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有泉
(寧德市城市管理局工程技術中心,福建寧德 352100)
城市林蔭道的改造提升不僅能夠有效地提升城市風貌、提高城市軟實力,也能夠改善城市居民的出行環(huán)境.2017年,寧德市人民政府提出寧德市林蔭道建設五年計劃,計劃在五年內對市區(qū)內閩東路、福寧路、天湖路等主要城市道路進行林蔭道綠化提升.閩東路作為該計劃中第一條實施林蔭道綠化提升的道路,可以為后續(xù)道路的改造提升提供豐富的建設經驗和樣板作用.有鑒于此,本文對閩東路林蔭道綠化提升設計進行及其成效進行評估,旨在探索符合寧德市中心城區(qū)林蔭道設計的方法,為其他道路林蔭道提升改造提供參考.
城市林蔭道是指在城市中心區(qū)域或城市化程度較高區(qū)域中,道路兩側(隔離帶)各種植1排以上行道樹形成林蔭覆蓋空間,具備交通、景觀游憩、生態(tài)等綜合功能的城市次級道路或復合型林蔭大道.根據道路板帶結構不同,城市林蔭道的結構應為不多于四板式;依據林蔭覆蓋度要求,雙向4~6 車道必須種植1~3條喬木型隔離帶,雙向6車道以上的城市道路建設為城市林蔭道難度較高[1].王獻等[2]以鄭州市40條不同類型道路綠化為例,按冠幅將常用的56種行道樹分為6類,并提出“適路適樹”和“多板多帶”等措施,構建了鄭州市道路綠化配置模式.郝培堯等[3]基于“山水城市”理論,依托中國古典園林的理法,從宏觀尺度對城市植被地域性特征的表達和實現進行了探討.Mori等[4]研究表明,與草坪相比,種植灌木能更好的減少道路空氣污染.Ozdemir[5]研究發(fā)現,道路綠化能夠減少顆粒污染物,證明了道路綠化的重要性.Elsadek 等[6]對4種不同類型的城市道路步行體驗的調查發(fā)現,與周邊被建筑包圍的道路相比,種植有櫻花、梧桐、水杉等行道樹的道路能減少體驗者在道路步行時的緊張、疲倦、焦慮等負面情緒,城市道路行道樹能夠作為城市居民減輕壓力、促進健康的資源.
寧德市地處福建省東北部的鷲峰山南麓、三都澳之濱,東與霞浦縣隔海相望,東北與福安市相連,北接周寧縣,西倚屏南縣、古田縣,南鄰福州市羅源縣.閩東路是寧德城區(qū)東西向交通的主干路,也是城區(qū)通往寧德市動車站的主要通道,道路沿線主要分布著機關公務單位、醫(yī)院、學校等,交通流量大,行人通行密集,無論從城市面貌和品質的改善提升,還是居民出行環(huán)境方面均對道路林蔭有迫切的需求.寧德市閩東路林蔭道綠化提升工程(圖1)西起寧川路,東至金馬路,全長約5 km,道路寬度60 m.道路斷面形式為四板五帶,即8 m 寬的中分綠帶,兩側各有12 m 寬的機動車道、3.5 m 寬的機非分隔綠帶、4.5 m 寬的非機動車道及6 m寬的人行道,人行道上種植行道樹,行道樹池規(guī)格為1.2 m×1.2 m.
圖1 閩東路林蔭道綠化提升實施范圍示意圖
2.2.1 行道樹 行道樹為天竺桂,株距多為6 m,行道樹與道路兩側的建筑間距較小,一般只有6~10 m,行道樹樹池規(guī)格1.2 m×1.2 m.寧川路至福寧路段行道樹由于種植立地條件等因素制約,種植了近20 年的行道樹平均高度小于4 m,平均冠幅小于3 m,分枝點低、長勢較差且多有病害,難以營造出林蔭大道的景觀效果.
2.2.2 行道樹綠帶 閩東路寧川路至福寧路段,該路段市政人行道已形成,僅設置行道樹樹池;福寧路至金馬路段,該路段市政人行道大多未形成,現場種植行道樹天竺桂,株距多為6 m,搭配灌木夾竹桃、紅葉石楠、四季桂、木芙蓉,地被種植金邊假連翹、鵝掌柴等臨時綠化,形成行道樹綠帶.由于人行道路面尚未硬化,種植立地條件較好,福寧路至金馬路段行道樹綠帶植物長勢較寧川路至福寧路段的好.但無市政人行道的路段,存在綠化養(yǎng)護管理粗放,修剪維護較少等問題,植物景觀顯得雜亂.
