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玉 李 麒
(山西大學,太原 030006)
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是刑事訴訟的核心價值,財產權則是一項重要人權。為了加強對刑訴案外人財產權的保護,近年來,我國出臺了多項針對涉案財物處置程序的指導性意見和程序規(guī)則,如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刑事訴訟涉案財物處置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進一步規(guī)范涉案財物的審前查控、返還處置、沒收追繳和責令退賠等涉案財物處置程序,充分聽取刑訴案外人的意見,保障案外人的合法財產權利。但是,總體而言,我國對刑事訴訟涉案財物處置的改革仍處于探索階段,立法上還存在諸多不足,無論就實體方面還是程序方面,都存在對刑訴案外人財產權保護不足的問題。為此,本文擬從三個維度分析論證刑事訴訟中案外人財產權保護的應對之策,以期對該問題的更好解決有所助益。
刑事訴訟案外人是指因刑事涉案財物的權屬、性質認定錯誤或者涉案財物處置程序違法,對涉案財物主張財產權利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刑事訴訟案外人在域外立法中也稱為“利害關系人”“第三人”“沒收參與人”或“無辜所有者”。①我國現行刑事法律雖然規(guī)定了案外人對涉案財物查控、處置程序提出異議的權利,但這種規(guī)定仍具原則性和模糊性。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國刑事訴訟法針對案外人法律地位的立法不明確,案外人既不屬于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當事人”范疇,也不屬于“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范疇,由于沒有明確的主體身份,案外人參與涉案財物處置程序具有附隨性、偶然性和被動性,與之相應的程序參與權、舉證質證權、辯論權、上訴權等具體程序權利也處于立法空白狀態(tài)。由此導致在刑事涉案財物處置的裁判和執(zhí)行程序中,案外人對涉案財物主張財產權利的平等對抗的訴訟格局并不能真正實現,從而影響了對案外人的財產權保護。
賦予案外人明確的法律地位,為案外人財產權的保護奠定了法律基礎。在刑事訴訟中,案外人作為新的訴訟角色的加入,必然對現有的刑事訴訟模式帶來一定的改變和挑戰(zhàn)。從刑事訴訟關于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立法規(guī)定來看,當事人是與刑事犯罪案件具有直接利害關系而參加刑事訴訟的人員,對刑事訴訟的進行、發(fā)展和結局都起著很大的作用,具體包括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而其他訴訟參與人與刑事案件本身的訴訟結局并無直接利害關系,其參與并不是為了主張實體權利,而是在某一環(huán)節(jié)協助刑事訴訟的進行,包括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辯護人、證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案外人作為對涉案財物有利害關系的財產權利人,其權利主張對涉案財物的權屬、性質認定具有決定作用,從法律地位、權利義務以及對刑事訴訟的影響范圍和程度來看,顯然應當具有當事人的法律地位。
理論界基本認同了案外人應當享有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但對具體的權利行使方式有三種不同的觀點:一是認為可以直接將案外人作為刑事訴訟的當事人之一,案外人針對涉案財物提出自己的權利主張和相關證據,應當享有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刑事訴訟法應當擴大當事人的范圍〔1〕。二是認為案外人可以作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因財產民事關系引起的糾紛都可以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通過擴張刑事附帶民事原告人的范圍來對案外人進行保護〔2〕。三是認為案外人可以作為刑事訴訟中的“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對涉案財物主張財產權利的利害關系人參照民事訴訟第三人制度,賦予其相應的權利義務〔3〕。
