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琳,葉 桉,吳婧文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八一精神研究中心,江西南昌 330038)
為全面總結學校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和學習、宣傳、研究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及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深化八一精神研究,推進八一精神研究中心工作發(fā)展,2021 年12 月17 日,由江西科技師范大學主辦,校黨委宣傳部、科研處、學科建設辦、校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和八一精神研究中心承辦的“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暨第八屆八一精神理論研討會”在江西南昌召開。江西科技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李紅勇教授出席會議并作專題報告,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副校長劉建飛教授主持會議,各承辦單位負責人、八一精神研究中心專兼職研究員和相關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專家學者50 余人與會。會議由開幕儀式、專題報告、學術沙龍三個階段組成,與會學者圍繞八一精神研究中心建設發(fā)展、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研討和“八一精神與紅色文化研究”專欄品牌打造展開熱烈討論,取得豐碩成果。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立足江西革命老區(qū)和南昌優(yōu)質紅色文化資源、依托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專業(yè)以及一批中共黨史相關專業(yè)的師資力量,于2009 年12 月成立了全國高校中第一個專門研究八一精神的科研實體機構——八一精神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在學界樹起了八一精神研究的鮮明旗幟。2012 年6 月,中心獲批為江西省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在研究、宣傳、踐行八一精神上走在全國前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弘揚偉大的建黨精神,進一步學好、用好黨史,推動中心建設發(fā)展,是會議的重要議題。
在會議第一階段開幕式上,與會領導專家學者們集中研討了中心平臺建設與未來發(fā)展,一致認為,要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抓住偉大建黨精神與八一精神關系研究的突破口,在強軍百年之際再創(chuàng)輝煌。江西科技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李紅勇教授在主旨報告中十分肯定八一精神研究工作,指出中心專兼職人員,能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為指導,比較早地將南昌起義中產生的八一精神與中國共產黨在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中形成的革命精神與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所主持開展的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南昌起義與中國共產黨建軍精神研究》等為代表的研究,具有學術的前瞻性和重要性,契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100 周年大會上關于偉大建黨精神和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精辟論述。我們要堅定不移地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把南昌起義及其發(fā)軔的人民軍隊精神深入研究下去,為建軍100 周年獻禮。李紅勇認為,八一精神源自于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歷程中的精神碩果,是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坐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動力。新時代研究、宣傳和踐行八一精神,賡續(xù)紅色血脈,有助于廣大黨員干部和師生員工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歷史經驗和實踐創(chuàng)造啟迪智慧、砥礪品格,這是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必然要求,是實現百年強軍戰(zhàn)略的重要任務,是策應與對接省市黨委政府相關工作的具體目標,是學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文化支撐。因此,要牢記初心,擔當使命,繼續(xù)“咬定青山不放松”,求真務實做好相關科研工作,著力推出一批高質量、高水平教學研究成果,繼續(xù)在弘揚八一精神上走在全國前列。李紅勇還就各有關部門、學院協(xié)同創(chuàng)新,進一步大力支持中心建設提出要求,指出要從人才物等諸多方面支持、關心和參與中心建設;由科研處牽頭,建立起中心、馬克思主義學院和歷史文化學院等相關部門參加的聯席會議制度;各部門之間要團結一致、協(xié)同創(chuàng)新,貫通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建設與專業(yè)發(fā)展,共同提升包括八一精神在內的科研綜合實力和教育教學質量,共同打造高質量的八一精神研究平臺,推動八一精神研究再上新的臺階。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副校長劉建飛教授在主持會議時指出,八一精神繼承弘揚任重道遠,中心要不忘初心、擔負使命,按照校黨委李紅勇書記指示要求和黨委會《關于進一步加強八一精神研究中心建設的決定》精神,在三個方面加倍努力工作:一是緊扣時代,把握建軍95 周年和100 周年契機,順應百年強軍發(fā)展大勢,堅信人民軍隊的精神研究勢在必行,持之以恒必有成果;二是整合資源,充分發(fā)揮校內外專兼職人員潛力和作用,進一步加強高水平研究隊伍建設,按照既定三個研究方向開展深入研究,保持中心的科研水平處在本領域前列;三是做到“研以致用”,研究成果共享多贏,與學校的教書育人、政府決策咨詢、社會服務、文化建設等有機結合,實現科學研究和資政育人同發(fā)展、共進步。劉建飛還指出,在本次會議上,中心將增聘一批校內兼職研究員,李紅勇書記將為新聘兼職研究員代表頒發(fā)聘書,體現了學校一貫以來高度重視中心建設和發(fā)展,中心要借此機會,對照教育部和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建設標準,錨定目標,奮勇前行,再創(chuàng)佳績。
