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聞
關(guān)于“人為什么要寫”這個問題,我在前些年寫的文章中有過類似的表達:人的感官受到外界的刺激,引起人思維的動,思維的動帶動情感的動,在思維與情感的共同作用下,情動辭發(fā),人有了表達的需要,于是有聲的口頭語言產(chǎn)生。語言,是思維與情感完美的結(jié)晶,一段完整的語言表述,一定都有兩大內(nèi)核——觀點與情感。但口頭語言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如果不借助音像設備,是不能記錄與保存的(傳說雖然有一定的信息保存功能,但在信息保存的過程中走樣走得太厲害,信息無法得以固定)。因記錄與保存信息的需要,就出現(xiàn)了文字,文字是書面語言。書面語言的出現(xiàn),在人有感而發(fā)的情況下,為口語表達變成記錄提供了可能??陬^語言,往往只用于“現(xiàn)時”交流;書面語言,記錄保存信息后用于日后交流。
無論是口頭語言還是書面語言,準確地表達人的思想與情感是第一要務。為了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人會積極尋求最合適的詞、語氣、表達方式。人主動尋求表達思想與情感的過程,是一個創(chuàng)生的過程,是一種積極的思維表現(xiàn)。在我國,刻在龜甲與獸骨上的每一個符號,都具有開天辟地的創(chuàng)造意義與價值。隨著古人對自然、社會認識得越多,信息記錄保存得也越多,人再到有感而發(fā)的時候,就會想到某個(些)先賢曾經(jīng)表達過與自己眼下一樣的思想與情感,于是人便不再去積極思考如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而是直接拿先賢的言語來表達自己此時的情感,引用便出現(xiàn)了。當我們想表達對心儀女子的愛慕之情時會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當我們感嘆時光如流水,一去不復返時會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當我們蔑視權(quán)貴,對人格尊嚴、自由充滿向往時會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當我們胸懷天下心系蒼生時會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所有原創(chuàng)都是主動尋求表達積極思維后的成果,不再尋求完全的自我表達,就可歸為消極思維的范疇。我們?yōu)槭裁匆?,或引用有什么好處?/p>
我覺得,引用至少有如下三點好處:一,自己不用再苦思冥想?yún)s能表達一種成熟的、被人廣為接受的思想與情感,最為關(guān)鍵的是可將之充當自己的思想情感,而且引用別人的這種表達可能比自己要表達的還要好出許多倍;二,引用先賢的名言抒情言志,不管自己的地位、身世如何,立馬讓自己的精神追求、境界與先賢保持了同一高度;三,引用先賢名言,還可以體現(xiàn)出自己博聞強識的能力修養(yǎng),讓自己的言辭雅起來。因此,寫文章時引用極受人青睞。
要提引用,不得不提積累。因為沒有積累,引用就無從談起。在語文教學中,幾乎所有的內(nèi)容都可以看成是積累。除此之外,語文教師還會讓學生讀、抄、背課外一些讀物上的內(nèi)容作為積累。為什么我們語文老師會這么熱衷于積累,而不讓學生尋求積極地自我表達?上文已提到,自我表達是運用詞匯來表達思想與情感的一種創(chuàng)生,是創(chuàng)造,其雖然是一種積極的表達,但其難度何其之大。不少時候付出努力卻沒有結(jié)果或效果欠佳,這就讓積極的表達變得有些虛無縹緲。積累就不同了,將現(xiàn)成的表達拿來記背,記住了,背會了,就是成效,若能引用、轉(zhuǎn)化,落地便已錘實。與其追求一種心里沒有底的積極表達,哪如落實一種現(xiàn)成的、看得見的積累更為務實?
在這里,說積累和引用是一種消極的思維方式,只是相對而言的一種說法。因為記憶的過程,其本身也是思維運轉(zhuǎn)的過程,引用的時候,從記憶儲備中提取怎樣的內(nèi)容才是最符合自己要表達的思想與情感,也是思維運轉(zhuǎn)的過程。只是無論積累還是引用,相對來說,創(chuàng)生的成分較小,但并不是沒有思維參與其間。無論是積極思維還是消極思維,只要有思維活動的過程,就是對思想和情感的一種淬煉,就會促進人心智的發(fā)展,從這一點來講,無論是消極思維還是積極思維,對人的成長都有積極意義。思維品質(zhì)的高低決定語言品質(zhì)的高低,因此,只要能提升思維品質(zhì),就會提升語言的表達品質(zhì)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