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靜
環(huán)縣幼兒園(甘肅省慶陽市 745700)
分離焦慮是幼兒在離開親人后產(chǎn)生的一種負面情感體會。當最親密的人離開他們的視野時,他們就會感到緊張、恐懼,變得焦躁不安,他們會用哭鬧來表達他們的擔憂,并會呼喚朝夕相處的人,比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這就是分離焦慮。幼兒教師就要用溫暖的雙手、親切的笑容、和善的話語,使幼兒產(chǎn)生愉悅的情緒,以此來緩解幼兒的緊張和恐懼。
心理上的分離焦慮是兒童在脫離父母或其它依賴的情況下,對陌生的環(huán)境、陌生的事物所引起的不安和恐懼,這是幼兒由自然向社會過渡的一種情感。適齡兒童脫離父母、家庭,步入幼兒園,是其社會化過程中的一個重大步驟。在這個過程中,兒童因長期與父母的隔離而經(jīng)歷了身體和精神上的改變。
幼兒在幼兒園的分離焦慮會對幼兒的身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美國心理學家認為,過早的分離焦慮會降低幼兒的學習效率,甚至會影響到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社會適應性。意大利女性教育工作者蒙臺梭利曾說,“人生的前三年強過未來發(fā)展的所有階段。”所以,如何緩解幼兒在幼兒園中的分離焦慮,是當前幼兒教育界的一個重要課題。
2.1.1 好景不長型
彤彤小朋友入園第一天,蹦蹦跳跳的走進活動室,很有禮貌地和老師打招呼:并對區(qū)域活動里的玩具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一會兒在建構區(qū)搭建積木,一會兒在娃娃家拍皮球,一會兒在熊大超市玩汽車,一會兒在閱讀區(qū)看看書,但是好景不長,他左顧右盼沒有看見自己的家長,就開始悶頭哭了起來,要跑出去找媽媽。老師急忙把他抱起來安撫,但彤彤一點也不“領情”,對老師拳打腳踢,想要掙脫老師。老師使出渾身解數(shù),經(jīng)過好長一段時間安撫,才逐漸平靜下來。
2.1.2 默默憂傷型
馨馨小朋友是個看起來比同齡人都成熟的女孩,在入園前幾天表現(xiàn)得很好,顯得十分“懂事”,不哭不鬧,非常安靜。但是經(jīng)過老師一段時間的細心觀察發(fā)現(xiàn),馨馨小朋友不和其他小朋友們一起玩耍,對活動室中的玩具也不感興趣,總是一個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發(fā)呆。當老師關注她時,要么回避老師的目光,要么就對老師的問話沒有回應。老師仔細詢問緣由才發(fā)現(xiàn)不是因為玩具不好玩,也不是不想和小朋友玩,而是因為爸爸媽媽說一會兒來接她,她就默默坐著等待。
2.1.3 喋喋不休型
家澤小朋友從入園第一天起,雖然不是哭得特別厲害的那個,但是過一會就會走到老師的身邊不停地問、不停地說“老師老師,你看我都不哭,我最乖!”“老師老師,媽媽還有多長時間來接我回家呀?”“老師老師,我不要媽媽,媽媽一會兒就來接我”。盡管每次老師都給予了耐心回應,但反復幾次后,家澤小朋友還是忍不住了,在自己的座位上慢慢地抽泣起來,老師輕輕走過去問他是不是想媽媽了,家澤小朋友努力收回眼淚,又與老師喋喋不休地說起來。
2.1.4 受人影響型
在老師的印象中,珂珂小朋友一直是個十分文靜的小女孩。在她入園第一天,就表現(xiàn)出不哭也不吵,默默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到了第二天,哭鬧的小朋友增多了,入園沒一會兒她也哭了,老師問她怎么了。她說:“看到別人哭,我也想哭了,媽媽和我說上幼兒園了不能哭,可是我也想媽媽來接我,我就是忍不住要哭嘛”。
針對幼兒分離焦慮的不同表現(xiàn),通過問卷調(diào)查和與兒家長交流溝通發(fā)現(xiàn):第一,有相當一部分幼兒的分離焦慮是受到家長教養(yǎng)方式的嚴重影響,比如溺愛型的幼兒自理能力和適應能力最差,入園焦慮也比較嚴重;放任型的幼兒生活行為習慣較差,自理能力、適應能力和入園焦慮表現(xiàn)一般;重視型的幼兒自理能力和適應能力較強,入園焦慮相對要好很多。第二,家長的負面情緒表露影響著幼兒的入園焦慮,比如有的家長送孩子入園時會不由自主地流淚,孩子受到影響就會跟著一起哭;第三,家庭的教育觀念也會影響幼兒入園焦慮,有的家庭家長學歷和素質(zhì)較高,教養(yǎng)方法得當,幼兒入園準備充分,焦慮情緒較少,反之,焦慮表現(xiàn)比較突出。
