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亞素
助學系統(tǒng)是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最突出的創(chuàng)新點之一,它廣泛存在于教學材料中,如課前的單元導語和閱讀提示;課中的插圖、注釋、批注;課后的思考題、資料袋、閱讀鏈接以及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等。何為語文要素?山東大學教授溫儒敏先生指出:語文要素是指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等要素在內的語文素養(yǎng)。它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點,分布并體現在各個單元的課文導引或習題設計之中。助學系統(tǒng)與語文要素二者關系緊密,相輔相成。只有活用助學系統(tǒng),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才能確保語文要素得到落實。語文要素的落實也能夠促進助學系統(tǒng)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下面以四年級教材為例,談活用教材助學系統(tǒng),落實語文要素的策略。
一、立足單元導語明晰語文要素具體內容
單元導語是對一個單元核心內容的高度概括,它包括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語文要素又包括閱讀要素和寫作要素兩個方面內容,它將單元寫作和課文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形成體系化的學習過程。
立足單元導讀,明晰語文要素的具體內容能夠促進教師對教學內容深入理解,正確引導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感悟。任何輕視、忽略單元導讀的教學方法是不足取的。例如:下冊第一單元閱讀要素為“抓住關鍵詞句,初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币恍┙處熢诮虒W時講道:“關鍵語句”是指直接表達作者感情或課文中心思想,表明寫作目的句子。在小學階段,“思想感情”一般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講完概念之后,有些教師就覺得語文要素已經落實。語文要素感知與解讀是需要的,但僅僅理解什么是“關鍵句”是遠遠不夠的,絕不應該成為最終的歸屬。
很顯然,我們要立足單元導語,引導學生認識到哪一句是文章的關鍵句?關鍵句表達作用是什么?在教學中,我們要結合文本,讀懂內涵。如《鄉(xiāng)下人家》中末尾句是關鍵句,展現了鄉(xiāng)下人家悠閑、自在、恬靜的生活,表達作者對鄉(xiāng)村生活的向往和熱愛。《天窗》一文中關鍵句是包含“慰藉”一詞的句子,反復出現兩次,體會天窗給孩子們帶來的快樂以及作者對童真和天窗的贊美。略讀課文《三月桃花水》中關鍵句是3、5、7自然段中“豎琴”“明鏡”“沉醉”的語句,抒發(fā)了對桃花水的贊嘆。課堂教學中要立足單元導語,抓住關鍵詞句展開學習,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當教師把上述問題想清楚了,語文要素的落實就有了具體的教學內容,避免了溫儒敏教授所說的“從概念到概念”這種空泛的教學模式。
二、借力課后思考題讓語文要素踏實著陸
課后思考題是指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編排在精讀課文后面的練習、思考類題目。正確理解課后練習的教學價值,并將之與課堂教學有效地結合起來,能促進語文要素的落實與整體推進。
下冊第六單元的閱讀要素是“學習把握長文章主要內容”?!缎∮⑿塾陙怼窌缶毩暈榉抡绽訉懶祟},再歸納全文內容。在觀察題目中的范例之后,學生馬上發(fā)現小標題字數相同,都是五個字。有的教師就簡單、機械地同樣使用五個字的形式列出其他部分的標題。其忽視了標題的關注點不是字數多少,而是文本本身所需要表達的中心內容,并從根本上滿足言簡意賅的要求。
如何借力課后思考題,讓語文要素踏實著陸呢?筆者在多年教學工作中,總結如下要點:第一,回顧方法,把握內容。學生先用自己的話來概括每一部分內容時,先回顧已學的方法:如在上冊第四單元和第七單元分別提出了如何把握文章主要內容,了解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和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在復習這些方法之后,學生練習用這些方法來歸納每部分的內容。第二,解讀范例,學習方法。教師出示課后練習中列小標題的樣例,“游泳本領高”和“上夜校讀書”。尋找這兩個小標題的共同點:以雨來為主語,在內容上能夠概括文本所表達的核心內容,形式上語言精練。第三,讓學生自主練習,主動嘗試概括。學生默讀文本后面內容,照樣子以主要人物雨來為主體概括小標題。第四,改換思路,創(chuàng)新方法。引導學生用其他方法列小標題,如選用文中重點語句:“望著媽媽笑”“上夜?!薄笆裁匆矝]看見”“雨來沒有死”等。第五,利用標題,概括課文內容。文章的主要內容可以直接來自于這些小標題,只需要把這些小標題按照意思直接連起來,即可完成對文章主要內容的概括和總結。學生匯報時要引導學生關注主要人物雨來與主要情節(jié)。