中心主任葉桉教授以《在弘揚八一精神上繼續(xù)走在全國前列》為題,從科研項目、出版著作、刊發(fā)論文、教學成果、服務地方、宣講報告等十個方面系統(tǒng)梳理和總結了中心一年來取得的優(yōu)異成績,展示了中心嚴謹務實的工作態(tài)度和豐碩喜人的工作業(yè)績。尤其是在黨史學習教育和開展迎接建黨100 周年活動以來,中心抓住契機、乘勢而上,按照省委和校黨委的要求,研教并舉,于構建學校紅色文化育人長效機制中再創(chuàng)佳績;示范宣講,為賡續(xù)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做出貢獻;實踐篤行,在我為群眾辦實事中開創(chuàng)新局面。特別是中心理論研究獲得豐收,在《江西社會科學》《江西日報》等報刊上發(fā)表10 余篇學術論文和理論文章,主編《八一精神》入選教育部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系列讀本,參編教育部組編的建黨100 周年獻禮大作《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百年史話》;編著《八一精神》獲省第十九次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主編的《紅色文化》(小學3-4年級)教材獲全國優(yōu)秀教材(基礎教育類)一等獎,中心研究人員榮獲江西省大中小學《紅色文化》課程教學比賽一等獎第一名;中心研究人員受邀為省委宣傳部理論中心組集體學習等省直機關、事業(yè)單位、基層組織、鄉(xiāng)鎮(zhèn)社區(qū)、學校師生開展黨史宣講38 次;中心為校內外10 余項紅色文化活動和相關文創(chuàng)產品等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智力支持,并與上高縣洋港村黨支部開展鄉(xiāng)村振興結對共建,以紅色文化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等。因而中心在紅色文化繼承弘揚與鑄魂育人工作中的突出貢獻被《光明日報》介紹,《江西日報》則整版專題報道;江西省委和中共中央組織部主要領導以及省市武裝部隊、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負責人先后蒞臨中心視察和學習交流。同時葉桉也指出了中心建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分析了當前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提出了今后的工作思路和具體項目。
研討會認真學習了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一致認為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的重要時刻,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關鍵節(jié)點上,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全面總結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深刻揭示了“過去我們?yōu)槭裁茨軌虺晒?、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xù)成功”,對于推動全黨進一步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意志、統(tǒng)一行動,更加堅定自覺地踐行初心使命,在新時代更好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因此,深入學習、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十分重要且必要。
李紅勇在研討會上深刻解析了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偉大意義,認為會議是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關鍵節(jié)點上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全會全面總結了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是鄭重的歷史性、戰(zhàn)略性決策。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應該把握三個要點:一是要深刻認識、準確把握“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時刻擁戴核心、維護核心、捍衛(wèi)核心,把“兩個確立”真正轉化為做到“兩個維護”的自覺行動;二是要與學習貫徹江西省第十五次黨代會精神相結合,牢牢把握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江西的重大機遇、總體要求、奮斗目標、工作原則;三是要與學習、宣傳和研究偉大建黨精神以及包括八一精神等在內的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緊密結合,弘揚紅色傳統(tǒng),賡續(xù)紅色血脈,不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
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袁建勤教授認為,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就要堅決守好馬克思主義學院意識形態(tài)主陣地。一是要全面把握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核心要義,把學習全會精神與黨史學習教育結合起來,與馬克思主義學科發(fā)展的實際結合起來,馬克思主義學院不僅在理論宣講上作示范,而且在研究闡釋上做貢獻。二是要始終不忘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初心,勇擔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力量,全面推進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課程建設,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和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三是作為一名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行政管理的主要負責人,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有”和“六要”,要以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和對黨、對學生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不斷提升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幸福感。同時要進一步加強與中心學科共建工作,做好“教”與“研”互相促進,共同發(fā)展的文章。