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龍, 成志強
(1.山西省交通科技研發(fā)有限公司, 太原 030006; 2. 黃土地區(qū)公路建設與養(yǎng)護技術交通行業(yè)重點實驗室, 太原 030006)
截至2020年末,高速公路里程已達16.10×104km,比2019年末增加1.14×104km[1],高速公路服務水平的顯著提高導致養(yǎng)護工作量急劇增加,養(yǎng)護范圍和難度也不斷加大。新建道路在運營3~5年后,表面層性能開始衰退,路面裂縫、平順性和抗滑不足等問題顯現(xiàn),給行車安全性和舒適性帶來負面影響[2]。隨著養(yǎng)護市場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養(yǎng)護需求逐年增加,預防養(yǎng)護逐步成為主要的路面養(yǎng)護形式。預防養(yǎng)護[3]是指針對路面整體性能良好但有輕微病害,為延緩性能過快衰減、延長使用壽命而預先采取主動防護工程。依據不同需求,預防養(yǎng)護措施逐步多樣化,包括:微表處、同步碎石封層、超薄磨耗層、薄層罩面等,合理的養(yǎng)護措施對于延緩路面性能衰減、延長使用壽命有著重要的作用。
超薄磨耗層一般認為是實施厚度在 10~30 mm 的瀝青磨耗層鋪裝技術,能夠有效修復輕度車轍、路面輕微破損、松散等病害。目前,使用較多的級配類型有:NovaChip、SMA-10、SAC-10、EAC-10、SMA-5等;其中,NovaChip因其技術成熟且鋪筑速度快、開放交通快,具有低噪音、抗滑系數(shù)遠高于密級配瀝青路面等優(yōu)點[4]而被廣泛使用,但由于實施需專用設備、材料要求高及造價高制約了其大面積使用。其他磨耗層技術雖有不同程度的應用,但長期使用效果不滿足要求或未得到充分驗證,沒有得到推廣。
沙慶林[5]提出了多碎石瀝青混合料(stone asphalt concrete, SAC)級配設計方法,主要用于提高高速公路瀝青面層抗變形能力及抗滑性能,通過大量工程應用實踐,為SAC-10~SAC-30的混合料級配提供了參考。當設計細粒式瀝青混合料配合比時,粗集料主要用到9.5~13.2、4.75~9.5 mm兩個檔位的礦料,后者用量占比最大,若集料粒徑偏向一側,混合料性能則不易控制。針對此問題,部分研究提出在4.75~9.5 mm增加控制篩孔,一方面是中間無控制篩孔,易導致大量的粗集料級配失控,影響抗滑性能;另一方面加入控制篩孔則更易控制鋪裝層厚度。沙院士設計SAC-10級配時,為了更好地控制級配,在4.75~9.5 mm篩孔增加了7.5 mm篩孔[5]。李江龍[6]通過增加8 mm篩孔,并控制篩孔通過率,設計了SMA-8瀝青混合料(stone matrix asphalt),驗證其具有較好長期性及耐久性;王慧峰[7]通過增加7.1 mm篩孔,將其作為最大公稱粒徑控制篩孔進行配合比設計。
綜上,隨著磨耗層功能性要求高而厚度逐漸減薄的需求,礦料級配設計時有必要在4.75~9.5 mm之間增加控制篩孔。采用SAC級配設計方法,進行了SAC-5瀝青混合料設計。依據《試驗篩 金屬絲編織網、穿孔板和電成型薄板 篩孔的基本尺寸》(GB/T 6005—2008)[8]中篩孔尺寸要求,設計中增加7.1 mm方孔篩作為最大粒徑控制篩孔。鑒于超薄磨耗層作為表面層抗滑性能的需求,分別設計了4%、6%、8%空隙率的瀝青混合料,通過構造深度及擺值試驗反映抗滑性能的變化。最后,綜合路用性能各項指標,提出抗滑性能要求較高路段SAC-5瀝青混合料用作超薄磨耗層的目標空隙率指標,為推廣應用提供技術支撐。
采用玄武巖集料,礦粉采用磨細石灰?guī)r,SAC級配設計方法需要用到每一檔集料和瀝青的密度,按照《公路工程集料試驗規(guī)程》(JTG E42—2005)[9]測定,2.36~4.75 mm 的集料用網籃法進行測試,0.075~1.18 mm 的集料用塌落度法,礦粉用容量瓶法進行測試,測試結果如表1所示。瀝青用比重瓶法進行測試[10]。瀝青采用SBS(styrene-butadiene-styrene)改性瀝青,相關技術指標如表2所示。
表1 原材料毛體積密度Table 1 Gross bulk density of raw materials
表2 SBS改性瀝青技術指標Table 2 Technical indicators of SBS modified asphalt
