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化名山的失落與重塑:南寧羅秀山、馬退山的考與思

      2022-03-24 04:57:44張經武
      創(chuàng)新 2022年6期
      關鍵詞:名山秀山南寧

      ■ 張經武

      南寧古屬百越之地的駱越支系,自318年(東晉大興元年)建晉興郡,建城歷史至今有1700多年,在歷史長河中積淀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在南寧歷史上,羅秀山和馬退山曾頗有盛名,古代的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不少墨寶,古代文化典籍對這兩座文化名山也多有記載,“羅峰曉霞”“馬退遠眺”在宋代被納入“邕州八景”。然而時過境遷,兩座名山已風光不再。通過對這兩座南寧文化名山的文化考察并對其失落的境遇進行反思,我們可了解到兩座名山對于塑造南寧城市文化特色的寶貴價值,并在此基礎上探討文化名山的重塑路徑和城市文化特色的彰顯之道。

      一、羅秀山、馬退山的人文積淀

      (一)羅秀山的詩文淵源考察及失落境遇

      羅秀山是南寧文化名山,在不少文化典籍中都有記載。多位歷史名人在這座山留下了足跡和故事,還有不少優(yōu)美詩文。這座山在道教和佛教典籍中都有記載,而且為中國佛教發(fā)展做出過獨特貢獻。

      羅秀山的文化史與南寧建城史同步,都始于晉代。羅秀山首先與東晉著名醫(yī)學家、煉丹家、哲學家葛洪有關,據《晉書·葛洪傳》記載,咸和五年(330年),葛洪“聞交趾出丹,求為勾漏令,……遂將子侄俱行”[1]。明代方瑜編《南寧府志》(第11卷)記載:“葛洪仙,其先丹陽句容人,始以儒名,寡欲,嗜好唯事神仙導引術。見天下將亂,避地南州,郡禮辟皆不赴。聞交趾出丹砂,遂游于邕,訪羅山寺,寺后有潭,景甚清幽,遂居焉,置丹爐,晝夜修煉。時有飛來樹,四月八日開花,花盛兆豐年,嵩山禪師謂為粉曇花,山常有紅霞夕照。后洪丹成,復游勾漏,歷羅而去,遺山石上有仙人跡。嘉靖八年,副總兵張佑建亭其上,名‘仙跡亭’;郡人張翔題《晚霞夕照》:羅秀峰巒列翠屏,似口圖畫望中清;粉曇花盛年豐北,瀑布泉飛石激聲;煙紫霞紅殘映照,山云氣秀異光明;葛洪昔日經修煉,又向羅浮丹灶成。”[2]根據以上記載,可以看到的史實是,葛洪曾經在趕赴廣西勾漏(今北流市)途中,在南寧游歷,其間在羅秀山羅山寺修煉道術并煉丹,后在廣東羅浮山煉丹成功后又再次來羅秀山游歷。從以上記載還可以看到,羅秀山上的寺廟在東晉已建成,“邕州八景”之一的“羅山曉霞”早在東晉時期就已經被葛洪見證。

      后來,道士羅秀受到葛洪的影響,在羅秀山修仙煉丹,羅秀山因此得名。宋代祝穆《方輿勝覽》載:“羅秀山,在州西。昔有羅秀隱于此,后升仙。”[3]清代地理學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第110卷中介紹南寧地理時也提到羅秀山,“又北五里曰羅秀山,上有龍?zhí)?,山高峻,俯瞰北湖,亦曰羅山”[4]4937。他在介紹望仙坡時再次提到羅秀山,“府東北一里與羅秀山相對,昔羅秀者學仙于山上,故坡以望仙為名”[4]4938。清代學者蘇士俊、紀堪謹編《南寧府志》(第37卷)載:“(晉)羅秀,不知何許人,好談玄,嘗曰:天下有長生不死之藥,何不修之?時聞葛洪寓羅浮山,即棄家往從,久之慨丹不成,復于宣化青山巖中修煉。一日危坐,尸解而去,后人名其巖曰丹巖。聞數年人有見秀于龜石上與一仙人笑且語,遺四足跡于石。”[5]從以上記載可知,在葛洪于羅秀山煉丹修煉之后,道士羅秀追隨模仿,長期在羅秀山修仙煉丹,直至羽化升仙而去。

