曲,如舞蹈策略一般適用于旋律優(yōu)美舒展或情緒熱烈鮮明的樂曲,特別是民族類樂曲。游戲策略一般適用于節(jié)奏歡快、氣氛活躍的音樂。繪畫策略一般適用于畫面感強、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適中的音樂。以上策略可以單獨使用,也可配合交替使用,目的是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其更好地感知音樂、享受音樂。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小學)
3902501908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