2.2.3 機非隔離綠帶 機非隔離綠帶喬木由于建設時期經過多次道路綠化提升改造,喬木品種多樣化,寧川路至塔山路段以盆架樹為主;塔山路至金川路段以盆架樹、香樟、華盛頓棕櫚為主;金川路至金馬路段以香樟、皇后葵為主.相同品種喬木株距大多為8 m,下部種植色葉球類植物,地被以雙色模紋色帶為主.機非隔離綠帶靠非機動車道側路沿石處設置有1.2 m 高的墨綠色隔離欄,部分路段隔離帶僅中間設置有1.5 m高的隱形護欄.由于喬木層華盛頓棕櫚、皇后葵高度參差不齊,單列樹冠偏小,林蔭效果差,不利于整體林蔭大道的打造,且根系較淺,受臺風影響易倒伏.此外,地被生長較稀疏,雖然經過多次綠化提升,但其間不乏長勢差和零星分布的植株,植物景觀瑣碎.
2.2.4 中分綠帶 中分綠帶寬度為8 m,植物配置模式為整型模紋灌木為主,其間點綴喬木群落.中分綠帶內矩形模紋灌木與帶狀模紋灌木交替出現,高大喬木群落點綴于模紋圖案之間,提升了綠帶景觀高度也豐富了垂直空間層次.中分綠帶端頭等節(jié)點種植蘇鐵及時花點綴,豐富了植物景觀效果,綠帶四周種植色帶收邊,使得整體綠化景觀更加清晰明確,部分中分綠帶中間設置有1.5 m高度的隱形護欄.由于中層紅葉石楠、四季桂等植物種植過密,且長勢較差,規(guī)格參差不齊,部分植株存在偏冠、缺冠,使得整體植物景觀效果下降;同時,下層地被生長較稀疏,存在植株長勢不均、零星分布等問題.
一是以人為本原則.根據閩東路的特點,從交通安全與通行舒適性方面進行考慮.在不影響行車視距的前提下,道路植物配置盡量豐富.機非隔離綠帶與人行道行道樹種植,著重關注非機動車道與人行道林蔭效果,體現人性關懷.二是生態(tài)優(yōu)先原則.選用鄉(xiāng)土樹種,并依據植物的生長習性與立地條件,因地制宜,適地適樹.以常綠喬木為主,搭配觀花色葉植物,形成上、中、下層及立體綠化等多層次的植物生態(tài)景觀.三是景觀個性原則.嘗試新的行道樹種植模式,適當引用新品種,營造閩東路道路綠化植物景觀的個性特點,提高道路的辨識度.四是可持續(xù)性及經濟原則.提升的同時對需調整出的苗木進行最大程度的再利用,真正促進寧德市城市道路綠化的長期發(fā)展.
“閩東門戶,林蔭馨城”.閩東門戶,一語雙關,指的是寧德是閩東的門戶,同時閩東路是寧德市動車站進入市區(qū)的主干道,是東西向的重要交通線路和景觀通廊,也是寧德新城市風貌的門戶.
城市道路是整個城市的“動脈”和“生命線”,道路綠地系統(tǒng)即是城市綠地系統(tǒng)的框架和網絡,閩東路林蔭道綠化提升建設應與寧德市城市發(fā)展目標相符合.在通過對現有的道路綠化條件進行梳理和摸底的基礎上,本次道路綠化設計要突出交通、景觀、生態(tài)的功能,營造出一條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風景優(yōu)美的城市景觀林蔭大道.
本次閩東路林蔭道綠化提升總體設計方案概括為“四個標準段,六大提升手段”.四個標準段分別是寧川路至塔山路段、塔山路至金川路段、金川路至惠風路段、惠風路至金馬路段.六大提升手段分別為:一是造林蔭,為凸顯城市精神和路段的植物特色,營造林蔭大道,推進森林城市建設,打造宜居環(huán)境;二是塑林冠,補植全冠喬木,撐開道路綠化的上層綠廊,增加氣勢和沖擊力,快速提升綠化效果;三是去劣樹,針對上層喬木,保留原有質量較好和有發(fā)展?jié)撡|的苗木,果斷去除生長不良的樹木;四是綠中層,中層喬灌木的層次和品質直接關系人的視線涉及面,針對現狀采取針對性策略,去劣留好,加強整形;五是理地被,底層地被是綠化縱向立面的“鞋靴”,根據現狀進行補缺補漏,整合同類苗木,適當增大種植密度、增加修剪頻次;六是重養(yǎng)管,更換不適應當地生長的苗木品種,注重臺風季節(jié)的植物保護,并加強對保留植物的追肥和整形修剪.
