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喆,袁和靜
(1,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2401)
現代化作為一種世界現象與時代潮流,大致起步于18世紀,擴散于19世紀,流行于20世紀和21世紀[1]。中國式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的重要構成,是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相結合的產物,具有新的科學內涵和時代意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邁入新的歷史階段,黨的十九大報告發(fā)出了“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2]50的號召,并闡明了協(xié)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取得了一系列的歷史性成就。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重申了這一成功經驗,我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拓展了發(fā)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fā)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3]。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在實踐的過程中需要強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而法治化是成功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路徑。習近平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關系我們黨執(zhí)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zhàn)略問題,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4]。可見,建設法治中國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更加緊迫。在法治中國建設的進程中,依憲治國是實現法治中國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法治的核心。本文通過對憲法至上原則及依憲治國內涵與內在邏輯的闡釋,來探討中國特色的依憲治理模式與法治中國建構的策略。
在自由主義、福利國家和社會主義三類不同的憲法范式下,中國憲法在理論與實踐中走出了一條實現國家建設、社會整合和個體發(fā)展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之路,旨在實現國家、社會與個體的同質化。馬克思指出:“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礎的。那是法學家們的幻想。相反地,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5]291-292立足中國社會背景,特別是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黨中央以全社會為基礎,不斷提升憲法權威,強化憲法功能,完善憲法機制,探索走“依憲治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法之路,堅持依憲治國也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內容。而依憲治國的核心是堅持“憲法至上”,“憲法至上”是法治的最高體現。討論“憲法至上”首先要清晰理論向度和實踐指向,明確“憲法至上”從觀念普及到實踐外化的發(fā)展歷程。對此,本文從作為觀念的憲法再到作為實踐的憲法兩個方面闡釋憲法及憲法至上的含義及價值。
憲法(“constitution”或“constitutional law”)源于拉丁文“constitutio”,亞里士多德在《各國憲法》中最早使用憲法。中國古代“憲”和“法”含義一致,但是晚清時期才成為專有名詞。鄭觀應(清朝末年)在其《盛世危言》中第一次主張制定憲法。憲法成為官方用語始于1909年9月頒布的《欽定憲法大綱》?!皯椃ā钡母拍钛芯恳恢笔菓椃▽W中的重要命題,并且存在較大爭議,特別是中西憲法的不同解讀和詮釋。學術界主要從憲法的根本法屬性、階級屬性、工具屬性、民主屬性等角度進行界定,其內容包含了憲法與權力、憲法與權利、憲法地位等基本問題。但是對于憲法的“根本法”地位具有基本共識。在我國古代就有“憲,為至令云”(《周禮·天官·小宰》)和“憲,至法也”(《爾雅·釋詁》)等理解,“至令”“至法”就是根本法、最高法及憲法至上的理念。如毛澤東所言:“世界上歷來的憲政,不論是英國法國美國或者蘇聯(lián),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實以后,頒布一個根本大法,去承認它,這就是憲法?!盵6]693在我國,“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階級力量對比的表現”[7]46?!