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蓋亞情結的理論內(nèi)涵及其生態(tài)批評效應

      2022-04-05 02:20:36胡艷秋
      鄱陽湖學刊 2022年5期
      關鍵詞:蓋亞威廉斯情結

      ⊙胡艷秋

      以美國生態(tài)心理學家西奧多·羅斯扎克(Theodore Roszak)《地球的吶喊》(The Voice of the Earth,1992)一書的出版為標志,傳統(tǒng)心理學理論和精神分析理論發(fā)生了生態(tài)轉向,由此,關注生態(tài)危機、關注人與自然之心理聯(lián)系的生態(tài)心理學和生態(tài)精神分析應運而生。①“生態(tài)精神分析”是傳統(tǒng)精神分析理論發(fā)生生態(tài)轉向的結果,“生態(tài)精神分析”這一概念的提出至少可以追溯到2008 年生態(tài)心理學學者沃爾夫岡·利(Wolfgang Ley)在《精神分析的生態(tài)維度和內(nèi)在的可持續(xù)觀》(“The Ecological Dimension of Psychoanalysis and the Concept of Inner Sustainability”)一文中,倡導以“生態(tài)兼精神分析”(“ecological-cum-psychoanalytic”)的視角去分析人類自我與自然的深層生態(tài)心理關系。同年,約翰·斯卡爾(John Scull)在《2009 年生態(tài)心理學在心理學中的位置為何?》(“Ecopsychology: Where Does It Fit in Psychology in 2009?”)一文中正式提出了“生態(tài)精神分析”(ecophychoanalysis)這一術語,并用它重新命名羅斯扎克的生態(tài)心理學。斯卡爾認為生態(tài)精神分析其實在1992 年羅斯扎克出版《地球的吶喊》一書時就已經(jīng)誕生,此書雖未明確提出“生態(tài)精神分析”這一概念,但實際上已經(jīng)開始圍繞生態(tài)無意識展開生態(tài)精神分析的理論實踐了。2011 年,生態(tài)心理學學者約瑟夫·多茲(Joseph Dodds)在《混沌邊緣的精神分析與生態(tài)學:氣候危機下的復雜理論、德勒茲/加塔利與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and Ecology at the Edge of Chaos: Complexity Theory,Deleuze|Guattari,and Psychoanalysis for a Climate in Crisis)一書中將自己的研究稱為“非線性的生態(tài)精神分析”(nonlinear ecopsychoanalysis),并從三個方面論述了生態(tài)精神分析的具體內(nèi)涵:第一個層面是“生態(tài)學的精神分析”(ecological psychoanalysis);第二個層面是“精神分析的生態(tài)學”(psychoanalytic ecology);第三個層面是“幻覺生態(tài)學”(the ecology of fantasy)。本文對“生態(tài)情結”“蓋亞情結”的探討借鑒了生態(tài)心理學的理論成果,屬于大的生態(tài)心理學的理論范疇,更具體地說則屬于生態(tài)精神分析的范疇。其中,生態(tài)精神分析是傳統(tǒng)精神分析發(fā)生生態(tài)轉向的結果,這一轉向使“無意識”“本能”“情結”“原型”等概念紛紛進入生態(tài)場域,轉化為“生態(tài)無意識”、“生態(tài)本能”、“生態(tài)情結和生態(tài)原型”等,成為生態(tài)精神分析觀照的對象。對生態(tài)情結和蓋亞情結的探討就是在上述理論背景下展開的。

      “情結”屬于傳統(tǒng)精神分析的范疇,是個體或集體的心理能量被壓抑而形成的 “心理內(nèi)容簇”,“是無意識活動的心理單元,只有通過這些單元,我們才能推出無意識心理的存在和構成”。①參見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榮格文集:心理結構與心理動力學》第4 卷,關群德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 年,第9、71 頁。生態(tài)情結屬于生態(tài)精神分析的范疇,是人類個體或集體與生態(tài)之間的心理聯(lián)系被壓抑而形成的“心理內(nèi)容簇”,是人類深層心理中與生態(tài)有關的諸多心理情結的總稱。生態(tài)情結是生態(tài)無意識的心理單元,通過這些單元,我們能了解生態(tài)無意識的存在與構成。生態(tài)情結的種類有很多,②目前探討較多的生態(tài)情結有蓋亞情結和荒野情結,前者觀照人類對大地母親的深層心理依戀,后者觀照人類對荒野的深層心理依戀。蓋亞情結則是其中的一種。它是個體或群體與大地母親之間的心理聯(lián)系被壓抑的結果,是在生態(tài)無意識中聚集而成的“心理能量”或“心理內(nèi)容簇”。那么,蓋亞情結的理論緣起為何?蓋亞情結內(nèi)涵的復雜性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蓋亞情結作為一種理論工具,在生態(tài)批評實踐中又具有怎樣的批評效應?本文將依次對這些問題展開論述。

