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偉
喬伊斯·卡羅爾·歐茨(Joyce Сarol Oates,1938— )是美國當代著名女作家,其作品有小說、詩歌和劇本等,其中小說成就最高。歐茨現(xiàn)已發(fā)表長篇小說61 部、中篇小說13 部、短篇小說集46 部,曾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普利策獎、英國奧蘭治文學獎、法國費米娜文學獎、??思{筆會獎、公共財富杰出貢獻獎、馬拉默德筆會終身文學成就獎和美國國家人文獎章等多個獎項,被譽為“哥特小說女王”“出 色女文人”和“女??思{”。歐茨把自己定位為“美國經(jīng)驗的編年史家”(Johnson,2006:199)。自1963 年步入文壇以來,她持續(xù)關注美國的歷史與現(xiàn)實,聚焦美國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種族、性別、生態(tài)等問題,揭示“人與社會的關系,探討暴力、女性實現(xiàn)自我等主題”(楊建玫,2014:56)。歐茨是一位有著強烈現(xiàn)實關懷的作家,她的多部小說直接取材于美國社會重大事件,如政壇丑聞、暴力犯罪、生態(tài)危機、娛樂事件等。歐茨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充沛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文字重新演繹了這些社會事件,使它們呈現(xiàn)出批判力量、悲劇品格和普遍意義。正如美國學者格雷格·約翰遜(Greg Johnson)所言,“歐茨的天才在于她能極其忠實地傳達人物的各種心理狀態(tài),并將人物的個人經(jīng)歷與美國生活中的重大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喬伊斯·卡羅爾·歐茨,2003:ii)。本文將聚焦歐茨直接取材于美國重大社會事件的《黑水》(1992)、《浮生如夢——瑪麗蓮·夢露文學寫真》(2000)、《僵尸》(1995)、《我的妹妹,我的愛:史蓋樂·藍派克秘史》(2008)、《大瀑布》(2004)等小說,考察歐茨對20 世紀美國社會的強烈現(xiàn)實關懷,分析她對人性的復雜性、黑暗面和可能性的不懈探索與深刻洞見。
歐茨1992 年發(fā)表的中篇小說《黑 水》(Black Water)直接取材于被稱為20 世紀美國政壇三大丑聞之一的肯尼 迪—查帕奎迪克丑聞。愛德華·肯尼迪(Edward Moore Kennedy,1932—2009)是美國律師、民主黨參議員,美國第35 任總統(tǒng)約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的弟弟。愛德華1962 年當選為美國國會參議院參議員,1969 年當選為民主黨副領袖。1969 年7 月18 日,他在馬薩諸塞州查帕奎迪克鎮(zhèn)參加一個酒會。會后,他驅(qū)車載著金發(fā)女郎瑪麗·喬·科佩奇尼(Mary Jo Kopechne)回旅館,途中車子沖入一條河里,他成功逃生,科佩奇尼則死在車中。因為他在車禍發(fā)生9 個小時后才報案,所以被警方判處兩個月監(jiān)禁。許多人懷疑這起車禍另有隱情,這件事?lián)p害了政治世家肯尼迪家族的聲譽,愛德華被迫放棄參加1972 年總統(tǒng)競選的計劃。
小說《黑水》獲得1992 年美國國家書評人獎提名,入選1992 年度《紐約時報》暢銷書,并獲得1993 年普利策獎提名。關于《黑水》的創(chuàng)作動機,歐茨曾坦言,1969 年肯尼迪—帕奎迪克丑聞發(fā)生后,她對受害者科佩奇尼有著一種源于恐懼的著迷和同情,并開始為一部未來的小說做筆記,但她并未立即寫作《黑 水》,而是直到1992 年才完成該小說。歐茨否認《黑水》寫的是查帕奎迪克丑聞,不過這件事帶給她強烈的刺激,使她產(chǎn)生了許多遐想。
