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梁啟超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報業(yè)巨子,其一生在報刊研究和發(fā)行上傾注了大量心血。作為新聞人,他竭盡所能,將其接受的新思想廣泛傳播以達政治宣傳之目的。他所創(chuàng)辦的刊物皆以政治為中心,以“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當,報事確而速”為原則,對新聞從業(yè)者提出了“五本”“八德”的要求。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梁啟超的一系列辦報活動彰顯了救國愛國思想;其不斷開創(chuàng)的新理論、新思想,為中國近代報刊事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啟迪了當代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至今仍有較高價值。
關鍵詞:梁啟超;辦報思想;當代價值;“五本”;“八德”
中圖分類號:G21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615(2022)02-0083-04
梁啟超,廣東新會人,生于1873年,卒于1929年,是“維新派”的代表性人物和“戊戌變法”的有力推動者。他學貫中西,不斷求變,在我國報業(yè)享有極高聲譽。19世紀末期,梁啟超與其師康有為共同發(fā)動與領導了“維新運動”。“維新運動”失敗后,梁啟超開始追求“文化救國”,其一生創(chuàng)辦了《時務報》《清議報》《新民叢報》等多份報紙。
一、梁啟超辦報活動概況
不論是參與“公車上書”“戊戌變法”,還是著書立說、創(chuàng)辦報刊,梁啟超在發(fā)表自己立場時從來都不只是一介書生,他的宣傳總是以政治立場作為支點,在政治主張的影響下啟蒙大眾。他曾說:“我一生的政治活動,其出發(fā)點與歸宿點,都是要貫徹我愛國救國的思想與主張?!盵1]由此可見,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政治家”,也正因如此,其報刊發(fā)行思想皆隨其政治思想而變。
1894年,梁啟超主持撰寫和發(fā)行了宣傳變法維新的首刊《中外紀聞》。同年8月,強學會成立,梁啟超主編、出版并發(fā)行了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的第一份報紙《萬國公報》。每期報紙都刊有梁啟超的一篇論說文章,其在當時的新聞文化界初現(xiàn)鋒芒。同年,梁啟超參加強學會的《時務報》編輯出版工作并任總撰寫。這份報紙宗旨十分鮮明:為了讓讀者懂得學習的趨勢,強調(diào)要旁載政治學要書;為了報道全國各地實施的“新法”,強調(diào)要詳錄各省新聞;為了使讀者奮勵新學,思洗前恥,強調(diào)要博搜交涉要案;為了報道世界形勢,強調(diào)要光澤五洲近事。此期間,梁啟超除主編《時務報》外,還參與策劃了澳門《知新報》的編撰出版工作,這對維新思想的傳播,對促進士大夫和廣大知識分子的思想解放和覺醒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全國各地維新人士深受鼓舞。
“戊戌變法”后,梁啟超被迫逃亡日本。在東渡期間,他創(chuàng)辦了真正讓他名聲大噪的《清議報》和《新民叢報》——兩份報紙大量介紹了西方社會的政治學說,提倡改良,對時局產(chǎn)生了巨大沖擊。
二、梁啟超的辦報思想及當代價值
1.中心思想:宣傳當為政治服務
梁啟超認為,全面現(xiàn)代化的人應該包括政治、經(jīng)濟、學術(shù)、文化和思想道德等各個方面。在“維新運動”中,他以書刊為武器,重視宣傳變革思想,以啟迪民智;在“立憲運動”中,他大力宣傳憲政知識;在“護國運動”中,他利用書刊闡述法的重要性,告知國民具有的權(quán)利和尊嚴。梁啟超在宣傳新思想、新文化的同時,也有力促進了中國近代新聞出版事業(yè)的發(fā)展。愛國救國是梁啟超博大的情懷,他主張在發(fā)揚本國學術(shù)吸收西方文化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中華民族的新文化。