本文認為,案外人的法律地位應與現有的刑事訴訟基本構造相適應。如此,案外人既能夠享有充分的程序參與權表達自己的權利主張,也不會因其參與而影響現有刑事訴訟定罪量刑程序的裁判進程。按照觀點一,如果將案外人直接作為刑事訴訟當事人一方,那么,刑事訴訟審判將變成控訴方、辯護方、審判方和案外人四方構造,這勢必造成刑事訴訟程序的復雜化,影響定罪量刑的效率。按照觀點二,如果案外人作為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提出財產權屬請求,那么,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彌補受害人損失的制度功能將被改變,而成為一個單獨解決民事財產爭議的獨立的訴。這種獨立的訴的設置與刑事涉案審判程序存在重復和沖突,明顯不利于對涉案財物裁判的統(tǒng)一進行。觀點三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作為對涉案財物享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案外人在相對獨立的涉案財物審判程序中享有當事人的法律地位,能夠在控辯雙方之外,獨立對涉案財物的權屬、性質提出異議,并主張財產權利。但是,立足刑事訴訟的整個審判程序,此時案外人依然具有從屬性。
域外立法對刑事訴訟案外人法律地位的確立總體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國家,刑事訴訟案外人具有“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在美國定罪沒收程序中,案外人不能作為訴訟主體參與量刑程序或者另行提起訴訟,而只能通過啟動刑事沒收附屬程序對法院的刑事沒收初步決定提出異議,這種程序本質上具有民事訴訟程序的性質,案外人具有民事訴訟程序中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另一種是以德國為代表的國家,刑事訴訟案外人具有“訴訟參與人”的法律地位。德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當第三人可能對被沒收的標的有法律上的請求權時,有權申請參與審判程序,經法院的參與命令后成為“沒收參與人”,原則上擁有與被告相同之權利。日本的刑事訴訟第三人是刑事沒收程序的“參加人”,具有與被告相同的權利。
從我國司法實踐和域外立法來看,刑訴案外人應當享有充分的程序參與權,對涉案財物的財產權利發(fā)表意見,參加針對涉案財物權屬、性質等開展的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經過訴訟程序將自己的合法權益確定在生效判決中。為此,我國有必要通過立法擴大刑事訴訟訴訟參與人的范圍,在訴訟參與人中設置“案外人”或“利害關系人”,同時,賦予刑訴案外人對涉案財物獨立請求權的訴訟權利和義務,保障案外人的程序權利。
由于刑事訴訟案外人是對涉案財物主張財產權益的刑事訴訟參與人,因此,對其財產權進行保護,應當從明確可以作為案外人參與刑事訴訟的主體資格和權利范圍兩方面著手,以實現追究犯罪和保障財產權的雙重目的。
刑訴案外人的積極資格,是案外人財產權保護的基礎和前提。從實體權利角度看,刑事訴訟案外人應當是“對涉案財物享有合法財產權利”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域外立法也基本上確立了刑事訴訟案外人這一主體條件。如德國《刑事訴訟法》431 條規(guī)定,若沒收標的物屬于被告以外的其他人所有,或者其他人對沒收標的有所有權之外的其他權利,法院都應該下達他人參與沒收程序的命令。案外人對涉案財物享有合法財產權利一般基于兩種情形,這也是案外人對涉案財物提出異議申請的積極主體資格。
1.事前享有對涉案財物的財產權利。即案外人在犯罪行為發(fā)生時就對該涉案財物享有先于被追訴人的合法權益。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簡稱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雖然規(guī)定了違法所得沒收程序中的“其他利害關系人”是對申請沒收的財產主張權利的自然人和單位,但對“主張財產權利”的類型和范圍沒有規(guī)定。