在當前的幼兒教育實踐中,不少老師對新生入園焦慮的認知有誤區(qū),認為新生入園焦慮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只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適應,自然而然就會消失。有些老師甚至覺得孩子的焦慮是家長的事,自己沒有義務和責任去解決。因此,在實際保教工作中,新生入園焦慮并未引起部分老師足夠的重視,從而使他們?nèi)鄙賾獙π律雸@焦慮的寶貴經(jīng)驗。
從目前幼兒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來看,許多幼兒園的環(huán)境不親“民”、成人化,設施功能單一,區(qū)域設置沒有本土特色,脫離幼兒實際,因而激發(fā)不起幼兒興趣,會使幼兒自然而然地感到不適應,從而產(chǎn)生不安全感,引起幼兒焦慮。另外,作為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活動室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也越來越呈現(xiàn)出一種“成人化”和“觀賞化”的傾向,精致美觀,老師和家長留痕明顯,但幼兒參與較少,功能化欠缺。當活動室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缺乏溫馨和童趣,超出幼兒年齡特點和發(fā)展目標時,孩子一進入必然會感到陌生,緊張和不安隨之產(chǎn)生,焦慮也會隨之出現(xiàn)。
愛子之心,人皆有之,但目前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確實不敢恭維。大部分家庭的孩子都是“小公主”、“小皇帝”。雖然2016 年二孩政策開放后有所改觀,但依然不容樂觀。這些孩子一旦上了幼兒園,“小公主”、“小皇帝”這種待遇就會消失,孩子們一下很難習慣,會在入園后的一段時間里受到“情感斷乳”的影響。另外,一些父母在處理幼兒入園親子分離問題上也存在著不理智的做法,比如,有的家長送孩子入園,看到孩子離開自己,他們就會戀戀不舍,有的趴在教室窗口,有的在院門口逗留。這些行為都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影響,使他們對父母的依賴性增加,使他們對幼兒園新生活的適應期變得更長,使他們產(chǎn)生更加嚴重的分離焦慮。
首先,父母要為孩子做好入學前的心理準備,平時要盡量擴大孩子的社交距離,培養(yǎng)他們的人際關系,讓他們在進入幼兒園后與其他孩子融洽相處。同時,也要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其基本的生存能力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并在日常生活中提供陪伴,使其在幼兒園的生活中樹立起自信。其次,要合理地調(diào)節(jié)自己對幼兒的期望值,保持正確的幼兒教育觀念,在幼兒入園前帶領孩子適應新的環(huán)境,并給予指導和鼓勵,以幫助他們渡過分離焦慮期,逐步適應幼兒園生活。
小班幼兒年齡偏小,與依戀的父母分離是導致兒童入園分離焦慮的主要原因。為了讓幼兒在幼兒園里感受到溫暖的氣氛,感覺到家人的溫暖,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的情感,當幼兒與教師交流時,要耐心聆聽,并作出反應,使幼兒感到老師可親可近可信。當他們有困難時,自然而然就會向老師求助,逐步培養(yǎng)他們對老師的感情。很多小班的孩子在進入幼兒園后,往往會有一些煩躁的情緒,主要表現(xiàn)為哭泣,這是幼兒表達自己的情感的一種方式,老師要對他們的行為表示理解和尊重,讓他們逐步適應新的環(huán)境。同時,組織幼兒參加喜愛的各種游戲活動,也可以有效地減輕幼兒在園的分離焦慮。