梁啟超的思想及學術(shù)研究與書刊活動緊密結(jié)合,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899年以前),梁啟超以研究今文經(jīng)學為主,弘揚中學為本、西學為用的思想,以傳統(tǒng)文化為主,以宣傳西方先進思想為次,在《時務報》中融進了西方知識。第二階段(1899—1907年),梁啟超在《清議報》和《新民叢報》上以介紹西學為主,如亞里士多德、孟德斯鳩、盧梭、邊沁等西方學者的政治學,又如達爾文、頡德的進化論及其他西方哲學、經(jīng)濟學等。第三階段(1908—1919年),梁啟超以政治宣傳活動為主,并結(jié)合政治需要進行了大量的學術(shù)研究,完成了憲政學、財政學、貨幣學、方志學等方面的研究。第四階段(1920—1928年),梁啟超引進西方大量原著,聘請西方著名學者來華講學,同時集中精力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對中國古籍進行了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取得了輝煌的成果,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先秦政治思想史》《儒家哲學》《清代學術(shù)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shù)史》《中國歷史研究法》等。
無論從理論宣傳還是社會實踐上,梁啟超總是站在民主政治的高度,以書刊作為強國的手段,并強調(diào)其政治功能的價值和意義,提醒當代書刊發(fā)行切莫重了經(jīng)濟、娛樂功能而忽略了政治功能,這一點于當代國內(nèi)的新聞出版業(yè)而言則更具警示意義。與百年前現(xiàn)代商業(yè)剛剛起步時的環(huán)境相比,現(xiàn)在的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學、技術(shù)等全面發(fā)展,而媒體行業(yè)如何把握政治性和思想性是時代提出的新課題。
2.辦報原則: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當,報事確而速“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當,報事確而速”是梁啟超辦報的四項基本原則[2],亦為后人奉為衡量一份報紙是否合格的標準。具體而言,其在當下仍有較高思想價值。
“宗旨定而高”,即報紙的最高宗旨是“以國民最多數(shù)之公益為目的”。梁啟超曾言,報紙要起到“耳目喉舌”的功用,也要做到“去塞求通”的職責??v觀時下,報刊水平參差不齊,除幾份黨報外,其余媒體往往集體“失聲”。在重大事故面前,倘若只有一家之言,這無疑對國內(nèi)輿論發(fā)展是不利的。媒體作為聯(lián)系群眾和管理層級的中介,更應該當好“傳聲筒”。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快速,傳播渠道多元,如若官媒不能及時踩到“第一落腳點”,許多謠言便會滋生,這亦對后期平息輿情的工作帶來了困難。
“思想新而正”,即報刊的思想應既新又正——“新”即新穎、不過時之意,“正”則意為報刊應宣揚符合本國歷史、國民原質(zhì)的思想?!靶隆迸c“正”相輔相成,二者互為前提,缺一不可。這一主張對于時下我國報刊界同樣也有啟迪作用——目前我國仍有少部分報紙打著追求“新穎”的名號而劍走偏鋒,對一些缺乏辨別力的民眾造成思想誤導。如此一來,“正”則顯得尤為重要。“正”要求報紙應體察民情和國情,宣揚符合中華傳統(tǒng)、國內(nèi)環(huán)境的思想,唯有如此,報刊傳遞的思想才算是健康、優(yōu)質(zhì)的。
“思想富而當”,意為“凡真善良之報,能使人讀其報,而全世界之智識,無一不具備焉”[4]。除此以外,報紙中的材料還應經(jīng)過嚴格的篩選,才能最終刊登。反觀如今,許多媒體為了獲取流量,肆意虛假宣傳,導致假新聞泛濫,降低了新聞質(zhì)量。當下一些以流量為導向而肆意虛假宣傳的媒體思想與梁啟超之“富而當”的要求形成鮮明對比,不僅沒能向?qū)裰牵瑯右矝]有起到“去塞求通”之用。
“報事確而速”,則可解釋為“報之所以惠人者不一端,而知今為最要。故各國之報館,不徒重主筆也,也更重時事,或訪問,或通信,或電報,費重資以求一新事不惜焉”[3]475-477,這同樣也與如今新聞行業(yè)所追求的時效性相吻合。
3.五本:常識、真誠、直道、公心、節(jié)制
梁啟超認為,若要令報刊成為“健全之輿論”,須謹記常識、真誠、直道、公心、節(jié)制等“五本”[2]。
