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鏡像與凝視中的自我身份認同
      ——以視頻博客(Vlog)文化現(xiàn)象為例

      2022-03-17 15:54:00
      運城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guān)鍵詞:想象性拉康鏡像

      范 志 昂

      (上海大學 文學院,上海 200444)

      拉康的鏡像和凝視理論都圍繞著對主體身份認同問題的思考。在拉康看來,“自我”并非弗洛伊德晚年所指認的由“現(xiàn)實原則”為基礎(chǔ)的意識實體,恰恰相反,自我乃是以一系列異化認同為基本構(gòu)架的偽自我,是一種超現(xiàn)實的幻象。自我總是帶著他者的目光進行身份認同的,過去人們所認為的獨立自足的自我,實際上只是想象騙局制造的幻覺。

      一、主體的誕生:自我身份認同的確立

      《助成“我”的功能形成的鏡子階段——精神分析學經(jīng)驗所揭示的一個階段》是拉康于1949年在蘇黎世第16屆國際精神分析學會上公開的學術(shù)論文。[1]正如文章標題所表明的那樣,這篇論文主要探討的問題是:自我身份認同的形成過程。在拉康看來,“自我”只是一個“操作性的觀念”,甚至可以說,“自我”僅僅是一個“空無”。拉康對自我虛幻性的揭示,是與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學的主要分歧所在。

      學界通常把這篇1949年的論文作為拉康鏡像理論建構(gòu)的起點,但實際上,拉康在1936年第14屆國際精神分析學大會上就已經(jīng)提出了“鏡像階段”的觀點。當時,他將矛頭直指自我心理學說,堅決地“與所有直接從‘我思’而來的哲學截然相對”。[2]89不過,當時拉康的激進觀點在當時并沒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在那次大會上,拉康發(fā)言沒多久就被主持人以超時的理由打斷了。但有學者認為,除了超時的客觀原因外,拉康被主持人打斷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還在于:當時拉康在國際心理分析學界尚不知名,而且他的發(fā)言充滿了黑格爾學說,缺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理論,這在當時是不被國際心理分析學界所認可的。[3]但這也側(cè)面反映了: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黑格爾哲學構(gòu)成了拉康的鏡像理論之哲學基礎(chǔ)。

      黑格爾用主奴辯證法來闡述其對于自我意識和主體身份問題的基本立場。即,自我意識是沒有獨立性的,它是相對于他者而存在的,因而主體也是無法自我確認的,其只能通過另一個對象化了的他者來確認自己。這種對主體、自我和他者之關(guān)系的思考無疑對拉康鏡像理論的提出有著很大的啟發(fā)意義。

      在拉康的鏡像理論中,人類剛出生時只是一個“物我混沌”和“未分化”的自然存在。1-6個月的嬰兒尚處于“前鏡像階段”。在這一時期,他們的身體是支離破碎的,必須仰仗母懷,因而也是“運動缺失”的。到了6-18個月,嬰兒則進入了“鏡像階段”。在這一時期,他們從鏡子里看到了自己完整而統(tǒng)一的形象。鏡像的矯形作用使嬰兒產(chǎn)生了自身機體也如這般完整而統(tǒng)一的幻覺,他的“自我意識”也在這種想象性認同中產(chǎn)生了。這種對先行總體性鏡像的占有,也可稱為本體論的整合。

      但我們都知道,此時嬰兒的身體還是支離破碎的,并非如同鏡像那般完整而統(tǒng)一。換言之,鏡中完整而統(tǒng)一的形象與嬰兒的實際情況恰恰是相反的。因此,當主體將外在于自己的鏡像當作自己的時候,這種想象性認同實際上是一種誤認,包含著虛假成分。這種誤認既包含了嬰兒對自身統(tǒng)一性的想象性認同,又包含了嬰兒從他者(鏡像)那里獲得的想象性認同。[4]而且,當鏡像帶給嬰兒某種完整、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的自我認同感時,他便會不自覺地迷戀自己在鏡中的形象,并將其作為自己愛慕的對象,甚至還會努力地調(diào)整自己的身體,以使鏡像更加完美。此時,嬰兒與自己在鏡中看似完美但實際上卻有缺失的身體便建立起某種欲望關(guān)系。