幼兒園要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創(chuàng)設適宜幼兒的游戲環(huán)境,提供安全、豐富的活動設施。入園前,可選擇周末讓幼兒在父母的帶領下,提前熟悉幼兒園的環(huán)境,并對幼兒園的生活產(chǎn)生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在幼兒入園前,幼兒園也可以組織-老師進行家訪,向家長普及入園知識,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做好準備。同時,孩子在自己所熟悉的環(huán)境中比較輕松,老師可以在這個時候與孩子進行一些簡單的交流,培養(yǎng)他們之間的友誼。另外,在幼兒入園前,要組織對幼兒家長進行培訓,讓家長充分了解幼兒園的辦園理念和特色,并針對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對親子分離焦慮進行正確的指導,以防止因幼兒的分離焦慮而影響父母的情緒。
在開學之前,我園都會召開一次以班級為單位的新生家長會,會上帶班老師向家長宣傳幼兒園的辦園理念,解讀幼兒園的規(guī)章制度,介紹班級基本情況,普及幼兒教育知識。比如老師會向家長具體講解幼兒入園前期會出現(xiàn)的一些相關生理、心理方面的變化,讓家長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分離焦慮的一些相關表現(xiàn),老師會以生動的例子與家長們分享如何讓孩子們更好地度過入園適應期,和家長共同探討怎樣緩解幼兒新生入園分離焦慮的經(jīng)驗方法,幫助家長做好孩子們的入園準備,使家長和孩子都對幼兒園充滿期待。
開學前,我們在一樓創(chuàng)設了一面“問好”墻,上面張貼著不同形式的問好圖片,有擁抱、握手、擊掌、碰拳等。每天,幼兒來園時,老師在門口提示幼兒看墻飾圖,自己選擇一種形式與老師問好。一些哭鬧的幼兒馬上就會進入情境,用游戲的形式問好。一周后,在墻飾上我們又增加了問好形式和表情墻,如鞠躬、碰臀等趣味性的問好形式不僅拉近了師幼間的距離,幼兒選擇自己入園的表情——哭臉和笑臉張貼在相適宜的位置,更是幼兒一日愉悅情緒的良好開端。
在入園或離園期間,老師與家長要及時地進行溝通,以反映或了解幼兒在園或在家的狀況,尤其是與分離焦慮比較嚴重的幼兒家長要加強溝通,溝通時盡量選擇幼兒父母,以免影響交流效果。比如我班有個幼兒分離焦慮比較嚴重,在幼兒園拒絕進食,我們告訴孩子奶奶時,奶奶無所謂地說“不吃就不吃,沒啥大不了的!”于是我們?nèi)フ矣變耗赣H,母親很配合,根據(jù)幼兒的焦慮表現(xiàn),我們探討分析成因,共同制定干預措施,效果非常理想。此外,在新生入園后,老師要與每個家長及時建立通訊聯(lián)系。通過電話、微信、上門家訪,了解每一個幼兒的家庭文化背景,孩子的日常教養(yǎng)方式,孩子平時的喜好、行為習慣,是否是留守兒童?是否是獨生子女?平時和誰生活在一起?向家長宣傳正確的育兒知識,讓家長了解老師對幼兒的情感,肯定老師的工作態(tài)度,進一步建立老師與家長之間的信任度。
長期與親人分開而造成的不安全感是導致幼兒分離焦慮的重要因素。通過親子互動,孩子們與父母一起走進幼兒園,感受幼兒園的生活。在家長陪伴下,老師們精心組織開展形式多樣、豐多彩富、充滿童趣的活動,讓新入園的孩子們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熟悉活動場所的環(huán)境和日常作息,并與班級老師們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同時,親子活動也極大地減少了家長的“分離焦慮”,加強了家園的聯(lián)系與信任,這樣可以促使幼兒家長更有信心,更好地幫助孩子們緩解入園分離焦慮。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對幼兒各年齡段各領域的發(fā)展都提出了明確的目標,作為家長,就應該有意識的參照指南培養(yǎng)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改變以幼兒為中心的家庭教育觀念,減少對孩子生活瑣事的包辦代替和無原則的溺愛,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吃飯、穿衣、睡覺、洗手都是自己的事,不但要學會,而且要學好。