在歐茨筆下,《黑水》的女主角名為凱莉·凱萊赫,然而參議員的姓名始終未出現(xiàn),僅以“Senator”的稱謂指代,暗示現(xiàn)實中像愛德華這樣的政客比比皆是。故事發(fā)生在1969 年7 月4 日格雷林島的一個酒會上,凱莉去格雷林島會見朋友,偶遇這位她崇拜已久的參議員。他對她表現(xiàn)出了特殊的興趣,年輕的凱莉非常興奮,以為這是上天對她的眷顧。酒會結(jié)束后,參議員驅(qū)車載著凱莉回賓館,因為飲酒而神志不清,汽車沖進了一條河里,參議員踩著凱莉的身體逃出了汽車,凱莉則被困在車中。汽車在河中越陷越深,她在痛苦、恐懼中窒息而亡?!逗谒分蟹磸统霈F(xiàn)的一句話是:“當黑水充塞了她的肺部,她死去了”(Oates,1992:103/109/138)。這一遍遍的哀訴,如同古希臘悲劇中的合唱詞,在讀者的情感上產(chǎn)生了心靈“凈化”(catharsis)效果。小說的悲劇內(nèi)涵耐人尋味,誠如亞里士多德所論,“悲劇是對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它的摹仿是借助人物的行動,而不是敘述,通過引發(fā)憐憫和恐懼使這些情感得到疏泄”(亞里士多德,1996:63)。年輕知識女性凱莉在溺水時刻回憶起她短暫一生中與男性交往的痛苦經(jīng)歷。她的遭遇是當代美國知識女性生活的縮影,是女性在以男性為主宰的美國社會中竭力突破性別歧視與社會壁壘而艱難奮斗,卻被利用、受挫敗、被摧殘的悲愴歷史。這部小說以冷靜的筆觸呈現(xiàn)了當代知識女性美國夢破滅的嚴酷現(xiàn)實,引發(fā)人們深刻思考美國夢的可能性、現(xiàn)實性等問題。誠然,美國夢是美利堅民族精神的集中表達,曾為美國民眾帶來了奮斗目標和精神力量。然而,在錯綜復雜的當代社會中,由于事實上存在的性別不平等、種族不平等、家庭階層背景差異、財富狀況差異等因素的制約,美國夢可能會演變?yōu)橐环N無法實現(xiàn)的夢幻,或者一種噩夢。這已成為不少民眾、政治家和社會學者的共識。
小說《黑水》所呈現(xiàn)的政客性丑聞在美國政壇不斷上演。1962 年,肯尼迪總統(tǒng)與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的緋聞曝光,夢露神秘死亡。1998 年,克林頓(Bill Сlinton)總統(tǒng)與白宮實習生莫妮卡·萊溫斯基(Monica Samille Lewinsky)的性丑聞被披露,克林頓因在國會作偽證而遭到國會彈劾。2018 年8 月,特朗普集團的長期財務主管艾倫·韋塞爾伯格(Allen Weisselberg)向檢方交代了有關總統(tǒng)特朗普(Donald Tru mp)性丑聞封口費的信息,美國媒體挖出了特朗普與前成人電影女星斯托米·丹尼爾斯(Stormy Daniels)的桃色丑聞。美國媒體稱,特朗普前律師邁克爾·科恩(Michael Сohen)自掏腰包付給丹尼爾斯13 萬美元的封口費,特朗普隨后給科恩報銷,這筆錢非法影響了2016 年美國大選的結(jié)果。由此可見,歐茨小說體現(xiàn)出了敏銳的預見警示功能和強大的現(xiàn)實批判力量。
《浮生如夢——瑪麗蓮·夢露文學寫真》(Blonde,以下簡稱《浮生如夢》)是歐茨 以好萊塢影星瑪麗蓮·夢露短暫的一生為基礎創(chuàng)作的一部小說或 “虛構性回憶錄”(f ictional memoir)?,旣惿彙袈叮?926—1962)原名為諾瑪·珍妮·貝克(Norma Jeane Baker),1926 年6 月1 日出生在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一個普通人家,母親拉迪斯·巴克爾是一位電影剪輯員和精神病患者,父親是一位身份不明的好萊塢演員。出生后,她被寄養(yǎng)在博朗代夫婦家;7 歲時她被母親接回身邊,9 歲時被送進孤兒院。