      因此,拉康指出,自我身份認同實際上包含著“自戀的激情”,甚至可以說,“人生就是以自戀幻象來編織其最‘現(xiàn)實’的坐標的”。[2]150在拉康看來,自我身份認同的確立不僅意味著主體的誕生,還標志著主體異化的開始。這里的異化并不等同于黑格爾和馬克思所理解的異化,“對拉康來說,異化不是加之于主體且能夠超越的偶然事件,而是構(gòu)成主體的一個本質(zhì)性因素”。[5]自我的開端本是一個空無,以自我之名占據(jù)自我位置的從最開始就只是個“替身”,因而這種異化還是根本性的。不過,拉康也看到了,自我身份認同雖然是以主體的異化為代價的,可是,唯有異化才能安定人類原始機能的混亂。[2]111在拉康看來,唯有在精神病患者那里,其原始機能仍然處于斷裂的狀態(tài)。

      拉康表示,鏡像階段是主體的自我身份剛開始建構(gòu)的時期。人們在鏡像階段中形成的想象性認同,將會是此后所有派生認同的根源。[6]主體所認同的鏡像,也會從最初的鏡中之影像,拓展到其周圍他者的形象。

      二、他者的凝視:自我身份認同的受挫

      前面我們說到,當主體將外在于自己的鏡像當作自己的時候,這種想象性認同實際上是一種誤認,它既包含了主體對自身統(tǒng)一性的想象性認同,也包含了主體從他者那里獲得的想象性認同。從中我們能看出,在拉康看來,主體的自我身份認同并非只是簡單的自主行為,它還涉及了主體間性的問題。

      無論是古希臘神話中,那卡索斯對自己湖中倒影的迷戀;還是柏拉圖的“洞穴比喻”里,人們對投射在墻壁上的影像的深信;抑或是拉康鏡像理論中嬰兒面對鏡像時的狂喜,它們都說明了觀看行為對主體指認自我和認知世界的作用。如果說,在拉康那里,主體的自我身份認同是關(guān)乎主體間性的問題,其不僅有屬于想象界的自戀性的認同,還有屬于象征界的他者的認同,那么,他者究竟是如何介入到主體進行自我身份認同時的觀看行為的呢?拉康晚期建構(gòu)的凝視理論對此給出的回答是:我們在進行觀看以前,還總是被他者凝視著。換言之,主體的觀看行為并非僅僅是局限于自身的觀看,相反,其總是帶著他者之目光的。

      凝視理論是拉康在第十一期研討班上做的四次專題報告的成果總結(jié),其涉及了科學、哲學和精神分析學等多門學科,并且,它對深入理解和掌握拉康的鏡像理論與自我身份認同問題也是不可或缺的。拉康的凝視理論受到了薩特和梅洛—龐蒂等人的影響,但他最終對“凝視”的理解卻與二者有了很大的不同。[7]簡單來說,拉康認為,在所有主體的觀看行為背后,都存在一個來自實在界的先行失落的不可能之物“對象a”,在暗中規(guī)定、支配和主宰著主體的觀看行為。這個不可能之物“對象a”,既是使主體的“看”變得暫時可能的縫合點,也是使主體的“看”成為根本不可能的奔潰點。[8]但是,不論在可能的“看”中,還是不可能的“看”里,都隱含著“眼睛與凝視的分裂”。[9]73

      在理解“眼睛與凝視的分裂”之前,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在拉康理論話語中,“眼睛”與“凝視”的區(qū)分。在拉康看來,主體的看屬于眼睛的功能,而主體的被看則屬于凝視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想象自己是從自身出發(fā)來觀照事物的,但拉康卻認為,他者的凝視是先于主體眼睛的觀看的。也就是說,在主體眼睛看到的那刻,已然有個來自實在界的作為他者的不可見之物,在暗中支配著眼睛的觀看。

      眼睛與凝視處于非常復(fù)雜的辯證關(guān)系中,“眼睛與凝視的分裂”也存在于“可能的看”與“不可能的看”的辯證反轉(zhuǎn)中。那么,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個不可能之物“對象a”,既是使主體的“看”變得暫時可能的縫合點,也是使主體的“看”成為根本不可能的奔潰點呢?換言之,主體的觀看究竟是如何因為“對象a”的凝視而變得可能,又是為何因此成為根本不可能的呢?