隨著財產關系的日趨復雜,同一財產上不僅有所有權,也可能存在擔保物權、用益物權等其他合法財產權利。因某一個權利主體的涉嫌犯罪而對該財產采取查控措施或追繳沒收的,就可能導致其他權利主體的權利受到侵犯或者喪失合法權益。因此,刑訴案外人的財產權利不僅僅限于財產所有權。這一點在域外立法中也得到認可,如美國民事沒收程序中,權利主張者提出的抗辯事由不僅包括財產所有權,還包括租賃權、留置權、擔保物權等。鑒于此,我國應從立法上進一步明確刑事訴訟案外人的財產權利范圍,以民事財產權利體系為基礎,對涉案財物享有財產所有權,以及共有權、擔保物權、用益物權等財產權利的案外人都可以對涉案財物提出異議和排除沒收、返還處置的申請。
2.事后取得涉案財物的財產權利。由于刑事犯罪實施與立案、偵查、審判存在時間差,贓款贓物存在權利轉移至不知情第三人的情形,即案外人在犯罪行為發(fā)生后取得涉案財物的財產權利,但是通過對價善意獲得的合法權益。對此,域外立法大多確立了沒收財產的善意取得制度,如加拿大《刑事法典》第462.42 條規(guī)定,普通犯罪的刑事沒收,案外人可以以善意購買者進行抗辯。我國關于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的態(tài)度,經歷了從傾向否定到基本肯定的立場轉變〔4〕149,法律保護的重心由靜態(tài)的歸屬安全轉向動態(tài)的交易安全。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刑事裁判涉財產部分執(zhí)行的若干規(guī)定》(簡稱《若干規(guī)定》)第11 條規(guī)定,第三人如果善意取得涉案財物,執(zhí)行程序中不予追繳。
當前,善意取得制度在我國刑事訴訟涉案財物處置的適用中仍面臨明顯障礙。一是在基本法律層面,民法典和刑事法律對涉案財物善意取得問題采取了回避態(tài)度,導致刑事審判中對涉案財物善意取得的認定標準不一,特別是刑事判決中對善意取得的購買行為與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的犯罪行為的認定,存在類案不同判的情況。二是在程序的適用上,《若干規(guī)定》僅在執(zhí)行程序中對善意取得的財物不予追繳,但實體權利的最終判定又交由訴訟程序另行解決,這顯然不利于對善意取得人的權利保護②。
善意取得制度面臨的障礙,應當根據涉案財物的類型,加強對善意取得第三人財產權保護的立法,并建立明確的善意取得適用條件。一是對于違禁品,應一律上繳國家,不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二是對于流通性較強的貨幣、無記名有價證券等當然地適用善意取得制度〔5〕,以保護市場交易的安全和效率。三是對違法所得或供犯罪適用的贓物,善意取得應當滿足三個條件:善意取得人與刑事犯罪無共謀或串通;善意取得人獲得財產的目的不是出于規(guī)避財產沒收;善意取得人獲得財產的方式合法,且支付了合理對價。同時,對善意取得人的權利認定應當解決在充分對抗的訴訟環(huán)節(jié),以保障善意取得案外人的程序參與權。
刑訴案外人的消極資格是從“否定”的視角,限制刑訴案外人對涉案財物主張財產權利的情形。從域外立法和我國的實踐來看,刑訴案外人不能對涉案財物主張財產權利基于“實體性權利障礙”和“程序性權利失效”兩種情形。
1.實體性權利障礙的情形。實體性權利障礙是指刑訴案外人對涉案財物不享有財產權利,或者不是涉案財物的真正權利人,或者雖然是涉案財物的權利人,但是實體財產權利因一定原因而受限或消滅。主要包括三種具體情形:
一是僅對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問題提出異議,而不涉及涉案財物的財產權屬問題。為避免案外人異議申請影響刑事訴訟的正常進行,刑訴案外人不能針對被告人是否構成犯罪、定罪證據是否合法以及是否存在特定量刑情節(jié)等問題提出異議。域外立法也對這一主體條件進行了限制性規(guī)定。如《德國刑事訴訟法典》第431條規(guī)定,法院在特定情況下可決定案外第三人訴訟程序的參與不得延伸到被追訴人的刑事責任問題〔6〕160。
二是對涉案財物僅具有名義上的關聯關系,而不享有真正的財產權利。如借名買房、代持股份法律關系中的財產名義所有人等,僅對主張財產權益的財物享有名義上的財產權,而并不具有實際的支配權或控制權。再如股東雖然與公司具有身份上的關聯性,但對公司財產的沒收沒有異議資格。