      一、蓋亞情結的理論緣起

      從傳統(tǒng)精神分析中的“戀母情結”或“母親情結”到生態(tài)精神分析中的“蓋亞情結”,這一理論命名的轉變總體來說源于大地與母親、自然與女性,以及人類母親與大地母親(自然母親)之間存在的特殊隱喻關系。③本文在論述“人類母親”“大地母親”“自然母親”這幾個概念時易產(chǎn)生歧義,需特別說明的是,“人類母親”指以“人”的形象存在的人類的“生身母親”;“大地母親”或“自然母親”不是指“大地的母親”或“自然的母親”,而是指以“非人”的形象存在的,像人類的生身母親一樣養(yǎng)育人類,也養(yǎng)育萬物的大地或自然。這種隱喻關系在古希臘的蓋亞神話、傳統(tǒng)精神分析理論、生態(tài)心理學理論和生態(tài)批評理論中都能找到。在古希臘神話中,“蓋亞”(Gaia或Gaea)是指“地母”,④晏立農(nóng):《古希臘羅馬神話鑒賞詞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204 頁。是“大地的化身……蓋亞還是豐收之神,各地都信奉蓋亞”。⑤魯剛、鄭述譜編譯:《希臘羅馬神話詞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年,第113—114 頁。此處的“大地”不是狹義的人類耕種的土地,而是代指廣義的地球、自然世界或整個宇宙。與蓋亞神話有異曲同工之妙的神話故事還有很多,比如中國有女媧摶土造人、化生萬物,古埃及有伊西斯主管婚姻和生育。不同地域和國度的創(chuàng)世神話都包蘊了相似的內(nèi)涵,即大地為母,人類依賴大地母親而存在。神話想象是原始人類與大地建立心理聯(lián)系的橋梁,是原始的、充滿神秘性的思維方式,正是這種思維方式的“神秘性”使人類在認知自我與大地間的關系時充滿好奇和敬畏之心。原始人類通過“蓋亞”這一形象建立起大地與母親(或女性)之間特殊的對應關系,賦予整個大地以生命。這種對應關系揭示的不僅是人類肉身的起源,更是人類內(nèi)心深處對大地母親依戀之情的起源,且這種依戀之情在人類的原始文明時期就逐漸積淀下來,成為人類共有的生態(tài)無意識。因此,蓋亞神話是蓋亞情結在神話階段的起源或根基。

      蓋亞情結的提出也與傳統(tǒng)精神分析理論對自然與女性的研究有關,是對其中戀母情結(俄狄浦斯情結)理論的擴展。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將人類對自己生身母親的依戀稱為“戀母情結”,即以俄狄浦斯王的傳說和索??死账顾鶎懙耐麆”緸榛A提出的假說,認為兒童有一種“對母親的溫情沖動”和對“父親的攻擊沖動”。①參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我與本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年,第259 頁。這一假說帶有明顯的泛性論色彩,尚未直接觀照人與大地母親之間的依戀關系。與弗洛伊德的戀母情結相比,榮格(Carl Gustav Jung)提出的“母親情結”則規(guī)避了弗洛伊德情結理論的泛性論,②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情結與陰影》,李北容等譯,長春:長春出版社,2014 年,第46 頁。并開始觀照自然與女性之間的關系。他指出:“一般來說,女人由于她生物的任務,與男人相比,保持著一種原始自然的生命。”③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原型與原型意象》,李北容等譯,長春:長春出版社,2014 年,第163 頁。榮格對自然與女性關系的探討是基于女性生物性的特質,因為女性和自然都能孕育生命。弗洛姆(Erich Fromm)則從孩子與生身母親的“分離”與“合一”出發(fā),審視人與自然母親的“分離”與“合一”。他說:“孩子降生的時候,便離開了子宮的安全狀態(tài),在子宮里他通過母親的身體而生活,在那里,他依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薄叭祟惖恼Q生,使他產(chǎn)生了存在的分裂,他必須在自己之內(nèi)重建合一,并且重建與自然界、與人類世界的合一,否則他沒有辦法忍受存在的分裂。”④埃里?!じヂ迥罚骸度祟惖钠茐男云饰觥罚钅碌茸g,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 年,第210,211 頁。在他來看,人類在尚未與母體分離時,其自然屬性較為顯明,因而與自然是“合一”的,此時人類主體處于完整且安全的狀態(tài);人類與母體分離后,其自然屬性逐漸淡化,人與自然開始“分離”,人類主體陷入分裂且不安的狀態(tài)。因此,人類與生身母親的分離本質上也暗含人類與自然母親的分離:前者帶來的安全感的缺失和主體的分裂,成為人類潛在的戀母情結的深層心理動因;后者帶來的安全感的缺失和主體的分裂,成為人類潛在的蓋亞情結的深層心理動因。戀母情結在人與人、人與社會合一的基礎上,補償了人類與生身母親因分離而缺失的安全感;蓋亞情結則在人與自然合一的基礎上,補償了人與自然母親因分離而缺失的安全感。因而,精神分析理論中的戀母情結是蓋亞情結最直接的理論源頭。

      蓋亞情結的提出還與生態(tài)心理學理論對“世界靈魂”(anima mundi)的探討有關。⑤“世界靈魂”是柏拉圖在《蒂邁歐篇》中提及的概念,新柏拉圖主義進一步確立了它的內(nèi)涵,指世界上所有事物間的相互關系,整個世界是包容萬物的容器;榮格依據(jù)這一傳統(tǒng)試圖把現(xiàn)代人孤立的心靈聯(lián)結為世界靈魂;布魯諾則認為世界靈魂是永恒的精神實體,是形式的本源。羅斯扎克說:“世界靈魂是一種嵌入物質實體的心態(tài),她賦予那些原本混亂的事物以理性的形象。她可能會被視為宇宙的女管家,在最廣闊的范圍中執(zhí)行著女人傳統(tǒng)的家務——清潔、整理與統(tǒng)籌安排?!雹轙heodore Roszak,The Voice of the Earth, New York: Simon &Schuster Building Rockefeller Center,1992,p.139.此處的“世界靈魂”就是地球的靈魂,也是帶有女性色彩的靈魂。因為“anima mundi”中的“anima”在榮格心理學中,就是指與“animus”(男性意向)相對應的“女性意向”,所以“世界靈魂”作為一種抽象的存在被比擬為整個宇宙的“女管家”。羅斯扎克用擬人的手法將“世界靈魂”與女性形象結合,這種比擬方式至少可追溯至柏拉圖的《蒂邁歐篇》。柏拉圖認為“世界靈魂”猶如一個杯子,盛裝著各種不同的生命元素并加以調和,這個擁有靈魂的大地可視為“我們的保姆”。⑦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第3 卷,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293,291 頁。羅斯扎克所說的統(tǒng)籌宇宙萬物的“女管家”和柏拉圖所說的盛裝不同生命元素的“保姆”,本質上就是創(chuàng)生萬物的女神蓋亞。羅斯扎克進一步強調說:“從柏拉圖的信念中可發(fā)現(xiàn),整個宇宙是一個偉大的有機體,她和所有的有機體一樣,必須由一個靈魂——一個充滿母愛的女性式靈魂——來激活?!雹郥heodore Roszak,The Voice of the Earth, New York: Simon &Schuster Building Rockefeller Center,1992,p.139.“充滿母愛的女性式靈魂”(all-mothering female soul)①將“an all-mothering female soul”譯為“一個充滿母愛的女性式靈魂”而非“一個充滿母愛的女性靈魂”,是為了防止將這種“靈魂”簡單地對應為“女性的靈魂”。因為從性別視角出發(fā),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可能會有“女性式靈魂”,這與榮格探討阿尼瑪(anima,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意向或女性氣質)和阿尼姆斯(animus,女性人格中的男性意向或男性氣質)一樣,不是以生理性別作區(qū)分標準,而是以內(nèi)在的精神氣質或靈魂屬性作區(qū)分標準。就是能將分散的、多樣的生命聯(lián)系、整合、協(xié)調起來的大地女神蓋亞的靈魂。當人類在內(nèi)心深處感知到地球“充滿母愛的女性式靈魂”時,蓋亞情結就會被激活。因此,生態(tài)心理學對“世界靈魂”的追索成為探索蓋亞情結的重要理論基礎。

