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明
摘? ?要:《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的備教,可以從這首詞的小序入手,抓住“余獨不覺”中的“覺”字,以此“覺”字為切入點,提出面對雨天“同行皆狼狽”,“余”卻與“同行”感受不同,并強調(diào)了“獨”,蘇軾作為一個有抱負的被貶詩人,面對雨景,真的“不覺”嗎?還是蘇軾的“覺”與“同行”的“覺”不同呢?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此詩的過程中,最終可以看到一個從容、平靜、鎮(zhèn)定、樂觀、超越的蘇軾,雖歷遭挫折仍不失英雄豪邁本色。原來,蘇軾不是“不覺”,而是“大覺”。
關(guān)鍵詞:中學語文;從容;平靜;鎮(zhèn)定;樂觀;超越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2)05-0020-02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是蘇軾先生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寫的一首詞。蘇軾一生經(jīng)歷三次貶謫,這是第一次。在這期間他寫出了如《念奴嬌 赤壁懷古》這樣氣勢磅礴的詩作,讓人看到了一個不甘沉淪、積極進取、奮發(fā)向上的蘇軾,雖歷遭挫折仍不失英雄豪邁本色?!抖L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收錄在統(tǒng)編初中語文課本九年級下冊,它借詩人醉歸遇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現(xiàn)了詩人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與《念奴嬌 赤壁懷古》表達的情感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同之處是這首詞語言較為詼諧。
在備這一課時,筆者首先認真閱讀了這首詞的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边@個小序交代了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此破匠?,但其中“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這句話引起了筆者注意,它寫出了面對雨天“同行”和“余”的不同感受?!坝唷钡母惺苁恰安挥X”,即沒什么感覺,并強調(diào)了“獨”,也就是與其他人不同。蘇軾作為一個有抱負的被貶詩人,面對雨景真的“不覺”嗎?還是蘇軾的“覺”與“同行”的“覺”不同呢?思考到這里,講這首詞的切入點就找到了。
于是筆者設計了三個環(huán)節(jié)來分析這首詞。
第一環(huán)節(jié):你曾經(jīng)了解到的蘇軾
從小學到初中,學生學習過很多蘇軾的作品,并通過教師的介紹及自身對蘇軾作品的理解或影視作品等多種渠道從不同程度了解過蘇軾。九年的學習,學生的認知中蘇軾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并讓他們用學過的作品中的原句加上理解來佐證。這樣學生課前思考的問題就有了,一上課就能暢談自己的觀點,營造了活躍的課堂氛圍,也是學生對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的總結(jié)。
第二環(huán)節(jié):你現(xiàn)在眼中的蘇軾
九年級學生已經(jīng)有一定的鑒賞詩歌的能力了,關(guān)鍵在于教師如何選好切入點引發(fā)話題引導學生展開與文本、與作者之間的對話。在備這節(jié)課的過程中,筆者抓住“余獨不覺”這句話拋出話題,作者真的“不覺”嗎? 我們在學習詩詞時經(jīng)常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接著筆者讓學生細讀文本,讀出作者的“大覺”。這部分可以用小組討論的形式,讓每個小組抓住不同的畫面來探究作者內(nèi)心的“大覺”。
我們先看這首詞的第一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北臼自~書寫了作者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作者一上來就用“穿林打葉聲”來渲染雨下的很大,都聽到雨打樹葉的聲音了。我們不難想象,一群人醉酒歸來忽遇暴雨,“同行”皆“狼狽”,而蘇軾先生卻說“莫聽”,這么做“吟嘯”“徐行”,并用“何防”來調(diào)侃,與“同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看來“同行”覺在外物,蘇軾覺在內(nèi)心,在這里“覺”是從容。
再看第二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騎馬還輕便??矗K軾先生又“狂”(比《江城子 密州出獵》中的蘇軾還要狂)了起來,下雨天騎馬當然比步行強,而蘇軾一個“輕勝”寫出了當時平靜悠閑的心態(tài)。此句一出,“竹杖”“芒鞋”成了平民生活的代名詞,被后人廣為引用,畢竟騎馬很容易讓我們想到肥馬輕裘的貴族生活。一句橫空出世的“誰怕?”表明了作者的生活態(tài)度。在這里“覺”是瀟灑的平靜、悠閑。
第三句:“一蓑煙雨任平生?!睂τ谶@句詞的理解應該與上一句離不開?!捌缴薄耙凰驘熡辍彼坪醭闪俗徰裕舜伪毁H只是蘇軾的第一次,接下來還有第二次、第三次?!耙凰驘熡辍笨此茖懹辏瑢崉t寫人生的風雨、政治的風雨。蘇軾一生在政治上不斷受到打擊,一貶再貶,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蠻荒之地海南島。但是一個“任”字,寫出在精神上他始終沒有被打敗、始終保持一顆鮮活靈動的心。在這里“覺”是鎮(zhèn)定、達觀。
接下來一句是:“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庇旰螅猴L吹在“我”被淋濕的衣服上,吹散了酒意,微微有些冷。這個“冷”字既是作者外在的真實處境,又寫出了其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作者面對磨難和打擊何去何從?“斜照”的斜陽就像魯迅先生的《藥》中墳頭上的那圈花環(huán),讓人在微冷的醒覺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線希望。在這里“覺”是樂觀。
最后一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作者至此筆鋒陡然一轉(zhuǎn)收尾,再無上文儒家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而是再看當初下雨的地方,也沒有風雨,也沒有晴天。原來“風雨”和“晴”都是人心中的執(zhí)念、幻想。當心回歸自然、平靜,不為外物所束縛,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時再看生活中的風雨或陽光,哪有什么區(qū)別呢?作者突然由儒家的積極入世轉(zhuǎn)為佛家心靈的皈依,其實這是一種人生的大境界,反映出了蘇軾的人格境界,應該說蘇軾的一生基本上達到了這一境界。在這里“覺”是泰然,是超越。
第三環(huán)節(jié):你心中漸走漸近的蘇軾
僅僅靠課內(nèi)幾篇蘇軾的文章,學生不可能真的讀懂蘇軾,《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是蘇軾第一次被貶時的作品,如果課后再讓學生讀蘇軾第二次被貶、第三次被貶時期的作品,這樣可以使學生對蘇軾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不妨讓學生寫一篇文章《我心中的蘇軾》,這也是對九年學習蘇軾的一個總結(jié)。筆者想到那時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蘇軾不是“不覺”,而是“大覺”。他窮其一生來磨礪自己的人格境界,不因風雨而擔驚受怕,也不因陽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處之。蘇軾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