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 玲
在以往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評價方式過于簡單化,只是對學生聽、說、讀、寫四項具體能力進行標準、合理的判斷與反映,將評價的重點單一放在學生的學習效果中。然而單憑分數(shù)是不能夠判斷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能力以及態(tài)度等方面。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內容存在較多的問題與弊端,與實際生活嚴重脫節(jié),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更不能對學生學習效果統(tǒng)一評定。語文學科是一門豐富且多樣的學科,利于培養(yǎng)學生全方面的能力,基于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應當以多元化方式開展,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價,以此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在具體教學中,學生作為評價的重要主體,應當在對其進行評價的過程中以學生自身需求為主,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即便是評語評價,也仍然需要注意尊重客觀事實。教師的肯定與表揚是學生最大的鼓勵與動力,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需要對學生進行客觀、合理、正確的評價[1]。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作為評價的基礎,可通過鼓勵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但是更要切合實際評價,避免過高的評價導致適得其反的作用,也不能為了激勵學生,給予學生過低的評價,可能會因此而打消學生學習積極性[2]。
教師應當對學生日常動態(tài)、課堂表現(xiàn)以及課后作業(yè)、成績、學習能力、習慣以及學習效果等多方面進行詳細的觀察,通過對學生綜合性的分析與觀察后進行合理的評價。針對初中語文優(yōu)等生應當給予相應的表揚與鼓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熱情,并對學生提出更好的學習要求,提升學習難度。針對語文困等生,教師應當在具體評價中委婉進行,由于大多數(shù)學生的自尊心較強,害怕別人被區(qū)別對待,同時需要教師的關心與鼓勵。教師更應當關注、重視困等生的學習需求,尋找困等生的優(yōu)點與價值,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強化、完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素養(yǎng)。例如,當班級中出現(xiàn)學習成績較差,但是在勞動中十分積極,教師可充分利用學生的閃光點進行評價,在表揚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更加努力的學習。
評價是為了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構建自我評價意識,因此,在教師對學生做出具體評價的過程中,應當注重以激勵的方式促進學生自我評價意識,不能始終進行表揚與稱贊[3]。應當將贊揚與鞭策相結合,避免學生過于驕傲,通過正面教育與負面效應的教育方式,使激勵性與戒勉性評語能夠相互促進形成平衡教育模式[4]。
教師在多元化評價中應當對學生提出要求與期望,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充滿動力,激發(fā)斗志,通過評語獲取更多的學習力量與精神支持,并對自身不足之處進行及時改正。在教學評價中,為了促進、激發(fā)學生內心的改變,應當通過表揚的方式贊美學生的優(yōu)點,而對學生的缺點與不足之處需要通過巧妙的方式呈現(xiàn),使學生能夠明確并及時改變。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評價需要以促進學生自我認知為基礎,實現(xiàn)學生自我完善、優(yōu)化的目標。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應當避免出現(xiàn)雷同現(xiàn)象,應當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出客觀、針對性的評價。
通過具有差異化的個性評價,利于學生在學習與生活過程中不斷發(fā)現(xiàn)自身的優(yōu)勢與缺點,通過優(yōu)勢彌補不足[5]。教師在具體評價時,可通過簡單明了的語言認可學生,并通過表揚的方式給予學生更多的動力,并對學生自身的不足之處進行委婉的指出,使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學習理念,延續(xù)優(yōu)勢,彌補不足之處,通過教師的針對性的評價,不斷激勵學生,充分發(fā)揮教學評價的真正意義。
教學是一項長期且復雜的工程,而教師評價是這項工程中至關重要的一項環(huán)節(jié),教師所采用的方式、語言都會時刻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合理、多元的教學評價能夠激勵學生奮發(fā)圖強,積極向上,而缺少針對性與單一的評價會嚴重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興趣。
教師在具體評價中應當通過多元的評價與藝術性的語言,避免學生發(fā)生極端的行為。例如,在鼓勵學生或是通過獎勵的形式表揚學生時,教師應當緊跟一句再接再厲,避免學生過于驕傲而原地踏步。在批評學生時,需要再私下進行溝通、教育。教師的一舉一動對學生都是一種鼓勵或批評,哪怕是一個眼神、動作。在評價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在促進學生發(fā)展的過程中,提升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與溝通。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有效應用形成性評價,以學生學習效果為基礎,提升教學質量,改變、完善教學模式[6]。形成性評價策略應將重點放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情況、學習優(yōu)勢與不足之處、學習方法等各方面進行詳細的觀察、記錄、整合、分析、判斷,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與掌握,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教師在日常積累中更加注重、關注學生的動態(tài)變化,以此作為基礎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有效的指導,強化學生的主體性,明確教師的主導性作用,利于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學習能力。
在具體課堂教學中,通過應用形成性評價能夠更好地滿足語文素質教學改革等重要標準與要求,在日常生活、教學的不斷積累中,促進初中生對語文學習的基本需求,實現(xiàn)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理念,更好提升語文課堂教學質量,達成教學目標[7]。
