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是一門綜合性極強、內(nèi)容龐雜的基礎學科。對于畢業(yè)班而言,最后一學期的教學既要完成九下的新課教學內(nèi)容,又要拉動學生三年語文學習這個“面”,系統(tǒng)地梳理學過的知識和技能,以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以提高語文復習效率的目的。但因時間有限,復習時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需要突出重點?;谶@樣的復習現(xiàn)狀與目的,我們在中考復習時既要吃透統(tǒng)編教材的知識內(nèi)容、精準把握考點,又要能根據(jù)考點將教學資源進行靈活的整合與重構。
“整合”教學資源的前提是“解構”。所謂“解構”,就是對某種事物的結構和內(nèi)容進行剖析,放在中考復習中就是指教者要根據(jù)《課標》和《中考說明》的要求,明確中考復習的范圍與內(nèi)容,梳理初中階段的學習任務,重構基礎知識、閱讀、寫作等復習專題,使復習活動指向明確。然后仔細分析這些復習內(nèi)容,找到彼此間密切聯(lián)系的“點”,整合教學資源,搭建復習支架。根據(jù)近幾年帶畢業(yè)班的復習經(jīng)歷,下面我就從以下三個方面給老師們的復習教學支幾招:
一、結合人文主題選材
縱觀六冊統(tǒng)編教材,教材的編寫始終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閱讀單元。每個單元的課文大致都能體現(xiàn)相關的主題,六冊書又有類似的主題,這就形成了一條貫穿全套教材的顯性線索。這些教學資源內(nèi)容大多宣揚的是人類文明、文化中的先進的、科學的、優(yōu)秀的、健康的內(nèi)容,更多指向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這些內(nèi)容的學習,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柏瀼亓⒌聵淙说挠怂枷搿痹诟魇∈薪鼛啄甑闹锌荚嚲碇芯兄攸c的體現(xiàn),因此更加不容忽視。
明確了“人文主題”的含義后,在復習階段,我們就要從六冊教材當中,圍繞“人文主題”選材,找到整合“點”,再按“點”進行分類,形成不同的“主題長廊”,這樣就更有利于學生明確文章主題內(nèi)容,理解作者寫作目的了。
例如,我們可以將《記承天寺夜游》《岳陽樓記》《醉翁亭記》三篇文章的主人公組成一個“人物長廊”,他們經(jīng)歷、品質(zhì)相似——面對“被貶謫”的逆境,都能坦然處之、樂觀面對。但同中又有異——從文章具體內(nèi)容來看,《記承天寺夜游》既有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更有失意情懷自我排遣的曠達;《岳陽樓記》表現(xiàn)了作者雖然身居江湖,但仍心憂國事,雖然遭遇迫害,但仍不放棄理想和追求——不僅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更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抱負,這在逆境當中是難能可貴的,這兩句話所體現(xiàn)的那種“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品質(zhì),無疑對學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蹲砦掏び洝返淖髡邉t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內(nèi)心苦悶寄情于山水之間,消融于與民同樂之時,正如《尚書》所言:“德惟善政,政在養(yǎng)民”,表現(xiàn)了他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這種“整合”不僅讓我們明了它們的異同,更使我們知道這種背景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主題無怪乎這樣幾種——在逆境中要善于將苦悶自我派遣;無論再難,都要擁有曠達的胸襟、偉大的抱負;面對挫折,與其悲傷度日,不如隨遇而安,有所作為。
類似這樣的“點”,只要你用心去分析、“整合”教學資源,是不計其數(shù)的——什么是成長?在《孤獨之旅》中,孤獨的放鴨之旅成了杜小康的成長之旅;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將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步一步往前走,自然能走出人生的困境;在《爸爸的花兒落了》中,生命的突然變故成了成長最有力的推手,在命運的風口浪尖,責任與擔當會讓我們一瞬間長大;在《紫藤蘿瀑布》中,短暫的一次駐足,深情的一次凝望,痛苦的一次回憶,都能化成成長的一種頓悟……感謝生命中的“苦難”,是它教會了我們成長!多么富有正能量的文章,多么引人深思、促人成長的美文,我相信這些“整合”不僅會使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題,而且也必然會滌蕩我們的心靈,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
還有哪些資源可以整合在一起進行復習呢?——《唐雎不辱使命》《曹劌論戰(zhàn)》《鄒忌諷齊王納諫》,這些人物都有胸襟與智慧,都有責任與擔當;《湖心亭看雪》《陋室銘》《愛蓮說》,無論順境、逆境,他們都能堅守自己的道德……
在“人文主題”選材上,除了上面這些例舉,你又會整合哪些教學資源,你又想到了哪些整合點呢?