      蓋亞情結的提出還與生態(tài)批評的女性主義轉向有關。生態(tài)批評理論認為,要解決生態(tài)危機、維持生態(tài)平衡就必須關注大地母親。正如魯樞元所說:“女人,大地母親蓋亞,文藝女神繆斯,神圣的女性三位一體,這是我們生存天地中至為重要的另一極,忽略了這一極的存在,任何‘生態(tài)平衡’都無從談起?!雹隰敇性骸渡鷳B(tài)文藝學》,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95 頁。生態(tài)批評對女性與大地之間關系的關注,本質上是將女性主義理論與生態(tài)批評結合,將女性的權利與生態(tài)的權利結合。從人類文化的權力結構來看,女性與大地都處于被忽視、甚至被壓迫的狀態(tài):前者受男權中心的影響,后者受人類中心的影響,都帶著頑固的二元對立思想,即女性與男性的對立、人類與非人類的對立、自然與文明的對立,所以,男權中心和人類中心有著相同的思維方式。③韋清琦:《綠袖子舞起來:對生態(tài)批評的闡發(fā)研究》,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年,第174 頁。因此,女性命運與大地母親蓋亞的命運緊密相關,在文化領域解放女性也有利于推動在生態(tài)領域解放大地。因而生態(tài)批評的女性主義視角既是蓋亞情結的理論源頭之一,也是蓋亞情結與生態(tài)批評實踐融合的具體表現(xiàn)。

      總之,蓋亞情結起源于神話故事,蘊藏在古希臘的哲學思想中,是生態(tài)心理學關注的重要概念,是精神分析理論中戀母情結在生態(tài)語境下的衍生物,也是生態(tài)批評與女性主義融合的產(chǎn)物。蓋亞情結理論的提出,推動著研究者更全面、深入地探討人類與大地母親之間的深層心理關系。

      二、蓋亞情結內(nèi)涵的兩面性

      蓋亞情結內(nèi)涵之兩面性的理論分析主要是借鑒和發(fā)展了傳統(tǒng)精神分析學對戀母情結或母親情結之兩面性的理論分析。戀母情結是在人類社會文化場域下探討人與生身母親間的深層心理關系,既有其積極的一面——對母親的愛與依戀,也有其消極的一面——對母親的恐懼與反叛。生態(tài)精神分析理論中的蓋亞情結是探討人類與大地母親——蓋亞之間的深層心理關系,它也具有兩面性:積極的一面是人類深層心理中對大地母親(或自然母親)的愛與依戀,消極的一面是人類深層心理中對大地母親的畏懼與反叛。

      弗洛伊德在提出戀母情結或俄狄浦斯情結的同時,也提出與之相對立的戀父情結或俄瑞斯忒斯情結。戀母情結是借助古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的故事,來說明兒童(主要指男童)“戀母弒父”的心理情結;戀父情結則借助阿伽門農(nóng)之子殺死母親為父報仇的故事,來說明兒童(主要指女童)“戀父仇母”的心理情結。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共同構成“戀親叢”(parental constellation)或者叫“雙親情結”(parental complex),即:“以母親或眾親為核心的愛戀性的心理情感,亦即子女對異性父母的性戀?!雹芪鞲衩傻隆じヂ逡恋拢骸哆_·芬奇的童年回憶》,楊韶剛等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年,第168 頁。將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綜合考察,可知子女在無意識深處對母親情感的矛盾性:母親既可能是他們依戀的對象(俄狄浦斯之母),又可能是他們仇視的對象(俄瑞斯忒斯之母),前者的母親形象遵循的是母性世界的女性原則;后者的母親形象遵循的是父性世界的男性原則。

      弗洛姆以個體發(fā)展的自由為切入點,探討人類母親情結的兩面性。他指出,兒童在脫離母體實現(xiàn)個體化的過程中,會有難以克服的孤獨與無能為力之感,此時人和自然的自發(fā)聯(lián)系會“把個人與世界聯(lián)系起來,但并沒有毀滅其個性……它根植于全部人格的完整與力量中”。也就是說,人與自然間的聯(lián)系是天然的、自發(fā)的,這種聯(lián)系能幫助人類擺脫自我內(nèi)心的焦慮和孤獨,并在自然之中尋求與母親合一的感覺,從而找到生命的根基并確立完整的人格。在尋求與自然母親合一的欲望之外,人類同樣也有逃離自然母親的欲望,因為人類在追尋個體自由發(fā)展和創(chuàng)建文明的過程中,“改變了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從完全被動的消極適應變?yōu)榉e極的主動適應,他開始生產(chǎn);他發(fā)明了工具,并在支配自然的過程中,離它越來越遠。他開始朦朧地意識到自我或者群類與自然不同;他逐漸明白了自己的悲劇命運:他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要超越自然”。①艾里?!じヂ迥罚骸短颖茏杂伞?,劉林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9 年,第19、21 頁。弗洛姆進一步分析了人類與自然母親之間的矛盾關系,認為這種關系呈現(xiàn)出合與分、融入與超越的雙重走向,其根源在于現(xiàn)代社會人類個體的自由、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與自然是對立的,要獲得個體的自由、要發(fā)展人類文明就要超越原始的自然屬性,同樣,榮格在探討母親情結時也關注到其兩面性。他指出無論男女都有母親情結,就其對孩子的心理影響來看,有積極的母親情結和消極的母親情結,前者表現(xiàn)為孩子對母親的愛與依戀,后者表現(xiàn)為孩子對母親的抗拒與逃離。②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情結與陰影》,關群德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 年,第53、59 頁。其中“積極的母親情結”原文為“母親情結的積極面”,此處為了與后文“消極的母親情結”對舉,在語言上作了適當?shù)恼{整。