      羅秀山自晉代開始因葛洪、羅秀而成為道教名山。唐代以后,羅秀山又因對中國佛教做出巨大貢獻的惠昕禪師在山中修行、編撰經書而成為佛教名山。宋代地理學家王象之在《輿地紀勝》記載:“羅秀山在宣化縣北。天寶三載,正恩大師惠昕于此開山?!盵6]惠昕禪師在羅秀山駐錫修行,并在此完成了《六祖壇經》的整理編撰?!读鎵洝肥侵袊鸾潭U宗的基本經典,由惠昕禪師整理的《六祖壇經》版本(又稱惠昕本)在海內外流傳甚廣,是《六祖壇經》最重要的四大版本之一?;蓐慷U師在該版本序言中寫道:“我六祖大師,廣為學徒,直說見性法門,總令自悟成佛。目為《壇經》,流傳后學。古本文繁,披覽之徒,初忻后厭。余以太歲丁卯,月在蕤賓,二十三日辛亥,于思迎塔院,分為二卷,凡十一門,貴接后來同見佛性者?!盵7]結合《輿地紀勝》記載和惠昕禪師的自述,可以比較容易推斷出惠昕本于787年(唐德宗貞元三年)完成于羅秀山[8],這本佛教經典經過惠昕禪師的編輯和簡化加工,變得更加好用和利于傳播。羅秀山在唐代以后成為佛教名山,上面建有惠進禪院、思迎塔院等建筑,為此山增添了佛教文化特色。

      在宋代,邕州知州陶弼留下了專門吟誦羅秀山的詩文。詩名即為《羅秀山》(又名《寄羅秀山嵩禪師》):“尋山入羅秀,旋結草堂居?;渡克?,松風落架書。聞猿得句后,見月出行初。此夕云林下,無因夢使車?!盵9]此詩寫到了宋代羅秀山花露松風、猿鳴月朗的美麗夜色。同時表明,宋代羅秀山香火仍旺,有嵩禪師等僧人在此修行。

      到了明代,多位名人來此游歷并且留下墨寶,為羅秀山增加了更多文化底蘊。其中最知名的有三位。第一位是明嘉靖年間因上書彈劾嚴嵩被明世宗貶戍南寧的刑部主事董傳策。1558—1567年董傳策在南寧謫居。1561年農歷五月他游歷羅秀山后為羅秀山留下了一篇著名游記散文《羅秀山記》,還留下了《羅山紀游限韻》七律詩三首。在《羅秀山記》中,董傳策提到:“古廢寺基在焉,有鏞塌臥草間?!盵10]可見,在董傳策游覽時羅秀山上舊寺廟已經被毀壞,只剩下舊的基座還在,還可以看到廢棄的鐘鏞倒在草叢之中?!半级靡凰?,輪奐新睹,彤髤宛然。佛儼顏坐上坐,其面臨陽,殊爽塏前抱一亭,青松森夾馳道,白云飛揚,鳥蹌蹌鳴不止,殊有幽致焉?!盵10]當時羅秀山已經建起新的寺廟,前面還有亭子。山上松樹較多,有一種幽靜之美?!岸硪姶湮⒅型灰磺鄩],旁植柚柰橄欖諸果木,長林豐草,爰清載幽?!夙G陰中,更啜清茗一杯,席地布幾筵,摘林巔橄欖餐之,人懷一枚?!盵10]這幾句描繪了羅秀山的自然景致,種植了包括柚子、柰李、橄欖等多種果樹?!扒鄷缍?,厥眺維江;羅岑而幽,厥眺維陸。夫羅山者,松森森青,梵宇耳。……山有色有象。青標色,羅標象,山之較致也?!盵10]這幾句是將羅秀山與青秀山相比較,認為兩者各有千秋。通過對兩座山的比較,作者發(fā)出了“勝不在山水,在游山水人。故山非能勝也,人好游山者勝之”和“夫人有包羅萬象之懷,以覽睹山之青青者,又奚小乎”的觀點和感慨[10]?!读_山紀游限韻》詩三首其一:“籃輿迢遞躡云林,碧落霏微散午陰。蘿竇拂衣開鳥道,松風披雨動龍吟。丹崖青壁寰中景,竹杖芒鞋物外心。煙灶不堪迷古剎,誰憑山谷問升沉?!盵11]其二:“炎岡岑郁俯塵寰,梵宇松青羅秀山。怪我好游頻對景,憑人濟勝一開顏。云飛石棧千峰里,風散林煙萬壑間。懷古卻看迷望處,遙憐銅柱聳南蠻?!盵11]其三:“雨余煙翠濕空林,萬樹扶疏斷夕陰。野曠居人迷豹跡,風高游子亂猿吟。上方寥廓摩鐘蠡,下界微茫辨佛心。歸聽恍疑光霽在,相看天際月沉沉?!盵11]這三首詩除了講到散文《羅秀山記》中的一些情形,還強調了羅秀山“炎岡岑郁”“梵宇松青”的風景特色,并且山上有“豹跡”,有“猿吟”。

