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根據體育學習實踐性和健康教育實用性的特點,強調從‘以知識與技能為本’向‘以學生發(fā)展為本’轉變”;“針對不同身體條件、運動基礎和興趣愛好的學生因材施教”。筆者在教學中通過借鑒日本山本貞美的教學實踐“8秒跑”及“往返耐久跑”實例,在充分考慮學生運動能力基礎上設計相應的練習內容,使共同學習目標與個體學習目標相結合,在學習目標的引領下組織學生分層學練,幫助學生學有所獲。
“8秒跑”實例首先是建立在“我”的運動能力基礎上,以學生個體為中心并著眼于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適用于短距離、快速跑教學內容。實踐教學中通過分析與借鑒“8秒跑”實例,在開展快速跑學練內容時對學生進行分組(可根據學校操場實際情況分組),如,以4人1組(1234排序)的ABCD等若干組,教師負責發(fā)出開始及8秒到時的信號。A組學生跑時,B組學生觀察A組學生跑動8秒時所處的位置(B1對應A1,以此類推),并告知所對應的學生,C組學生在跑道外進行觀察學習并給跑動的學生加油助威,D組學生做跑的相關準備。在第2輪練習中,每名學生以各自8秒到時所處的位置為起點,以第1輪練習時的起點作為終點,反向進行第2次8秒跑,方法同上。接下來的練習中,學生根據各自跑動8秒到達終點的情況調整起點位置,超過終點多少就將起點向后調整多少,同理,距離終點多少就將起點向前調整多少。
“8秒跑”打破常規(guī)教學模式,增加學生跑動結果的不確定性(每名學生都有可能最先到達終點),使每名學生都有可能獲得成功,學生不因跑動速度較慢而導致畏縮心理的出現,學生敢于參與比賽,進而提高學生參與學練的興趣?!?秒跑”與其說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競爭,倒不如說是學生和自己在進行挑戰(zhàn),每名學生將初次8秒的位移距離作為接下來自己的起跑位置,大家均向同一終點(初次起點位置,下同)快速跑動。此教學策略實施中學生均以各自跑動距離作為目標進行練習,不僅是和其他學生比快,也是和自己上次跑動距離比遠,能夠充分調動每名學生的學練積極性。
關于“8秒跑”實例的創(chuàng)新建議,為了更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興趣,設計以學生個體運動能力為參照的學練方式能夠讓學生通過縱向(自我)對比的方式直觀感受到學練變化,如,通過3~5次“8秒跑”學練后可將增值型積分評價融入其中,根據學生每次起點位置設計相應積分,如,起點較上次起點位置向后有所調整即積2分,起點較上次起點位置沒有變化即積1分,起點較上次起點位置向前調整即積0分,根據統計結果分值進行分析總結,提升學生的學練內驅力。
“往返耐久跑”實例是基于學生現有耐力跑水平進行分組,如,可分為耐力組、挑戰(zhàn)組及提高組,師生可以共同設定各個組別的跑動距離,如,耐力組為50米、挑戰(zhàn)組為45米、提高組為40米(可根據情況調整),教師每隔一定時間(如15秒)發(fā)出往返信號,持續(xù)跑3~5分鐘休息,需要注意的是,當教師發(fā)出信號時學生需要到達相應組別位置并準備折返,學生提前到達需要等待,而尚未到達的學生需要加速調整。如果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有一次未到達相應組別位置,教師需要提醒并鼓勵;連續(xù)2次(含)以上未到達則視為犯規(guī),師生需要共同分析未達標因素并爭取在下次學練中克服。
“往返耐久跑”實例通過定時定距(相當于定速跑)的跑動方式提高學生耐久跑水平,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體驗與學習對持續(xù)跑速度的控制能力,學生通過目標(不同距離)引領進行耐久跑練習,該策略實際上是將耐久跑轉化為一種類似于跑“準”的學練方式,改變以往耐久跑學練中僅將關注點(或重點)放在跑得遠、跑得久上,使學生在跑動過程中不斷獲取距離及時間的信息反饋(如目測終點距離和聽教師發(fā)出的往返信號提示),并通過調整步頻或步長感知個體在持續(xù)跑過程中對跑動速度的控制能力。
關于“往返耐久跑”實例的優(yōu)化,建議在原有基礎上可將該方案每2~3個課時進行一次調整,結合師生互評以及學生達標次數(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綜合考量,提高組的學生可以向挑戰(zhàn)組進階,挑戰(zhàn)組的學生也可以向提高組過渡,提高組的學生可以重新設定各自跑動折返的距離,進而為學生充分提供發(fā)展的空間。
上述二則教學實例在其共性方面均存在以下特征:每名學生跑動的時間相同但距離不同;每名學生都可能最先到達終點(或均可以到達指定位置)。上述兩則教學實例巧妙之處在于將以往定距不定時的學練方式轉化為定時不定距,即統一時間、優(yōu)化調整學生各自跑動距離(將時間作為定量、跑動距離作為變量進行設計),圍繞學生現有能力及最近發(fā)展區(qū)安排學練內容,在“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設定下激發(fā)學生的學練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