二、根據(jù)語文要素定點
如果說“人文主題”是一條顯性線索的話,那語文素養(yǎng)就是隱性線索。語文素養(yǎng)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須的語文能力、適當?shù)膶W習策略和學習習慣。我們在整合教學資源的時候,可以將其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圍繞這些“點”進行資源整合。
例如,文學類作品——小說,在我們六冊書中占比非常大,一直是中考考查的重點,如何高效地復習這部分內(nèi)容呢?首先要從小說的概念說起——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環(huán)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是小說的三要素。從概念當中我們不難看出小說這種文學體裁考查的重點——理情節(jié)、析人物、看環(huán)境、明主題。這四個重點考查內(nèi)容都可以成為我們資源整合的“點”。
下面我就以《變色龍》《故鄉(xiāng)》《我的叔叔于勒》《孤獨之旅》為例,通過“看環(huán)境”來分析小說中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對于這樣的考點,我們應該如何帶領學生去“攻破”呢?我們大多數(shù)老師慣用的方法是把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讓學生逐條記錄下去,然后背誦,再在考場上依次去對應,這樣復習的效果可想而知,與其這樣的套模式去答題,不如整合課本資源,將課本里涉及到環(huán)境描寫的篇章語段找出來,然后進行分類,再呈現(xiàn)典型的語段同學生一起分析,讓學生在具體的內(nèi)容中感知、歸納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這樣的復習才會使學生記憶深刻,理解透徹,才能轉化為學生的品析能力。例如,我們可以把《孤獨之旅》和《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些起到“襯托人物心情”作用的語句放在一起分析——在《孤獨之旅》中,杜小康剛到達蘆蕩時,他膽怯、慌張,有一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此時他眼中出現(xiàn)了這樣的景致“蘆葦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表面是在寫自然環(huán)境,實際上是在借自然環(huán)境描寫來表現(xiàn)他的心理;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也有起到同樣作用的兩處自然環(huán)境描寫:一處是去哲爾賽島游玩時,“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作者只用只言片語,就活畫了一幅優(yōu)美動人的畫卷,極其真切地暗示了他們當時渴盼與興奮的心情,這種愉悅的心理與明快的景物相映襯;但好景不長,在船上,菲利普夫婦和于勒不期而遇了,這次相遇,宣告了他們的美夢成了泡影,菲利普夫婦氣急敗壞,落荒而逃,躲避窮困潦倒的于勒,先前的景象變成了這般——“在我們的對面,一片紫色的陰影出現(xiàn)在天際,仿佛從海里鉆出來似的,那就是哲爾賽島了。”同樣的景物,為什么會如此不同呢?因為人物心情不同,所以他們眼中的景物就變得不同了,這里作者渲染海面的陰郁,烘托了人物失望、沮喪的心情,與剛上船時的心情形成鮮明的對比。通過以上三段文字的分析,對于環(huán)境描寫有“襯托人物心情”的作用,相信同學們已經(jīng)掌握了?;剡^頭來我們再看《孤獨之旅》中的這段文字——“那天是他們離家以來所遇到的一個最惡劣的天氣,一早上天就陰沉下來,天黑河水也黑,蘆葦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覺得風也是黑的,臨近中午時,雷聲已如萬輛戰(zhàn)車從天邊滾動過來,過不一會兒,暴風雨就歇斯底里地開始了,頓時,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風聲和千萬支蘆葦被風撅斷的咔嚓聲?!倍嗝磹毫拥奶鞖獍。绻麤]有這場暴風雨的洗禮,或許杜小康還一直“沉浸”在迷茫、悲傷中無法自拔呢!正是因為它的出現(xiàn),讓杜小康由膽小、怯懦變得堅強、勇敢,有責任心,最終成為了油麻地孩子中最有出息的一個,這處環(huán)境描寫在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通過這一段環(huán)境描寫的分析,我們就掌握了環(huán)境描寫的另兩個重要作用——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表現(xiàn)人物性格;同是環(huán)境描寫,前面例舉的都是自然環(huán)境描寫,在《變色龍》的開頭出現(xiàn)的描寫是社會環(huán)境描寫——“警官奧楚蔑洛夫穿著新的軍大衣……門口連一個乞丐也沒有?!彼嗟恼宫F(xiàn)了整個社會環(huán)境的冷清、經(jīng)濟的蕭條,這正是軍警憲兵當?shù)赖纳郴式y(tǒng)治的真實寫照,故事就發(fā)生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這段文字,就讓我們了解到小說中的環(huán)境描寫包括自然環(huán)境描寫和社會環(huán)境描寫,而社會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大多是交代人物活動的環(huán)境。