同時根據(jù)幼兒園的作息時間和一日生活常規(guī),及早調(diào)整幼兒在家的生活節(jié)奏和活動規(guī)律,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獨立能力,讓他們更快地適應幼兒園生活,更好地融入到幼兒園這個溫馨的大家庭。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僅幼兒存在著分離焦慮,還有一些父母也存在著分離焦慮。在新生入園的適應期,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很多家長在幼兒園外面偷看,有些人甚至會流下眼淚,舍不得離去,如果父母的情緒不穩(wěn)定,那么孩子就會很難熬過這段時間。所以,做父母的首先要做的就是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認識到自己的孩子已經(jīng)長大了,要在社會上學習和生活,這是每一個人都必須要經(jīng)歷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安靜下來。所以,父母的情緒也是孩子能夠成功度過這個適應期的關鍵。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應為家庭、社會密切配合,共同為幼兒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因此幼兒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園共育,緩解幼兒入園焦慮更需要和諧的家園環(huán)境。首先老師要為幼兒創(chuàng)設溫馨的保教環(huán)境,營造愉悅的入園氛圍。我園小班孩子活動室全部在一樓,樓道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以“溫馨家園”為主題,以粉色為基調(diào),設有幼兒園一日生活流程操作的主題墻面、緩解幼兒入園焦慮的問好互動和表情墻面、訓練幼兒生活技能的動物毛絨玩具扣紐扣和系鞋帶墻面、幼兒感統(tǒng)訓練的主題墻面等等,并隨著季節(jié)和月主題的變化而調(diào)整變換。每個活動室更是按照幼兒的年齡特征和班級的文化來設計,科學的區(qū)域設置,豐富的游戲材料投放,無不吸引著幼兒,大大緩解了幼兒入園焦慮。其次,營造和諧的家園關系,老師和家長要互相尊重,和諧相處,堅持教育的一致性,時時處處為孩子做好榜樣。同時,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正確運用應對幼兒焦慮的干預策略,看到孩子哭鬧主動安撫,看到孩子進步鼓勵表揚,看到孩子犯錯適度批評,幫助孩子建立逐步的幼兒園集體生活常規(guī),讓幼兒建立起對老師的安全依戀,從而實現(xiàn)家庭向幼兒園的平穩(wěn)過渡。
為了緩解幼兒入園焦慮,我園前兩周實行梯度入園,再逐步延長幼兒在園時間,讓幼兒更好的適應幼兒園生活。具體的做法是:第一周幼兒上午和下午入園時間為1.5 小時,第二周入園時間為2 小時,第三周開始按正常作息時間執(zhí)行。同時,可根據(jù)園所實際,前兩周盡可能的增加小班帶班老師人數(shù),以便更好的關注幼兒,幫助他們度過入園焦慮期。
通過本園對2021 年秋季小班幼兒三個星期的出勤率和哭鬧情況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新入園的347 名幼兒,出勤率由2 年前的75.3%增至現(xiàn)在的98.7%,入園第一天哭鬧的幼兒由2 年前的68%減少到現(xiàn)在的24%,哭鬧時間由原來的2周降低到現(xiàn)在的2天,哭鬧的幼兒人數(shù)和時間大大減少。結果表明,這些應對措施對于幼兒適應幼兒園生活具有顯著的作用,能夠緩解新入園幼兒的焦慮情緒,幫助他們盡早地、更好地融入幼兒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