      第二位是明代萬歷丙午(1606年)舉人陳瑾,邕寧縣人,一生多在江西、湖北等地做官。陳瑾對羅秀山的文化貢獻是留下了一詩一文,即《羅秀山紀游》一詩加上詩前的小引,小引其實梳理了羅秀山的文化史?!啊吨尽吩疲毫_山高擁南城,俯瞰北湖,其上有北市龍?zhí)叮窨计渖?,奇秀甲一郡。鐘靈毓異,氣象開朗,白塔青山,峙左而捍下關,五象天馬,列前而作朝案,平田引雙溪以環(huán)外戶,舊寺伸兩臂以護內堂,朝暾夕照,秀色祥光,可餐可挹,洵邕管之神墟,嶠南之福地也。且地靈人杰,仙佛同塵。在晉,則葛洪覓丹砂而仙跡俱存,在唐,則惠昕開山而佛宇齊煥,宋朝則嵩山駐錫,而粉曇兆瑞于豐年,元季則覺生重飭,而金地大興于功德。故跡雖湮,豐碑可考。其入明,法席愈盛,千斤洪鐘鑄于永樂年間,萬棟精廬,創(chuàng)于成弘盛際;五百僧過堂,粥飯之緣不乏。七祖掩室,再來之讖必符。迄于今,靈濟高塔,一燈猶燃;羅秀丹爐,伏火尚熱。圣跡奇蹤,尤非他山所有也。山旁左右尚有感果寺、明天寺、淥樓祠、龍門龍?zhí)吨T景,指不勝屈,另詳之。”[12]101在此篇小引中,我們獲得了更多關于羅秀山的信息,主要有:一是在元代,羅秀山有高僧名覺生,他重新整飭了羅秀山佛教設施,大興功德;二是在明代早中期,羅秀山達到了“千斤洪鐘”“萬棟精廬”“五百僧過堂”的空前繁盛時期;三是陳瑾應該知道《六祖壇經》(惠昕本)的重大意義,賦予惠昕禪師以禪宗“七祖”之稱。在陳瑾的《羅秀山紀游》一詩中,“千峰變紫入遙林,禪室枝燈向夕陰。僧未閉關容小飲,時方休暇得長吟。品題泉石疲雙眼,位置青山役片心。莫放癡憨還我癖,任教雅俗判升沉”[12]101,由此可知作者當時見到的羅秀山已有些冷清。

      第三位就是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他對羅秀山的專門考察賦予羅秀山“游圣”的足跡及墨寶。徐霞客在南寧逗留了一個多月,期間所寫日記幾乎全部散佚,唯有一篇保存至今,這一篇日記記錄的行程就是1637年(明崇禎十年)重陽節(jié)徐霞客專門登高考察羅秀山。徐霞客生前好友季夢良注釋此篇日記說:“是紀一則,于亂帙中偶得之,糊涂之甚,不知其紀何日,觀《獨登羅秀詩》,知為重陽日記,錄之以志此日之游蹤。不與前后俱沒。若云登高作賦,不負芳辰,則霞客無日非重九矣?!盵13]787他又感嘆道,“自此至九月初八日紀俱缺。霞客自標簡端云:‘莊雜剡包根內’。遍搜遺帙,并無雜剡。計其時俱在南寧。嗟嗟!南寧一郡之名勝,霞客匝月之游蹤,悉隨斷簡銷沉。繕寫至此,安得起九原而問之!夢良記”[14]459。1637年農歷八月二十三日到九月二十二日徐霞客在南寧整整一個月的日記只剩下重陽節(jié)這一篇,這的確讓人扼腕嘆息。然而,“登高作賦,不負芳辰”的寶貴遺篇恰恰與羅秀山有關,這是羅秀山之幸。徐霞客所記載的明代末年羅秀山已經有些冷清了?!奥纷笥兴?,殿閣兩重甚整,望之無人”,“時余未識二道所從,坐松陰待行人,過下午而無一至者”,“乃還從岐約一里下,從路旁入羅秀寺,空無人,為之登眺徘徊”[13]787-788。在徐霞客這篇日記的記述中,我們體會到羅秀山空山無人、空寺無僧的冷清感。為什么會這樣?這是值得研究的歷史謎團。