      將傳統(tǒng)精神分析學對母親情結之兩面性的考察融入生態(tài)語境中,有助于探察生態(tài)語境中蓋亞情結的兩面性,其關注重點已從父母與孩子的心理關系中脫離出來,不再關注母親情結中的男女性別因素,而是關注人類與自然母親復雜的深層心理聯(lián)系。如此,弗洛伊德對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的探討,弗洛姆對人類與自然母親之間既尋求合一又試圖分離的矛盾態(tài)度的探討,榮格對積極的母親情結和消極的母親情結的探討都是蓋亞情結的一體兩面:當自然母親以俄狄浦斯之母的形象出現(xiàn)時,母性原則中的愛與包容在人與自然之關系中占據(jù)主導地位,人類趨向于與自然母親合一,呈現(xiàn)出積極的蓋亞情結;當自然母親以俄瑞斯忒斯之母的形象出現(xiàn)時,父性原則中的占有與侵犯在人與自然之關系中占據(jù)主導地位,人類趨向于與自然母親分離,呈現(xiàn)出消極的蓋亞情結。

      蓋亞情結的兩面性還有兩個最重要的原因:一是生態(tài)視域下人類的自然觀念具有兩面性;二是自然現(xiàn)象的復雜性和多元性決定了“自然母親”這一形象本身具有兩面性甚至多面性。這兩個原因是相互作用、相互聯(lián)系的。人類早期的自然觀念是一種有機論的自然觀,自然被視為活的有機體。這種觀念在古希臘哲學體系中已有體現(xiàn),并在16 世紀的歐洲流行起來,形成一種“有機隱喻”。蓋亞情結中自然與母親間的隱喻關系歸根結底就是一種有機隱喻,即認為:“從我們這個物種的朦朧時代開始,人類為了生存,就一直生活在與自然秩序的日常的、直接的有機關聯(lián)中……16 世紀的歐洲人會用有機體作為聯(lián)系自我、社會和宇宙的基本隱喻?!雹劭辶铡溰缣兀骸蹲匀恢馈獘D女、生態(tài)和科學革命》,吳國盛等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1 頁。在有機論的自然觀下,整個自然或整個宇宙成為一個相互依存、充滿生命活力的有機整體。在此種自然觀下,地球蓋亞作為人類的母親以“仁慈的養(yǎng)育者”形象出現(xiàn)。對此,卡洛琳·麥茜特(Carolyn Merchant)說:“有機理論的核心是將自然,尤其是地球與一位養(yǎng)育眾生的母親相等同:她是一位仁慈、善良的女性,在一個設計好了的有序宇宙中提供人類所需的一切。”①卡洛琳·麥茜特:《自然之死——婦女、生態(tài)和科學革命》,吳國盛等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2 頁。有機論的自然觀和自然母親“仁慈的養(yǎng)育者”形象使人類的蓋亞情結呈現(xiàn)積極的一面,即人類對自然母親的愛與依戀,而非對自然母親的敵視與疏離。

      自然作為“仁慈的養(yǎng)育者”形象出現(xiàn)的同時,也可能以“暴力的施虐者”形象出現(xiàn),即:隨著工業(yè)革命的到來,工具理性占據(jù)絕對的領導地位之后,有機論的自然觀被機械論的自然觀替代,其結果是自然在人類眼中成為野性、暴力、不可控的存在,“地球作為養(yǎng)育者母親的隱喻逐漸消失……兩種新的觀念,即機械論、對自然的征服和統(tǒng)治,成了現(xiàn)代世界的核心觀念。女性原則唱主角的有機論精神被破壞了,代之以一種消除了女性原則,或以剝削姿態(tài)運用女性原則的機械論精神”。②卡洛琳·麥茜特:《自然之死——婦女、生態(tài)和科學革命》,吳國盛等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2 頁。機械論自然觀之下的自然母親形象完全顛覆了有機論自然觀之下的自然母親形象,自然母親由“仁慈的養(yǎng)育者”轉變成變幻無常的“暴力的施虐者”,這個“暴力的施虐者”是人類需要用工具理性駕馭、征服的對象。

      自然母親作為“暴力的施虐者”形象還有兩種典型的情況需重點關注:第一種情況是自然的“暴虐”是客觀存在的現(xiàn)象,并未超出自然規(guī)律正常的運演范疇,這種“暴虐”是維持自然的整體平衡、推動物種進化所必須的。但在人類中心主義視角下,自然規(guī)律并不在人類考量的范圍內(nèi),所以即便是正常的自然現(xiàn)象也會引發(fā)人類的恐懼心理。此時,自然“暴虐者”的形象源于人類非理性恐懼心理的投射,因而容易將自然母親妖魔化。第二種情況是自然界原本沒有的現(xiàn)象,卻因為人類先對自然施暴,改變了她正常的運演規(guī)律,使之被迫由“仁慈的養(yǎng)育者”變?yōu)椤氨┝Φ氖┡罢摺薄_@種情形在現(xiàn)代社會中變得極為普遍,即人類對生態(tài)的破壞造成自然功能失調,進而引發(fā)一系列自然災害,這種自然災害看似是自然所為,實際是人類自食其果。此時,自然表面上是施暴者,實際上是受難者,其“暴力的行為”(自然災害)也只是受難者的反抗。但自然母親“受難者”的形象卻時常被忽略,因為人類“拒絕承認眼前這位慷慨的母親同時也是一位疲憊不堪、精疲力盡或心灰意冷的母親”。③Joseph Dodds,Psychoanalysis and Ecology at the Edge of Chaos: Complexity Theory,Deleuze/ Guattari and Psychoanalysis for a Climate in Crisis, New York: Routledge,2011.p.88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疲憊的自然母親再也無力維持那種慷慨、仁慈、情緒穩(wěn)定的狀態(tài),此時,“暴力的自然母親”是人類自己導致的。