將2.36 mm篩孔作為粗細集料分界篩孔,7.1 mm設為最大篩孔,依據《公路工程集料試驗規(guī)程》(JTG E42—2005)[9]中方法測定粗集料搗實密度ρ。初設最大粒徑篩孔通過率100%,分界篩孔通過率35%,0.075 mm篩孔通過率5%。采用SAC設計方法中集料的級配計算公式[式(1)][5],計算得到各檔篩孔通過率。
(1)
式(1)中:Pdi為篩孔di的通過率,%;Dmax為集料的最大粒徑mm;di為不同篩孔尺寸;A、B為系數(shù)。
根據所得礦料通過率,計算粗集料的合成毛體積密度γb,ca,細集料的合成毛體積密度γb,fa。結合礦粉密度γa,fi、瀝青密度γB及粗集料的干搗實密度ρ,粗集料搗實骨架間隙率VCADRC的計算公式為
(2)
采用預估油石比PB、目標空隙率Va及各篩孔通過率,由式(3)計算混合料中粗集料比例Pca、細集料比例Pfa、填料比例Pfi,從而得到符合條件的骨架密實型級配。
(3)
設定初始PB=6%,分別設定Va為4%、6%、8%,確定各檔集料比例。采用馬歇爾試驗確定各空隙率最佳油石比,油石比范圍為5.4%~7.0%,以0.4%間隔,最佳油石比分別為6.2%、5.8%、5.5%。
經實測,在最佳油石比下,3個級配空隙率都小于目標空隙率。根據實測空隙率由式(3)反算各檔集料比例,得到最終級配如圖1所示。
圖1 礦料級配曲線Fig.1 Gradation curve of mineral material
由圖1可知,不同空隙率下SAC-5礦料級配變化不大。分析原因為,混合料空隙率為4%時,粗集料占比已達74%,若混合料中瀝青含量減少,粗集料含量微增即可達到8%的目標空隙率。為表明SAC-5礦料級配的特點,圖1中還繪制了SMA-5[11]、NovaChip-Type A型[4]及微表處MS-3型[12-13]3種類型級配范圍中值進行對比。可以看出,幾種級配類型與SAC-5最大的區(qū)別在于2.36 mm以上篩孔通過率及最大篩孔粒徑,說明SAC-5瀝青混合料具有細而密的特征,實施過程中更易控制級配及厚度。
對比常用超薄磨耗層措施的瀝青用量,如:SMA-5油石比6.2%~7.2%[2,11],微表處MS-3型油石比6%~8.5%[12],均高于SAC-5瀝青混合料油石比5.8%~6.2%。為確定混合料中瀝青用量是否滿足集料黏結性要求,依據規(guī)范[10]方法進行浸水飛散試驗,飛散前后對比如圖2所示,試驗結果如表3所示。
由圖2、表3可知:①不同空隙率下,SAC-5瀝青混合料浸水飛散試驗結果最大值為5.01%,滿足規(guī)范不大于15%的技術要求。說明SAC-5瀝青混合料中瀝青用量能夠滿足集料黏結性要求;②隨著空隙率的增加,飛散損失相應增加。可以看出,試件僅邊部掉塊,說明在一定程度上,瀝青含量減少會使集料間黏結力減小,但不影響試件的完整性。
以60 ℃車轍試驗(動穩(wěn)定度DS)評價SAC-5瀝青混合料的高溫穩(wěn)定性能,結果如圖3所示???/p>
圖2 不同空隙率浸水飛散前后對比Fig.2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immersion in water with different porosity
表3 浸水飛散試驗結果Table 3 Result of immersion and scattering test
圖3 不同空隙率試件動穩(wěn)定度Fig.3 Dynamic stability of specimens with different porosity
以看出:①不同空隙率下,動穩(wěn)定度均達到 7 000 次/mm以上,滿足《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 F40—2004)[13]中不低于 2 800 mm/次的要求,說明SAC-5瀝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高溫抗車轍能力;②隨著空隙率的增大,以空隙率4%試件結果為基準,動穩(wěn)定度增幅分別為2%、12%。說明混合料中粗集料含量的增加,使集料間嵌擠作用增強,混合料逐步形成緊密的骨架密實結構。
分別以浸水馬歇爾試驗、凍融劈裂試驗對SAC-5瀝青混合料的水穩(wěn)定性能進行評價,結果如圖4、圖5所示。
