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雁 付強 王雅婷
摘 要:在弘揚紅色文化、用好紅色資源的時代背景下,博物館、展覽館等機構正不斷加大對革命文物的保護與利用。而館藏文物保護方式的同質化、傳播的低效率并不能完全滿足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與展示的目的以及大眾的文化需求。因此,在分析館藏革命文物保護工作中存在不足的同時,探討從物質和意識層面建立革命文物保護體系,運用視覺傳達設計領域的特性和優(yōu)勢,對文物利用與展示方法進行探索,進而實現讓革命文物“活起來”的目標,用好紅色資源來講好紅色故事。
關鍵詞:革命文物;紅色資源;文物保護;文物利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1.008
革命文物是紅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反映著紅色革命進程中的人物、事件、情景和精神,是延續(xù)紅色記憶的物態(tài)保證。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3月對革命文物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中強調:“革命文物……是弘揚革命傳統(tǒng)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fā)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雹佟扒袑嵃迅锩奈锉Wo好、管理好、運用好,發(fā)揮好革命文物在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雹谔貏e是“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chuàng)新規(guī)劃中,對革命文物保護管理和利用工程的加強與建設,更體現出革命文化遺產保護的針對性、立體化和綜合性的發(fā)展趨勢,更要求博物館、展覽館等組織機構采取更為科學、更加多元的方法來保護和利用革命文物,展示和傳播革命文物所蘊藏的時代精神。
博物館、展覽館等機構作為國家、民族或地區(qū)、一座城市的標志性文化設施,承擔著文物實物的保護和修復、文物的宣傳教育和文化交流等的任務,尤其是博物館對文物文化內涵的宣傳教育更是要求博物館重視文化傳承這一內在要求。革命文物的保護與利用,其建設既要突出專業(yè)性,又要體現民眾性。其中,陳列展覽是最主要、最核心、最基本的精神產品,它涉及文物的收藏、研究、展示和傳播,是博物館各項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隨著各種傳媒手段的進步,作為文化產品的陳列展覽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迫切需要提升陳列展覽、傳播推廣的質量和水平,使文化遺產保護的成果在更大范圍和更深層次上惠及人民群眾,從而奠定博物館生存發(fā)展的堅實基礎,樹立和提高博物館的社會公眾形象與地位。視覺傳達設計較強的表現力和傳播的直接性,有助于革命文物的展陳與文化宣傳。
1 館藏革命文物保護現狀
通過對國內相關研究的整理,大致了解到了近期博物館在對革命文物保護方法的研究中除了對文物本身進行保護和修復之外,也在新技術和新時代的背景下,尋找更多的關于文物保護策略。例如,曹霞在《館藏革命文物保護與利用研究》中,從加強專業(yè)保護工作隊伍建設、資金保障、普查和征集、拓展教育形式、開發(fā)革命文物產品等方面提出了保護措施。③再如,相瑞花在《用好革命文物 傳承紅色基因—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若干思考》中,從活化利用文物、加強資源共享、重視征集保護、用好文物圖片等方面,對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提出了建議。④但實際實施當中,博物館、展覽館等場所雖然在積極尋求文物保護的新方法,并且試圖找到更多、更有效的文物利用途徑,在這個過程中對革命文物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進行傳播,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
1.1 方向性不足,陷入同質化
博物館、展覽館等對于革命文物保護和利用已經有了一定的意識,博物館紅色文化基地的建設成為多地學習效仿的模式,卻忽略了只是一些形式上學習的現象,進一步導致各個博物館之間特色不突出,陷入了形式上看齊的境地。這種情況正是對館藏革命文物特色的研究不足,從而導致革命文物保護和利用缺少特色方向的現狀。
1.2 整體性不足,視覺轉化率較低
視覺傳達設計在博物館的實際運用中更多的是品牌形象設計、導視系統(tǒng)設計、展陳設計等相關領域。其實,在館藏革命文物保護和利用方面需要通過更多的視覺途徑向大眾進行文化傳播,比如展品與展館視覺氛圍的契合、紅色資源信息可視化的設計等。在博物館管理中,文物保護和利用常被認為僅僅是博物館的責任,缺少視覺途徑向各方傳達,文物保護的力度和文物利用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需要進一步把與文物相關的各方看作一個整體,多層次、全方位地對革命文物及精神進行有效宣傳。
