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曉佳
對于語文教學,用讀寫結合的方式可以強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自主地去思考課文所表達的含義,對于課文的用詞和語言組織分析上,學生會同教師的思維一起推進,要比單純的灌輸知識點效率更高,印象更深。而散文又是諸多體裁中意境表達相對深邃,語言表達優(yōu)美凝練的,學生在閱讀散文時會遇到很多晦澀難懂的細節(jié),教師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講解贅述,這會增加教學的課時,如若求速,則會如蜻蜓點水。那么對于散文,用讀寫結合的方式教學,就可以構建散文高效課堂。下面就以散文《貓》為例,了解如何對散文進行讀寫結合教學。
《貓》這篇散文的語言真摯樸實,用簡單的話語勾勒出清晰的畫面,用質樸的言語表達出深沉的情感。作者在文中每一句話的描寫都是樸實無華,可是又仿佛每句話都蘊含著深意,字里行間表達著作者當時的心態(tài),當在情感迸發(fā)的時候,又深深地感染著讀者,所以在進行這篇散文的讀寫結合教學時,要仔細地對文章進行閱讀,讓學生挑選出優(yōu)美的句子進行仿寫。在仿寫的同時能夠引發(fā)學生對句子更深層的領悟,對句子所表達的內(nèi)容理解得更加深刻,并有效地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學生通讀課文的時候只能了解課文的大意,對于作者是如何表達以及表達的用意沒有十分的注意。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之前布置任務,例如:找出《貓》這篇文章中你覺得優(yōu)美的句子。帶著這個任務去閱讀,學生閱讀時會更加仔細。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不盡相同,會找出不同的優(yōu)美語句,但是學生所找出的句子一定有他的理由,也許是用詞漂亮的,也許是表達生動的,也許是情感充沛的,無論是哪一種,學生已經(jīng)在閱讀中對這些句子做了一定的分析,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既然是讀寫結合,就可以讓學生對選出的優(yōu)美句子進行仿寫,在仿寫中體會句子表達的用意,同時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例如《貓》的第一段,“三妹特地買了一個很小很小的銅鈴,用紅菱帶穿了,掛在它頸下,單只顯得不相稱,它只是毫無生意的,懶惰的,郁悶的躺著?!边@句話中一口氣用了六個形容詞,還運用了一個排比句,“特地”和“很小很小”的運用,是作者為了更加強調銅鈴與貓的“不相稱”,對貓的排比描寫增強了語勢,更能體現(xiàn)出貓的萎靡狀態(tài),同時“不相稱”的意境更為突出。讓學生掌握了這些,再對這句話進行仿寫,即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貓》這篇散文中還有很多優(yōu)美的句子可選,讓學生選擇并仿寫優(yōu)美句子是讀寫結合的策略之一,在仿寫的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分析詞義和語境,加快對散文的理解進度,由此構建散文高效課堂也就有了成功的開端。
讀寫結合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學生的專注度要高,要同作者一起把情感和思考帶入到文章中,多角度地去領悟作者表達的用意,在進行深入思考后,結合學生自己領悟到的內(nèi)涵,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對文章各段進行評論性的批注,還可以組織學生對文章進行續(xù)寫或增加段落。
例如《貓》這篇散文,它的每一段都有獨立的表達,每一段都傳遞出或多或少的信息,經(jīng)過深入思考和多角度的領悟后,能體悟到作者深層的表達,這時可以組織學生結合文意和自我認識,對每個段落進行評論。能入選教學課本的文章一般都是名家名作,在同領域具有代表性的意義,學生貼合課文作出客觀的評論,是對閱讀理解能力極大的提升,對于寫作意識的培養(yǎng)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例如《貓》的第二個自然段,“我心里也感受著一縷酸辛,可憐這兩個月來相伴的小侶!當時只得安慰三妹道:‘不要緊,我再向別處要一只來給你。’”這一段只有兩句話,可是教師可以對學生作出多角度感悟的引導。例如,這一段表達了作者當時的悲傷之情,也體現(xiàn)了作者同情三妹的心情。又或者這一段抒發(fā)了作者對小貓的喜愛,也體現(xiàn)了三妹愛貓的性格。感悟的角度不同,所作出的評論當然也就有所差別,這種讀與寫的結合,讓學生可以提升寫作的信心,對散文內(nèi)容的理解也更透徹。
同樣在這一段中,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對這段內(nèi)容進行續(xù)寫延伸,作者用了一句話描寫自己的心情,又用了一句話安慰三妹,如果用上述不同的感悟來續(xù)寫,也許能夠呈現(xiàn)不同的精彩。
這樣的隨堂練筆,會讓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分析寫作能力有顯著的提高,也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同學們提高的同時,散文教學課堂的效率也大大提高,這一切都歸功于讀寫結合教學模式。
在進行了仿寫句子和隨堂練筆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認識已經(jīng)上升了一個高度,對課文的細節(jié)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對課文的中心思想也能夠有更加清晰的認識。而散文是形散神不散的文章,最終對散文總覽的時候,它是非常整體化一的表達,仿佛所有的結構安排都為了一個中心思想,學生隨著讀寫結合的學習,對散文的奧義也會頗有心得。這時趁熱打鐵,給學生布置一篇讀后感,鞏固所學的內(nèi)容。
而寫讀后感就是學生自由發(fā)揮的天地了,在領會文意,不偏離中心思想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允許存在不同的聲音和感受。感受本身是一種無法形容卻又實際存在于內(nèi)心的東西。由此可見,讀后感可以有不一樣的感受,但是只要敢于表達自我,敢于分享,自身感受就會感染到周圍的人。
《貓》這篇散文,作者一直想要表達的情感在文章的末尾才展露出來,可作者并不是特意去隱藏情感,恰恰相反,作者從頭至尾都想要極力地去表現(xiàn)著自我的情感,只是沒有吶喊,沒有歇斯底里。直到文章末尾的第六自然段,作者才嘶吼般地表達出了內(nèi)心的情感,這時讀者會感同身受,會被深深地觸動。
被觸動的心靈是脆弱的,它可以脆弱到掩面而泣,也可以脆弱到握拳凝眉,被觸動的心靈會讓情感瞬間升華,用真誠的文字把升華的情感抒發(fā)出來,就形成了讀后感。這種感受只有用心去了解,用心去體會才會觸發(fā)。如果能得到如此真實的感受,還是要歸功于讀寫結合的教學。傳統(tǒng)的說教講解,是機械的、枯燥的,讓學生增加對于某些知識點的記憶,往往都是左耳進,右耳出,吸收的效果不好,學習的效率不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也不高。在學生完成讀后感后,把自己的感受通過文字的方式抒發(fā)出來,一篇散文的讀寫結合教學才算告一段落,讀后感也是讀寫結合,是構建散文高效課堂的最后一步。
對散文進行讀寫結合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在讀寫結合中,有效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也大大降低了教學成本,提高了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