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楠
我來德國的第一天就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在這里生活了十幾年,德國的確成了我的第二故鄉(xiāng)。我喜歡德國的理由很多,具體到個人的話,我感覺到的是人情溫暖、包容、愛說實話。德國的外來族裔很多,沒有那么多的歧視,至少我的感覺是這樣。
德國人的語言表達向來直接,你要是不問,他們不會主動評價你的國家,或者只是些泛泛的贊美之詞,你要是多問一句,實話就出來了,常讓你覺得猶如當(dāng)頭一棒,但是其中并不包含惡意,只是表明他們對某件事的看法和好惡,不論是跟中國有關(guān)還是無關(guān)的。
媒體則是另一番天地,魯迅先生說“我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測中國人”,便是德國媒體的寫照。
比如在某個城市動物園里的烏龜池邊上貼了圖,是中國人殺烏龜、吃烏龜?shù)膱D。這是天大的誤會!中國人愛吃的是甲魚,不是烏龜!
這兩種動物,德國人表示傻傻分不清。
有一年,我和某位德國官員同回中國,受到熱情的款待,請他吃甲魚,他打死不吃,說是烏龜。跟他解釋烏龜和甲魚雖然都有殼,但是兩個物種,人家還是把頭搖得差點從脖子上掉下來。好吧,這位官員是搞經(jīng)濟的,不是動物方面的專家,不認(rèn)識動物情有可原。
一般的德國成年人,要么思想成熟、見多識廣,要么善于掩飾自己的觀點,所以看不出那么明顯的對他國的敵意。
德國媒體則像小孩子,毫不掩飾地歧視,甚至是污蔑。
比如吃狗這件事,我從家里兩個小孩口中才得知,中國人吃狗肉這件事在德國媒體的渲染下,已然成了一個丑陋的標(biāo)簽。
這在成人世界是感受不到的,小孩子以他們一貫天真的惡意,把這件事當(dāng)作一種武器,遇到可以欺負(fù)一下的中國小孩,就拿出來晃一晃。
很不幸我家妹妹被這個武器傷到了,有好幾次她被德國小孩問:“你吃不吃狗?”,或者有德國小孩朝她喊“吃狗的中國人來了”。
妹妹雖然心里很受傷,但總是不動聲色地回答“我不吃狗”。確實,我們家沒有吃過狗。妹妹的好朋友(德國女孩)幫腔說:“非洲人還以為德國人都吃草呢!兔子也是寵物,德國人還吃兔子呢!”
我家哥哥的情況則截然相反,從小到大沒有哪個德國孩子敢問他這樣的問題。他小時候瘦弱,但是眼神犀利,也許在別的孩子看來,頗有殺氣。而且,他有幾個年齡和體型都大一些的朋友,所以腰桿硬,不怕。
要是遇到有人帶著狗走過,哥哥會指著狗對朋友說:“看,我的午餐來了!”還做出一副很饞的樣子。
哥哥得意地聲稱:“我們?nèi)?zhèn)的狗都怕我,看到我就嚇得發(fā)抖?!眱叭灰粋€“狗見愁”。這當(dāng)然是玩笑,我們家的兩兄妹對小動物是很有愛心的。
聽說了妹妹的遭遇,哥哥馬上問:“是誰問的?你們學(xué)校的人我基本上都認(rèn)識,我找人去教訓(xùn)他,有幾個算幾個!”
妹妹并不領(lǐng)情,覺得讓哥哥出面很羞恥,她能自己解決。
關(guān)于吃狗的問題,重點不在這件事的道德評判,而在于這是中國人自己的事,道理就像你們家吃不吃兔子一樣。如果是善意的不帶偏見的探討,是完全可以的,有些傳統(tǒng)習(xí)俗,隨著社會發(fā)展,確實變得不合時宜。但要是有人借此對中國說三道四,你要有信心回答:“關(guān)你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