“常識”是指人人所必知之的普通學識,包括自然界、社會界之重要現(xiàn)象及其原理。同樣,辦報之人應對世界之大事了然于心,這樣,出版的內(nèi)容才能經(jīng)得起他人之推敲。否則,當讀者以“共信之學理”和“反對之事例”與之爭辯時,則將會“斯頃刻成齏粉”[4]。而如今,就編輯水平而言,各報刊的水平可謂良莠不齊。許多編輯人員雖有高學歷或高職稱,然而,其知識常常局限于某一學科和領域,但對包羅萬象的綜合性報刊而言,單一的知識面顯然是不夠的,因此,梁啟超的“常識”之理此時便尤為重要。現(xiàn)代編輯應博學多識,關注各領域、各學科知識前沿,朝著“全面型編輯”的方向發(fā)展。
“真誠”即“以國家利害為鵠(目的),而不以私人利害為鵠是已”[4]。報刊人應有自身的報刊素養(yǎng),以國家利益為重而輕私人利益。當代編輯也應做到“真誠”,提高自身學術(shù)修養(yǎng)。
“直道”則要求辦報之人既不能對權(quán)勢噤若寒蟬,亦不可隨聲附和,這其實與“真誠”之要求相近,即亦要求編輯應有底線意識,切不可為謀利而恣意妄為。
“公心”要求辦報人切忌懷挾黨派思想而排除異黨之深文,更不可以打著“袒護國民”的旗號而反對一切“政府之所設施”。因此,作為辦報之人,切莫矯枉過正,過分排他,不可有黨派偏見,而應博取天下之大義。
“節(jié)制”要求新聞人不可炒作輿論,對于社會中的熱點應以真理來引導讀者,切不可因個人情感或為博取眼球而有意逢迎讀者,以免造成出版物內(nèi)容低俗、淺薄、質(zhì)量不高的后果。這一點,在如今“流量為王”的新聞時代,亦應為每一位新聞人心中的戒尺。
4.八德:忠告、向?qū)?、浸潤、強聒、見大、主一、旁通、下逮梁啟超還告誡報刊從業(yè)者要做到忠告、向?qū)?、浸潤、強聒、見大、主一、旁通、下逮等“八德”[2]。
“忠告”與現(xiàn)在的意思不同,梁啟超認為“茍其舉動有不軌于正道、不適于時勢者,皆當竭吾才以規(guī)正之”[4]。這便是要求不論是政府還是百姓,辦報人皆應同一待之,不能有所偏袒。今時,媒體人也應擔當起這一份責任,不畏強權(quán)地揭露社會中的腐敗、黑暗面。
“向?qū)А奔词恰跋扔X之責也”,報刊作為向?qū)?,應擇途至精,然后導人。在“八德”中,“向?qū)А弊铍y做到,也因此需要循序漸進,積跬步而至千里。
“浸潤”要求報刊應和風細雨地宣傳,通過春風化雨的方式用思想浸潤廣大讀者的內(nèi)心。這樣的方式雖然需要耗費大量時間,但卻能起到“如積壤泰華,閱世愈堅”的效果。這一點在我國當代官媒仍可找見影子:重大事件和人物的宣傳是我國官媒宣傳工作中的重點,通過“線上+線下”多維宣傳,使民族精神深入人心,通過潤物無聲的宣傳真正使讀者如沐春風。
“強聒”本為嘮叨不休,在此則引申為報刊在宣傳時應秉持鍥而不舍的精神:“反覆以諫,若孝子之事父母;再三以瀆,若良師之誘童蒙。”[4]在宣傳工作中固然會有讀者持不同意見,然切忌因他人一時的不接受而放棄宣傳工作。
“見大”則與新聞對象的選擇有關,社會中每天都會發(fā)生千奇百怪的事情,然在選擇新聞時,報刊人應負起“守門人”的職責。根據(jù)新聞的“時效性、重要性、準確性、顯著性、接近性”五大原則,現(xiàn)代媒體人更應對新聞信息加以甄別,以求在碎片時間中最大化地提升傳播效果。
“主一”是指“百變不離其宗,然后人人者深,而相孚者篤也”[4],宣傳形式、內(nèi)容可以多樣,但都需圍繞同一主題。
“旁通”意為“集種種資料以饋之糧,使人人得所憑借以廣其意而眇其思,則進可以獲攻錯,而退可以助張目矣”[4]。這便是要求報刊的編輯在采編時應廣泛查閱信息,刊登出的新聞消息應對群眾有向?qū)е谩?/p>
“下逮”則是體恤民情,發(fā)布的內(nèi)容應通俗易懂,這一點也在梁啟超創(chuàng)辦報紙的語言風格中有很好的體現(xiàn)。根據(jù)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信息中心調(diào)查的信息顯示,我國網(wǎng)民學歷仍以初中文憑為多數(shù),本科及以上學歷甚至不到一成,因此,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各類傳播媒體應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向群眾講好故事。
三、結(jié)語
胡適曾這樣評價梁啟超:“梁任公為吾國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國之思想界。十五年來,吾國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義及世界大勢者,皆梁氏之賜,此百喙所不能誣也。”[5]可見梁啟超創(chuàng)辦之報刊在當時對國人思想的“開智”產(chǎn)生過巨大影響。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梁啟超以報刊為陣地,以宣傳為手段,在思想上“曲線救國”。同樣,作為“報業(yè)巨子”,其諸多辦報理念至今仍熠熠生輝。