教師圍繞課后思考題循序漸進地推進閱讀,有序突破難點,引導學生用串聯小標題的方法來表述文本的主要內容。
三、用好交流平臺讓語文要素落地生根
交流平臺是對本單元語文要素的歸納和總結,著重于學習方法的指導。它是整個單元最核心內容的總結與深化,幫助學生對單元學習內容進行結構化梳理,形成知識組塊,把握語用規(guī)律。交流平臺作為師生之間的交流紐帶,如果只是簡單草率地讀讀談談,輕描淡寫,流于形式,語文要素就難以扎實落地。為了避免教學過程出現上述情形,不妨采取如下策略:
1.分解內容,融入教學。下冊第二單元的閱讀要素主要包括學生在“閱讀時提出不懂的問題,并嘗試解決”。學習交流平臺時,既要幫助學生梳理這一語文要素,還要在備課時對該要素進行有效分解,將它融入到每一課的教學過程之中。例如:從《琥珀》到《千年夢圓在今朝》都要落實“閱讀時提出不懂的問題,并嘗試解決”,最終使得這一要素成為學生閱讀時的美好品質。
2.聯系課文,深入體會。下冊第三單元現代詩歌教學中的閱讀要素主要包括“初步了解現代詩的一些特點,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情感?!薄耙恍┨攸c”到底是哪些特點呢?“交流平臺”中歸納了三點:“一是有節(jié)奏感。二是表達作者與眾不同的感受,豐富的想象,獨特的表達。三是詩歌飽含真摯的情感。”在學習交流平臺時,我們要聯系文本,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現代詩的特點。例如:在理解“語言表達獨特時”,我們聯系《綠》這首詩中“刮的風是綠的……陽光也是綠的”,聯系《白樺》這首詩中“在朦朧的寂靜中”這些文本內容,深刻體會詩歌中有別于一般文本的表達。在師生討論交流中達成共識:詩歌中作者所使用的語言表達,并非是詩人天馬行空,而是源于作者在其獨特生活感受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象所得。
3.內化于心,投入實踐。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以“交流平臺”中歸納的方法為基礎,引導學生領悟表達方法,促進習作實踐,使其有法可循。“寫自己喜歡的動物,試著寫出特點”是下冊四單元的語文要素。在教學時,教師可將“交流平臺”放于作文實踐前面,通過引導學生回顧《貓》《母雞》和《白鵝》三篇課文典型段落的寫法,再投入寫作實踐,幫助學生降低習作難度。以交流平臺為橋梁,在習作中落實語文要素。這樣看來交流平臺既是學習的終點,又是學習的開端。在教學中要將“交流平臺”變?yōu)榻虒W的“移動平臺”,貫穿始末,避免走過場,持續(xù)推進,最終使得“語文要素”得以有效落實。
四、聚焦閱讀鏈接讓語文要素之花四季常開
閱讀鏈接一般在課文之后,主要是對課文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閱讀鏈接”既是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資源,又是落實語文要素的有效載體。然而有的教師對拓展閱讀沒有足夠重視,僅僅在課堂最后幾分鐘,簡單地進行貼標簽式地拓展閱讀。這種教學過程往往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發(fā)揮“閱讀鏈接”對拓展學生知識體系所起的作用,殊不知拓展閱讀也是為落實語文要素服務。
例如:下冊第四單元《貓》一課的閱讀鏈接,分別呈現了另外兩位作家筆下的《貓》的片段。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圍繞某一話題展開討論。通過思辨發(fā)現:三位作家從不同角度寫貓,都體現它的可愛,表達對它的喜愛。老舍先生寫貓是通過具體事例表現貓的性格特點,對貓明貶實褒,說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卻又描繪了其種種惹人喜愛的情態(tài);第一位作家寫的貓,卻是通過描寫家人和自己對貓的態(tài)度,表達喜愛;另一位作家筆下的貓,則是抓住貓與眾不同的外形特點,工筆細描中流露出對貓的喜愛。
在比較閱讀中善于發(fā)現異曲同工之處,不但是對文本學習的一種補充,更是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其懂得表達情感的多種方式、多種角度,從而體會到作家是怎樣表達情感這一語文要素。
用好助學系統(tǒng),在教師的組織和引領下,學生在課堂上得以充分實踐,盡情地交流。活用助學系統(tǒng)可以更好地服務于學生,讓學生更快習得閱讀策略,讓語文要素落地開花。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