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進一步強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李星教授認為,這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闡釋的最新論斷,突顯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地位和顯著意義,高校歷史學科應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實現內涵式、高質量發(fā)展。一方面在理論研究層面上,知史懂史、鑒往知來,歷史學科要從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結合中汲取豐厚滋養(yǎng)。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根本指導,做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要堅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豐厚滋養(yǎng),做到傳承弘揚、豐富發(fā)展;要堅持大歷史觀和黨史觀教育引導,做到胸懷天下、矢志奮進;要堅持內涵發(fā)展提升質量,做到交叉融合、協(xié)同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在實踐運用層面上,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歷史學科要從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結合中凝聚奮進力量。要摸清底數、找準位置,謀求新的發(fā)展;要明確目標、精準施策,力爭新的突破;要打造團隊、凝練特色,推出新的成果。在此過程中,要汲取以往的經驗和得失,破除固步自封的理念,加強與中心等從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和專業(yè)發(fā)展的部門、學院的聯系,在革命精神和紅色文化研究與教學中出成果。
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郜志剛博士認為,要從黨的百年奮斗中汲取三項辯證智慧,凝練出指導實踐的方法論。一是要不斷把歷史和現實貫通起來去開辟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盵1]貫穿中國共產黨百年發(fā)展的主題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中國共產黨致力的未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就是不斷把歷史和現實貫通起來開辟未來的重要密碼。二是要不斷把理論和實踐互動起來去著力創(chuàng)新。中國共產黨成功開辟未來的動力根源是實現了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的良性互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我們黨之所以能夠歷經考驗磨難無往而不勝,關鍵就在于不斷進行實踐創(chuàng)新和理論創(chuàng)新?!盵2]三是要不斷把真理和價值統(tǒng)一起來去把握規(guī)律。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史,是一部把真理和價值統(tǒng)一起來并遵循和把握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歷史,實現共產主義具有真理性,這符合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必然趨勢,實現共產主義的過程具有價值性,這契合人民主體需求。馬克思主義學院作為高校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教學的重要部門,要有機地將源于江西的井岡山精神、蘇區(qū)精神、長征精神、安源精神、八一精神、方志敏精神和老區(qū)精神等融入思政課中,特別是充分發(fā)揮學校中心的平臺作用,將研究成果轉化到課堂教學之中,打造“南昌起義與八一精神”等精品課。
堅持胸懷天下是中國共產黨把握歷史大勢、掌握歷史主動的必然選擇。中心周琰培博士從中國歷史入手,重點剖析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各個歷史時期,堅持胸懷天下的思想發(fā)展和歷史邏輯,從而提出: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能夠做到堅持胸懷天下,才能在生死斗爭和艱苦奮斗中經受住各種風險考驗,鍛造成為走在時代前列,“具有重大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第一大執(zhí)政黨”[3]。中心成立伊始,就緊緊圍繞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chuàng)建新型人民軍隊的光輝歷史開展理論研究,作為中心主要研究人員,深感中國共產黨在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興起關鍵時刻,以發(fā)動南昌起義回答了黨當時“敢不敢繼續(xù)革命”的關鍵問題,同時,培育了以八一精神為代表的建軍精神,真正展現黨的偉大、光榮和正確。
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是近代以來中國精神的典型代表和精神風范。馬克思主義學院梁小軍博士進一步探究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與中國精神之間關系,認為中共百年黨史的四個歷史時期形成的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中國國情以及社會主要矛盾緊密相連,生動彰顯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因此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集中體現了中國精神,中國精神貫徹到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當中。八一精神源于偉大的建黨精神,是建黨精神在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chuàng)建新型人民軍隊時期的思想碩果,是共產黨人精神旗幟中的一個具有標志性的精神坐標。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應該進一步加強對八一精神的研究,用科研成果推動課堂的教育教學,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從偉大建黨精神和以八一精神為代表的建軍精神等早期革命精神入手,挖掘精神譜系的基因密碼;二是從歷史、實踐和理論邏輯入手,厘清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路線圖譜;三是從黨史入手,深刻體悟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發(fā)展的動力和源泉。