      羅秀山從晉代開始積累人文財富,經唐代高僧惠昕賦予其佛教史重要意義,到明代至人文鼎盛時期。同時,大概是因為某種天災或人禍,羅秀山在明代后期趨于冷清衰落。這種冷清衰落的情況共同體現于明代歷史名人董傳策、陳瑾和徐霞客的詩文和日記中。在清代,這種狀況也未見改觀。如清朝康熙年間南寧籍舉人賴廷宣所作《羅峰曉霞》一詩:“羅峰縹緲靄朝暉,嚦亂鶯聲帶露晞。古寺光含花閃閃,平疇望隔樹依依。宛疑碧落開丹灶,正爾彤云擁翠微。憶自仙人乘鶴去,年年芳草護禪扉?!盵12]101詩中所寫羅秀山景色雖美,但“年年芳草護禪扉”,香火顯然不旺。清代蘇士俊《南寧府志》(第16卷)記載,康熙年間另一位南寧籍舉人劉德清寫過一首《羅山寺》:“愛山無日罷遨游,重到羅峰路轉幽。古寺空傳黃葉滿,野僧已去白云留。丹爐藥灶橫煙鎖,碧草琪花匝地秋。仙駕長征何處是,嶺西獨剩一寒流?!痹谶@首詩中,羅山寺冷清到連“野僧”都不見了。

      本研究團隊多次去羅秀山實地田野考察。雖然羅秀山區(qū)域已經開發(fā)了龍門水都景區(qū),但是這一景區(qū)主打休閑娛樂,未能充分開發(fā)羅秀山深厚的歷史文化。就佛教文化而言,今天羅秀山羅山寺實際情形和明代后期的蕭條冷清類似。羅秀山現存寺廟一座,建于20世紀80年代,設計簡陋,形制規(guī)模較小,有僧人駐守。由于缺乏規(guī)劃和美化,該寺廟周邊環(huán)境較為臟亂,加上交通不便,來此燒香拜佛者不多。另外,羅秀山上的自然生態(tài)特色全無,明清詩文中記載的澎湃松濤、多樣果木幾乎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漫山遍野、單一呆板的速生桉樹人工林。

      (二)“馬退遠眺”的人文內涵及遺址爭議

      “馬退遠眺”是古邕州八景之一,其所在馬退山是另一座南寧文化名山,它被記載于唐代以來的名家詩文、地圖志書和歷史典籍之中,不斷積淀起文化厚度。這座理應成為南寧城市地理文化特色代表之一的古代名山,如今卻消失于現代人的視野之中,許多南寧人都不知道南寧曾經有一座馬退山。

      馬退山首先因著名唐代散文家柳宗元《邕州馬退山茅亭記》(又名《邕州柳中丞作馬退山茅亭記》,又一說此文為唐代獨孤及所作,名為《馬退山茅亭記》)一文而名揚天下。在《邕州馬退山茅亭記》一文中,柳宗元提到:“是山崒然起于莽蒼之中,馳奔云矗,亙數十百里,……諸山來朝,勢若星拱,蒼翠詭狀,綺綰繡錯。蓋天鐘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然以壤接荒服,俗參夷徼,周王之馬跡不至,謝公之屐齒不及,巖徑蕭條,登探者以為嘆?!边@幾句傳遞的信息是,馬退山有主峰也有群山拱衛(wèi),綿亙數十百里;馬退山氣勢宏偉,但偏僻冷清?!懊匡L止雨收,煙霞澄鮮,輒角巾鹿裘,率昆弟友生冠者五六人,步山椒而登焉。于是手揮絲桐,目送還云,西山爽氣,在我襟袖,以極萬類,攬不盈掌?!盵15]這幾句傳遞的重要信息是,馬退山上視野廣闊,可遠眺,可觀“煙霞”“還云”勝景?!胺蛎啦蛔悦?,因人而彰。蘭亭也,不遭右軍,則清湍修竹,蕪沒于空山矣?!薄懊啦蛔悦?,因人而彰”是《邕州馬退山茅亭記》全篇精髓,成為由邕州馬退山而得來的美學觀點。就馬退山而言,它本身荒僻冷清,縱有美景也無更多人知曉,但因為有了柳宗元和《邕州馬退山茅亭記》的彰顯,從此成為南寧文化名山。

