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貴清 張鑒洲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chuàng)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21年7月1日),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3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話語體系的核心概念,根植于中國本土話語資源,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生成與發(fā)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中日趨豐富。學界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概念已經做了初步研究(2)目前與本論題相關的代表性研究主要有黃志高《中國共產黨“民族復興”話語的歷史發(fā)展與當代建構》,《現代哲學》2016年第6期;俞祖華《中國共產黨人對“中華民族”“民族復興”話語的建構——以中共黨代會與中央全會文獻為重點》,《河北學刊》2019年第6期;曹威偉、劉新春《新中國70年來中國共產黨“民族復興”話語的演進》,《理論導刊》2019年第12期等。,但仍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與價值。因此,本文依據相關文獻資料,從概念史視角系統(tǒng)梳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的歷史演進,對于分析和研究中國共產黨民族復興思想的發(fā)展脈絡,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根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近代中國民族復興思想。古代中國、清季民初、中國共產黨革命和建設時期的“復興中華”概念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的生成提供了重要話語資源。
在現代漢語中,“復興”意為“衰落后再興盛起來”(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7版,第411頁。?!皬团d”一詞古已有之,據《史記·殷本紀》記載盤庚:“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湯之政,然后百姓由寧,殷道復興”(4)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02頁。。諸葛亮《前出師表》也有“興復漢室,還于舊都”(5)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1971年版,第920頁。之語。這里的“復興”和“興復”都是指由衰轉盛的歷史過程,“復興”的對象則是殷商、劉漢等古代王朝。
“中華民族”一詞興起于近代,在傳統(tǒng)文獻中與之近義的提法有“華夏”、“中國”和“中華”。誠然,不論是“中國”還是“中華”,其原意與今義相距甚遠,但隨著歷史發(fā)展,“中國”與“中華”逐漸成為漢文化代稱,也與“復興”概念產生聯系。目前所見文獻中,南北朝時期柔然國相邢基祇羅回在致南齊的國書中較早提出“光復中華”(6)蕭子顯《南齊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第1024頁。概念。此后,這一概念更多為漢人反對其他族群政權統(tǒng)治所用,元末朱元璋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政治口號(7)陳建《皇明通紀》,錢茂偉點校,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05頁。,明遺民朱舜水在明亡后寫道:“他日中國復興,未必非友邦輯睦所系”(8)朱舜水《答源光國問先世緣由履歷》,《朱舜水集》,朱謙之整理,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353頁。。這里所使用的“恢復”、“復興”都是指漢人意圖推翻其他族群政權,重建漢人王朝的政治行動,而“中華”與“中國”則均指漢人王朝,從中也體現出古代中國“華夷之辨”的思想觀念。
概言之,古代中國語境中的“復興”概念兼有“王朝中興”和“王朝鼎革”雙重內涵,不僅深刻影響了近代革命(9)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楊秀清和蕭朝貴在《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中寫道,“今幸天道好還,中國有復興之理”。這里的中國仍是指漢族政權,“復興之理”也意為推翻少數民族王朝,重建漢族王朝,沒有超越古代中國的“復興”概念。參見:羅爾綱《太平天國文選》,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9頁。,也成為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的話語資源。
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復興中華”概念逐漸被賦予了近代意涵。1894年,孫中山在《興中會章程》中提出“振興中華”(10)孫中山《興中會章程》(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選集》上冊,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版,第14頁??谔?,雖然此提法延續(xù)了排滿革命的“復興”概念,其復興對象還是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但這一表述已經浸潤了近代民族主義思想和國家觀念,其“振興”手段已不再是傳統(tǒng)起義,而是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其政治目的也不再是恢復漢族封建王朝,而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五四運動后,孫中山意識到過去主張的大漢族主義復興存在嚴重問題,提出應當讓漢族人“與滿、蒙、回、藏之人民相見于誠”,將五族熔鑄成“中華民族之新主義”(11)孫中山《三民主義》(1919年),《孫中山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54頁。,由此,“振興中華”的意涵從漢族重振轉換為中華各民族的復興,孫中山的民族復興思想也成為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的重要話語資源。
在清季民初,許多先進的和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也使用了與“復興中華”近義的表述。1911年,周恩來便有“為了中華之崛起”(1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898-1949)》(修訂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頁。而讀書的立志;1917年,他在東渡日本求學時,留下了“愿相會于中華騰飛世界時”(13)周恩來《題詞書贈郭思寧》(1917年8月30日),《周恩來早期文集(一九一二年十月-一九二四年六月)》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頁。的贈言。同年,李大釗提出了“中華國家之再造”、“中華民族之復活”(14)李大釗《大亞細亞主義》(1917年4月18日),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注《李大釗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頁。。1919年,毛澤東在《民眾的大聯合》中曾寫到:“我們中華民族原有偉大的能力……他日中華民族的改革,將較任何民族為徹底。中華民族的社會,將較任何民族為光明。中華民族的大聯合,將較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15)毛澤東《民眾的大聯合(三)》(1919年8月4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澤東早期文稿》編輯組編《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59頁。這些表述都成為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的濫觴。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如何挽救民族危亡成為黨面臨的重要課題。在目前可見的史料中,較早提出“中國復興”概念的中國共產黨人是惲代英。大革命時期,惲代英圍繞“中國復興”概念做了諸多闡釋。他指出:“北京政府打倒以后,必須從速修改條約,清理國債,安置平民生計,而加增其福利,如此然后可以使一般人民有可安的生活,可以恢復社會秩序,然后中國有復興之望?!?16)惲代英《中國經濟狀況與國民黨政綱》(1924年3月20日),《惲代英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69頁。惲代英深刻指出,實現復興應當要有黨的領導:“中國復興的可能,是沒有絲毫可以懷疑的。要中國復興,許多人相信必須要一番破壞建設的努力。要完成破壞建設的事業(yè),如上文所推論,必須要有黨?!辈⒄J為這樣一個黨不能只是松散的組織,而應當是“偉大的、普遍的、真有力量完成破壞建設事業(yè)”的政黨(17)惲代英《革命與黨》(1923年12月20日-1924年1月20日),《惲代英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02頁。。惲代英已經開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分析中國復興問題,但由于列寧關于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理論在黨內的影響,“民族解放”和“民族獨立”概念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話語體系中占據主流,“復興”概念并未在黨內得到廣泛使用。此外,黨在論及民族時“常用的是遠東民族、東方民族、被壓迫民族、弱小民族等概念,‘中華民族’一詞用得不多”,而且“中華民族”的具體意涵也呈現出模糊和不確定的特征(18)張?zhí)犊谷諔?zhàn)爭與中共的中華民族觀的形成》,《中共黨史研究》2016年第3期,第55頁。。中國共產黨的二大宣言明確指出了建立“真正的統(tǒng)一民族主義國家”必須“打倒軍閥和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19)《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1922年7月),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29頁。,這也成為這一時期黨論議民族解放問題時的基本立場。事實上,惲代英認知的“中國復興”受此影響,其實際意涵也更偏向于民族獨立與解放。
