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口語交際教學情境中的“阻遏”具有引發(fā)認知沖突和學習需要,提高口語交際情境的真實性、促進知識遷移,激發(fā)學習動機、促進合作學習等功能。教師可通過追問、制造“意外”“?!敝猩白儭钡仁侄?,為口語交際情境添“堵”設“阻”,提高口語交際教學質量。
【關鍵詞】口語交際 情境 阻遏 功能 設置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口語交際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谡Z交際教學情境應具有模擬性、交互性、任務性、阻遏性等特點。本文試對口語交際教學情境中“阻遏”的功能與設置作探討。
一、口語交際教學情境中“阻遏”的功能
筆者在聽課時發(fā)現(xiàn),在不少口語交際課上,教師運用角色扮演讓學生操練,角色與角色之間的交往很順暢,甚至對答如流,與生活中口語交際的實際情形相去甚遠。像這樣,盡管學生一輪輪演練,練得不亦樂乎,但口語交際學習真的發(fā)生了嗎?在筆者看來,教師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有時得有意制造一點“事端”,阻遏學生所參與的口語交際活動的平順推進,引發(fā)學生學習用新的知識來邁過這道“坎”,促進兒童真學,實現(xiàn)口語交際教學的增值。在口語交際教學情境中,“阻遏”的教學功能有:
第一,幫助學生認清“落差”,引發(fā)認知沖突和學習需要。在學生參與口語交際活動時,教師出其不意地“為難”一下學生,讓他們直面新的交際難題,引發(fā)認知沖突,有助于學生認識到自己原有知識經驗的不足,產生學習新知識的需要,學習并靈活運用多種知識來擺脫交際困境,有效完成交際任務。
第二,提高口語交際情境的真實性,促進知識遷移。和日常生活中的口語交際場景相比,課堂上的口語交際情境往往做了簡化處理,復雜度、沖突性大為降低,有可能學生順順當當演練了一番,卻沒有學到新知識,使教學淪為走過場。人們在日常交際活動中遇到誤解、沖突等各種各樣的交際障礙乃家常便飯。教師特意設置一點“阻遏”,能使口語交際情境更貼近真實的生活場景,提高情境的真實性,為兒童提供直面交際困境的機會,創(chuàng)造遷移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契機,增進其對學習意義的領悟。
第三,激發(fā)學習動機,促進合作學習。心理學研究認為,布置給學生的學習任務必須是學生既能勝任又有一定難度的,太易和太難的任務都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口語交際任務普遍被簡化的現(xiàn)實背景下,教師設置一點“阻遏”,適當增加口語交際任務的難度,反而有利于激發(fā)兒童的學習動機;若學生無法完成交際任務,教師和其他學生施以援助之手,師生、生生互動,合作學習,協(xié)力“攻關”,去完成交際任務。
二、口語交際教學情境中“阻遏”的設置
如何恰當設置口語交際教學情境中的“阻遏”呢?于永正老師的口語交際經典課例給了我們一些啟示。
(一)連續(xù)追問,為兒童口語表達提供支架
教師扮演一定的角色進行發(fā)問、追問,以問題為支架,引導兒童把自己的想法說清楚,以成功完成口語交際任務。于永正老師執(zhí)教一年級“糾正寫字姿勢”一課時,先演示在學生中常見的不良寫字姿勢,引導描述;再指導學生從危害、注意點等方面勸說。隨后,于老師扮幼兒園小朋友,指定一生上前勸說。
范:(走到師跟前)小朋友,我叫范雪皎,是一年級(1)班的學生。今天我來告訴你寫字的姿勢。你趴著寫字不對!(眾笑)時間長了,眼會近視,還會駝背,字也寫不好。
師:什么叫駝背?
范:駝背就是背彎了,像個拐棍。(眾笑)
師:那怎么辦?
范:寫字要做到“三個一”:眼離書本一尺遠,胸離桌子一拳遠,手握處離筆尖一寸遠。
師:一尺是多遠?一寸是多長?