與百余年前不同的是,如今我國新聞事業(yè)發(fā)展迅速,從業(yè)者的規(guī)模亦愈發(fā)龐大,然梁啟超最為強調(diào)的“五本”和“八德”卻在許多新聞人的心中逐漸淡薄。在封建保守勢力如日中天的當年,他尚能喊出“不畏強權(quán)”的口號,即使自身有明顯的黨派屬性,也要最大程度地對編輯提出“排除黨派偏私”的要求。客觀而言,時下的新聞從業(yè)者可以從梁啟超的辦報思想中汲取很多養(yǎng)分,牢牢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掌握好新聞輿論話語權(quán),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不斷開創(chuàng)新時代宣傳思想工作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劉曉飛,廉武輝,劉小艷.從“家風”建設看梁啟超的“梁氏家教”[J].教育文化論壇,2016,8(2):8-12.
[2]周帥.政治與文化的交融:梁啟超的編輯出版發(fā)行思想[J].教育文化論壇,2015,7(2):29-32.
[3]梁啟超.《清議報》一百冊祝辭并論報館之責任及本館之經(jīng)歷[M]//梁啟超.梁啟超全集:第二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475-477.
[4]秦鋒祥.民辦本科高校學報編輯素養(yǎng)芻議——基于梁啟超的報刊思想[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6(6):204-205.
[5]巢小倩.梁啟超報刊編輯出版思想及其啟示[J].出版參考,2020(6):49-53+57.
Abstract:Liang Qichao is a famous newspaper magnate in modern China. He devoted a lot of efforts to the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of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in his life. As a news person, he did his best to spread the new ideas he received widely for propaganda purposes. All his publications focused on politics, with the principle of "unwavering and high-level purpose, new and correct ideas, appropriate and affluent materials, accurate and prompt reporting". He put forward the requirements of "five principals" and "eight responsibilities" for people in news industry. From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Liang's publishing activities showed his patriotic thought of saving the country. The new theories and ideas created by him had laid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newspaper publication, and inspired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contemporary news cause, which is still of high value till now.
Key words:Liang Qichao; thought of publishing newspapers; contemporary value; "five principals"; "eight responsibilities"
(責任編輯: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