1.3 針對性不足,傳播效果降低
長期以來,博物館、展覽館等機構的宣傳教育職能的實現大都通過線下的途徑實現。在數字媒體行業(yè)快速發(fā)展和受眾群體多樣化的今天,館藏革命文物保護宣傳和教育工作相對比較落后,反映在現實工作中就是博物館對不同的群體缺少針對性的傳播,導致革命文物保護的宣傳達不到預期效果,博物館文物保護和利用的工作效率降低。因此,館藏革命文物需要博物館、展覽館能夠進一步體現文物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傳播文物的文化內涵,讓紅色文化有歷久彌新、不斷發(fā)展的機會,從而達到對革命文物的保護和利用。
2 館藏革命文物保護與利用的方法
2.1 健全館藏革命文物保護體系
館藏革命文物保護和利用是較為廣泛的研究課題,大致可分為文物保護和文物利用兩個方面。同時兩者之間也存在邏輯關系,文物保護直接影響文物利用,而文物利用又反過來促進文物保護。⑤由此可見,館藏革命文物利用是以文物保護為基礎的。對館藏革命文物保護的思路是綜合考慮博物館文物保護的各種因素,健全館藏文物保護體系。結合文獻的研究和對現實問題的分析,筆者認為博物館文物保護體系應該主要從物質和意識兩個層面展開討論(圖1)。
首先是物質層面。第一,從革命文物主體展開保護,具體方法包括合理化文物分類、引進新技術和實時更新文物狀態(tài);第二,從管理制度層面展開保護,具體方法有制度執(zhí)行常態(tài)化、文物管理制度的健全以及館內員工的專業(yè)化、標準化管理;第三,對革命文物所處的不同環(huán)境提出相應保護方法,要求細化展示環(huán)境、簡化運輸環(huán)節(jié)、優(yōu)化儲藏環(huán)境。
其次是意識層面。第一,保護館藏革命文物時要注重融合意識,以開放的態(tài)度對待多種學科的知識,以達到保護途徑多樣化和保護程度最優(yōu)化;第二,博物館對革命文物保護的研究意識,館藏革命文物具有深厚的歷史積累和文化內涵,因此在研究的過程中要有深入研究、長期研究、個性化研究的意識;第三,博物館、展覽館等機構對革命文物的保護不能局限在館內,要有主動對外傳播的意識,傳播是面向大眾的,傳播的內容要更加有針對性且傳播的途徑要靈活調整。
總的來說,對館藏革命文物較為全面的保護方法就是建立保護體系,以物質保護為基礎,進而將文物的保護深化到意識層面。博物館文物保護物質和意識層面的保護之間相互影響,最終達到革命文物保護的最優(yōu)結果。
2.2 加強革命文物內涵的視覺信息傳達設計
視覺信息的傳達設計不僅限于單一載體的傳播,已逐漸走向藝術與科技融合發(fā)展的道路,在傳播途徑上也更加多樣化。館藏革命文物是歷史的見證,因其特殊的性質在文物利用上需要注意利用的邊界,尤其需要考慮革命文物自身屬性和地域屬性。從視覺信息傳達設計的角度探討?zhàn)^藏革命文物利用的方法拓寬了利用的途徑、增強了大眾接受效果,能夠較好地展現革命文物利用的“度”。下面從視覺設計和視覺傳達兩方面就文物利用方法進行分析。
2.2.1 視覺形象的塑造
①視覺元素提取。根據館藏革命文物保護和利用的現實情況,在元素提取時要深挖革命文物特色和館藏特點,選擇其中能夠個性化表達的元素,再結合展館整體的定位和文物利用的方向進一步篩選,從而確定革命文物的特色視覺元素,為視覺設計的實踐奠定基礎。
比如,在紅色文創(chuàng)設計中,與革命遺址和革命文物的展示息息相關。以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開發(fā)的文創(chuàng)產品為例,三大門類“黨的誕生地系列”“不忘初心系列”“館藏文物系列”50余件文創(chuàng)產品,都選取了帶有石庫門的視覺元素,不論是插畫的視覺表現方式,還是三維立體書籍的圖形與結構設計方式,都是在找尋具有歷史認同感的視覺元素和文化符號,從而借此發(fā)揮,引發(fā)人們對革命年代的追憶與紀念。如圖2中的這本晉級為“網紅”的“初心紅”筆記本,封面是石庫門造型壓花,上海很多石庫門房子都有過街樓,但唯有一大會址的過街樓上有福字蝙蝠圖案。除了提取了一大會址紀念館的遠景、近景和內景,甚至還有不少上海老物件的特寫,比如一個竹殼熱水瓶、一個帶著銹跡的水龍頭,讓大家恍惚間穿越回100年前的上海里弄生活。如圖3中的這本生動有趣、講述建黨歷史的圖書,是送給小讀者們的四史教育的絕佳載體。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樹德里不僅是上海特色石庫門建筑的代表,更是中國共產黨一大會議的召開場所。該書視覺元素的提取,采用20世紀20年代盛行的版畫為視覺主題,設計應用既展示了上海的風情、石庫門的知識,也傳達出早期建黨之維艱,較好地通過視覺元素,將革命遺址和文物加以利用,以生動可感的方式傳播了紅色精神。
②視覺風格定位。從視覺設計的角度實現館藏革命文物的利用要定位整體的視覺風格,根據元素提取時確定的展館特點,以總體的方向引導視覺上的具體設計,然后依照確定的方向找到合適的視覺語言,結合各個視覺要素進一步明確視覺風格,將統(tǒng)一的風格延伸到整個視覺設計系統(tǒng)中。
如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的陳列展示以及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圖4),在提取圖形、色彩等視覺元素基礎上,進行了整體風格的塑造。其中,“軍旗升起·書立套裝”取材于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外觀大樓—原江西大旅社作為設計元素,具有獨特的地域特點,結合鏤空鐵藝工藝,將別具個性的八一紅色精神凝聚到紅色文創(chuàng)產品中。紀念館整體形象凝聚著崢嶸歲月鑄就的八一精神,簡潔莊重又不乏時尚氣息,展現其別樣的個性與特色。