22 歲后,她在飛機無線電設備制造廠當過工人,做過封面雜志模特,后來成為電影演員。她的3 次婚姻均以失敗告終——第一任丈夫是工人詹姆斯·愛澤爾·多爾蒂,婚姻維持了4 年;第二任丈夫是退役的棒球明星喬·迪馬吉奧,婚姻維持了3 年;第三任丈夫是著名劇作家阿瑟·米勒,婚姻維持了4 年。1962 年8 月5 日,夢露在洛杉磯布萊登木寓所的臥室內(nèi)去世,終年36 歲。夢露從影15 年,先后拍攝了《熱情似火》《七年之癢》《尼亞加拉》等10 多部電影。1999 年,她被美國電影學會評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排名第6 位。
2000 年,美國??瞥霭嫔绯霭媪藲W茨的小說《浮生如夢》,作者在小說正文之前作了一段文字說明:“《浮生如夢》是一部小說。書中描繪的很多角色在瑪麗蓮·夢露的生命歷程中和她所生活的時代中都能找到對應的人物,但是,書中的人物刻畫和事件則完全是作者想象力的產(chǎn)物。因此,《浮生如夢》應該只作為小說來閱讀,而不能當作瑪麗蓮·夢露的傳記”(喬伊斯·卡羅爾·歐茨,2003:v)。該小說榮列2000 年度《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先后獲得2001 年美國國家圖書獎提名、2001 年普利策獎文學獎提名和2002 年IMPAС 都柏林文學獎提名。在這部小說中,歐茨以卓越的敘事藝術、冷靜超然的視角呈現(xiàn)了夢露的家庭夢、電影夢和愛情夢,呈現(xiàn)了其成功、落寞與神秘死亡,“刻畫了一個在命運、社會、家庭、事業(yè)、男權、輿論、宗教、欲望、愛情等共同組成的漩渦中掙扎奮斗的女性形象”(喬伊斯·卡羅爾·歐茨,2003:ii)。
夢露是一個集性感、脆弱、堅毅、善良于一身的風華絕代的悲情人物。在由攝影師、經(jīng)紀人、導演、制片人、電影公司老板、廣大觀眾構成的男性世界里,夢露是“要飯女”“婊子”“妓女”“金發(fā)騷貨”和“性感女神”,是他們賺錢的機器、欲望的對象,欣賞、消費的對象。夢露敏銳地意識到:“不管這實際上是事實還是對事實的滑稽模仿,我生活中最基本的事實是:有男人要你的時候,你就是安全的”(喬伊斯·卡羅爾·歐茨,2003:202)。好萊塢夢工廠把夢露塑造成一個賺錢機器、“金發(fā)女郎”和“性感女神”,以刺激大眾的欲望,收獲可觀的電影票房。1962 年,她在接受美國《生活》(Life)周刊采訪時說:“我從來沒有完全理解它,這個性感的象征。我一直認為符號是與你沖突的東西!這就是麻煩,性的象征變成了一個東西。我討厭成為一個東西?!保ě砲urchwell,2004:33)
《浮生如夢》 生動地呈現(xiàn)了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娛樂業(yè)的真實圖景,刻畫了夢露等眾多女性演員在男權、資本和政治等力量裹挾下的悲愴人生,展示了她們對世俗成功、自我身份、愛情婚姻、幸福家庭的追求,為了把夢想變成現(xiàn)實而付出的掙扎與奮斗,以及夢碎時分的精神痛苦、孤寂靈魂的無所歸依。小說揭示了一種殘酷的真相:好萊塢既是夢工廠,吸引著大量女演員前赴后繼,又是陷阱和煉獄,讓不少人身心俱疲、備受挫折并付出沉重的代價。美國電影史上風姿綽約的夢露形象與《浮生如夢》中善良脆弱的夢露形象之間的差異構成了巨大的張力,啟發(fā)人們思考電影等娛樂產(chǎn)業(yè)的運行規(guī)則是否合理、是否人性化,啟發(fā)人們思考女性“第二性”和“他者”地位的社會文化歷史成因以及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的有效途徑和策略,啟發(fā)人們思考一系列重要的理論與現(xiàn)實問題,如人生的真諦和意義、個人與社會 之間的復雜關系等。