      從目前的現(xiàn)狀來看,人類與自然母親之間的深層心理關系逐漸趨于消極,即從依戀自然母親的積極的蓋亞情結走向懼斥、反叛自然母親的消極的蓋亞情結。從理論層面來看,積極的蓋亞情結和消極的蓋亞情結不是截然分明的,而是在一個“光譜”之中不斷滑動,相互影響:當前者占據(jù)主導地位時,人與自然的關系會滑向和諧的一端,有利于生態(tài)平衡;當后者占據(jù)主導地位時,人類就會滑向對自然控制與剝削的一端,造成生態(tài)失衡。探索蓋亞情結的目的是為了充分發(fā)揮積極的蓋亞情結的作用,重塑人類有機論的自然觀,提請人類看到自然母親仁慈的一面和受難的一面;同時,規(guī)避消極的蓋亞情結,淡化人類將自然母親視為施暴者的觀念,化解人類對自然母親極端的、非理性的恐懼,讓女性原則中的愛與包容主導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三、蓋亞情結的生態(tài)批評效應

      蓋亞情結也是展開生態(tài)批評實踐的理論工具,它既能解釋作家展開生態(tài)書寫的深層心理動機,又能作為理論視點,對生態(tài)文學文本進行再闡釋。反過來,生態(tài)文學文本則是作家的蓋亞情結得以從生態(tài)無意識中浮出表面的文字媒介。為了更好地呈現(xiàn)蓋亞情結的生態(tài)批評效應,揭示其與生態(tài)作家和生態(tài)文學文本間的關系,下文以美國生態(tài)作家特麗·威廉斯(Terry Williams)的《心靈的慰藉:一部非同尋常的家族和地域史》(Refuge: An Unnatural History of Family and Place)為例展開具體分析。

      《心靈的慰藉》是一部較為典型的蘊含蓋亞情結的作品,該書文體上屬于敘事散文(story essays),語言上采用抒情式的語言(lyrical language),①程虹:《美國自然文學三十講》,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年,第325 頁。敘事和抒情的結合使威廉斯能更好地揭示自己與生身母親和自然母親之間的深層心理關系。從蓋亞情結的視角來看,這種深層心理關系是通過兩組隱喻關系來顯現(xiàn)的:首先是人類母親養(yǎng)育孩子與自然母親養(yǎng)育萬物之間的隱喻關系——人類母親和自然母親作為養(yǎng)育者具有內(nèi)在的相似性;其次是“我”罹患癌癥的生身母親與面臨生態(tài)危機的自然母親之間的隱喻關系——“我”的生身母親和自然母親作為受難者也具有內(nèi)在的相似性。威廉斯筆下的母親具有養(yǎng)育者與受難者的雙重形象,這種內(nèi)在的隱喻結構使威廉斯將自己對生身母親的母親情結(人類小家庭中的親情之愛)轉化為對自然母親的蓋亞情結(自然大家庭中的天地之愛),并最終在自然母親的懷抱獲得“心靈的慰藉”。

      (一)作為“養(yǎng)育者”的母親

      作為養(yǎng)育者的母親(人類母親或自然母親)既是客觀的、實體性的存在,養(yǎng)育生命實體(對人類肉身的孕育或對自然萬物的孕育);又是抽象的、精神性的存在,養(yǎng)育精神生命(對人類心靈的慰藉或對“世界靈魂”的塑造)。威廉斯在描述作為養(yǎng)育者的母親形象時也從這兩個方面入手,試圖塑造更加完善的母親形象。

      首先,威廉斯將子宮視為母親的象征,把母親作為仁慈的養(yǎng)育者形象描述出來,突出母體對生命實體的養(yǎng)育,此時母親的形象被賦予具體的存在形態(tài)。她說:

      母親與我們之間的聯(lián)系究竟如何?母親的作用是呵護我們還是傷害我們?她的子宮是我們最初的棲身之所。正是在這里我們學會了行動和傾聽,也是在這里我們被孕育并逐漸成長。在母體內(nèi)尾巴消失、腮變?yōu)榉?,我們才得以進化為人。我們在母體內(nèi)的生存環(huán)境是絕對安全的——黑暗、溫暖且濕潤。這是女性②原文“Feminine”的首字母大寫,故此處將“女性”二字加粗。為生命營造的內(nèi)在的棲居之家。③Terry Tempest Williams, Refuge: An Unnatural History of Family and Place, New York: Vintage Books,2018,p.50.

      “子宮”是母親與孩子情感關系最初的維系者,新生命在子宮中孕育,子宮是作為“養(yǎng)育者”的母親最好的象征,它是生命的起點,代表母親的溫暖、細膩與包容,也喻示著母親的勇敢、堅定與無私。與孕育生命實體的人類母親形成類比的是孕育萬物的自然母親,人類母親和自然母親構成一組相互指涉的關系。為此,作為鳥類專家的威廉斯還將目光轉向大鹽湖的候鳥,試圖用候鳥繁衍生息的過程更具體地揭示人類母親與自然母親內(nèi)在的指涉關系。

      威廉斯首先揭示了鳥蛋和人類母體的子宮間相互指涉的關系,即在鳥類的世界中,鳥蛋就是鳥類得以孕育的“子宮”。遺憾的是,隨著大鹽湖水位的上漲,熊河的候鳥保護基地岌岌可危,許多鳥蛋都變?yōu)榭湛杖缫?、無法再孕育新生命的蛋殼?!翱湛盏镍B蛋殼意味著空空的子宮。大地病了,我們也不再健康。地球的狀態(tài)與我們?nèi)祟惖纳眢w狀態(tài)是休戚相關的?!雹躎erry Tempest Williams, Refuge: An Unnatural History of Family and Place, New York: Vintage Books,2018,pp.262-263.這句話將鳥類的狀態(tài)、大地的狀態(tài)、人類的身體狀態(tài)聯(lián)系起來,凸顯出人與非人類物種、人類母親與大地母親共生共榮的關系。

