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莉
《老山界》是部編教材初中語文七年級下第二單元的一篇文章,這個單元是以家國情懷為主題,表現了不同時代的中華兒女對故土河山的眷戀守護,對于國家民族的責任擔當。學習這類的文學作品,感受文本中所表達的熾熱的愛國之情,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又有利于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與傳承。
《老山界》是一篇回憶長征的散文,記敘了紅軍長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過程,贊頌了紅軍軍紀嚴明、英勇頑強、樂觀昂揚的精神品質和革命必勝的信念,激勵著師生繼承和發(fā)揚紅軍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走好新時代自身的長征路。筆者在進行課堂教學實踐中發(fā)現,學生對于文本中的“標語”很感興趣,針對這一學情,筆者對教材進行了二度開發(fā),圍繞文本中的“標語”這一獨特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探究。
文本中作者陸定一作為中共宣傳思想陣線杰出的領導人,當時正在紅軍長征部隊“紅章”縱隊的政治宣傳部工作,結合文本可以看出作者當時的主要工作就是“寫標語”“喊口號”“演說”,而這三項工作在內容上是高度一致的。其中,“標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用簡短文字寫出有宣傳鼓動作用的口號,是宣傳黨和紅軍路線方針政策的有效載體,是宣傳動員各族群眾支持和參與革命的重要手段。文本中作者多次提到“寫標語”“貼標語”,但是均未具體展現標語的內容,需要結合文本分析進行大膽推測。
例如,根據文本中作者提到的瑤族大嫂的房子和籬笆都是枯竹編成的,“我們生怕有人拆下來當火把點,就寫了幾條標語,用米湯貼在外面顯眼的地方,告知我們的部隊不準拆籬笆當火把”的情節(jié),我們可以推測出當時貼在瑤民家房子和籬笆上至少有兩條標語,大概內容是“不要拆瑤民的房子當火把”“不要拆瑤民的籬笆當火把”。
山路曲折難行,最難翻越的是雷公巖,“陡極了,幾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寬,旁邊就是懸崖,雖然不很深,但也夠怕人的”。廣西興安縣黨史辦原主任羅基富說,紅軍當年翻越老山界的時候,因為山路陡峭,負責斷后的紅軍連長鄧炳彪連人帶馬掉下了懸崖。為了消除戰(zhàn)士們的畏難心理,鼓舞軍心、激勵士氣,負責宣傳工作的作者和幾個戰(zhàn)友“停下來,立刻寫標語”“督促前行”,當時的“我”還一路檢查標語,再做些“鼓動工作”。結合文本內容我們大膽推測一路的標語內容大概是:“同志們加把勁,紅軍天不怕地不怕,還怕爬山嗎?我們一定能戰(zhàn)勝老山界”“紅軍不怕雷公巖,勝利必然屬于我們”“北上抗日,革命必勝”。
文本除了展現長征途中翻山越嶺的行軍艱難之外,還較為細致地描寫了紅軍面臨的饑餓、疲勞、寒冷、戰(zhàn)事吃緊、無法輕裝前行等困難。很難想象在如此惡劣的作戰(zhàn)條件下,紅軍是如何戰(zhàn)勝自我、戰(zhàn)勝敵人最終取勝的。文本中作者把紅軍最終戰(zhàn)勝老山界的原因歸結為依靠了“堅強的意志”,作者說“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饑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難翻的老山界被我們這樣笨重的隊伍戰(zhàn)勝了”。這個“堅強的意志”是通過“我們”的宣傳工作實現的,而標語正是灌注意志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它宣傳了堅強的意志,打造出一支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紅軍隊伍。結合文本分析紅軍在翻越老山界的過程中應該還出現過“紅軍不怕餓,不怕累,不怕死,不畏難,樂觀”這些極具革命精神力量體現堅強意志的標語,而這些標語成為了紅軍精神力量的源頭?!凹t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這句詩出自毛澤東的《七律·長征》,寫于長征勝利之后,詩中“不怕”“只等閑”所代表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正是通過“標語”打造出來的堅強的意志,即長征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堅定的革命理想與積極樂觀的革命精神,軍民團結、生死相依的精神。長征精神是在長征的革命實踐中形成的,更是通過“標語”的宣傳打造出來的,所以除了文本分析,我們還應還原歷史。
紅軍在長征路上非常重視標語,在廣西老山界腳下有個村落叫千家寺,千家寺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木樓,那里留下了當年紅軍寫下的許多標語。如“當紅軍有田分”“紅軍是工農自己的軍隊,白軍是豪紳地主的軍隊”“打倒屠殺工農的國民黨”。千家寺的木樓是所小學堂,當年紅軍到來之前,師生躲上了山。紅軍走后,他們回來上課,才發(fā)現墻上寫滿了標語。這些標語后來被保存了下來,木樓被修繕后命名為“紅軍標語樓”。除了千家寺木樓,其他瑤寨也有部分標語流傳下來,例如廣西灌陽縣的標語“紅軍是工農自己的軍隊”;龍勝泗水鄉(xiāng)周家村白面瑤寨刻在紅軍巖上的標語是“紅軍絕對保護瑤民”“繼續(xù)斗爭,再尋光明”;湖南藍山縣“打土豪、分田地”“一切政權歸蘇維?!薄爸袊伯a黨萬歲”。
這些標語有的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綱領,有的宣傳紅軍的性質和政策紀律,有的宣傳戰(zhàn)勝困難、戰(zhàn)勝敵人的堅定信念,還有的宣傳黨的民族政策以及動員瑤民參軍支援長征的。其中黨的民族政策是當年克敵制勝的法寶。它建立了紅軍與瑤民的血肉聯系,有利于打造紅軍軍紀嚴明的形象,形成軍民團結作戰(zhàn)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據桂林市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王文勝介紹,紅軍在血戰(zhàn)湘江之際總政治部發(fā)布了長征期間最早的民族政策——《關于瑤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則指示》,主張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同時制定了《對苗瑤族民的口號》共13條,這些文件是我黨民族政策的重要藍本。在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的引領下,我軍所到之處,大力宣講共產黨保護少數民族利益的政策,對瑤民不僅秋毫無犯,還送米送糧。96歲瑤民趙良英回憶,1934年冬天,她和父親上山砍柴遇到了紅軍,天氣特別寒冷,紅軍贈送給他們一匹布,令他父親感動不已,一直珍藏不舍得用。老人說,紅軍當年打土豪分田地讓瑤胞們吃上了飽飯。興安縣華江瑤族鄉(xiāng)高用村105歲的支義青老人回憶,當年紅軍進寨后幫忙收拾院落,睡在房檐下,渡江搭浮橋向老百姓借門板,全都編上數字記號,渡江后按編號歸還裝好。在“標語”的巨大宣傳感召下,在紅軍愛民護民的行動下,許多瑤民消除了國民黨反動宣傳下對黨和紅軍的誤解,迅速接受了革命并積極參與革命,通過給紅軍當向導,幫助紅軍挑重擔,用參軍來支援長征。
長征是中共黨史上最為重要的一步,在漫漫的紅色征途上,戰(zhàn)局瞬息萬變,紅軍就地取材,把宣傳內容以簡潔的標語口號的形式或貼或刻在沿途的各種場所和物體上:“宣傳革命真理,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喚醒廣大民眾的覺醒,瓦解震懾敵軍,為紅軍順利完成遠征任務,實行北上抗日救國方針掃清障礙”。長征“標語”口號像一盞明燈在黑暗中照耀著紅軍轉戰(zhàn)的萬里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