      《邕寧縣志》記述:“《金通志》載,馬退山‘在宣化縣北十五里’;《明史·地理志》載‘宣化縣東有馬退山’;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馬退山在府北十五里,山勢趨而復返,形如馬退故名’。”[12]93根據這些記述,我們可以看到,馬退山位于古南寧城北十五里位置,因形似駿馬昂首回顧而得名。大概受到柳宗元《邕州馬退山茅亭記》和馬退山實際風景雙重影響,“馬退遠眺”自宋代以后成為“邕州八景”之一。

      馬退山因柳宗元《邕州馬退山茅亭記》而彰顯人文內涵,又因成為“邕州八景”之一而更加聲名顯赫。宋代以后與南寧相關的文人詩作中,“馬退山”成為重要意象和文化關鍵詞。

      明代張岳《登馬退山望邕州》一詩寫道:“筍輿度嶺又高峰,望極越山興不窮。元氣遠浮瀛海外,人家多在翠微中。軟莎黃犢迷煙雨,極浦歸帆逗晚風。兵祲沉銷春晝永,兩江樹色郁青蔥。”[16]這首詩寫到了“馬退遠眺”所看到的邕州勝景,尤其突出了邕州的生態(tài)美。明代翁萬達《登馬退山望邕州次靜峰韻》一詩寫道:“初夏來登千仞峰,身同飛鳥思無窮。五花墩樹歸江上,百雉城樓表粵中。古戍嵐煙浮近郭,夕陽蕭鼓動悲風。望仙山下草空綠,不是仙人紆玉蔥?!盵17]在這首詩中,在馬退山上遠眺可以看見邕州城美麗的景色,還可以看見南寧另一座名山“望仙山”(即現人民公園望仙坡)。明代歐大任在其詩中多次提到馬退山,如《送比部陳郎中守南寧》一詩寫道:“兩江資控遏,南去楚庭開。馬退茅亭在,龍穿郁水來。玉符臨駱邑,銅柱畫交臺。漢吏西曹客,翩翩斧鉞才?!盵18]《寄丁戊山人傅木虛歌》中有“聞君昨游豹子石,馬退茅亭有仙跡”[19]的詩句。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游羅秀山的日記中也多次提到馬退山:“嶺西有澗,重山自西高峰來,即馬退山夾而成者。一里,登越山坳。蓋大山西北自思恩來,東西環(huán)繞如城,迤邐自西南走東北,而西南最高者為馬退?!盵14]459-460在徐霞客看來,羅秀山“其頂西接馬退,東由黃范北走賓州”[14]459-460?!澳蠈幹},自羅秀東分支南下,崗陀蜿蜒數里,結為望仙坡,郡城倚之。又東分支南下,結為青山,為一郡水口。青山與馬退東西對峙,后環(huán)為大圍,中得平壤,相距三十里。邊境開洋,曾無此空闊者。從頂四望,惟北面重峰叢突,萬瓣并簇,直連武緣。然皆土山雜沓,無一石峰界其間。故青山豹子遂為此巨擘?!盵14]459-460徐霞客基于對南寧山形地脈的精準觀察,詳盡地描述了南寧城所處盆地地形及羅秀山、望仙坡、馬退山和青秀山之間的地理聯系。

      清代詩人李文藻在多首詩中提到馬退山。如《敷文書院水亭》:“陽明講書地,東北有新亭。古木斜遮檻,涼風曲入欞。安床容窖子,掃徑仗祠丁。城上看山色,骎骎馬退青。”[20]295這首詩描寫的是在南寧城中看到的馬退山的一山青色。其《南寧雜詩三首其一》寫道:“邕州形勝地,城郭幾回遷?化久戈鋋靜,炎多氣候偏。青山仍馬退,流水自龍編。煙火看西郭,無殊大有年?!盵20]296-297在這首詩中,詩人強調了馬退山和青秀山其實是相連相接的。清代南寧府儒學教授梁天宗寫有《馬退山遠眺》一詩:“憑交幾欲跨層巒,馬退山前暫駐鞍。遠岫千重天外出,清波萬里望中看。忘情不覺乾坤闊,對景方知世界寬。回首碧霄紅日近,紫霞飛處是長安?!盵21]這首詩同樣強調了馬退山上開闊的視野還有可以遠眺到的“遠岫”“清波”“紅日”“紫霞”等美景。