大革命失敗后,國民黨以儒家“四維八德”重釋“復興民族”,并高舉“統(tǒng)一”大旗清黨剿共。在中國共產黨看來,國民黨的“復興民族”是用來掩飾階級壓迫和帝國主義侵略的“欺騙宣傳”(20)《中共上海臨時中央局關于最近華北事變與黨的緊急任務》(1935年6月10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2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89頁。。九一八事變后,1935年12月,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寫道:“我們中華民族……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21)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1935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2冊,第569頁。雖然毛澤東在文中并未直接使用“復興民族”一詞,但行文間已經表現了“民族復興”的意涵。同年,陳云明確使用了“中華民族復興”一詞:“以中國地大物博、人口亦多,如果停止自殺,而共同殺敵,則不僅日本不足懼,我中華民族亦將從此復興矣!”(22)陳云《隨軍西行見聞錄》(1935年秋),《陳云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91頁。
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后,中國共產黨更堅定地領導中華民族救亡圖存,“民族復興”概念在黨內文獻中出現的頻率升高。為組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張聞天、毛澤東在致周恩來等人的電報中提出:“中華民族之復興,日本帝國主義之打倒,將于今后的兩黨團結與全國團結得到基礎?!?23)《張聞天、毛澤東關于國共兩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建成后宣傳內容給周恩來等的電報》(1937年9月25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4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536頁。1938年,中國共產黨在致中國國民黨臨時代表大會的提議書中指出,國共合作“共御外侮”將證實“我中華民族的偉大,而且預示我中華民族的復興”(24)《陳紹禹、周恩來、秦邦憲答復子健先生的一封公開信》(1938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5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277頁。。1941年,中共中央在抗戰(zhàn)四周年紀念宣言中指出,“偉大中華民族的神圣抗日戰(zhàn)爭”奠定了“民族復興的基礎,產生了新生中國的雛形”(25)《中共中央為抗戰(zhàn)四周年紀念宣言》(1941年7月7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8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487、488頁。。全面抗戰(zhàn)時期,“中華民族”意識顯著增強,中國共產黨話語中的“中華民族”一詞也明確成為“中國境內各民族的簡稱”(26)張?zhí)犊谷諔?zhàn)爭與中共的中華民族觀的形成》,《中共黨史研究》2016年第3期,第52頁。。縱然國共兩黨“中華民族復興”概念表述一致,但二者之間仍有本質區(qū)別,中國共產黨并沒有在民族復興議題上放棄階級立場和反帝主張,也不認同國民黨“民族復興”所推崇的“儒學經義”與“傳統(tǒng)道德”,中國共產黨主張在充分尊重中國古代文明的基礎上革除封建糟粕,創(chuàng)造新的、前所未有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政治、文化文明(27)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1940年1月),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7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頁。,這種全新的社會形態(tài)才是中國共產黨向往的“民族復興”。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鮮有直接使用“中華民族復興”的概念。但在解放戰(zhàn)爭勝利前夕,中國共產黨也提出了許多影響深遠的近義表述。1948年12月,毛澤東在《將革命進行到底》中提出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使中華民族來一個大翻身”(28)毛澤東《將革命進行到底》(1948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25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776頁。。1949年,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中國的興盛是可以計日程功的”(29)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1949年3月5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26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66頁。。同年,毛澤東又在《唯心歷史觀的破產》中指出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已經復興了并正在復興著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文化”(30)毛澤東《唯心歷史觀的破產》(1949年9月16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26冊,第721頁。。在該年的第一屆全國政協(xié)會議上,毛澤東宣告“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31)毛澤東《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1949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26冊,第725頁。,這些表述都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的形成產生了重要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民族復興”概念依然鮮見于黨的文獻。但應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話語中的“中華民族”一詞是國家概念與民族概念的復合體,而其中關于國家發(fā)展的意涵肇始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提出的“四個現代化”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等概念,都為改革開放后所沿用,成為構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的重要話語資源。不僅如此,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徹底消滅了封建剝削壓迫制度,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3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21年7月1日),第5頁。,在民族識別的基礎上實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區(qū)域自治,為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的生成創(chuàng)造了條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把工作重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并做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推動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的生成和發(fā)展。