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經歷四個版本(1954、1975、1978、1982)和82憲法的五次修訂(1988、1993、1999、2004、2018),日趨完善。憲法的“根本法”地位確立了“憲法至上”理念的形成與實施。20世紀90年代,中國憲法學者就已經強調了“憲法至上”的重要意義。周葉中認為,法作為靜態(tài)憲法規(guī)范與動態(tài)政治實踐的統(tǒng)一,在法治狀態(tài)中的最高表現就是憲法至上,憲法至上應該成為中國法治之路的靈魂[8];吳家麟指出,憲法至上是建設法治中國之關鍵[9];韓大元也認為應當維護憲法的至上性,其他任何權威都不能超越或代替憲法的權威[10]。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對法治中國建設提出新要求,而憲法至上的觀念不僅不會變,還將更加牢固確立和施行。堅持憲法至上,維護憲法權威,推動憲法實施,這是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性安排[11]。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習近平部署推進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七項重點任務中的第二項即是“全面貫徹實施憲法”[12]43。
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國家的總章程,在國家的政治發(fā)展過程中處于根本的地位,它是不可或缺的,也是至高無上的。實現法治,實行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首先必須全面貫徹實施憲法。只有憲法才能有效地限制權力?!皩嵭蟹ㄖ蔚囊x就是要堅持法律至上,憲法至尊,民權至重,民主為本,以法制(約)權(力),并且既以(人民)權利制約(國家)權力,又使(國家)權力相互制衡,從而有效地控制國家權力的合法行使以保障公民權利和人民利益?!盵13]73但是憲法和法律的目的不單單只是限權,“法律按其真正的含義而言與其說限制還不如說是指導一個自由而有智慧的人去追求他的正當利益……法律的目的不是廢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護或擴大自由”[14]35-36。憲法作為現代國家體現政治制度、反映民主權利根本性的規(guī)范依據,在不同國家法域展現出具有不同特點的民主價值和理性機理[15]。
“憲法至上”源于英國的高級法觀念,在傳播至美洲殖民地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并被寫入美國憲法從而確立了憲法的高級法地位。經過200多年的發(fā)展,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制定了成文憲法,并紛紛在憲法上明文規(guī)定憲法至上的高級法地位,強調憲法是國家的最高法,一切法律法規(guī)不得與憲法相抵觸,抵觸無效[16]。 “憲法至上”的觀念一直是孫中山先生政治設計中的一個核心。在他看來,“政治必須以法律為依歸,這是近代政治的一條鐵律,毫無疑問也是中國政治發(fā)展的根本價值選擇”[17]103。所以立憲、護憲和實行憲政便成為孫先生終生的政治追求,為了一部憲法,他可以放棄總統(tǒng)之職,這在中國憲政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中國的政治文明發(fā)展中,“憲法至上”是一種觀念。首先,憲法至上是相較于人治而講的,它來自對人治的反思。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管是王朝中的君主還是家族中的長輩,家長制的作風十分盛行,人治色彩濃厚。因此,建構中國的政治文明,首先需要我們在觀念上樹立憲法至上的意識,打破權力專斷和人治思維,運用法治來治理國家。在人們的觀念中確立憲法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最高權威地位,不論是國家、政府還是個人都應該在憲法和法律的框架內活動,受憲法和法律的約束,而絕不能凌駕于憲法和法律之上。其次,憲法至上作為一種觀念,它來自對政治權力的警惕。羅伯特·達爾在《論民主》中曾經說過:“如果我們把統(tǒng)治權力托付給統(tǒng)治精英,無論他們一開始多么睿智、值得信賴,過幾年或者幾十年之后,他們就會濫用權力?!盵18]81法治相較于人治具有更高的理性因素。推崇憲法至上的地位,目的就在于防止政治權力的過度使用,有效地制約權力,保障人們的基本權利。最后,憲法至上的觀念來自對最高權力犯錯可能性的理性思考。孟德斯鳩認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休止”[19]154。任何人都會有權力欲望,任何有權力的人也最容易受權力的誘惑來濫用權力,最高權力由于沒有其他權力的制約,更難免不會濫用權力。并且,一個人犯錯可能不會造成太大的損失。但是,一個國家的最高權力如果犯錯,將可能會給很多人甚至整個國家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作為對權力的約束規(guī)則,是避免最高權力犯錯的有效措施。樹立憲法至上的觀念即來源于對憲法這種功能的理性思考。