      顯然,根據古代歷史典籍和方輿地圖的記載,還有古人詩文的吟誦,以及地理學大家徐霞客的考察實勘,可以判斷馬退山是真實存在的南寧文化名山。然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今天的南寧城竟然完全找不到馬退山這個地名了,馬退山“消失”了。各種版本的南寧地圖上都沒有“馬退山”這個地名,許多南寧市民并不知道“馬退遠眺”。在清代宣統(tǒng)年間編修的《南寧府志》和1937年編修的《邕寧縣志》中,所附清代方輿地圖都標有“馬退山”地名,“馬退遠眺”這一條目都還出現在志書中,這是對唐代以來詩文典籍記載的“馬退遠眺”的一脈相承,也證明了歷史上馬退山的真實存在。據作者所收集到的資料記載:“馬退山,曾是南寧八景之一,有‘馬退遠眺’之說。”①此處資料由作者根據南寧市地名委員會1983年編寫的《南寧市地名錄》整理而得。那么,現實中的馬退山究竟在何處?目前,“馬退遠眺”的遺址仍然存在爭議。

      據考證,馬退山在廣義上是指南寧市北邊的群山,包括四廈嶺、托子嶺、長嶺、望州嶺等,在馬退山的眾多丘陵中,四廈嶺約居中間,似乎較高,可以說是馬退山的主要的山丘①此處資料由作者根據南寧市文物管理委員會1983年編寫的《南寧史料》整理而得。。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四廈嶺在南寧市北邊,距中心區(qū)域約7.5公里,與《邕寧縣志》等方志上所載情形吻合,故“馬退遠眺”有可能指的就是四廈嶺。但也有學者指出,四廈嶺本身高度較低,在四廈嶺很難獲得遠眺古邕州城的視野,因此四廈嶺是馬退山的可能性不大。

      本研究團隊于2019年至2021年多次赴四廈嶺實地走訪和勘察,了解到四廈嶺的有關情況如下。首先,四廈嶺原由成立于1953年的廣西國有高峰林場管轄。20世紀90年代中期,四廈嶺被開發(fā)為商業(yè)墓園,由廣西四廈嶺墓園有限責任公司經營管理至今。其次,四廈嶺在開發(fā)之后,植被已被破壞,幾乎沒有山的形狀。再次,四廈嶺經歷過多次生態(tài)破壞。據了解,民國時期,馬退山曾普遍種植過桐油樹,后又被砍伐得枝條無存②同①。。另據附近居民口述,“大躍進”期間,四廈嶺上的大樹幾乎被砍伐殆盡;20世紀80年代初,高峰林場曾經在此種植大量速生桉樹;20世紀90年代被開辟為商業(yè)墓園之后,這些成林的速生桉樹也被砍光。四廈嶺經歷的多次開發(fā)使其自然特色早已消失,已無當年風景。

      目前,馬退山遺址仍存在爭議,并沒有公認的結論,四廈嶺只是一種可能性,是根據南寧城的古地圖、方志資料等已有史料進行的猜測性的推斷。還未有更有力、更直接的史料證據能夠將馬退山遺址明確下來,解開“馬退遠眺”這一勝景失落的謎團,有待后續(xù)研究的科學考察和深入探討。

      二、南寧文化名山失落境遇之反思

      綜上考證可見,羅秀山、馬退山不僅自然風光獨特,更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名山,涉及眾多文史事件、歷史名人及其詩文,有著較強的人文意義,值得積極保護和利用??涩F實是,許多南寧市民對羅秀山相當陌生,對羅秀山的文化積淀也知之甚少。對于馬退山,絕大多數南寧人完全不知其方位,甚至連這個山名都未聽說過。顯然,羅秀山、馬退山這樣具有豐富人文歷史積淀的文化名山不應該如此失落,不僅要組織研究,還應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積極修繕重建,挖掘其歷史人文內涵,彰顯其文化特色。