改革開放初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的重要生成期,其表述呈現多樣化的特征,“振興中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文明的復興”、“中華民族的振興”等不同表述形式反映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的基本內涵。
“振興中華”最早來自民間話語場域。1981年3月,為慶祝中國男子排球隊獲得世界杯男排亞洲區(qū)預選賽勝利,北京大學學生喊出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33)畢靖、徐光耀《“團結起來,振興中華!”》,《人民日報》1981年3月22日,第2版。的口號,“振興中華”一經提出,很快上升為黨和國家主流話語的概念。1981年,中共發(fā)表對臺方針,稱“我們希望國民黨當局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兩個中國’的立場……實現振興中華的宏圖”(34)葉劍英《關于臺灣回歸祖國 實現和平統(tǒng)一的方針政策》(1981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80-281頁。。不久,黨在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會上又提出“和平統(tǒng)一,振興中華”(35)胡耀邦《在首都各界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1981年10月9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第290頁。的號召。自此,“統(tǒng)一祖國,振興中華”與“和平統(tǒng)一,振興中華”成為中國共產黨對港澳臺、民主黨派、海外僑胞統(tǒng)戰(zhàn)工作最為常用的口號。另一方面,1984年,中國共產黨在批轉《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紀要》的通知中提到:“堅決地貫徹好這些重要意見,必將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振興中華的大業(yè)?!?36)《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紀要(節(jié)錄)》(1984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86頁。由此,“現代化建設”和“振興中華”兩個概念發(fā)生耦合,進而凝練為“實現四化、振興中華”。尤需指出,不論是“統(tǒng)一祖國”(“和平統(tǒng)一”),還是“實現四化”(“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其與“振興中華”并用時,在邏輯上屬于遞進關系,亦即“振興中華”的內涵包括“統(tǒng)一祖國”與“實現四化”兩個方面,換言之,只有完成“統(tǒng)一祖國”和“實現四化”方能“振興中華”(37)1983年中共在《關于加強愛國主義宣傳教育的意見》中的表述也能對此進行佐證,這份文件提到,“振興中華”就是要切實完成“加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爭取實現包括臺灣在內的祖國統(tǒng)一,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三大任務。參見:《關于加強愛國主義宣傳教育的意見》(1983年7月2日),《人民日報》1983年7月16日,第2版。。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與“振興中華”幾乎同時出現。1981年3月,《人民日報》發(fā)文指出,“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已經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道路”,并在文末提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定能夠實現的”(38)《愛國主義是建設社會主義的巨大精神力量》,《人民日報》1981年3月19日,第1版。。1987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完整表述正式出現在黨的十三大報告中,報告在闡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時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全民奮起,艱苦創(chuàng)業(y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階段?!?39)《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1987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頁。亦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要任務之一。黨的十三大報告中也提出了“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亦即分三步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40)《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1987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第14頁。。十三大召開后不久,《人民日報》發(fā)表社論,指出:“從本世紀中葉到下個世紀中葉的又一個一百多年……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會實現。”(41)沈進《在十三大的旗幟下團結起來開拓前進》,《人民日報》1987年11月2日,第2版。比對兩份文獻可以看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間相契合,這反映出此時中國共產黨已經醞釀將“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相聯系。
中國共產黨也對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了初步闡釋。1985年,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指出,如果不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那么“我們的社會就將是一個亂的社會……什么建設改革、振興中華,都將成為空話”(42)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1985年9月23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第290頁。。此后,黨也認識到民族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重要作用。1988年,楊尚昆在七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提出,“只要振奮起民族精神,堅定不移地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就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43)《在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楊尚昆主席的講話》(1988年4月13日),《人民日報》1988年4月14日,第1版。。同年,姚依林在“五一”授獎大會上提出:“把我們民族的精神極大地振奮起來,把我們全民族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我們就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44)《姚依林在“五一”授獎大會上發(fā)表講話 發(fā)揚工人階級好傳統(tǒng)積極參加和支持改革》,《人民日報》1988年5月1日,第1版。這些表述雖然較為零散,但都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的內涵。
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三大,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中國實際,提出了“振興中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表述來闡釋中國共產黨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這不僅符合中國這一時期的實際國情和廣大民眾的情感心理,也有利于激發(fā)海外華人的民族自信心,尤其是“振興中華”一詞直接承襲自孫中山先生,進一步增強了這一表述的號召力,使其成為該時期最為常用的表述。
從黨的十四大到十六大,世界格局與國內局勢發(fā)生深刻變化。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將改革開放推向新的發(fā)展階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隨著時代發(fā)展而不斷深化。