      可能的看,拉康稱之為“想象的凝視”(gaze of the imaginary)。在“可能的看”中,主體總是以某種他者的眼光來打量自己和觀照世界,并對此渾然不知。此時,主體的目光是由他者的目光投射而成的,主體的欲望也是由他者的欲望結(jié)構(gòu)而成的。為了迎合他者的目光和欲望,主體會對自身形體可能形成的視覺效果積極地進行調(diào)整和改變。在這個過程中,主體不僅形成了想象界的自戀性的“理想自我”,還形成了象征界的為他性的“自我理想”。由于主體無法意識到自己實際上是根據(jù)他者的眼光、欲望和理想來進行觀看的,他者的凝視也就因此被忽視和否認了,這種現(xiàn)象被拉康稱為“凝視的省略”。[9]83在拉康看來,他者的凝視之所以被我們省略,是因為我們將這個來自實在界的先行失落的不可能之物的他者——“對象a”,想象成是“全知全能的”。此后,他者的凝視就隱退到一個類似于透視法“滅點”的消失點上了。[8]雖然他者的全知全能只是主體的想象,但拉康認為,象征秩序的權(quán)威性和確定性就是通過這種想象在主體身上確立和生效的。

      不可能的看,拉康稱之為“實在界的凝視”(gaze of the real)。主體的看之所以又是不可能,正是因為作為他者的“對象a”并非如同主體所想象的那樣“全知全能”,恰恰相反,它是一個來自實在界的、不完滿的、有缺陷的和被劃杠的他者,是一種徹底的欠缺和匱乏。[8]在拉康那里,“對象a”是即內(nèi)在于主體又外在于主體且能引發(fā)主體欲望的原因。它僅僅是主體對根本不存在的前主體狀態(tài)的某種神話性想象,實際上,它根本就是一個空無。這也就意味著,主體在想象中完成的對理想自我和自我理想的認同,僅僅是主體的想象在想象界和象征界的偶然錨定,其確定性和一致性隨時都有可能被揭穿和破壞。主體從他者的眼光、欲望和理想來建構(gòu)自身統(tǒng)一性的嘗試終究是徒勞一場。

      在拉康看來,雖然絕大部分時間,主體都意識不到他者凝視的存在。但是,總有某個時刻,主體會與他者的凝視相遇,那時主體憑借對他者凝視的省略而獲得的自我身份認同就會瞬間坍塌和化為烏有,主體內(nèi)在的根本匱乏和原始創(chuàng)傷也會暴露無遺,而這將是象征秩序所無法承受和平復(fù)的。

      三、Vlog文化現(xiàn)象中的自我身份認同

      通過對拉康鏡像與凝視理論的梳理和分析,我們看到了主體的自我身份認同是如何在“可能的看”中確立,又是如何在“不可能的看”中受挫的。隨著網(wǎng)絡(luò)與自媒體的興起,我們已經(jīng)進入了大眾傳播的時代,我國的自媒體用戶更是呈現(xiàn)出全民化的特征。通過這些類似于鏡面的電子屏幕,大眾擁有了展現(xiàn)自我的舞臺,并在其中盡情地自我呈現(xiàn)和表達。以Vlog文化現(xiàn)象為例,愈來愈多的年輕人開始通過拍攝Vlog來記錄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與學習,以實現(xiàn)對自我關(guān)注的投射。那么,我們該如何理解和看待其中的自我身份認同機制呢?或許拉康的鏡像和凝視理論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探究這種文化現(xiàn)象背后的精神癥候。

      “Vlog”的全稱是“Video Blog”,即視頻博客,或影像日志。這種視頻形式最早起源于海外的視頻網(wǎng)站YouTube,并在2012年走紅于一條美妝博主的問答視頻。[10]不過,直到2017年,Vlog在我國才呈現(xiàn)出流行的趨勢。作為一種舶來品,最早推動Vlog在我國興起的群體是海外留學生,他們往往用Vlog記錄和分享自己的留學生活,以消解身處異鄉(xiāng)的孤獨感。此后,許多國內(nèi)明星與網(wǎng)紅,如歐陽娜娜、王源、南笙等人,也紛紛通過Vlog展示自己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以獲取流量關(guān)注和塑造身份品牌。

      隨著Vlog視頻形式的流行,眾多觀看者也逐漸成為創(chuàng)作的群體,而年輕人無疑是其中的主力。與此同時,Vlog視頻的主題和內(nèi)容也前所未有地豐富起來,其中包括了旅游、學習、工作、開箱、裝修、美妝等。人們用旅游Vlog呈現(xiàn)自己充實而精致的生活狀態(tài)、用學習Vlog展示自己勤奮而專注的性格品質(zhì)、用開箱Vlog透露各自的價值觀念和審美品位等,Vlog無疑成了當代年輕人表達自我的新潮方式。

      與傳統(tǒng)記錄生活的視頻不同,Vlog的內(nèi)容呈現(xiàn)出一定的場景化和情節(jié)化,這就要求創(chuàng)作者需要掌握和遵循一定的敘事策略。但這種對敘事策略的運用,又不同于專業(yè)的策劃和包裝,因為“日?!焙汀罢鎸崱辈攀荲log在誕生之初就標榜的特性。為了追求這種“日常感”和“真實感”,創(chuàng)作者們往往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進行視頻錄制,并將許多視頻片段進行藝術(shù)化的拼貼、剪輯和加工,因而,最終完成的作品也是極具個人風格的。