中心辦公室主任劉琳博士進一步審視了八一精神現階段研究方向,提出了八一精神研究未來發(fā)展的幾點思考,為中心建設和發(fā)展提供了參考建議。八一精神研究可以歸納總結為三個研究方向,即人民軍隊的創(chuàng)建發(fā)展研究、八一精神的內涵與價值研究、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研究。從革命精神生成發(fā)展規(guī)律方面審視三個研究方向,基本能夠將八一精神相關研究涵蓋,三個研究方面具有時空視域廣、歷史與理論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關照的特點,但在具體研究中仍存在研究視野不開闊、研究立足局限等問題。自建立新中國以來,對“八一精神的研究大致經歷了名詞的提出、研究的發(fā)端、沉寂期、興盛期和徘徊量變期等階段”[4],八一精神及其內涵迄今仍未得到權威部門和學界的確定和認可,其研究水平滯后于同屬革命精神和文化范疇的井岡山精神、蘇區(qū)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因此,在全國全黨鞏固黨史學習教育成果之際,“八一精神在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譜系中的地位和價值日益凸顯,八一精神研究的春天已經來臨”[5],必須深入學習研究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以期深化八一精神和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研究。八一精神未來研究重點方向為:一是在大歷史觀視域下研究八一精神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和實踐基礎,不僅僅局限于南昌起義;二是在大黨史觀視域下研究八一精神的概念、內涵和外延,以黨各相關階段理論與實踐史料、資料、成果作為研究基礎;三是立足中共黨史全貌、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長河研究八一精神的歷史地位,加強與其它各精神的比較研究;四是立足全軍、全黨、全國,放眼未來研究八一精神的時代價值,要凸顯其特質特點卻不能無限放大。
南昌起義中誕生的八一精神,上承偉大建黨精神,下啟井岡山精神和蘇區(qū)精神等,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的一座豐碑,是人民軍隊精神之源,是紅色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中心按照教育部和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建設應創(chuàng)辦理論學術期刊和研究欄目的要求,極其重視理論研究陣地建設,以支撐八一精神研究可持續(xù)進行。早在2010 年11 月,首屆八一精神理論研討會召開之際,中心從來自全國征文中遴選了35 篇論文,籍本校學報薈萃論文集出版,開啟了創(chuàng)辦專門研究欄目的先聲。2011 年8 月,時值慶祝南昌起義84 周年,中心和《學報》編輯部在當年《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第4 期上正式開設了“八一精神與紅色文化研究”專欄(以下簡稱“專欄”)。十年來,專欄綿延不斷,踐行了當年開欄初衷寄語:“為了進一步繼承弘揚八一精神,深入研究八一精神的內涵和外延,解析以八一精神為代表的紅色文化密碼和時代能量,推動紅色資源進高校、進課堂和進頭腦活動,改進教書育人工作的質量,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服務于國家和區(qū)域文化的提升?!盵6]今年時逢專欄開辦十周年,對其進行全面研究與總結,梳理辦欄經驗與得失,以期在下一個十年再獲碩果,是本次研討會的重要內容之一。為此,會前中心專門組織專家撰寫了題為《南昌起義與地方紅色文化研究——基于“八一精神與紅色文化研究”專欄現狀及影響力的分析》[7],提交學術研討會;同時附載國內高校學報對專欄評價的論文,即:《大數據時代國內期刊“紅色文化”欄目現狀和傳播影響力分析》[8],以此作為會議材料提供給與會者,以期為推動專欄建設研討提供參考。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地方文化研究》編輯部副主任吳啟琳教授在這兩篇會議論文的基礎上,結合自己擔任學術期刊編輯部負責人的經歷,點評了十年來專欄建設取得的成績、特色和存在的不足、整改的方向等。吳啟琳通過對專欄文獻分布現狀、影響力分析、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進而得出六條評價:一是專欄為學者們搭建了一個專業(yè)領域的學術研究平臺,在推動和引領八一精神研究方面成果斐然,對推動和引領八一精神研究起到巨大作用。二是專欄抓住了黨和國家極為重視革命精神和文化宣傳、研究和運用的時機,把握時代潮流、呼應紅色文化發(fā)展,開辟出一片耕耘八一精神的沃土,所載文數量、被引率、篇均被引頻次在全國學術期刊紅色文化欄目中處于比較靠前的位置。三是專欄文獻作者群中基本形成了以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團隊為主的學術合作團隊,在八一精神研究和繼承弘揚上走在前列,獲批和在研的《南昌起義與中國共產黨建軍精神研究》等國家和省部級以上課題和研究成果極大地支撐了專欄的建設和發(fā)展,實現學術創(chuàng)新團隊和學術發(fā)表陣地共建共榮。四是專欄文獻研究的重點話題和對象為“八一精神”“南昌起義”“紅色文化”“大學生”“紅色資源”等,符合當下革命精神和紅色文化研究的趨勢和前沿,更為重要的是,專欄刊文闡發(fā)的“南昌起義中形成的八一精神以及由此發(fā)軔的中國共產黨建軍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坐標之一”[7]的觀點,對深入研究偉大的建黨精神和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有著重要意義,對開拓中國共產黨建軍精神研究新領域有著巨大作用。五是專欄的稿源機構主要是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和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此外還有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國防大學等研究機構、高校來稿,這要求專欄要進一步加強高水平作者隊伍建設和增強組稿、約稿力度,同時中心要拓寬與相關研究機構合作,攜手攻關,使更多的軍史、黨史專家學者賜稿。六是專欄的采、組、編、校等環(huán)節(jié)還存在不少問題,刊文的質量有待提高,各項建設任重道遠。吳啟琳在六條評價的基礎上,對專欄今后發(fā)展給予了“堅持精耕細作,實現長久發(fā)展”“加強高水平作者隊伍和編輯隊伍建設”“強化研究機構、平臺等協(xié)同創(chuàng)新、合作共享”“整合資源,大力宣傳”等四條中肯意見和建議。
本次會議,是學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的一次展示和總結;是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的具體體現;是對八一精神研究的又一次梳理和推進;是學校各部門協(xié)同創(chuàng)新進一步支持中心建設的工作部署;更是中心總結成績、找出差距、繼往開來、以勵再戰(zhàn)的動員,因而勢必對中心建設、專欄水平的提升和以八一精神為代表的建軍精神研究產生積極影響和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