三是實體權利的取得存在瑕疵或因過錯導致實體權利消滅。如涉案財物的善意取得人不符合善意取得的主觀和客觀條件;刑訴案外人與犯罪行為存在串通,或者對涉案財物沒有盡到合理關照義務使得財物被用于犯罪行為,涉案財物應當按照相關法律依法被沒收追繳。
2.程序性權利失效的情形。程序性權利失效,主要是刑訴案外人超過權利主張的程序時效,從而失去了對涉案財物主張財產權利的資格。
刑訴案外人的權利行使要遵循法定原則和及時原則。在法定期限內,案外人不能及時提出權利異議申請的,視為對權利的放棄。域外立法中,一般對案外人提起異議申請的時間都予以明確規(guī)定。如美國民事沒收程序規(guī)定,權利申請人應當在民事沒收起訴狀送達之日起30 日內或者民事沒收起訴狀通知公告期滿30 日內提出申請;日本《刑事案件中沒收第三人所有物程序的應急措施法》規(guī)定,第三人要在法定期間內申請參加法院裁判,否則,就推定為第三人對權利予以放棄,法院可進行沒收裁判。我國刑事訴訟法應當明確案外人異議提出的時間,對于人民法院通知后未按規(guī)定時間參加庭審,或者在接到執(zhí)行通知后未按規(guī)定提出異議的,應當視為案外人自動放棄權利,依法駁回案外人的訴訟請求或異議申請。
對刑訴案外人主體資格的認定應當遵循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案外人能否對涉案財物提出排除沒收、處置的異議,取決于案外人是否真正地享有財產權利,避免案外人隨意提出異議請求,妨礙刑事訴訟的正常進行。同時,由于刑事案件的特殊性,雖然是涉案財物的真實權利人,但如果對用于犯罪的自身財產未盡到合理注意義務,或者取得財產過程中存在主觀惡意,那么其財產權利將無法得到認可,仍可以被納入沒收的財產范圍。
財產權本質上雖然是一種實體性權利,但要實現保障目的,必須通過完善科學的程序機制,賦予刑訴案外人一系列的程序權利方可達成,為此,必須遵循刑事訴訟的規(guī)律,從刑事審前查控、審理裁判和涉案財產執(zhí)行三個階段著手,織密保護刑訴案外人財產權的程序之網。
1.賦予刑訴案外人對財產查控的知情權和異議權。審前財產查控是一種暫時性措施,對當事人或刑訴案外人的財產權利不具有終局性影響,但會形成限制使用權或排除處分權等不同程度的限制。由于財產共有關系的存在,財產權能行使的可分離性,以及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認可,加之司法人員的有限理性,刑訴案外人的合法財產存在被錯誤查封、扣押、凍結的現象。因此,應當在審前財產查控中,建立有效的刑訴案外人權利保障制度,賦予刑訴案外人知情權和異議權。
我國現有立法原則性地規(guī)定了“與案件無關的財物、文件,不得查封、扣押”,對刑訴案外人權利保障的規(guī)定,僅在《公安機關涉案財物管理若干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涉案財物管理規(guī)定》中規(guī)定,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應做好信息查詢和公開工作,案外第三人與涉案財物有利害關系的,應當告知其訴訟權利。從現有規(guī)定看,刑訴案外人在財產查控前無權獲得通知和參與查控程序,在財產查控措施實施后也基本無權獲得通知。當刑訴案外人發(fā)現自身的財產權利受到侵犯后,只能通過“提出申訴—偵查機關自查自糾—檢察機關檢察監(jiān)督”的方式獲得救濟,救濟實效性不足。
域外國家的對物強制措施,一般都建立了司法審查制度,規(guī)定了利害關系人對查封、扣押、凍結措施的司法救濟程序。英國《2002 年犯罪收益追繳法》第42條規(guī)定,對刑事法院作出的限制令,任何受該命令影響的人,都可向刑事法院申請撤銷或變更該限制令。德國《刑事訴訟法》第98條規(guī)定,當檢察官或警察扣押了有關物品后,物品的所有人可以要求對扣押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域外國家的司法審查機制不僅是針對偵查行為的控權機制,也是利害關系人財產權利保護的救濟機制。我國立法應賦予刑訴案外人對財產查控的知情權和一定的程序參與權,細化財產查控的公告、通知程序,允許案外人提出異議,參與有關審查程序。經過審查,涉案財物確屬案外人且無需作為證據使用的,應當返還。審查程序的建立,可以參考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對財產保全措施建立檢察機關審查的制度。