根據(jù)語文要素可定的“點”遠不止這么多,其它的就留給聰明的你們?nèi)シ治觥?/p>
三、通過單元整合得法
對于初三下學期的新課教學,區(qū)里要求我們用四周時間完成九下三個單元的教學,這么短的時間如何完成這么多的任務呢?我覺得可以一改往昔單篇教學的模式,通過“單元整合”,選“點”將幾篇文章串聯(lián)起來進行教學。
例如九下小說單元,我們又能從整合中得到怎樣的“法”呢?別急,先讓我們走進這幾篇文章,了解下小說的主要內(nèi)容以及作者的創(chuàng)作目的——《孔乙己》這篇小說描寫了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孔乙己,他喪失了做人的尊嚴,淪落為小酒店里人們嘲笑的對象,從而暴露了當時的社會問題——孔乙己那可憐而可笑的個性特征及悲慘結局,既是舊中國廣大下層知識分子不幸命運的生動寫照,又是中國封建儒家獨尊下科舉制度 “吃人”本質(zhì)的具體表現(xiàn)。契訶夫在《變色龍》中栩栩如生地塑造了虛偽逢迎、見風使舵的巡警奧楚蔑洛夫,通過他如同變色龍似的不斷變化態(tài)度的細節(jié)描寫,有力地嘲諷了沙皇專制制度下封建衛(wèi)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臉。《溜索》這篇小說寫了一處奇險的環(huán)境,一群過河的馬幫漢子,一次溜索的經(jīng)歷,山陡谷深,懸崖萬丈,一根索子扯住兩岸石壁——這就是馬幫漢子生存的環(huán)境,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馬幫漢子練就了矯健的身手,養(yǎng)成了無所畏懼、沉著冷靜的品格。在《蒲柳人家》中,劉紹棠塑造了三個主要人物——何滿子、一丈青大娘、何大學問,以生動的筆觸,描繪出一幅幅20世紀30年代京東地區(qū)北運河農(nóng)村的風情畫。四篇文章所塑造的人物特點不同、性格各異,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正是因為他們生活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所以才有了不同的性格與命運,探究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通過“不同社會環(huán)境下人物的性格及其命運”這一類話題來整合這一單元的教學,這樣做,既節(jié)省了教學時間、對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又學會了文學鑒賞的一種方“法”,可謂一舉多得。
這種整合得“法”既可以是一個單元里不同篇章之間的一種整合,也可以“跨界”,找到不同單元里不同篇章間的聯(lián)系,“現(xiàn)學現(xiàn)用”,以新課的學習帶動后面新課的學習。例如我們可以將第四單元的《山水畫的意境》同第二單元的寫作“審題立意”放在一起進行教學,“意境”之于繪畫的重要性同“立意”之于作文的重要性是相同的,意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關于如何“意會”,《山水畫的意境》這篇文章給了我們具體的指導,這一點恰恰可以幫助我們尋找到“立意”的方法——例如以“山”為題目來作文,你會有怎樣的“立意”呢?空想出來的立意難免千篇一律、落入俗套,我們何不依托六冊教材中有關“山”的具體描寫來生發(fā)感想,明確作文主題,這又帶動了這些文章的復習,收獲滿滿。
又如《無言之美》這篇文章,作者以各類藝術作品為例,分析了言不必盡意、無聲勝過有聲、含蓄不露等表現(xiàn)出來的“無言之美”,最后歸納出自己的觀點——“說出來的越少,留著不說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這一觀點也啟示我們:欣賞藝術作品時,不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還要關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無言之美”。我們恰好可以用這些談文論藝的方法去欣賞第六單元的《詩詞曲五首》,用這種方法去對接文章的教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最后兩句“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充滿“無言之美”——遙望朋友遠去的身影,在山回路轉中漸漸不見,只看見雪地上留下的一行人馬走過的腳印,雖不直言“惜別”,但長久的凝望里滿是關切、惆悵之情,詞盡而意不盡,余味綿綿。
整合資源的方法有很多,短短一文是難以盡數(shù)的。最后送大家二十四個字——“上課復習,提高效率;緊扣教材,回歸課標;貫通勾連,組裝整合”,相信冰雪聰明的你們定能在復習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整合”中讓復習課增值,決勝中考。
張麗麗,江蘇省南京市中華中學教師。
3136500589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