《僵尸》(Zombie)是歐茨以臭名昭著的連環(huán)殺手杰夫里·達 默(Jeff ery Dahmer)真實案件為素材創(chuàng)作而成的一部中篇小說,被評為1995 年度《紐約時報》暢銷書,獲得1996 年布拉姆·史托克杰出貢獻獎和《波士頓書評》費斯克小說獎,并入圍普利策文學獎。杰夫里·達默來自威斯康辛州密爾沃基市,是一名同性戀者、種族主義者和冷酷的連環(huán)殺手。他在1988 年至1991 年間殘忍地殺害了16 名男子,受害者大多是年輕的非洲裔黑人、拉丁美洲人和墨西哥人。他殺死無辜的受害者、肢解尸體、強奸尸體并以尸體為食,被媒體稱為“密爾沃基食 人魔”。他被法庭判處15 個無期徒刑,合并執(zhí)行有期徒刑共計957年。在服刑期間,因為發(fā)生爭執(zhí),他被一黑人囚犯殺死在監(jiān)獄中,時年34 歲。
杰夫里·達默案并非個例,在美國犯罪史上出現(xiàn)了不少令人毛骨悚然的連環(huán)殺手,如鏈鋸殺手羅伯特·克里森、綠河殺手加里·里奇韋、同性戀食人王杰夫瑞·萊昂、校園殺手泰德·邦迪、殺人小丑約翰·維恩·加西、夜間狙擊者理查德·拉米雷斯,以及內(nèi)爾·達莫、亨利·李·盧卡斯、 查理·曼森、愛德華·西奧多·蓋恩等?!都~約書評》曾經(jīng)邀請歐茨撰寫一篇關于連環(huán)殺手的文章,為此,她閱讀了30 多本有關連環(huán)殺手的文藝作品,如安妮·儒勒(Ann Rule)描寫泰德·邦迪(Ted Bundy)的經(jīng)典小說《我身邊的陌生人》(The Stranger Beside Me)等。杰夫里·達默和其他連環(huán)殺手的眾多真實案件為歐茨提供了創(chuàng)作靈感和素材,于是,探索連環(huán)殺手深層心理的犯罪小說《僵尸》應運而生。
小說《僵尸》采用第一人稱視角描寫了連環(huán)殺手Quentin P 對童年生活的追憶,他對祖母、父母、姐姐的態(tài)度,他理智與瘋狂交織的心理活動,以及他搜尋“獵物”、制造“僵尸”的冒險歷程和恐怖過程。Quentin P 確信他能夠通過前腦白質(zhì)切除手術把正常人變成一個沒有任何自由意志、任由他控制、折磨、摧殘的“僵尸”或玩物,以滿足他的控制欲,排遣孤寂的心情。他善于“偽裝成一張別人所不認識的臉龐……能像另外一個人那樣在世界上行動,能用這樣一張臉引起人們的憐憫、同情、信任、驚奇和敬畏”(Oates,1995:60)。他極端殘忍,毫無悔悟之心,認為“用‘過失’‘錯誤’‘負罪感’這樣的詞匯來思考問題顯得迷信而且陳腐”(Oates,1995:93)。
在這部犯罪小說中,歐茨精準地呈現(xiàn)了一個精神扭曲的犯罪分子的心理肖像,并警示普通民眾:像Quentin P 這樣的危險分子其貌不揚、善于偽裝、心理變態(tài),在暗處伺機而動,構成了對人們安定生活的巨大威脅。通過歐茨塑造的Quentin P 形象,讀者可以一粒沙中見世界,頗具警示意義。暴力犯罪是當代不少國家存在的普遍性的社會問題,也是包括美國在內(nèi)的各國政府一直竭力解決的問題。由于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宗教信仰差異、教育背景差異、經(jīng)濟狀況差異等原因,美國的暴力犯罪現(xiàn)象相當嚴重。在這部小說發(fā)表20 年后,美國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5 年,美國發(fā)生的暴力犯罪案件達到1 197 704起,比2014 年增長了3.9%;暴力犯罪包括4 類罪行:謀殺及非過失殺人、強奸、搶劫、暴力攻擊。2015 年,每10 萬美國人發(fā)生的暴力犯罪案件數(shù)量為372起,4 類暴力罪行的比例分別為1.3%、7.5%、27.3%和63.8%。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曾公布過美國犯罪率最高的25 個城市每10 萬人暴力犯罪數(shù)、謀殺案數(shù)、貧困率和失業(yè)率,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不同城市犯罪的比例相差很大,這與社會福利、受教育程度以及就業(yè)情況等有很大關系。因此,對美國社會而言,關注暴力犯罪問題刻不容緩,鏟除滋生暴力犯罪的溫床刻不容緩。唯有如此,美國才可能為民眾提供一種安全、安定、自由、舒適和繁榮的社會環(huán)境。