依據總體設計方案,結合項目現場實際情況,提出了“三帶三試點,地被新品種紅榕樹綠蔭”的總體設計思路.三帶即提升道路行道樹綠帶、機非隔離綠帶、中分綠帶的植物景觀效果;三試點即對市住建局、高級中學、海濱一號前人行道作為雙排行道樹改造試點;行道樹綠帶地被植物種類適當選用新品種,形成以紅榕為主要人行道林蔭樹種的城市林蔭大道.
4.1.1 提升行道樹綠帶植物景觀 原行道樹天竺桂規(guī)格參差不齊、樹型矮小,是影響道路綠地景觀的主要原因,也是本次林蔭效果需要提升的重點.原道路綠化施工不規(guī)范,行道樹樹池深度較淺,僅在人行道水穩(wěn)層上回填少量種植土形成規(guī)格為1.2 m×1.2 m 的樹池,且種植土內含較多建筑垃圾,導致行道樹種植立地條件差,嚴重限制了樹木生長.同時多數天竺桂長勢差,樹皮開裂且病害嚴重,若要重新恢復并形成較大樹蔭需要較長時間,再次利用價值較低.因此,本次提升工程選用紅榕作為全線主要的人行道行道樹品種替換原有的天竺桂,并將原行道樹天竺桂移至沈海高速防護綠地內按生態(tài)片林標準進行種植.紅榕為??崎艑俚某>G喬木,樹皮為灰褐色,常具懸垂氣根,氣生根細弱懸垂及地面,一入土便生根,長成后形似支柱;樹冠呈廣卵形或傘狀,較為龐大,枝葉稠密,濃蔭覆地,十分壯觀.紅榕不僅具有遮蔭、防風、防火、耐潮和耐空氣污染等特點;而且萌芽力極強、生長速度快、易繁殖、耐修剪.此外,紅榕還是寧德市城市綠化使用較廣的喬木樹種,也是寧德市市樹候選樹種之一.
根據現場實際條件,拆除地面硬化時將相臨的4株行道樹的樹池相連形成20 m長的帶狀種植池,并擴寬至2 m,確保池內種植面寬在1.5 m 以上.每段帶狀種植池間留出4 m 的寬通道.種植池池壁高出地面40 cm,將種植范圍內道路水穩(wěn)層進行鑿除,挖至道路基礎土層,種植喬木區(qū)域確保種植穴深度大于1.5 m,棄用現場挖出的垃圾土,回填種植土并施基肥.對于現場無法連成種植池的,對原樹池進行擴大,擴大至長1.5 m、寬1.5 m;鑿除人行道水泥穩(wěn)定層,挖至基礎土層,種植穴深度1.5 m 以上,行道樹種植后表面鋪碎石并蓋網格樹篦子.同時選用分枝多、枝條緊密、在半日照或半陰環(huán)境下均能生長的地被植物,如火焰南天竹、金絲桃、小丑火棘、黃金菊等,在不同路段交替使用.
4.1.2 提升機非隔離綠帶植物景觀 機非隔離綠帶上種植喬木,可以與行道樹一起為非機動車道提供林蔭,增加道路綠化覆蓋率.閩東路機非隔離綠帶寬度3.5 m,喬木品種至西向東主要有盆架樹、華盛頓棕櫚、香樟、皇后葵.道路西段的華盛頓棕櫚原設計作為盆架樹之間灌木使用,部分華盛頓棕櫚已長到4 m左右,擠占盆架樹生長空間,但棕櫚科植物冠幅有限,難以提供較大樹蔭.東段的皇后葵也存在同樣問題,且皇后葵抗風能力較弱,受臺風影響易倒伏.故本次提升將對這兩種樹種進行調整:一是保留盆架樹及香樟,將華盛頓棕櫚與皇后葵進行移植,調整后喬木株距為8 m,生長空間充裕,并將移出苗木種植至人民廣場綠地內,按生態(tài)片林標準進行種植;二是整理地被植物,根據現狀情況對地被進行補缺補漏,調整整合同類苗木,補齊密度并加強修剪,同時沿機動車道側用麥冬與韭蓮混種進行收邊;三是在道路護欄旁種植安吉拉月季、炮仗花進行立體綠化.