范:我示范給你看看。(師讓座。范坐下,一邊說一邊示范)
師:我趴著寫字已經養(yǎng)成習慣了,覺得這樣很舒服。(眾笑)
范:那也得改,不能趴著寫。(眾笑)
師:謝謝你,范老師?。ū娦Γ?/p>
范:別客氣,再見!
面對小范同學的勸說,于老師站在被勸者角度,一問“什么叫駝背”引導學生解釋;二問“那怎么辦”啟發(fā)學生講解寫字時的注意點;三問“一尺是多遠?一寸是多長”引發(fā)學生解說示范;四找借口“已經養(yǎng)成習慣了,覺得這樣舒服”,引來“嚴厲制止”。這一連串的發(fā)問、追問,成為引導、支持學生學會勸說的支架,幫助他們順利完成交際任務。
(二)制造“意外”,讓學生直面真實復雜的口語交際場景
口語交際教學情境通常源于日常生活并對生活場景作簡化處理,使學生易于參與。高明的教師會制造一些“意外”,還原生活中口語交際場景復雜的一面,使之更貼近口語交際的原生態(tài)。在“勸告”課例中,于老師創(chuàng)設“四年級學生把只咬了兩口的面包扔進垃圾箱”的情境,在討論勸告要點后,他戴上紅領巾扮演浪費糧食者,指定于婧同學承擔勸告任務,進行了如下對話。
生:于曉理同學,這是你扔的面包嗎?
師: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眾笑)(一生站起來插話:同學,請問你是哪個班的?叫什么名字?)
師:我是四(1)班的,叫于曉理。
生:曉理同學,你扔面包是不對的。
師:我扔面包關你什么事?。ū娦?。于婧一時語塞。師指出:對別人做的事發(fā)表意見,應從自己這個角度說,堅持“我”的說法,而且態(tài)度要誠懇,要這樣說:曉理同學,你把面包扔了我感到太可惜了。如果直接指責對方,會激發(fā)矛盾。)
生:于曉理同學,我覺得把好好的面包扔了太可惜了。(師插話:這樣說,對方就不至于抬杠了。)你想想,你媽媽在工廠里辛辛苦苦地工作,一分一分地掙錢,你媽媽知道了會怎么想?
師:媽媽知道了會生氣,會狠狠地批評我。(眾笑)(這時師立即提醒于婧:看看黑板上的提綱,應該先講什么?)
生:于曉理同學,你知道嗎,糧食可來之不易呀!農民辛辛苦苦地耕地、播種、施肥、澆水……收割(師插話:脫粒,曬干),付出了多少汗水呀!咱們上一年級時學過一首古詩——《鋤禾》,你還記得嗎?
師:記得?!颁z禾日當午……”
勸說者一上場,就被將了一軍——“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引發(fā)眾笑,讓學生悟到“應先問清對方的班級、姓名”;勸說者指出對方錯誤時,接到燙手山芋——“我扔面包關你什么事!”引發(fā)眾笑,勸說者語塞,被置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tài)。這兩招,既在勸說者意料之外,又在生活常情之中,讓學生直面真實復雜的口語交際場景,為尋求問題解決,學習并運用新的口語交際知識——“對別人做的事發(fā)表意見,應從自己這個角度說,堅持‘我’的說法,而且態(tài)度要誠懇”,這樣可避免與對方發(fā)生沖突。
(三)“?!敝猩白儭?,提供學習“應對”的契機
教師在課堂上要留出充裕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多個回合的口語交際練習。在學生掌握特定場合口語交際“常式”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變式”情境,以培養(yǎng)其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如“寫推薦信,打長途電話”課例,第一課時一開始,于老師說:“徐州市鼓樓小學的朱校長要為幼兒園的小朋友買手帕。昨天百貨店張經理送來一批樣品讓朱校長挑選。朱校長請我‘參謀參謀’。我說:‘明天我到鄒城市崗山小學上課,生長在嶧山腳下、孟子故鄉(xiāng)的孩子們審美能力一定很強,請他們幫忙挑一挑怎么樣’?朱校長欣然同意?!彪S即他掛出8條圖案不同的手帕,指導學生觀察、口述。第二課時寫完推薦信后,他取出兩部玩具電話機,讓學生練習打長途電話。在于老師扮朱校長接聽電話的基礎上,又組織了如下練習。
師:這位同學打的電話既省錢,又把問題說清楚了??梢源驖M分。(生紛紛舉手要求打電話)看來大家都想打電話。好,再給你們一次機會。(師又把電話機遞給一生。該生撥號,師接電話。)
生:喂,請問您是鼓樓小學嗎?