2.建立刑訴案外人參與審前返還程序的相關制度。我國《刑法》第64 條規(guī)定,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應當及時返還。刑事案件“及時返還”規(guī)定的特殊性具有保護被害人權益的程序正當性。從比較法的角度來看,一般也允許判決前返還被害人合法財物。如德國《刑事訴訟法典》第111k條規(guī)定,不管是出于證據保全目的,還是財產保全目的扣押的動產,在明確被害人,明確無第三人請求權與之相抵,明確刑事訴訟程序不再需要時,應歸還被害人。審前的返還處置是一種具有確權性質的實體性刑事司法行為,兼具審判和執(zhí)行的雙重性。但是,從我國目前的立法來看,存在著審前返還程序不公開,不受法院制約,不能充分保證相關利害關系人知曉和參與程序等突出問題。
應當對審前返還程序進行正當化改造。在程序的啟動上,應當由被害人提起返還財產的申請,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在受理返還申請后,對涉及相關利害關系人的,應當進行書面通知,告知刑訴案外人有權提起異議。刑訴案外人提起異議的,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應當通過聽證方式,聽取各方意見,對返還申請是否符合條件進行實質性審查,并作出是否返還的決定。對于返還或不予返還決定不服的,被害人、刑訴案外人都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撤銷申請,由人民法院最后通過判決解決。
刑事涉案財物的認定、處置只有納入訴訟化程序,賦予刑訴案外人將財產權主張訴諸裁判的權利,才能保障刑訴案外人的財產權不受任意的干預和剝奪。涉案財物處置裁判中刑訴案外人的程序參與主要從兩方面著手。
1.建立獨立的涉案財物處置裁判程序保障刑事案外人的參與。案外人參與沒收程序的立法實踐總體上可分為兩種,即相對分離模式與合并模式。相對分離模式立法的典型是美國,在這一立法模式下,在刑事沒收程序之外,專門設置了刑事沒收附屬程序,用以解決對涉案財物有利害關系的案外人的財產權爭議,這一程序本質上具有民事程序的性質,在涉案財物的權屬爭議未解決前,針對涉案財物的刑事沒收不發(fā)生效力。合并模式,即允許案外人通過直接參與定罪沒收程序來保障自己的財產權,如德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德國《刑事訴訟法典》第431條至436條規(guī)定,如果案外人對沒收提出異議,經由法院的參與命令,案外人作為“沒收參與人”參加沒收程序,對沒收判決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刑訴案外人如何參與刑事訴訟審判程序,我國立法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僅在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279 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可以依職權通知刑訴案外人出庭并發(fā)表意見。本文認為,刑訴案外人參與刑事訴訟的模式應當借鑒國外立法的有益經驗,結合兩種模式的優(yōu)點,考慮案件的性質、復雜程度、社會影響力、涉案財產情況等因素,建立獨立的涉案財物處置裁判程序,保障刑訴案外人的程序參與權。涉案財物處置裁判程序相對獨立于刑事被告人的定罪量刑程序,是對涉案財物返還退賠、追繳沒收等處置的裁判。對于案情簡單、涉案金額較小、涉案財物關系清晰,刑訴案外人沒有提出異議的刑事案件,涉案財物的審理可以在定罪量刑過程中一并解決,明確涉案財物的權屬、性質、來源。對于案件重大、涉案金額較大、涉案財物權屬關系復雜、涉及案外人眾多的刑事案件,特別是涉黑涉眾案件,應當通過獨立的涉案財物處置裁判程序,解決刑訴案外人的財產權屬爭議,建立規(guī)范科學的程序參與規(guī)則。
2.賦予刑訴案外人參與涉案財物處置裁判的具體程序權利。為了保證法院對涉案財物審查的全面性和客觀性,應賦予刑訴案外人相應的程序性權利,控辯雙方及案外人應該對涉案財物的權屬和性質以及是否有阻卻沒收、追繳的事由等進行舉證、質證及辯論〔7〕161。因此,我國刑事訴訟立法應從刑訴案外人的知情權、參與權、陳述權、質證權和救濟權等方面系統(tǒng)建立案外人參與刑事涉案財物審判程序的規(guī)則。