      羅秀山是南寧“青羅二秀”③“青羅”分別指青秀山和羅秀山。中的一極,文化積淀深厚,是當之無愧的自然文化遺產,但是它早已經荒涼冷寂,盛景不再,其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也不為人知。自晉代葛洪、羅秀于此修仙煉丹,到唐代惠昕禪師于此完成《六祖壇經》(惠昕本)的整理和編撰,再到明代徐霞客實地考察留下詳盡的日記,還有不少仕宦鄉(xiāng)賢在此留下詩文墨寶,而且自宋代開始流行的“邕州八景”之一的“羅峰曉霞”涉及的地點就是羅秀山。然而,擁有豐厚人文底蘊和獨特美景的羅秀山到明代末期就已經變得冷清。古剎不存,植被不再,羅峰上雖然依然能遠眺曉霞和夕照,但是由于羅峰本身自然景觀的特色已消失,人們早已經沒有了在羅秀山上看日落日出的心情。雖然羅秀山的冷清現狀始自明代末葉,但是它畢竟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山,值得當代人積極保護利用和恢復重建,將其文化積淀和文化特色凸顯出來,打造成南寧市的城市歷史文化名片。

      由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奠定其人文基礎的馬退山境遇更為慘淡,淪落到名號難覓、位置難猜、不為人知的近乎消亡的程度?!榜R退遠眺”涉及的地點就是馬退山,由于馬退山的“消失”,“馬退遠眺”勝景實際上已經消亡。清代詩人梁天宗在《馬退山遠眺》一詩中描繪了“馬退遠眺”的勝景:“憑交幾欲跨層巒,馬退山前暫駐鞍。遠岫千重天外出,清波萬里望中看。忘情不覺乾坤闊,對景方知世界寬?;厥妆滔黾t日近,紫霞飛處是長安?!盵21]在這首詩中,“馬退遠眺”主要看到的是遠岫千重的南寧城周圍山系和清波萬里的邕江,還有碧霄紅日、紫霞飛云的景觀,這些顯然都是遠眺之景。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南寧市正積極創(chuàng)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需要深入挖掘城市文化特色的淵源和歷史,積極運用城市文化特色符號進行設計和建造,將無形的文化資源積極轉化為有形的城市文化景觀。要扭轉羅秀山和馬退山的失落境遇,尤其需要積極打造兼具現代特色和歷史積淀的城市文化品牌,要將那些隱藏在歷史古籍、民間傳說、文物遺跡中的豐厚人文變成眼前可見的城市景觀和設施,讓南寧的歷史文化名山所承載的歷史故事和人文脈絡廣為人知。

      三、文化名山的重塑路徑與南寧城市文化特色的彰顯之道

      同中國許多城市一樣,在快速城鎮(zhèn)化的潮流中,南寧的城市文化特色也面臨趨弱的危機。要遏制和消除這一危機,必須重塑南寧應有的城市文化特色。要重塑城市文化特色,基本路徑就是要挖掘歷史形成的城市文化資源,讓文化資源創(chuàng)造性地轉化為可見可感、可游可覽、可沉浸可體驗的城市景觀。顯然,建城1700多年的南寧并不缺少文化資源,缺的是對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使其有效彰顯與傳播。羅秀山、馬退山兩座文化名山的豐厚人文積淀就是南寧寶貴的城市文化資源之一,值得好好珍惜、保護和利用。雖然羅秀山上的文化遺跡已經所剩不多,“馬退遠眺”從現代人的視野中消失,但是兩座名山的人文積淀還存在于歷史文獻的記載之中。只要積極去彰顯與傳播,還是能夠讓失落的文化名山重新煥發(fā)文化光彩,將隱而不顯的文化資源轉化成為南寧的城市文化特色。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認為:“城市文化特色的重塑,首先在于對城市文化特色的挖掘和認知,其次在于城市文化特色的保護和繼承,在此基礎上實現城市文化特色的發(fā)揚和創(chuàng)造?!盵22]南寧羅秀山、馬退山的重塑,同樣應遵循這樣的路徑:挖掘和認知—保護和繼承—發(fā)揚和創(chuàng)造。首先,應組織專家學者對兩座山進行實地勘察和文獻研究,充分摸清兩座山的自然現狀及歷史遺跡情況,挖掘其文化淵源、演化及發(fā)展細節(jié),盡可能發(fā)掘和整理更多相關文獻記載。在此基礎上,經過專家的反復研究和論證,建立起對于兩座山自然演變、文化脈絡、人文積淀、突出特色的深刻認知。其次,應該將兩座山的現存遺跡進行充分而科學的認定和保護,將研究中得以明晰的兩座山的文化特色定位進行適度的重塑和轉化,形成科學合理的重塑方案。最后,遵照重塑方案,努力通過多樣化的建設手段,讓兩座山的人文積淀得以可視化、可感化、可體驗化,使其彰顯和呈現在大眾面前。