師:是的。您找誰?
生:我是鄒城市崗山小學的學生,叫張勇。我找朱校長。
師:朱校長不在。
生:(該生一愣,一時不知怎么說,好一會兒才想好了)請您轉告朱校長:我看了張經理送的手帕樣品,建議朱校長為幼兒園的小朋友買“愛勞動”手帕,這種手帕圖案新穎,價格便宜,又有教育意義。麻煩您了!
師:不客氣。
生:再見!
師:再見?。ǚ畔侣犕玻?/p>
上述教學中,學生當推薦者;于老師扮接聽者,但身份有變化,起先扮“朱校長”,肯定了學生的推薦意見,并指出“可以打滿分”。這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在后續(xù)情境中,學生自報家門,表示要“找朱校長”,原想蕭規(guī)曹隨即可,孰料于老師所扮的接聽者回答說“朱校長不在”。這讓學生“一愣,一時不知怎么說”,想了“好一會兒”,才找到應對之策,轉而請求對方轉述推薦意見,化解了交際困境。如此,使學生的應對能力得到了歷練。
(四)幽默一回,體驗口語交際與人際交往的情趣
蘇聯(lián)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說:“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教師以幽默的語言“調侃”一下自己、“為難”一下學生,可成為師生互動的潤滑劑,為課堂教學增添生趣。在“送、還東西”課例中,于老師創(chuàng)設了“班主任馬老師牙疼,要小朋友給馬老師送藥”的情境,組織了如下教學。
師:下面請一個同學先送給我試一試,我當一回馬老師。(生笑。因為他們的馬老師是女的)
(一生到講臺前,于老師遞給她一包藥)
生:(對“馬”老師)馬老師您好!
師:你好!小朋友,找我有事嗎?(于老師左手托著腮幫,裝成牙疼的樣子。生大笑)
生:于老師聽說您牙疼,叫我給您送藥來了。(說完,將藥遞給了“馬”老師)
師:謝謝于老師!于老師可真是個好人?。。ㄉΓ┻@藥怎么個吃法?
生:于老師說,一天服三次,一次服一片,如果疼得厲害一次可以服兩片。
馬:什么時候服?
生:飯后服,用溫開水送下。
馬:用熱水不行?
生:(笑)熱水會燙您的嘴呀?。ㄉΓ?/p>
馬:我怎么把這茬兒給忘了!可能牙疼把腦子疼出毛病來了!(生大笑)小朋友,謝謝你和于老師。
生:不用謝。于老師,不,馬老師再見?。ㄐβ暎?/p>
馬:(左手捂著腮幫)小朋友再見!我這就服上兩片。
在這里,于老師反串角色,把“牙疼的女教師”扮演得活靈活現(xiàn);追問中“說胡話”——“用熱水不行”;自我調侃——“我怎么把這茬兒給忘了!可能牙疼把腦子疼出毛病來了!”教師的幽默和機智,逗得學生笑聲迭起,營造出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在笑聲中學會傾聽、表達與應對。
綜上所述,“阻遏”是口語交際情境的應有之義。教師可通過追問、制造“意外”和“?!敝猩白儭钡仁侄危瑸榭谡Z交際情境添“堵”設“阻”;利用“阻遏”來增強情境的真實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新知的學習與遷移,提高口語交際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于永正.于永正課堂教學實錄Ⅱ·口語交際與習作教學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2]皮連生.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3]王榮生.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4]陸平.于永正語文教學藝術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