《我的妹妹,我的愛:史蓋樂·藍派克秘史》(My Sister,My Love:The Intimate Story of Skyler Rampike,以下簡稱《我的妹妹,我的愛》)是歐茨2008年推出的新作,以1996 年“美國小皇后” 瓊貝妮特·拉姆齊(JonBenét Patricia Ramsey)被殺懸案為素材,諷刺和批評了當代美國中產(chǎn)階級家庭追逐名利、虐待兒童的現(xiàn)象,也反映了美國社會中存在的家庭危機問題。該作品入圍2009年IMPAС 都柏林文學獎, 并獲得2011 年《費加羅夫人》雜志“女主人公獎”。1996 年,參加選美大賽的6 歲童星拉姆齊在家中的地下室被殺害,由于一些媒體不負責任的報道,她的家人深陷猜疑。2008 年,觸摸DNA 鑒定技術為他們洗清了不白之冤,美國波德市的地區(qū)檢察官瑪麗·萊西為拉姆齊的父親約翰·拉姆齊、母親帕齊和哥哥伯克平反昭雪。同年,戀童癖者約翰·馬克·卡爾公開認罪,宣稱自己對拉姆齊案負責,后來他被法院證實為妄想狂,拉姆齊謀殺案至今懸而未決。
小說《我的妹妹,我的愛》中的受害者是一個年僅6 歲的滑冰神童、“澤西冰雪小公主”布麗斯,小說通過她的哥哥史蓋樂之 口講述了一個關于野心、貪婪和災難的故事。布麗斯的父親畢克斯為企業(yè)高管,與別的女人有婚外情,她的母親貝茜出于 嫉妒和憤怒,把女兒捆綁起來并藏在鍋爐房里,謊稱她被綁匪劫走了,以使丈夫回歸家庭。然而,貝茜飲酒過度,女兒不愿意配合她的計劃,母女爭執(zhí)中,她把女兒的頭撞向硬邦邦的墻壁,導致女兒意外死亡。此后,貝茜宣稱是有精神問題的9 歲兒子史蓋樂在和布麗斯玩“綁人”、捉迷藏游戲?qū)е铝诉@場悲劇,她則以滑冰神童之死為噱頭頻頻參加電視訪談、出版暢銷書、創(chuàng)建化妝品公司賺錢。多家小報懷疑畢克斯、史蓋樂為謀害布麗斯的兇手,畢克斯和史蓋樂一直生活在媒體的質(zhì)疑和誹謗之中。直到10 年后,貝茜臨死前在給兒子的一封信里道出了事件真相,并向被冤枉的兒子和死去的女兒道歉。史蓋樂感到解脫和落寞:“我不能再被人欺騙,奪走我的幸?!M管在過去10多年里遭受苦難,但我畢竟還活著,而布麗斯已經(jīng)死了……在對 生存的滿腔仇恨中,失望愿意獨立,愿意根據(jù)生存的痛苦程度獨立?!保▎桃了埂た_爾·歐茨,2012:494-495)
正如美國西北大學教授杰克·萊文(Jack Levin)所言,八卦小報是一種社會控制的力量,“關于鄰居、親屬和朋友的流言蜚語通常被廣泛地認為是一種強有力的社會化機制和非正式的社會控制”(Levin et al.,1988:514)。在當今信息時代、媒體時代,報紙、網(wǎng)絡等媒體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信息傳遞、輿論監(jiān)督、民意反映等;然而,諸多八卦小報為了商業(yè)利益,采取捕風捉影、夸大或歪曲事實的手法,為了吸引民眾眼球而中傷當事人、誤導民眾,產(chǎn)生了不良的社會影響。難能可貴的是,《我的妹妹,我的愛》“揭露了隱藏于兩個孩子的創(chuàng)傷心靈后面那個扭曲的家庭和婚姻中罪惡的爭斗,同時還對當代社會充斥著的雜亂媒體和垃圾網(wǎng)絡予以諷刺”(熊騰芳,2009:29)。它以激烈的語言和冷靜的睿智刻畫了拉姆齊案所反映出來的美國社會危機:20 世紀90年代,美國人追逐財富和名氣的社會風氣造成了家庭的畸形,成年人生活混亂、貪婪、狡詐、虛榮、空虛,虐待孩子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導致了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這部小說以其強烈的現(xiàn)實批判力量,引發(fā)美國民眾和各國讀者關注這些社會問題,進而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路徑與方法,體現(xiàn)了文學批評社會、介入社會的重要功能。