由“振興中華”表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是在這一歷史時期。黨的十四大至十五大期間,黨的文獻中仍然使用“振興中華”、“民族振興”、“民族復興”、“中華民族的全面振興”等多種表述形式。黨的十五大以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逐漸代替“振興中華”,日益占據話語主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相較“振興中華”有著更為豐富的語義內涵。“中華民族”全面準確地表述了復興的主體,“偉大復興”更能體現出中華民族過去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與現實奮斗的意義,“只有創(chuàng)造過輝煌的民族,才懂得復興的意義;只有歷經過苦難的民族,才對復興有如此深切的渴望”(45)《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共中央宣傳部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頁。?!爸腥A民族偉大復興”的表述也更符合中華民族復興的實踐要求。
1997年,江澤民在全國政協(xié)新年茶話會講話中指出,“把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成功”和“完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兩個主要標志”(46)江澤民《在全國政協(xié)新年茶話會上的講話》(1997年1月1日),《人民日報》1997年1月2日,第1版。。由此可見,“祖國統(tǒng)一”意涵一以貫之,仍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的核心關切。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共產黨探索現代化道路的不斷深入,在黨的十五大上,江澤民提出了新“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即分三步到21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47)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1997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頁。。雖然此時仍未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相聯系,但基于前文分析的二者之間的遞進邏輯,這一時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從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發(fā)展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時間更明確表述為“建國一百年”。
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第一次系統(tǒng)闡釋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邏輯。他指出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莊嚴使命”(48)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200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43頁。。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chuàng)造了前提”。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完成了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由此“開始了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找到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由此賦予“民族復興新的強大生機”(49)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200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第43頁。。中國共產黨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線索對黨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歷史進行了全新闡釋,賦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以深厚的歷史內涵。
中國共產黨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方式。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指出,“必須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新力量”(50)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200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第11頁。。首先,江澤民提出制度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堅持發(fā)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就一定能“勝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51)江澤民《在全國抗洪搶險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1998年9月28日),《人民日報》1998年9月29日,第1版。。其次,江澤民高度重視愛國主義的價值,他指出與社會主義緊密結合的“愛國主義”,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走上了正確的道路”(52)江澤民《在紀念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02年5月15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71頁。。此外,李嵐清也進一步提出科教與人才事業(yè)之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義,指出“搞好基礎教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奠基工程”(53)李嵐清《深化基礎教育改革,加快素質教育步伐,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人才儲備和智力支持》(2001年6月11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第111頁。。江澤民指出“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54)江澤民《在慶祝北京師范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02年9月8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第720頁。。
從黨的十六大到十八大,中國經濟高速發(fā)展,綜合國力顯著提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重要內容(5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80頁。。在實現共同理想的新征程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日益發(fā)展。