      威廉斯還揭示了鳥巢與人類母體的子宮間相互指涉的關系:在鳥類世界中,鳥巢也與人類孕育生命的子宮相似。威廉斯說,母親的遺愿就是希望死后變?yōu)橐粋€鳥巢。她在整理母親遺物時,將梳子上殘留的母親的頭發(fā)放到白楊樹上,以此來完成母親的遺愿。她寫道:

      我悄悄地打開玻璃門,穿過雪地,將母親的那團頭發(fā)鋪在小白楊樹的枝頭——

      為了鳥兒——

      為了它們的巢穴——

      當春天來臨時。①Terry Tempest Williams, Refuge: An Unnatural History of Family and Place, New York: Vintage Books,2018,p.233.

      母親的頭發(fā)、鳥兒的巢穴、歸巢的鳥兒在此處都具有了深刻的象征意義:首先,母親的頭發(fā)象征著母愛,這種母愛脫離母親的肉身后被放置在自然空間、投諸自然萬物,人類母親之愛與自然母親之愛便融為一體。其次,用母親的頭發(fā)建筑的巢穴也具有象征意味,即當母親的頭發(fā)變?yōu)轼B巢的時刻,便是人類母親與自然母親“合體”的時刻,她們共同完成孕育生命、保護生命的任務。此外,這一時刻也是離世的母親被重新“賦形”的時刻,是肉身隕落的母親在自然母親的懷抱中“重生”的時刻。最后,歸巢的鳥兒也具有象征性意義,它們不僅指自然界的鳥,也指失去生身母親后渴望歸巢的“我”。“倦鳥歸巢”的自然現(xiàn)象喻指“我”既渴望回歸生身母親的懷抱,又渴望回歸自然母親的懷抱。上述三重象征最終向我們展示了兩條不同的回歸之路:一條是母親的回歸之路,即肉身消隕的母親回歸自然,在精神上和肉體上都與自然母親融為一體;另一條是“我”的回歸之路,即“我”仿佛化身為鳥,回到自然母親的懷抱,也在精神層面間接地回到生身母親的懷抱。將母親的頭發(fā)鋪在白楊樹枝頭的過程轉化為讓母愛與生命復蘇的儀式,“我”不再執(zhí)著于在塵世尋找自己的生身之母,而是在大地母親的懷抱中體驗另一種更闊大的母愛;“我”在人間失落的母愛化為自然母親對自然萬物的大愛,這是一個從小愛到大愛的循環(huán),也是從人類親情之愛走向自然之愛的循環(huán)。

      象征人類母親的子宮、象征自然母親的鳥蛋、象征自然母親的鳥巢三者彼此呼應,使人類母親與自然母親的養(yǎng)育者形象得以凸顯。選擇子宮、鳥蛋、鳥巢作為母親的象征,是因為三者具有相似的形態(tài),且這種形態(tài)指涉女性最基本的特征:“女性作為大圓(the Great Round)、大容器(the Great Container)的形態(tài),它傾向于包容萬物,萬物產(chǎn)生于它并圍繞著它,就像一筆永恒的財富……這些基本特征幾乎永遠具有一種‘母性’的決定因素。”②埃利?!ぶZ伊曼:《大母神——原型分析》,李以洪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年,第24 頁。所以,當母親的頭發(fā)變?yōu)轼B巢時,母親則變?yōu)楦甙菪缘摹按笕萜鳌被颉按髨A”,變?yōu)槿f物的養(yǎng)育者,與自然母親“同形同性”。

      其次,威廉斯認為人類母親與自然母親作為精神性的存在,也具有相互指涉的關系。母親作為抽象的、精神性的存在,孕育著抽象的、精神性的靈魂——母親對不以實體而存在的靈魂的養(yǎng)育,是威廉斯“心靈的慰藉”之深意所在。當生身母親的肉身消隕后,母親精神性的作用便融于自然。正因如此,威廉斯在母親去世之后才一次次地走進自然空間,試圖在廣闊的自然中觸及生身母親的靈魂,也觸及自然母親的靈魂,進而獲得心靈的慰藉,她寫道:

      有人提醒我說,我崇敬的東西和從母親(Mother)那里汲取的東西都藏于大地之中。我只需將手放在山脈那黑色的腐殖土上或沙漠那貧瘠的沙地上,就能喚回母親(mother)的靈魂。她的愛,她的溫暖,她的呼吸,甚至她擁抱我的雙臂——就是浪花、微風、陽光和湖水。①Terry Tempest Williams, Refuge: An Unnatural History of Family and Place, New York: Vintage Books,2018,p.214.

      威廉斯此處有意識地使用了大寫的“Mother”和小寫的“mother”:前者指肉身消隕后的母親已將自己的精神融于大地,此時生身母親與自然母親合一,故用大寫的“Mohter”;后者指“我”的生身母親,故用小寫的“mother”?!拔摇钡纳砟赣H身歸天地后,“我”將自己對母親的心理依戀放置到了闊大的自然空間中,變?yōu)閷ψ匀荒赣H的心理依戀。母親的肉體腐蝕之后是否早已融于山脈那黑色的腐殖土之中?母親的靈魂是否早已貫注進大地的靈魂?“我”用手撫摸大地、感受大地的溫度時,是否就在感受母親靈魂的溫度?威廉斯給出了肯定的回答:是的,飛濺的浪花是母親的心跳,溫暖的陽光是母親的體溫,微風是母親輕柔的呼吸,“我”漂浮在大鹽湖之上是母親用雙臂在擁抱“我”。威廉斯的文字充滿文學想象,使人類的母親情結在文學想象中得以升華為深層心理中對自然母親的依戀情結。情感升華后的威廉斯意識到“我肉身性的母親(physical mother)已經(jīng)走了。我精神性的母親(spiritual mother)依然存在”。②Terry Tempest Williams, Refuge: An Unnatural History of Family and Place, New York: Vintage Books,2018,p.241.這個精神性的母親存于廣闊的天地之間,是天地大愛的象征。