歐茨小說《大瀑布》(The Falls)被評為2004 年度《紐約時報》暢銷書,獲得2005 年法國費米娜文學獎,并獲2005 年英國奧蘭治文學獎提名、2006年IMPAС 都柏林文學獎提名?!洞笃俨肌返墓适卤尘盀橹挠^光勝地——北美尼亞加拉大瀑布,小說取材于美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愛的運河”(Love Сanal)污染案?!皭鄣倪\河”位于紐約州北部,原為一處化學物質(zhì)填埋場,1953 年被改建成居民區(qū)。由于受到有毒垃圾的侵害,當?shù)鼐用竦陌┌Y、出生缺陷和流產(chǎn)發(fā)生率很高。很多人向當局投訴,但未能引起重視。直至1978 年,一份關于“愛的運河”會導致公共健康危害的報告證實了這一切,美國政府宣布“愛的運河”居民區(qū)進入聯(lián)邦緊急狀態(tài),大多數(shù)居民最終得到了妥善安置。
歐茨在《大瀑布》小說正文前的“鳴謝”中寫道:“在這本小說創(chuàng)作的前期準備中,曾參考了羅伊斯·瑪利·吉卜斯的兩部書:《愛的運河:我的故事》(1982)與《愛的運河:后續(xù)故事》(1998)”(喬伊斯·卡羅爾·歐茨,2006:iv)。羅伊斯·瑪利·吉卜斯(Lois Marie Gibbs,1951— )是美國著名的環(huán)?;顒蛹遥彩恰皭鄣倪\河”業(yè)主協(xié)會的主要組織者。她的行動引起了公眾對該地區(qū)環(huán)境危機的關注,最終,833 個家庭順利撤離,該地區(qū)得以清理整頓。她的努力還促成了美國環(huán)境保護署頒布《綜合環(huán)境反應、補償和責任法》(С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Response,Сompensation and Liability Act), 該法用于在美國各地尋找和清理有毒廢物場。1981 年,她創(chuàng)立了非營利性的“公民危險廢物信息交換中心”(the Сitizens’ Сlearinghouse for Hazardous Waste),以幫助培訓和支持當?shù)氐沫h(huán)保工作者。她持續(xù)與該組織開展合作,并將該中心更名為“健康、環(huán)境和正義中心”(The Сenter for Health, Environment, and Justice)。由于在環(huán)保領域作出了卓越貢獻,羅伊斯·瑪利·吉卜斯于1999 年獲得第五屆海因茨環(huán)境獎,并獲得2003 年度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小說《大瀑布》的主人公是“大瀑布的寡婦新娘”阿莉婭。她在第一任丈夫吉爾伯特自殺后,與年輕富有、瀟灑英俊的律師德克·波納比相戀、結(jié)婚并養(yǎng)育了3 個孩子,但最后仍擺脫不了第二任丈夫被人迫害致死的命運。作為一名訴訟律師,德克接手了同行再三推辭的“愛的運河”案件,成為黑衣女人妮娜·奧謝克的辯護律師,并出資幫助大瀑布地區(qū)科文莊園業(yè)主起訴教育委員會和斯萬化學公司。德克因調(diào)查“愛的運河”污染案而“被一個由化學公司的金錢、政治、司法腐敗以及人們早年的‘生態(tài)無知’結(jié)成的邪惡聯(lián)盟殘忍迫害、追殺致死”(喬伊斯·卡羅爾·歐茨,2006:382),直至16 年后才最終得以正名和平反昭雪。德克是一位智力超群、精神高尚的律師,一位超前于時代的悲劇人物和一位堅定的理想主義者,為了正義、真理和公眾利益義無反顧、在所不惜,是一位基督耶穌式的人物。從德克身上,我們看到了人性中的勇敢、真誠、無私、善良等美德,看到了人性向善的無限可能性。