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仍然將“祖國統(tǒng)一”視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涵。2007年,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提出“兩岸統(tǒng)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56)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2007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35頁。這一論述,從歷史必然的高度再次強調了祖國統(tǒng)一之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又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代化意涵。2003年,曾慶紅在中國工會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祝詞中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fā)展階段?!痹趯崿F這個階段性目標后,“再繼續(xù)奮斗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將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華民族將實現偉大的復興”(57)曾慶紅《我國工人階級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yè)中發(fā)揮主力軍作用》(2003年9月22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第450頁。。第一次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聯系起來,明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間的邏輯遞進關系,表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不斷發(fā)展的過程。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的歷史內涵也得到了進一步豐富。2011年,胡錦濤在建黨九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指出,1840年以來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磨難史、奮斗史與探索史,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58)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431頁。,并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視域下,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改革開放這三件歷史大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59)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第433-434頁。。同年,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對辛亥革命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方位做出了評判,盛稱“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為中華民族建立的歷史功績彪炳史冊”,并評價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60)胡錦濤《在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1年10月9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第524頁。,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視域由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史拓展至整個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中國近現代史,論述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淵源和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重要地位,揭示了其更為完整的歷史邏輯。
胡錦濤也進一步闡釋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方式。胡錦濤提出“統(tǒng)一戰(zhàn)線”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61)胡錦濤《在全國統(tǒng)戰(zhàn)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06年7月10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542頁。,“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62)胡錦濤《在全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活動動員大會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0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第577頁。,闡明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改革開放之于民族復興的重要作用。他還進一步指出,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大力加強文化建設”,“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顯著標志”(63)胡錦濤《在中國文聯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xié)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2006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第752頁。。2008年,胡錦濤在全國抗震救災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只要我們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切實做到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一定能“萬眾一心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64)胡錦濤《在全國抗震救災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2008年10月8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第638頁。。這一論述鮮明地指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人民之間的有機聯系。2011年,胡錦濤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應當堅持“三個必須”,即“必須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必須堅定不移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必須堅定不移高舉和平、發(fā)展、合作旗幟”(65)胡錦濤《在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1年10月9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第526-527頁。。這些論述建構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體系框架。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作出了一系列新闡釋,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的內涵日趨豐富。
第一,習近平用“中國夢”概括“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理想。2012年,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66)習近平《中國夢,復興路》(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84頁。翌年,他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67)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3月17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第234頁。。用“中國夢”表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練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的深刻內涵,使得這一概念更加通俗易懂,更好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推動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的傳播。