      另外,因為羅秀山和馬退山各自歷史情況和現實情境不一樣,重塑其文化特色還應分別實施具體措施。對于羅秀山而言,因為山體還在,重點在于恢復其多樣化植被,將其人文積淀進行創(chuàng)造性重塑,彰顯其文化特色??筛鶕墨I記載和現存遺跡進行寺廟建筑的適度重建,重點突出其道教文化及佛禪文化特色,還可通過碑林、歷史長廊、石刻等形式彰顯和羅秀山有關的歷代優(yōu)秀詩文及名人事跡。對于馬退山而言,因為其名字已經消失于地圖,其自然遺址目前仍未確定,所以主要對策可考慮以下三點。一是對“馬退遠眺”遺址進行深度考據和論證,確定其地點所在并恢復馬退山名稱。二是根據歷史文獻記載盡可能恢復“馬退遠眺”遺址的自然風貌,并重建柳宗元所記載的“馬退山茅亭”,凸顯歷史文化名人柳宗元與南寧的關系。三是通過豐富多彩的可視化方式展示與馬退山有關的歷代優(yōu)秀詩文和名人事跡,吸引眾多市民來游覽和體驗。

      羅秀山、馬退山的失落與重塑作為案例對于整個南寧的城市文化特色重塑具有典型意義。南寧市應該從各種維度對自身的歷史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和盤點,盡可能挖掘、打撈、發(fā)掘那些被遮蔽的、被湮沒的、瀕臨消逝的歷史文化資源,重新拼繪和描畫南寧城市文化地圖與藍圖。作為一種可能的建設圖景,爭取將羅秀山、馬退山的文化重塑工程打造成類似于“百里秀美邕江”這樣口碑較好的工程項目,創(chuàng)造出新的示范效應和口碑效應,在一定程度上為南寧的城市文化增添特色感和多樣性,讓南寧市民和游客收獲更多幸福感和獲得感。

      四、余論

      城市文化特色面臨趨弱的危機,一方面源于各種城市文化遺產沒有得到有效保護和繼承,另一方面又源于歷史形成的城市文化特色沒有在現代城市建設中得到有力彰顯。通過對南寧羅秀山、馬退山失落境遇的調查、研究和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經由歷史長河積淀形成的文化特色是如何消逝的,從而進一步體會到城市文化特色保護和弘揚的緊迫性。

      許多城市陷入“千城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城市文化特色資源缺乏有效挖掘和彰顯,豐富的特色文化資源由此走向消逝。顯然,在城市管理和規(guī)劃、設計工作中,應該主動實施“文化特色彰顯工程”。城市管理者可以通過積極有效的設計、包裝、改善、擴大、提升工程,讓知名度不高、被埋沒的城市文化特色能夠彰顯出來,獲得更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促進城市文化特色的保護、傳承和利用,讓每一座城市的環(huán)境因為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而個性獨具,而不是“千城一面”。雖然南寧羅秀山、馬退山的失落境遇在歷史上已經發(fā)生,但是我們仍然能通過挖掘其歷史文化資源和重建其歷史文化脈絡使其恢復昔日光彩。兩座文化名山正是今日南寧增強其城市文化特色的寶貴文化礦藏,值得深入勘探和巧妙利用。

      猜你喜歡
      名山秀山南寧
      想你的風吹到了南寧
      歌海(2024年2期)2024-06-06 05:54:00
      數讀南寧
      中國火炬(2022年11期)2022-11-19 03:32:20
      閆夢縈
      河北畫報(2021年12期)2021-09-09 08:14:58
      北仍村的味道(外一首)
      眷戀南寧
      歌海(2021年6期)2021-02-01 11:27:18
      秀山花燈
      今天寫什么之『南寧的雪』
      雪花
      郵票上的世界名山
      重慶秀山高臺花燈
      重慶與世界(2014年2期)2014-02-09 10:10:44
      辉南县| 定远县| 会泽县| 尚义县| 周至县| 搜索| 芒康县| 黎川县| 龙口市| 仁怀市| 茂名市| 工布江达县| 嘉荫县| 新疆| 莲花县| 绿春县| 榆树市| 余庆县| 四子王旗| 商都县| 监利县| 黔南| 绥中县| 平邑县| 廉江市| 长沙县| 南开区| 大埔区| 阿克苏市| 讷河市| 化隆| 白城市| 靖安县| 定南县| 兴海县| 昌吉市| 香港 | 马公市| 漳平市| 丹棱县| 祁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