第一,明確刑訴案外人的知情權和參與權。檢察機關提起公訴后,認為需要沒收案外人的物品時,應當及時書面向案外人告知沒收的主要事實理由以及案外人可以申請參加刑事訴訟審判的訴訟權利。當涉案財物復雜、數量眾多,或者案外人的情況不明時,檢察機關對涉案財物的情況進行公告。對涉案財物具有利害關系的案外人在一審裁判前均有權申請參加庭審,但是法院認為案外人超過規(guī)定期限或者對涉案財物不享有財產權利的,應當駁回案外人參加的申請。
第二,賦予刑訴案外人陳述權、舉證質證權及上訴權。刑訴案外人參與刑事涉案財物處置的裁判,應當具有與被告人同等的訴訟權利。法院應當給予案外人陳述的機會,并對涉案財物的權屬、性質進行舉證、質證。案外人對刑事判決涉案財物處置部分的裁決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上訴過程中,原審相關涉案財物處置部分的判決不發(fā)生效力。
第三,探索建立刑訴案外人的救濟制度。我國在刑訴案外人的程序參與立法中,可以借鑒域外經驗,建立刑訴案外人救濟制度。如美國規(guī)定無辜抗辯者可以獲得法律援助;日本通過《刑事案件中沒收第三人所有物程序的應急措施法》建立了案外人撤銷沒收裁判的事后救濟權;德國規(guī)定了第三人對沒收物的權利因裁判而解除或受損時可以獲得補償的制度。我國也可以探索建立相應的案外人法律援助和補償救濟制度。
司法實踐中,由于刑訴案外人參與刑事訴訟審判的不足,案外人往往在刑事判決執(zhí)行階段才能知道并被動接受刑事判決對涉案財物的處置情況。對權利受到侵犯的,案外人可以根據《若干規(guī)定》提起執(zhí)行異議。但是,目前對刑訴案外人執(zhí)行異議的救濟存在救濟渠道不暢通、救濟方式難以發(fā)揮實質作用的突出問題。首先,刑訴案外人對執(zhí)行標的主張實體權利的不能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提起執(zhí)行異議之訴,救濟方式存在一定程度的“降格”處理〔8〕。其次,“主張實體性權利”和“贓款贓物認定錯誤”都屬于實體權利異議,兩者的界分標準不明確,司法實踐往往存在交叉、混同,對刑訴案外人的救濟申請往往都推向審判監(jiān)督程序。因此,主要依賴于執(zhí)行程序的事后救濟模式,并不能真正發(fā)揮保護案外人實體權利的作用。
將刑訴案外人對涉案財物的權屬爭議解決在具備完整訴訟形態(tài)的審判環(huán)節(jié),是刑事程序正義的具體體現。為此,應當實現案外人參與涉案財物處置裁判程序和刑事執(zhí)行程序的有序銜接,優(yōu)化和改造現行刑事執(zhí)行救濟程序的具體規(guī)定,對刑訴案外人提起執(zhí)行異議、復議的條件和范圍予以限制。
一方面,應將刑訴案外人在刑事執(zhí)行階段提出的異議、復議限定為“認為執(zhí)行行為違法”的程序性異議。如果刑訴案外人參與了刑事訴訟涉案裁判審理過程,或者在公告期內未申請參加訴訟,放棄權利請求的,就不能在執(zhí)行階段提起實體性的權利異議。另一方面,刑事判決生效后,如果對涉案財物具有財產權利的刑訴案外人有不能歸責于自己的合理理由未能參與刑事訴訟審理中的,可以向作出刑事判決的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判決中有關涉案財物的處置裁決,提出實體性權利的執(zhí)行異議。執(zhí)行法院應當將異議申請移送刑事審判部門進行補充裁定,不能通過補充裁定解決的,通過審判監(jiān)督程序處理。通過對現有程序的適度改造,系統(tǒng)、規(guī)范地建立刑訴案外人的程序保護制度,維護刑訴案外人的合法財產權利和刑事程序正義。
注釋:
①如我國刑事訴訟法在違法所得沒收特別程序中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近親屬和其他利害關系人有權申請參加訴訟”;澳大利亞《2002 年犯罪收益追繳法》規(guī)定,法官簽發(fā)限制令后,檢察機關應該通知那些與限制令所涉財產存在利害關系的人;日本專門制定了《刑事案件中沒收第三人所有物程序的應急措施法》;美國《2000 年民事沒收程序改革法》確立了無辜所有者抗辯制度;德國刑法和刑事訴訟法對沒收提出異議的人稱為沒收參與人或第三人。
②如在(2011)徐刑二初字第2 號一案中,江蘇高院認為“原審判決對涉案財物的判決并無不當,庚辰公司如認為善意取得,可以通過訴訟程序處理,駁回申訴請求?!庇秩?,最高人民法院(2016)最高法執(zhí)監(jiān)401 號執(zhí)行裁定書“原審法院對涉案財物的判項并無不當。你公司如認為是善意取得,可通過訴訟程序處理。故申訴理由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