第二,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發(fā)展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祖國統(tǒng)一”的意涵。2013年,習近平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港澳同胞與內地人民堅持守望相助、攜手共進”(68)習近平《香港、澳門與祖國內地的命運始終緊密相連》(2013年3月18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版,第227頁。。次年,習近平在會見第七屆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誼大會代表時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69)習近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2014年6月6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第63頁。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繼續(xù)強調實現祖國統(tǒng)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兩岸同胞應當“共同反對一切分裂國家的活動,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70)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2017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第18頁。。此后,他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針對日益猖獗的“臺獨”勢力又作了進一步闡發(fā):“‘臺獨’分裂是祖國統(tǒng)一的最大障礙,是民族復興的嚴重隱患”,祖國統(tǒng)一“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71)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21年10月9日),《人民日報》2021年10月10日,第2版。。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不斷強調“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要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7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2017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第28頁。。這些論述不僅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wěn)定、實現兩岸統(tǒng)一的堅定決心,更進一步明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體是中國境內56個民族和港澳臺同胞、華人華僑,也將“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概念體系,使之更為完善豐富。
第三,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揭示了民族復興的未來圖景。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之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將全面提升”,國家層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人民層面“全體人民共同富?;緦崿F,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民族層面“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tài)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7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2017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第20-21頁。。由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五位一體”的全面復興,從國家、人民、民族三個層面闡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具體樣態(tài),也發(fā)展了習近平在2013年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本質就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74)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3月17日),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第234頁。的概括,更加全面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的內涵。
第四,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概念也有了更為豐富的世界意義。2013年5月,習近平在接受拉美三國媒體聯合采訪時指出:“實現中國夢給世界帶來的是和平,不是動蕩;是機遇,不是威脅?!?75)習近平《在接受拉美三國媒體聯合采訪時的答問》(2013年5月),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70頁。同年6月,習近平在與時任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會見記者時說:“中國夢……是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夢,與包括美國夢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相通。”(76)習近平《在同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共同會見記者時的講話》(2013年6月7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第71頁。他在2014年又指出:“中國夢是奉獻世界的夢。”(77)習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3月27日),《人民日報》2014年3月29日,第2版。這些論述一方面表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世界發(fā)展日益緊密,中國有能力、也有責任對世界各民族和人類的發(fā)展提供自己的智慧;另一方面,由于所謂的“中國威脅論”伴隨中國高速發(fā)展甚囂塵上,正面回應這些錯誤論調,在國際輿論場上發(fā)出中國聲音,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大有裨益。
第五,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的歷史內涵得到了進一步深化。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詳盡闡釋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及其意義,他指出,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四個歷史時期創(chuàng)造的偉大成就分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chuàng)造了根本社會條件”,“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fā)展的物質條件”,“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78)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21年7月1日),第4-7頁。。習近平將新時代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敘事體系,并對各個歷史時期之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作出了全新闡釋,揭示了“四個偉大成就”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間的有機聯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逆轉”的論述表明了這一進程的歷史必然性。不僅如此,習近平還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百年奮斗歷程“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79)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21年7月1日),第7頁。,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置于中華民族發(fā)展史的歷史維度進行考察,使其歷史內涵更加豐富。