      人類母親與自然母親不僅具有生理上的相似性,更具有精神上的相似性,二者都扮演著養(yǎng)育者的角色,孕育人類的肉身,也孕育人類的心靈。過去由“生身母親——我”構成的人類家譜,現(xiàn)在成了由“生身母親——我——自然母親”構成的自然家譜,“我”則成了一個重修家譜——將人類家譜和自然家譜融合的人。在重修家譜的時刻,“我”依戀生身母親的戀母情結也轉變?yōu)橐缿僮匀荒赣H的蓋亞情結。

      (二)作為“受難者”的母親

      威廉斯將自己的家族稱為“單乳女性家族”。她的祖母、外祖母、母親和6 位姑姑都做了乳房切除手術,她本人也在34 歲時被診斷出患有乳腺癌。威廉斯家族的女性都是以“受難者”的形象出現(xiàn),女性受難也是整個家族在受難,引發(fā)家族苦難的根源是他們生活的猶他州地處美國核試驗基地的下風口,核試驗帶來的污染成為威廉斯童年的陰影,也成為她整個家族甚至是整個猶他州的陰影。威廉斯寫道:

      我分享了一個難以忘卻的夢。我對父親說,從我記事起,這么多年以來我總會想起從沙漠的夜空劃過的一道光——這種印象太深刻,以至于我只要去猶他州的南部,就怕再見到它,那道光從地平線上升起,照亮了山丘和臺地。

      “你的確見過?!彼f。

      “見過什么?”

      “炸彈。煙霧。那時我們正從加州的里弗賽德市開車回家。你坐在黛安娜的腿上。她當時已懷有身孕?!?/p>

      ……

      我注視著父親。

      “我以為你知道,” 他說,“在五十年代,這是極尋常的事兒”。

      就在此時我恍然大悟,原來我一直生活在欺騙之中。美國西南部的孩子都喝著從被污染的牛身上擠出的奶,甚至喝著自己母親被污染的母乳長大。多年后,我的母親——和家族中的其他女性成員,構成了我們這個單乳女性家族。③Terry Tempest Williams, Refuge: An Unnatural History of Family and Place, New York: Vintage Books,2018,pp.282-283.

      威廉斯沒有直接訴說苦難,也沒有劍拔弩張地批判現(xiàn)實,而是以“夢”為開端,從虛處落筆,通過與父親的對話逐步推進,最終化虛為實,直至觸及人類心靈的根基:原來那不是夢,而是童年就埋下的陰影,那個陰影在“我”的心里根深蒂固且有超現(xiàn)實的魔幻色彩,以致于“我”一直視其為夢境,甚至深信它只能是夢境,殊不知現(xiàn)實比夢境更魔幻。這是從虛處落筆的好處,在虛與實交錯相生的過程中實現(xiàn)對現(xiàn)實強有力的批判。隨后,威廉斯又講述母親和整個家族的陰影,即那時的母親正懷著身孕,她的癌癥也許在那時就已潛伏在身上;也講述美國西部所有孩子、所有母親的陰影,即他們都在遭受欺騙,都受到核污染的威脅,核爆炸于他們而言是人盡皆知的事實,是司空見慣的日常,也是一切悲劇的起點。當然,對人類災難的敘述只是威廉斯整個抒情敘事文本的起點,其終點是要由人類母親和人類孩子的受難推及自然母親和自然萬物的受難。

      首先,威廉斯用身體隱喻和疾病隱喻塑造母親的受難者形象,將人類母親的受難與自然母親的受難關聯(lián)起來。她說:

      每當新一輪核試驗進行時,烏鴉都會注視著此起彼伏的沙漠。成片的妊娠紋出現(xiàn)了。大地的肌肉在萎縮。

      婦女們再也無法隱忍。她們是母親……人類與大地之間的契約在訂立之后,又被撕毀。婦女們正在起草一份新的契約,因為與她們深諳自己的命運一樣,她們也深諳大地的命運。①Terry Tempest Williams, Refuge: An Unnatural History of Family and Place, New York: Vintage Books,2018,p.288.

      “妊娠紋”(stretch marks)、“肌肉”(muscle) 本是形容人類身體的詞匯,現(xiàn)在用于形容“大地母親”,②此處的“大地母親”與前文的“自然母親”在內(nèi)涵上是一致的,此處用“大地母親”是為了與引文中威廉斯對沙漠或大地的敘述保持一致。以此凸顯核試驗對沙漠地表形態(tài)的破壞,目的是以身體隱喻和疾病隱喻的方式,將人類母親身體上遭受的痛苦與大地母親“身體上”遭受核彈重創(chuàng)的痛苦、人類母親罹患的癌癥與大地母親罹患的“癌癥”(核污染)并列,提升人類母親對受難的大地母親“感同身受”的能力。人類母親與大地母親在身體創(chuàng)傷上的相似性,使二者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人類母親嘗試起草新的契約,調和人類與大地母親之間的關系。“契約”同樣具有象征性:既象征著大地母親具有獨立的主體性,人類母親與大地母親需要締結象征平等與和諧的契約;也象征著人類母親與大地母親在精神層面的契合,這種契合不僅基于二者同為養(yǎng)育者的志同道合,而且基于二者同為受難者的惺惺相惜。

      其次,人類母親和大地母親在受難以后,已無法再隱忍退讓,于是二者作為受難者又同時轉變?yōu)榉纯拐?。威廉斯仍采用記夢的方式記述受難者的反抗。在夢里,世界各地的婦女來到沙漠中的核試驗禁區(qū),她們此行的目的是為子孫后代和大地索回沙漠:

      在黑暗的掩護之下,10 位婦女小心翼翼地從鐵絲網(wǎng)下溜過,進入那片被污染的土地。她們是擅自進入的。在月光下,她們根據(jù)郊狼、沙狐、羚羊、地松鼠及鵪鶉提供的線索,朝水銀城走去。她們悄無聲息、謹慎小心地穿越迷宮似的約書亞樹叢。當天空出現(xiàn)一絲曙光時,她們便停下來喝茶、分享有限的食物。她們閉上雙眼,是時候發(fā)自內(nèi)心地去抗議了,因為一個人若否認自己與大地的血緣關系,就是對自己內(nèi)心的背叛。③Terry Tempest Williams, Refuge: An Unnatural History of Family and Place, New York: Vintage Books,2018,p.288.