      盡管Vlog已經(jīng)成為了大眾表達自我的流行方式,但每個創(chuàng)作者在進行視頻錄制之前,都會不可避免地陷入自我身份的焦慮,例如,“我”的自我身份設(shè)定是怎樣的,而“我”又該如何完美地呈現(xiàn)這種設(shè)定呢?可見,Vlog創(chuàng)作實際上并不如同其所標榜的那么“日?!焙汀罢鎸崱?。當某個主體通過一面類似于鏡面的電子屏幕,錄制自己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或是面對著攝像頭講述自己的經(jīng)歷、介紹自己的規(guī)劃、展示自己的物品,甚至是沉默不語,只給鏡頭留下一個背影的時候,盡管他的表情、言語和行動看起來都是那么地自然,帶有攝像頭的屏幕看似也只是執(zhí)行了錄制的功能,但是,當屏幕中出現(xiàn)了創(chuàng)作者的鏡像,他實際上也在進行著自我觀看。創(chuàng)作者們也會像鏡像階段的嬰兒那樣,不自覺地迷戀自己在屏幕中的形象,并對自身形體可能形成的視覺效果積極地進行調(diào)整和改變,以獲得對自身統(tǒng)一性的想象性認同。

      為了使自己在Vlog中的影像與自我理想達成一致,創(chuàng)作者們通常會將這些原始視頻素材,按照內(nèi)心預(yù)期的敘事邏輯進行剪輯和拼貼,并加入表情包、字幕、濾鏡、配樂等。因此,最終完成的Vlog作品只能是假擬的自我呈現(xiàn),而非全然真實的自我表達。例如,在錄制備考學習Vlog的時候,他們常常會在桌面上架著一面能夠清晰顯示時間的平板電腦,并在后期對視頻播放速度加以提高。這樣做的效果是:無論是屏幕上時間的流逝,還是學習者翻頁和動筆的速度都會無形加快,從而營造出高效和專注的氣氛;又如,在錄制日常生活Vlog的時候,為了展現(xiàn)自己生活的規(guī)律和精致,他們常常會將精心做好的早餐擺盤在攝像機面前展示,但同樣作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飲食之后繁瑣而忙碌的清洗活動的視頻卻總會被刪減。

      在鏡像理論中,拉康認為,自我身份認同既包含了主體對自身統(tǒng)一性的認同,又包含了主體從他者那里獲得的想象性認同。如果說創(chuàng)作者努力使自己在Vlog中的影像與理想自我達成一致,是為了實現(xiàn)對自身統(tǒng)一性的想象性認同,那么,當創(chuàng)作者們將制作精美的Vlog作品公開地發(fā)布和分享到自媒體平臺,觀看者對其的點贊、評論和關(guān)注,正好體現(xiàn)了他者對自我身份建構(gòu)的作用。大多數(shù)時候,創(chuàng)作者們錄制Vlog并不只是為了自我觀看和欣賞,以實現(xiàn)對自我的認同,他們還是為了收獲他者對自我的關(guān)注、鼓勵和認可。此時,他者的評價和Vlog作品本身共同成了創(chuàng)作者進行自我身份認同的“鏡像”。

      在現(xiàn)實的象征世界里,主體要想獲得他者的認同就必須以自我閹割為代價。但在Vlog創(chuàng)作中,主體似乎不必付出任何代價便能輕松獲得他者的反饋和贊許。甚至還能根據(jù)內(nèi)心的理想形象進行自我調(diào)整和塑造。那么,這是否意味著主體在其中實現(xiàn)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呢?拉康的凝視理論提醒我們事情并沒有這么簡單。

      在凝視理論中,拉康認為,他者的凝視是先于主體的觀看的,換言之,主體總是以某種他者的眼光來打量自己和觀照世界的,并且常常對此渾然不知。同樣地,創(chuàng)作者們對Vlog的制作實際上也是在他者的凝視下進行的。他們的言語、動作和表情看似隨意自然,實則卻在無意識地迎合著他者的期待、理想和欲望。他者的凝視作為一種驅(qū)動力,使主體獲得了自我反思的意識。正如羅蘭·巴特所言:“證明才是攝影始創(chuàng)范疇里的東西”[11]121,創(chuàng)作者幾乎無時無刻不在無意識地反思自己的行為究竟能否符合他者所要求的標準。從大量生活Vlog中,我們能看到,要是某人想要表現(xiàn)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個自律的人,那么他就會不自覺地遵循他者對“自律”的定義和標準來設(shè)置自己起床鬧鈴的時間、運動的項目、飲食的結(jié)構(gòu)等。從中我們看不到任何其個人的生活癖好、習慣和要求。也就是說,Vlog中的自我看似在場,實際上卻是缺場的。