③視覺設計呈現。通過特色元素的提取和風格的確定,視覺設計還需要組織各視覺元素、處理各設計要素之間的關系,將視覺元素通過設計手段轉化為視覺符號或圖形,圖形元素、色彩元素、文字元素之間以確定的風格為方向配合功能需求,最終在視覺上形成一套完整的視覺體系。
例如,館藏革命文物很多以紙質的方式保存下來,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青年》筆記本文創(chuàng)禮品,便是根據1915年9月創(chuàng)刊的中國革命史上重要期刊《新青年》創(chuàng)意設計而來。作為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性機關刊物,對中國思想文化界產生過巨大影響,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陣地(圖5)。而對于這樣以讀物為載體形式的革命文物,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文創(chuàng)設計在提取原有文物文字字體、圖形、版式等方面的設計基礎上,進一步在PU以及燙金等材質的視觸覺、中國紅金及土黃色彩的視覺文化、五四時代精神的視覺傳播、書寫文具生活產品的應用與當代新青年情感交互等方面(圖6),在發(fā)掘提取、視覺轉譯、價值實現、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實現了時代變遷過程中青年思想解放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傳遞。
2.2.2 視覺信息的傳達
視覺信息的傳達是由傳播者對視覺化的內容選擇一定的載體傳遞給受眾的過程,傳達效果的優(yōu)劣除了受內容質量影響之外,合適的載體對于視覺設計的準確傳達也很重要。因此,在館藏革命文物利用中需要整合現有的視覺信息傳達載體,利用線下和線上兩種途徑對視覺設計進行表達。線下的載體能夠實現受眾與館藏革命文物的直接接觸,表達文物特色時可以采用視聽、沉浸體驗等多種方式以增強對文物的記憶,比如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的開發(fā)能夠讓受眾從展館離開后“帶走”文物記憶。而線上的載體由于與受眾沒有直接的接觸,可以側重于對館藏革命文物知識的普及,視覺設計的表達也需要更加注重利用數字化技術將文物知識以更豐富、有趣的方式傳達出來⑥,比如網頁的展示、視頻或動畫的傳播、App界面設計的互動等。
博物館文物是一筆巨大的物質財富,同時也是豐富的精神財富,館藏革命文物的保護正是在保護人類共同的財富,文物的利用就是這筆資產升值的過程。在對館藏革命文物保護提出新要求的時代背景下,更需要通過設計的手段、審美的提升,來達到傳播的力度、有效性和藝術性。
總的來說,讓記憶不只是回憶,而是一種銘刻在骨子里的文化積淀;讓文化遺產保護動態(tài)化和活態(tài)化,活的是一種精神和一種文明。這也是館藏革命文物保護和利用的目的。因此,館藏革命文物保護與利用,不僅僅是具體的物,還是我們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發(fā)展的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更是對文化脈絡、文化場域、文化精神的綜合性保護,也是讓紅色文化接地氣、緊密結合時代和人們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
注釋
①李洪興.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革命文物[N].人民日報,2021-04-09.
②虹云.習近平論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EB/OL].(2021-04-05)[2021-12-20].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5579362774275988576&item_id=15579362774275988576.
③曹霞.館藏革命文物保護與利用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12):196-198.
④相瑞花.用好革命文物 傳承紅色基因—關于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若干思考[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21(3):2-9.
⑤黃哲京.論故宮博物院文物合理利用的原則和方法[J].故宮博物院院刊,2017(3):132-140,163.
⑥段建華.數字媒體技術在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J].中華文化論壇,2013(2):189-192.
sdjzdx20220323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