憲法至上不僅僅是一種觀念,也是一種實踐。只是在觀念上強調憲法至上是不夠的,更重要的還需要使憲法至上的觀念走向實踐。首先,憲法至上作為一種實踐,指的是一種以憲法原則為最高統(tǒng)治原則的對待憲法的實踐。在國家的治理過程中,有許許多多的統(tǒng)治原則,比如憲法原則、制度原則、經濟原則、社會道德原則等。但是只有將憲法原則作為國家治理的最高統(tǒng)治原則來看待,我們才說這個國家是真正的法治國家,它存在憲法至上的實踐。尤其在法治國家,國家和社會對待憲法的態(tài)度,是把憲法原則作為最高的權威來看待的,它高于其他的統(tǒng)治原則,其他的統(tǒng)治原則與憲法原則相抵觸的一律無效。其次,憲法至上作為一種實踐,它也是一種憲法具體為社會各類法律的實踐。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法對整個社會都具有普遍的權威性和約束力,它是整個國家法的大綱,是衡量其他普通法律的標準,是法律之法,是國家法的總章程。在社會各類法律的實踐過程中,憲法都能夠產生更加權威的效力。憲法在法律體系的至上性,一方面表現為一切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地方性法規(guī)都不得與憲法相抵觸。另一方面,在當一個問題其他法律解決不了,或其他法律發(fā)揮不出應有的效力時,憲法就可以具體化為這方面的法律,發(fā)揮其他法律產生不了的作用。憲法至上既是觀念,也是實踐,是觀念和實踐的統(tǒng)一。正如習近平所強調的,“憲法的生命在于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于實施。我們要堅持不懈抓好憲法實施工作,把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20]。
依憲治國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基于憲法的“至上”地位與“根本法”屬性,法律至上性的核心就是憲法至上,即一般法律的制定皆以憲法為依據。由此,依法治國必定要求依憲治國,如果治國理政不以憲法為依據進行,那就相當于與最廣大人民的意愿相背離,與最高的國家意識相違背。這也將使法治陷于悖論,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建設法治國家也就無從談起。中國依憲治國也有其自身的實踐前提和獨特優(yōu)勢,對此,要樹立憲法權威,運用憲法治國,推進法治實踐。
“治國理政的思維作為價值觀的一種形態(tài),其不僅深受經濟形態(tài)、社會結構的影響;而且政法思想、主流意識形態(tài)都會對其產生重大影響。”[21]各國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不斷探索本土化方式,突破發(fā)展瓶頸與轉型困境,探索治理道路,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將治國理政作為政治核心任務。發(fā)展中國家因為歷史和其他原因,不僅在經濟上遠遠落后于發(fā)達國家,而且在法治國家的建設上也與發(fā)達國家存在很大的差距,還要面臨巨大的發(fā)展任務,其公共事務增多,政治問題、社會問題、全球問題全面呈現。而發(fā)展中國家在國家治理過程中,它對于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治理,主要不是根據憲法和法律,而是強調政府的行政手段即利用政府力量去解決問題。大多數的發(fā)展中國家中都存在著大行政、小立法和小司法的局面。這就使得政府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巨大,問題的解決也都傾向于政府的行政手段,而不再依據于憲法和法律。這難免不會造成政治權力的濫用和最高權力犯錯的可能。同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依靠人治、依靠政策、依靠道德、依靠群眾運動”[22]。而當前“四個全面”構成中國治國理政的總體方略和基本遵循,特別是中國在人類法治文明史上首次提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的科學論斷,為全球治國理政提供中國方略,在法治道路上探索出應對國內外各類復雜挑戰(zhàn)的法律機制。
縱觀古今中外,任何國家的治理都需要一個“總章程”和“基本依據”。中國的治國理政需要依據憲法和法律實行依法治國和依憲治國,全面踐行“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的基本訴求,而不應更多的借助于行政力量和行政手段。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而依憲治國是推進依法治國的核心。對此,有學者強調了依憲治國在法治中的重要性,認為“法治的核心是憲治,依法治國首要的是依憲治國。憲法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和國家權力的委托書和監(jiān)控者”[13]94。依憲治國就是指治理公共權力、治理社會事務、治理國際事務,必須依據憲法,保證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權利。依憲治國的國家中,所有一切,都應在原則之下,都應在憲法之下,進行具體的制度與政策設計,化解政治、行政與社會問題,尋求善治的實現。作為習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義之一的依憲治國,是習近平同志長期在地方和中央從政實踐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逐步形成并得以確認的創(chuàng)造性論述,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發(fā)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和價值觀念,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發(fā)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和價值觀念。[15]