      不過,在拉康的凝視理論話語里,他者的意義更為復(fù)雜。它是來自實在界的、不完滿的、有缺陷的和被劃杠的他者,甚至是徹底的欠缺和匱乏。這也意味著,主體從他者的目光、欲望和理想來建構(gòu)自我身份的嘗試終究只不過是徒勞一場。但正如張一兵所言:“拉康的故事固然只是一則離奇的哲學寓言,可也的確訴說了一種常人不可見的事實。依我看,聽懂它的言說并不見得必然使我們走向悲觀的虛無。它無非是讓我們多一種清醒,以正確認識自己,認真對待我們存在中的種種物化和異化之自我疏遠,自省生命中能指之漂浮和本己的不可能罷了?!盵12]2

      對于從生來就身處象征世界里的人們而言,我們是很難不去從他者那里獲取想象性認同的,否則我們就將處于拉康所說的那種類似于精神病患者的機能斷裂狀態(tài)中。但是,當我們在仿真世界里積極地表達個性、追求夢想,收獲在現(xiàn)實中難以獲得的贊美和認同時,我們也需要冷靜地思考:這些個性和夢想真的是來源于我本身嗎,還是僅僅是為了迎合他人而形成的?我們又該如何面對電子屏幕熄滅、攝像機暫停那刻,所有從四面八方向我們內(nèi)心壓來的虛無感、分裂感和不真實感呢?或許,當我們抱著收獲他人的關(guān)注和贊賞的目的去行事的時候,當我們需要苦心經(jīng)營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的時候,當他人的評價已經(jīng)能左右我們對自己和世界的判斷的時候,此時的我們是很難把握自己真實的生命感受的,也是絕對不自由的。因而,當我們在仿真世界里盡情地展示和表達自我的同時,也應(yīng)該反思其中自我身份的虛假成分,并警惕自身的異化,以及與現(xiàn)實生活的割裂。

      結(jié)語

      拉康的鏡像和凝視理論并不只是公開挑戰(zhàn)英美新弗洛伊德主義的激進理論,它還超越了精神分析的領(lǐng)域,為我們提供了一系列關(guān)于主體、自我與他者之關(guān)系的哲學思考。雖然拉康文風晦澀、思想艱深,而且距離其哲學體系的創(chuàng)立也將近一百年了,但他的哲學思考所帶給我們的啟發(fā)并沒有過時。尤其在充斥著各種奇幻景觀、消費主義、戲說成風的時代,拉康無疑讓我們看清了眼前的虛幻、誘惑、欺騙所帶來陷阱,甚至是奴役。同時,他也為我們掙脫當下的束縛,自由地思考和行動提供了勇氣。

      猜你喜歡
      想象性拉康鏡像
      鏡像
      當代黨員(2020年20期)2020-11-06 04:17:52
      淺析VR技術(shù)在初中物理情境教學中的應(yīng)用
      鏡像
      小康(2018年23期)2018-08-23 06:18:52
      構(gòu)筑科技的“道”夢空間
      文教資料(2018年4期)2018-08-21 05:06:52
      Inevitability of Willy’s Tragedy as Seen from Lacan’s Mirror Stage
      “天下之言性也”
      ——拉康對《孟子》的誤讀?
      主題班會的誤區(qū)與對策探討
      成才之路(2015年10期)2015-04-29 00:44:03
      鏡像
      小康(2015年4期)2015-03-31 14:57:40
      鏡像
      小康(2015年6期)2015-03-26 14:44:27
      精神分析批評中存在的幾種對拉康的誤讀
      遵义县| 绩溪县| 台山市| 喀什市| 桑植县| 轮台县| 郯城县| 台东市| 社旗县| 深水埗区| 绩溪县| 桂平市| 东明县| 铜陵市| 株洲市| 陆丰市| 罗甸县| 育儿| 安国市| 富源县| 和龙市| 黔江区| 峨边| 班戈县| 许昌市| 广河县| 南川市| 万安县| 新野县| 达日县| 濉溪县| 常宁市| 新邵县| 沅江市| 青冈县| 梅河口市| 禄劝| 临猗县| 迁西县| 砚山县| 洞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