在“愛的運河”這一歷史事件中,人們感受到了一種人與人、人與現(xiàn)實、人與自然相抗爭所產(chǎn)生的無形和有形的壓力以及由此引發(fā)的無奈與痛苦。歐茨在《大瀑布》中融入了哥特小說的神秘氛圍,運用自然的行云流水般的語言和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展示了非凡的心理洞察力和尖銳的社會批評。環(huán)境破 壞、生態(tài)危機是美國面臨的嚴重問題,也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其成因錯綜復雜,主要包括: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意識導致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fā)利用,對生態(tài)平衡的破壞;某些政治家片面追求經(jīng)濟增長,忽視環(huán)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某些利欲熏心的公司高管、企業(yè)家只注重追求高額利潤,不惜踐踏有關環(huán)保法案,不惜犧牲公共健康;一部分民眾環(huán)保意識淡漠,無形中縱容或參與了環(huán)境破壞,等等?!洞笃俨肌分械纳鷳B(tài)描寫引發(fā)了廣大讀者嚴肅地思考環(huán)境問題,以及生態(tài)危機背后的金錢崇拜、道德淪喪、底線喪失、人性危機等問題。
縱觀上文論及的歐茨的5 部小說,現(xiàn)實關懷和人性探索是它們共有的顯著特征?!逗谒逢P注臭名昭著的政壇丑聞,其中的男性“參議員”是權勢的化身,展現(xiàn)了人性中的欺騙、操縱等邪惡品質(zhì),受害者妙齡女子凱莉則是一個天真、幼稚的典型人物?!陡∩鐗簟烦尸F(xiàn)了好萊塢夢工廠中的夢想與齷齪,揭示了女性身上的 脆弱和堅強,批判了男權社會對女性的消費和摧殘?!督┦分械淖儜B(tài)連環(huán)殺手Quentin P 身上集中呈現(xiàn)了人性中的偽善、瘋狂、暴虐和冷酷?!段业拿?妹,我的愛》聚焦當代美國中產(chǎn)階級的家庭危機、精神危機,剖析了人性中的貪婪、虛榮和狡詐。在取材于“愛的運河”污染案的小說《大瀑布》中,德克和阿莉婭身上體現(xiàn)出了正直、勇氣、善良、堅忍等可貴的品質(zhì),也批判了人性中的貪欲、腐敗等缺點,警示讀者生態(tài)危機的真正根源是人性中的邪惡。
歐茨曾說:“現(xiàn)實——真 實的生活——報紙、新聞刊物,還有街頭巷尾的傳聞——這些都是偉大藝術的素材……世界上充滿了啟示,充滿了悲劇”(狄克森、司麥斯,1998:4-5)。歐茨之所以直接從美國社會重大事件取材,并不是為了利用昔日的報紙頭條新聞來制造轟動效應、賺取眼球,而是為了深刻發(fā)掘這些事件的社會意義,呼吁人們正視和應對美國社會中亟待解決的諸多嚴重現(xiàn)實問題,發(fā)揮文學介入生活、改造社會、完善人性的重要功能。正如虞建華先生在《〈當代美國小說:1970 年以來的美國小說介紹〉導言》中所說:“文學的價值不在于它‘使用’了某一時期的史料,也不在于它表達了某一主題思想,更不局限于它為政治、思想史作詮釋,具有文獻的價值,而是如文學史家弗雷德里克·霍夫曼所說:‘主要是因為它是一種最高概括,是通向認識某一時代重大事件的真正途徑?!