4.1.3 提升中分綠帶植物景觀 中分綠帶經多次提升改造,已經形成整型模紋灌木為主,其間點綴喬木群落的道路植物景觀特色,且喬木高大、冠大蔭濃,灌木、地被色彩豐富.本次提升設計僅對部分種植過密、長勢較差、偏冠或缺冠的植株進行調整,補齊地被,同時在道路護欄旁種植安吉拉月季、炮仗花進行立體綠化.
4.1.4 嘗試人行道雙排行道樹改造 項目范圍內市住建局、高級中學、海濱一號前人行道寬度較大于8 m,長度大于90 m,單排行道樹樹蔭難以覆蓋人行道范圍.本次提升改造選擇此3處作為雙排行道樹改造試點,在距新建帶狀種植池6 m處,增設一排行道樹,采用規(guī)格為1.5 m×1.5 m的點狀樹池的形式,樹池內種植紅榕,株距6 m,以補充人行道林蔭效果.
綠化提升新增1種喬木,調整了3個品種,增加的品種集中在地被.主要喬木品種有紅榕、盆架樹、香樟、綠黃葛樹、秋楓、大花紫薇、華盛頓棕櫚、黃花槐、垂葉榕、黃金串錢柳、山烏桕.主要灌木品種有雙莢決明、蘇鐵、紅葉石楠、朱槿、龍柏、黃金榕、四季桂、木芙蓉、三角梅.主要地被品種有紅花檵木、金邊假連翹、龍船花、無刺枸骨、灰莉、美人蕉、金葉假連翹、紅葉石楠、錦繡杜鵑、金邊假連翹、鵝掌柴、南天竹、黃金構骨、火焰南天竹、黃金菊、小丑火棘、金絲桃、馬尼拉草、麥冬、韭蓮.主要立體綠化品種有安吉拉月季與炮仗花.主要時花品種有矮牽牛、三色堇、一串紅、百日草、彩葉草、長春花、雞冠花、孔雀草、夏堇.
由圖2、圖3 可見,閩東路林蔭道綠化提升工程項目建成后,經過近3 年養(yǎng)護管理,目前已達到預期設計效果.首先是人行道及非機動車道林蔭效果已基本形成:項目種植的紅榕已經基本恢復移植前的生長狀態(tài),能夠提供較好的蔭庇效果,道路紅線范圍內的人行道及非機動車道實現林蔭覆蓋;在高級中學等地段采用雙排行道樹模式的,林蔭效果更佳.其次是實現道路花化彩化效果:人行道帶狀種植花化彩化植物色彩豐富、黃金菊、金絲桃等品種花期花量巨大,效果很好;火焰南天竹秋冬季節(jié)表現突出,葉色火紅爛漫,其他季節(jié),植株葉色綠色、黃色、紅色同時存在,另有一番景象.最后是疏密結合,張弛有度:本次項目對人行道綠帶進行了補充,提升行道樹規(guī)格、設置帶狀種植池提升總體綠量;中分綠帶則以調整,間綠為主,減植過密植被,疏通了交通視線,提升了行車體驗.
圖2 建設初期效果(2018年8月)
圖3 建成后效果(2021年1月)
通過對寧德市閩東路林蔭道綠化提升的設計探析及實際成效評價,對今后林蔭道建設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是加強道路綠化相關規(guī)劃編制[7],特別是行道樹樹種規(guī)劃,適地適樹做好行道樹樹種篩選及儲備,充分挖掘當地優(yōu)秀行道樹樹種,以規(guī)劃為依據,指導項目建設設計.二是規(guī)范施工,嚴把種植質量關.道路建設時的渣土不僅缺乏營養(yǎng)[8],而且土壤內殘留的建筑垃圾還會危害植物,影響生長.施工時應對種植區(qū)的渣土進行客土替換,同時留足植物生長空間.三是加強后期養(yǎng)護管理,實現精細化管理,園林綠化建設切不能重建設,輕養(yǎng)護.園林作為一項“有生命”的市政設施,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需要不斷進行養(yǎng)護管理的,只有根據園林植物特點,因材施管,精細管理才能充分發(fā)揮園林植物特點,展現出美好的景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