正是因為有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和領導,才真正賦予了依憲治國以獨特的優(yōu)勢。堅持依憲治國既可以發(fā)揮中國共產黨領導優(yōu)勢,又可以更好規(guī)范中國共產黨的系統(tǒng)與科學領導。第一,堅持依憲治國能首先保障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方略、理念、方針和政策實施的穩(wěn)定性、權威性和有效性。正是有了憲法和法律的保障,在國家和社會生活過程中才有了可憑借的依據。如果不實行依憲治國,中國的民主和法治將被破壞,黨的路線方針容易“走形”,黨的政策法規(guī)實施也會“走樣”。第二,堅持依憲治國,確立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地位,可以更好地規(guī)范社會行為、整合社會力量、凝聚社會共識,保障社會有序穩(wěn)定發(fā)展。“法治的意思就是指政府在一切行動中都受到事前規(guī)定并宣布的規(guī)則的約束——這種規(guī)則使得一個人有可能十分肯定地預見到當局在某一情況中會怎樣使用它的強制權力,和根據對此的了解計劃它自己的個人事務?!盵23]73憲法和法律就是這種事前規(guī)定的約束規(guī)則。第三,堅持依憲治國,可以更好地規(guī)范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行為,避免“人治”思維的過多干預,更好地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地位。依憲治國根本原則的確立是對人治方式的反思與超越,是對主要依靠精英的個人智慧和個人意愿進行決策,造成個人專斷的反動,是對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集大成者?!耙粋€被授予權力的人,總是面臨著濫用權力的誘惑,面臨著逾越正義與道德界線的誘惑?!盵24]347而法治則可以有效地避免這一狀況。一般認為,“依憲治國、實行憲政的主體有兩個:一個是規(guī)范國家權力;一個是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25]62。依憲治國既可以規(guī)范國家權力,使權力在憲法和法律的籠子內活動,又可以做到以人為本,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真正實現其手段和目的的統(tǒng)一。第四,堅持依憲治國,可以為法治中國目標的實現提供堅實的基礎,推進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目標的綜合實現。依憲治國作為法治中國實現的前提,在中國政治文明的發(fā)展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依憲治國,不僅強化了人們的法治意識,而且中國的法治化程度也會越來越高。其作為依法治國的總綱與根本依據,賦予依法治國以靈魂,使中國法治更具合理性,更加科學,也更加民主。
“依憲治國”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國理政的基本理念和行動綱領,是中國共產黨在推進和踐行“依法治國”方略的過程中探索形成的。然而法不徒以自行,依憲治國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體現出中國特色的法治實踐邏輯與行為特征。依憲治國的實踐主要是通過憲法實施和法律執(zhí)行來進行。具體而言,依憲治國的具體實踐包括法治的各種行動,指對這種限制權力,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治國方略的落實。法治實踐不僅包括公權法治、社會法治和司法法治,還包括民意法治和司法法治。
在法治國家中,憲法和法律居于崇高的地位。拉德布魯赫如是說,“國家是由領土、人民和法律三部分構成的統(tǒng)一體”[13]1,“法”作為國之要素至關重要。尤其是憲法,是國家和社會中所有規(guī)范的根本依據,是國家和社會秩序中最具有可行性和權威的部分。但是,僅僅強調憲法和法律的重要性是不夠的,更重要的還需要保證憲法和法律的實施執(zhí)行。保證憲法和法律的實施執(zhí)行,就是要把憲法的以下規(guī)定真正落到實處,即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tǒng)一和尊嚴;一切法律和法規(guī)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級政黨和社會團體和企事業(yè)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13]142。