保∕illard,2006:v)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秘魯知名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 略薩(Mario Vargas Llosa)2010 年發(fā)表的諾貝爾文學獎致辭《贊頌閱讀與虛構》也印證了文學的重要社會功能和心理功能:“文學不僅令人對美與幸福產(chǎn)生向往期待,同時也警示我們應與一切壓迫的暴行進行斗爭……文學代表著一種虛構的生活,但是文學卻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生活,在我們從生到死的人生迷宮中指引著我們……文學教導我們?nèi)ダ斫獯嬖诘囊饬x、個體和集體的命運、 靈魂、歷史的意義與虛妄、理性認識的方方面面……文學不僅僅是一種娛樂,不僅僅是一種腦力練習,它還能夠喚醒良知,培養(yǎng)批判的精神?!保ㄒυ魄?,2011:80-81)
歐茨是美國文壇的常青樹,半個多世紀以來筆耕不輟,新作、杰作層出不窮,孜孜不倦地觀察和審視蕓蕓眾生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探索人性的奧秘。她認同英國作家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的觀點——所有的藝術都是一種對優(yōu)雅和善意的追求;她贊賞美國女作家弗蘭納里·奧康納(Flannery O’ Сonnor)的寫作觀,即寫小說是一種樂觀的姿態(tài),寫作并非逃避社會,而是介入現(xiàn)實,它能撼動現(xiàn)存的體制。歐茨認為,“文學應當超越個人經(jīng)驗和地方經(jīng)驗”(Johnson,2006:180),文學應當關注人類的普遍經(jīng)驗。她曾在訪談中說:“寫作意味著追求和保護人類的同情心和人們之間的交流。寫作意味著甘愿冒著被拒絕、被嘲笑和被誤解的危險。寫作意味著試圖溝通想象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這兩個世界都是神秘的,也許最終是不可知的?!保↗ohnson,2006:193)
歐茨曾于1970 年撰文闡釋自己的藝術觀:“展現(xiàn)在我們周圍的世界常常會給人一種混混沌沌、可怕無聊的感覺;我們寫作的目的是為了賦予這樣的世界一個較為連貫、較為簡約的形式。怎樣來處理這種常年的、日常的或者每時每刻都會出現(xiàn)的暴風驟雨呢?世界沒有單一的意義,我很傷心地承認了這么一個事實。但是,世界有多重的意義,有許多獨特的、令人瞠目結(jié)舌的、可把握的意義。人生在世的歷險就在于發(fā)掘出這些意義。我們想盡可能地勾勒出生活的模樣……我們寫作是為了從時間或者從我們自己 生活的混混沌沌中理出各種意義?!保ǖ铱松⑺钧溗?,1998:2)“藝術家也是傳教士、魔術師,甚至是科學家,同樣被隱 藏在世界表面下的意義迷住了心竅。發(fā)掘出這些意義是一件高尚的使命……我們寫作,是因為我們肩負著高尚的使命:廓清各種秘密,或者指出我們因為麻木不仁和不求甚解而認為很簡單的那些事實的奧秘。我們寫作,是要忠實于某些事實,忠實于某些感情,是為了‘解釋’那些表面上古里古怪的行為。”(狄克森、司麥斯,1998:6-7)
在當今這個科技飛速發(fā)展、物質(zhì)財富不斷增長、社會問題不斷涌現(xiàn)、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破壞、精 神家園岌岌可危的時代,歐茨以自己半個 多世紀的不輟筆耕、無限勇氣和充沛才情,秉承“美國經(jīng)驗的編年史家”“傳教士”“魔術師”和“科學家”的責任,堅持以創(chuàng)造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美好世界為創(chuàng)作目標,描寫社會發(fā)展變遷,刻畫蕓蕓眾生百態(tài),關注人類的生存境遇,洞察人們的深層心理,探索人性的奧秘,發(fā)出冷靜的聲音、憤怒的控訴,飽含悲天憫人的情懷,用文學的微薄而綿延不絕的力量,直面慘淡人生,直指世道人心。她的卓絕努力、堅忍與熱忱值得我們深思和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