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遠朝
俗話說熟能生巧,奇澤姆認為,學生的能力發(fā)展有兩個要素必不可少,即應用自己所知完成特定的任務或問題,讓能力在不同的情景間進行遷移。信息技能的養(yǎng)成一定建立在大量的應用基礎之上,如果缺少一個長期的、重復的實踐過程,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信息技術技能就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強化,進而形成良好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
2017年,我們結合《中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開展了信息技術養(yǎng)成教育的研究。我們首先對3個班組群[1]9個班級的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從反饋的結果來看效果還不錯。為了驗證結果的真實性,我們又抽取了兩個班的學生進行了真實任務的實際操作演練,實測結果與問卷結果反差巨大,局部問卷調查結果對比如下圖:
通過進一步的調研,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往往只局限于信息技術的課堂上,平時很少被家長允許使用電腦。為了讓學生的學與用達到有機的結合,我們開展了長達一年的研究,最終大膽決定放棄原有的授課模式,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多情境、多任務的學習環(huán)境,為技術運用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
一、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學習活動
無論什么類型的記憶,知識到能力的轉換必須經(jīng)歷三種心理過程:編碼、存儲和提取,最終演變?yōu)橐环N終身受用的素養(yǎng)。我們可以為學生提供這樣的真實的學習活動,它們涵蓋學習者在“真實世界”中會遇到的大多數(shù)認知需求。
為此,我們準備讓信息技術走進大課堂(語、數(shù)、英、音、體、美、品生、科學),使其成為學科學習的基石和紐帶。
二、通過不同場景和不同學科的不同任務完成知識的遷移
為了讓信息技術的學習能夠走進學科學習的大課堂,我們首先進行了新的信息技術課程規(guī)劃。
1.梳理各學科教學內容,完成與信息技術的融合點
2.制定雙重目標,即信息技術教學目標和融合學科教學目標
3.構建多維度的學習評價體系
三、循序漸進,摸索中砥礪潛行
我們從2017年開始進行學科變革的研究至今,經(jīng)歷了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我們稱之為1.0階段和2.0階段。
在1.0階段,我們實現(xiàn)了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淺性融合。
通過一個學期的自選課實驗,淺性融合階段初見成效。由于打破了學科的界限,學習任務更加真實,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中積極性和投入度更高,任務的完成率達到了95%以上,但也暴露出如下問題:
1.個別學科參與度不高
2.學科內容融合的深度不夠
3.信息技術的知識體系不夠完整
為了更好地解決上述問題,我們又投入到了2.0階段的研究—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深度融合。
首先,我們對教材的知識點進行了更加細致化的梳理,將相關知識進行了整體架構。另外,還梳理了語文、數(shù)學、英語、音樂、美術、人文、科學等學科的教學內容,針對不同學科的不同內容制定相應的融合方案。
在內容和教學目標的設定方面,我們采用了雙師、或多師共同備課的形式,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以及雙向評價是根據(jù)學科目標與信息技術目標評價學生的達成度,從而推動學科融合的深度,提升融合效果。
在信息技術評價方面,我們突破了以往主要針對學生作品,注重操作技能的評價方式,注重學生在任務完成過程中的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在信息知識、技術應用、問題解決、信息道德的表現(xiàn)。制定各年級詳實的評價體系,同時,加強評價記錄,從而進一步形成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雷達圖。
完成2.0模式的初步研究,成效顯著,參與融合實踐探究的學科和班級的數(shù)量都有了量的巨變,參與的學科涉及到:品社、科學、美術、語文、數(shù)學以及項目學習和畢業(yè)課程,一個學期的課程總量達到了398節(jié)。
通過一年多的實踐,學生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有了極大的提升,主要原因在于這種深度融合課程為學生提供了一種沉浸式的學習環(huán)境,一個多學科、多任務的實習場。
四、從學科學習到項目學習
為了進一步發(fā)揮信息技術的輻射作用,我們又創(chuàng)建了場館課程和群組課程。結合每個班組群的項目學習任務,將信息技術教學拓展到群組項目課程之中。班組群的建制打破了班級的界限,三個臨近的不同年級的不同班級就形成了一個實踐共同體,這樣學生就可以解決境脈化的問題。一節(jié)節(jié)滲透著大量信息知識、信息技能、信息素養(yǎng)、信息道德的群組課程隨之應運而生,《變廢為寶—光盤發(fā)展史》、《星禾廳廚余垃圾分析報告》、《繪制平面圖》、《二維碼識名畫》、《視頻拍攝小能手》、《我身邊的信息安全》……兩種課程讓學生從實習場走進實踐共同體。
在實踐共同體里,學生可以深入到基于問題的學習中,在項目的完成過程中自己提出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
實踐共同體中的學科活動充分體現(xiàn)了做中學的特質:真實性、自主性、合作性(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教師之間的共同討論、共同思考、對話交流),有效地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并親自驗證自己想法的學習活動,從而獲得意外的驚喜和成功的快樂。
五、以點帶面,形成點-線-面-體的課程模式體系
教學形式的變革,為信息技術的學習呈現(xiàn)出一種全新的知識建構模式—點陣式聚合模式,這樣就打破了信息學科原有的知識建構與技能養(yǎng)成的循序態(tài)勢,更容易暴露出學生在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技能的缺失,以便教師在課堂上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進行個別輔導,提升不同學生不同層面的技能。
信息技術知識體系的建構與信息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形成一種多元化課程的模式,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場館課程、嵌入式課程、項目課程、畢業(yè)課程和小e課程。多種深度學習形式讓學生在深入理解新的學習情境基礎上,結合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積累,對問題要素進行理性判斷和整體把握。學生對每一個新情境中的知識點進行綜合分析、拆解、重組,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運用,從而實現(xiàn)問題解決,而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便可以逐漸形成信息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