      夢中的10 位婦女既是人類母親的代表也是大地母親的代表,她們能與郊狼、沙狐、羚羊、地松鼠、鵪鶉等自然動物為伴,讀懂它們留下的線索——此刻人類母親、大地母親、大地上的萬物生靈已結為同盟。這一同盟達成的深層原因是婦女們發(fā)現(xiàn)自己與大地血脈相連的關系,此種關系是她們心靈的根基,是不可背叛的。所以,即便她們被士兵逮捕,仍舊大聲歌唱并宣告:反抗不會停止,思考不會停止,悲傷的淚水不會停止,追尋希望的腳步也不會停止!

      與上述夢境相對應的現(xiàn)實是,威廉斯與9 位猶他州人也因進入軍事禁地被捕,但她對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著墨頗少,對夢境中婦女們的故事卻詳加描述?;蛟S她是有意淡化現(xiàn)實,以便用虛實相生、如夢似幻的方式間接呈現(xiàn)人類在生態(tài)拯救之路上不斷努力卻又略顯迷惘的狀態(tài):人類到目前為止尚未在現(xiàn)實世界中尋得拯救生身母親和自然母親的可靠之法,大多數(shù)人也尚未發(fā)現(xiàn)自己內(nèi)心深處與自然之間的聯(lián)系,缺乏正視自己內(nèi)心的自覺與勇氣,更不具備釜底抽薪、解決現(xiàn)實危機的決心。夢中那些敢于正視自己內(nèi)心的婦女與對生態(tài)危機尚無深層心理關懷的當代人形成鮮明對照。在夢境與現(xiàn)實的交錯敘事中,威廉斯揭示了自己(對生身母親和自然母親)深層的母親情結,也暗示人類應該更多地關注人與自然之間潛在的心理關系。威廉斯筆下的自然母親成了無辜的受難者和有著強烈責任感的反抗者。

      威廉斯將自然母親視為養(yǎng)育者、受難者,甚至反抗者,唯獨沒有將其視為“暴力的施虐者”。她對自然母親的態(tài)度體現(xiàn)了其獨特的歸因方式:普通大眾在面對與自然有關的困境或災難時,會把一切都歸罪于自然,將自然視為一個“暴力的施虐者”和令人恐懼的、妖魔化的存在;而與前者完全相反的是,她在深層根源的追問中發(fā)現(xiàn)真正的“施暴者”其實是人類自己,母親罹患的癌癥、自己整個家族女性遭受的苦難,甚至整個美國西部女性與孩童遭受的苦難,都源于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和不加節(jié)制的欲望。在很多災難,尤其是自然災難面前,自然看似是直接的施暴者,但從本源上來看,她其實也是受害者之一。如此,在威廉斯的文字之中,自然作為“暴力的施虐者”的形象被隱去。

      以上是從蓋亞情結出發(fā),對威廉斯的《心靈的慰藉》一書進行的再闡釋,由此發(fā)掘該文本中的深層生態(tài)心理內(nèi)涵。同時,在對該文本再闡釋的過程中,也驗證了蓋亞情結的生態(tài)批評效應。

      四、結語

      上述探討一方面是從理論層面出發(fā),對蓋亞情結的理論源起和多重內(nèi)涵展開探討,將傳統(tǒng)精神分析理論中的戀母情結推至生態(tài)精神分析中的蓋亞情結,擴寬了“情結”一詞的使用場域,使之從社會文化場域走向生態(tài)場域。因而蓋亞情結理論的提出豐富了傳統(tǒng)的精神分析理論。另一方面是從理論運用層面出發(fā),將蓋亞情結作為生態(tài)批評實踐的理論工具,運用到具體的生態(tài)文學文本批評中,證實其對生態(tài)文學文本的闡釋能力。反過來,以生態(tài)文學文本為媒介,人類生態(tài)無意識中的蓋亞情結也能得到文學性的再現(xiàn),讓人類重新找到“回到自然母親懷抱”的心理路徑。當人類在心理層面或靈魂層面覺知自我與自然母親之間的情感時,才有可能在現(xiàn)實層面展開切實的生態(tài)行動,彌合人與自然的分裂。所以,蓋亞情結理論的提出也為生態(tài)批評找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猜你喜歡
      蓋亞威廉斯情結
      祝你生日快樂
      青春(2022年12期)2023-01-21 02:03:02
      蓋亞太空望遠鏡——太空探索故事(7)
      軍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14
      漸漸淡出那兒時的情結
      告別“GDP情結”
      當代陜西(2019年6期)2019-11-17 04:27:38
      雷蒙·威廉斯“文化革命”觀發(fā)微
      難舍難分的情結
      漸漸淡出那兒時的情結
      白墨黑鴿(十六)
      白墨黑鴿(八)
      媽媽的紅沙發(fā)
      碌曲县| 阿图什市| 昔阳县| 三河市| 临桂县| 宜兰市| 石狮市| 淄博市| 从化市| 会宁县| 苏尼特右旗| 台北市| 恭城| 防城港市| 历史| 景德镇市| 芦山县| 大竹县| 闽侯县| 临安市| 彩票| 泉州市| 华坪县| 舒兰市| 宁蒗| 北流市| 洱源县| 吉首市| 河东区| 江油市| 称多县| 信宜市| 泗水县| 荣成市| 四川省| 黄大仙区| 内乡县| 龙海市| 西乌珠穆沁旗| 青州市| 翁牛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