由圖4、圖5可知:①不同空隙率下,殘留穩(wěn)定度達88.0%以上,殘留強度比達86%以上,均滿足殘留穩(wěn)定度≥85.0%,殘留強度比≥80%的技術要求,說明SAC-5瀝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抗水損害能力;②隨著空隙率增加,穩(wěn)定度增大,數(shù)據波動小,結果穩(wěn)定。劈裂強度先增加后減小,凍融后數(shù)據波動較穩(wěn)定度大,說明凍融劈裂試驗對混合料水穩(wěn)定性檢驗條件更苛刻,結果更具說服力;③殘留穩(wěn)定度、殘留強度比二者結果均隨空隙率增大而增大,進一步說明粗集料之間嵌擠作用增強,混合料形成緊密骨架結構,有利于提升混合料的水穩(wěn)定性能。
圖4 不同空隙率試件殘留穩(wěn)定度Fig.4 Residual stability of specimens with different porosity
圖5 不同空隙率試件殘留強度Fig.5 Residual strength of specimens with different porosity
以-10 ℃彎曲試驗的破壞應變作為低溫性能指標評價SAC-5瀝青混合料的低溫性能,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空隙率試件低溫試驗結果Table 4 Low temperature test results of specimens with different porosity
由表4可知:①不同空隙率下,低溫應變有所減小,但結果均達到 3 000 με以上,滿足《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 F40—2004)[13]中不低于2 800 με的技術要求,說明SAC-5瀝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低溫抗裂能力;②隨著空隙率的增大,彎曲應力、彎曲應變均有所減小,分析原因為,混合料空隙率增大,瀝青用量減小,集料-瀝青黏附強度降低,導致混合料整體強度減小,低溫應變減小。
超薄磨耗層用作表面層,除自身力學性能滿足要求外,更重要的是具有較好的抗滑效果。良好的抗滑性能有助于減少車輛制動距離,提高行車安全性[14]。測量路面抗滑性能方法較多,容洪流等[15]采用擺式摩擦法與表面回彈法測量路面抗滑性能,李智等[16]對常規(guī)試驗鋪沙法、擺式儀法、輪廓測量儀法及壓力膠片法測量對路面抗滑性能評價分析。本文通過鋪砂法及擺式儀法評價SAC-5瀝青混合料的抗滑性能。結果如圖6、圖7所示。
由圖6、圖7可知:①隨著空隙率的增大,構造深度及擺值的最小值分別為0.91 mm、72,均滿足設計《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guī)范》(JTG D50—2017)[17]、《公路瀝青路面養(yǎng)護技術規(guī)范》(JTG 5142—2019)[18]技術要求,說明SAC-5瀝青混合料作為表面層具有良好的抗滑性能;②隨空隙率增大,構造深度及擺值增大,說明路面抗滑性能增強,對于急彎陡坡等對抗滑性能要求較高路段,推薦選用目標空隙率8%混合料用作超薄磨耗層。
采用SAC級配設計方法對SAC-5瀝青混合料進行配合比設計,并對其路用性能進行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1)SAC-5瀝青混合料中粗集料含量占比大,當目標空隙率由4%增大到8%時,混合料礦料級配變化不大,最佳油石比減小。
圖6 不同空隙率試件構造深度Fig.6 Depth of structure of specimen with different porosity
圖7 不同空隙率試件抗滑試驗結果Fig.7 Anti-sliding test results of specimens with different porosity
(2)在不同空隙率下,SAC-5瀝青混合料60 ℃動穩(wěn)定度可達7 000 次/mm以上、殘留穩(wěn)定度達88%以上、殘留強度比達86%以上、低溫破壞應變達3 000,具有優(yōu)良的高溫穩(wěn)定性、低溫抗開裂性能及水穩(wěn)定性。
(3)SAC-5瀝青混合料的抗滑性能隨空隙率增大而增大,試驗結果滿足規(guī)范設計要求,具有良好的抗滑性能。對于急彎陡坡等對抗滑性能要求較高路段,推薦采用目標空隙率8%的瀝青混合料作為超薄磨耗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