以往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在具體開展中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需求以及學習情況不夠重視與關注,教師主要以“你聽我講”“填鴨式”教學為主,向學生單方面的傳輸知識,而學生在具體學習的過程中始終以被動聽課的方式進行,在此種模式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以及學習能力等各方面的了解也只是表面化、形式化的掌握,無法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更無法采用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傳授知識。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形成性評價的有效應用??赏ㄟ^采用多種評價方式促進形成性評價的有效落實與開展,例如包括學生學習檔案表、卡片計分模式、學生小組性學習進度、成長記錄袋評價等,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態(tài)度、知識掌握能力、學習效果以及學生的優(yōu)點與缺陷進行隨時記錄,利于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在與學生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深入了解學生的需求與思維,利于引導學生提升語文素養(yǎng),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實施針對性的指導方式。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成長記錄袋評價,成長記錄袋評價主要是關注過程的發(fā)展性評價方式,從而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等。這樣的評價方式就是因人施評,還能在一定上實現(xiàn)因材施教。
學生可通過從自己的過程型成長記錄袋中選出自己最滿意的小作文,在教師的指導下,向學校廣播臺,或其他雜志投稿,或辦墻報。這種成長記錄袋的內容是非標準化的,學生將其最好的或最喜愛的作品收集起來,并說明選擇這些作品的理由進行反思,學生從創(chuàng)建展示型成長記錄袋的過程中可以學會批判性地評判自己的作品。由此可知,過程型成長記錄袋主要是以優(yōu)秀的作品的成果為主,展示型成長記錄袋主要是以展示最佳成果為主,而現(xiàn)在的評價型成長記錄袋他主要是描述學生在課堂中到底學了什么,了解了什么。因為過程型成長記錄袋和展示型成長記錄袋中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收集出一些除課本以內的課外知識和資料作品。對于評價型成長記錄袋的內容一定要嚴格依據(jù)課程的標準才可以進行選擇,從而反映出學生們在課程中對課文內容所掌握程度是什么樣的,了解的質量又是多少。在我們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學校一般都是使用混合性的成長記錄袋,其實也就是把最佳的成果型、精選型和過程型三種融合在一起的成長記錄袋,它的內容不僅包括最佳的作品,還包括最糟糕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xiàn)出學生成長和發(fā)展中一個過程性的作品,從而可以進一步在學生各個方面最真實、最詳細地進行評價。
終結性評價主要是在具體教學工作即將結束的階段中,對最終活動成果進行有效的控制后給予相應的評價,對學生學習時期的效果進行階段性的測評方式[8]。以往傳統(tǒng)的階段性、終結性評價主要將考試作為一種重要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分數(shù)進行判斷與反映,學生的優(yōu)勝劣汰完全取決于成績分數(shù)的高低,完全忽視了學生在其他方面的價值、優(yōu)勢以及基本能力、綜合素養(yǎng),不夠重視學生成長、多元以及發(fā)展性的需求,阻礙、限制了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這種傳統(tǒng)教學方法過于落后,已經(jīng)無法與現(xiàn)代化社會的發(fā)展需求相適應,也難以契合初中生對語文學習本身需求。為此,應當優(yōu)化、調整、完善教學評價。
針對學生全面發(fā)展能力,應當重視終結性評價方法的多元化,應當在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全面深入了解、掌握的基礎上重視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素質的評價,改變成績測評為主的評價手段。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當根據(jù)初中生自身的學習能力、身體素養(yǎng)、道德品質、創(chuàng)新能力等其他潛力優(yōu)化階段性、終結性評價方式,同時,根據(jù)具體情況可每月對學生進行一次階段性的評價,并將測評結果與形成性評價結果相結合,對初中生語文教學方式、內容等進行合理的指導,充分發(fā)揮多元化評價的作用與優(yōu)勢
在實踐教育中,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手段具有獨特的魅力,能夠充分發(fā)揮強大的優(yōu)勢、價值。因此,一線教師與各教育工作者對多元化評價手段十分重視與關注。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的基礎上,應當分析、探究其他評價手段,利于學生的整體發(fā)展,促進對上述兩種評價方式的補充與延伸,并將教學過程以及最終結果相結合,使語文課堂教學能夠順利、有效的開展,強化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與綜合能力,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性與興趣。
可采用比較性評價,此種評價方式的應用對選取對象有一定的要求,需要選擇實力差距較小的對象進行對比性評價。同時,評價方法的雙重特性較強,只要運用到位,那么能夠充分發(fā)揮此方式的最大化作用,有效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fā)展。
可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通過深入分析、探究比較性評價方式的雙重特征與其作用,教師可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與特點,組織并劃分為“對戰(zhàn)小組”,為了能夠將評價式手段的作用以及優(yōu)勢充分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PK 榜單的方式對兩組學生的“對戰(zhàn)”情況進行等級、展示,采用星級評定的方式規(guī)避對比性評價的不足之處。
在時代變革日新月異形式下,教育教學工作者更加要注重多元評價。體現(xiàn)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在具體教學中對教學評價方法的主要特點、作用、優(yōu)勢以及弊端詳細掌握、了解,并以學生發(fā)展的實際需求和教學目標為基礎,使多元評價能夠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最大價值與作用,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強化學生整體學習能力、綜合素養(yǎng),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