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80)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第10頁。。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在憲法條文中增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容(8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5頁。。2019年,習近平在江西考察時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稱作“戰(zhàn)略全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并稱為“兩個大局”(82)杜尚澤《習近平總書記江西考察并主持召開座談會微鏡頭》,《人民日報》2019年5月23日,第2版。。此后,他又在多個場合闡釋“胸懷兩個大局”的重要性。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入憲,都顯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的話語地位得到了顯著提高。
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地位的提升,表明經過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發(fā)展,我國綜合國力得到顯著增強。2021年7月1日習近平莊嚴宣告,中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中國由此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也正如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所言,“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83)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21年7月1日),第17頁。。中國共產黨人將繼續(xù)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8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2017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第14頁。。十九屆六中全會公報進一步提出,“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85)《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1頁。。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間表與路線圖逐步清晰,實現方式日益明確。
其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間表和路線圖逐步清晰。黨的十九大報告在“三步走”戰(zhàn)略的基礎上提出了“兩步走”戰(zhàn)略:“第一個階段,從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二○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86)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2017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第20頁。將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間提前了十五年,這既體現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與“兩步走”戰(zhàn)略、現代化概念的聯系日益緊密,也反映出中國共產黨對于中國發(fā)展現狀有了更為科學的判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間表與路線圖已然清晰呈現。
其二,進一步明確了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路徑。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87)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3月17日),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第234-235頁。。他在十九大報告上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與“偉大工程”、“偉大事業(yè)”、“偉大斗爭”概念相聯系,并認為前者的實現依靠對后三者的堅持(88)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2017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第11-12頁。。2020年,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途徑歸納為“五個必須”,即“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堅持斗爭精神”,“必須堅定不移走和平發(fā)展道路”(89)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2020年9月3日),《人民日報》2020年9月4日,第2版。。2021年,習近平進一步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有領導中國人民前進的堅強力量,這個堅強力量就是中國共產黨”(90)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21年10月9日),《人民日報》2021年10月10日,第2版。,把黨的領導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只有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中華民族才能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91)肖貴清《黨的領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紅旗文稿》2021年第19期,第24頁。。他又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92)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21年10月9日),《人民日報》2021年10月10日,第2版。,給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根本的問題”以明確的答案。黨在十九屆六中全會上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練為“十個明確”,提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93)《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4頁。,進一步明確了現代化與民族復興的關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根本遵循。十八大以來黨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途徑的闡述涵蓋了道路、主體、領導力量、精神力量、外部環(huán)境、制度保障等多個方面,意味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徑已經日趨明確。
綜上所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與古代中國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密切相連,與近代中國悲痛的苦難史和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緊密相關。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下扎根中國大地、把握歷史潮流,持之以恒地探索強國富民之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的提出奠定了深厚的歷史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的內涵日趨豐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間表與路線圖逐漸清晰,實現路徑和方式日益明確,逐步成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話語體系的核心概念。正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引領下,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彰顯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強大的精神感召力、理論穿透力和實踐引領力。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進一步豐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的理論意蘊和時代內涵,增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概念成為民族性與人民性、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tǒng)一,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匯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