憲法作為“根本法”,其實施執(zhí)行對于國家的各個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和影響,特別是對于推動“依憲治國”的實踐目標意義重大。所謂憲法實施是將憲法文本落實到社會生活、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套觀念和制度,它不是簡單的技術與程序,而是一種公共理性的生活[26]。憲法的科學實施對于個人來說,能夠有效地保障個人的基本權利,更好地體現“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對于國家而言能夠限制政府權力,克服濫用權力的弊端,樹立起憲法的權威。正如習近平所言:“只要我們切實尊重和有效實施憲法,人民當家作主就有保證,黨和國家事業(yè)就能順利發(fā)展。反之,如果憲法受到漠視、削弱甚至破壞,人民權利和自由就無法保證,黨和國家事業(yè)就會遭受挫折?!盵12]9當前,中國的法治實踐還很不完善。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國家對于問題的解決,更多的還是借助于政府的行政力量去解決,而不是遵照法律。這難免不會出現托關系辦事、濫用權力的弊端。此外,憲法的科學實施能夠為整個的法律體系提供一個完善的系統(tǒng)和平臺,使得法律、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政府規(guī)章和司法解釋都按照法律的規(guī)定各司其職,以保證法律之間的秩序。最后,憲法的科學實施在人們的思想方面也有重要的影響。通過憲法的實施能夠有效地樹立起憲法的權威,消除人治的觀念,為法治中國的實現提供良好的法制觀念基礎。
法治實踐即法律體系層面上的憲法實施和法律執(zhí)行。法律執(zhí)行簡稱執(zhí)法,執(zhí)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執(zhí)法”是指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來進行國家和公共事務管理,全面貫徹和實施法律的活動。而狹義上的法律執(zhí)行是指國家行政機關或特定的行政部門執(zhí)行法律的專門活動[27]。我們這里講的法律執(zhí)行主要指廣義上的法律執(zhí)行,主要包括刑事執(zhí)行、民事執(zhí)行和行政執(zhí)行等。憲法實施和法律執(zhí)行并不是孤立的,兩者是緊密聯(lián)系,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一方面,憲法的實施是根本,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法,如果沒有憲法的有效實施,就不會有法律的執(zhí)行。另一方面,法律的執(zhí)行對于憲法的實施具有重要作用。法律的執(zhí)行能夠有效地促進憲法的實施,但是必須要認清的是,相對于法律執(zhí)行,憲法實施是核心、基礎和前提。一個國家,最根本的是要保證憲法的實施。
習近平在江蘇調研時提出了“四個全面”的戰(zhàn)略布局,也涉及全面依法治國,這都為中國的法治實踐即憲法實施和法律執(zhí)行提供了理論支持。憲法實施和法律執(zhí)行離不開內部制度和外部監(jiān)督的雙重效力和保障。在內部,國家對于政府和社會事務的處理,對于國家權力的限制,需要建立相對完善的制度,以推動憲法和法律的貫徹實施。制度的作用是其他手段替代不了的。在新制度主義經濟學的代表人物諾斯看來,“制度是一個社會的游戲規(guī)則,更規(guī)范地說,它們是為決定人們的相互關系而人為設定的一些制約”[28]3。在外部,為了保證憲法實施和法律執(zhí)行,監(jiān)督是不可或缺的。我們所研究的對政治權力的監(jiān)督,主要是指“為保證政治權力在符合統(tǒng)治階級根本利益和根本要求的軌道上運轉,而對其進行察看、監(jiān)視、檢查、督促、糾正、調控、引導并使之制度化的活動”[13]193。只有從制度和監(jiān)督兩方面入手,才能更好地保證憲法實施和法律執(zhí)行,有效限制國家權力、維護人民基本權利,推進中國的法治實踐。
怎樣堅持和保障依憲治國也是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一項重要的理論和實踐課題。我們僅依靠憲法制度本身來推進依憲治國和憲法實施還遠遠不夠,還必須依靠相關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來進行緊密配套和支持。而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完善違憲與違法行為的審查和處理機制,更好維護憲法與法律的權威。
違憲是憲法學中的重要概念,是指違反憲法的非法行為。在任何一個法治國家中,違憲行為都是最高的違法行為?!斑`法”的范疇比較廣泛,可以包括刑事、民事和行政違法等。具體而言,“違法”指的是法律對特定主體進行否定性評價的狀態(tài),因為特定主體產生或實施了與現行法律法規(guī)相違背和沖突的行為,具有明確的損害事實。也可以理解為國家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公民個體,因違反現行法律法規(guī)要求,使得原本法律所保護或者倡導的社會關系和秩序被破壞,依法應承擔法律責任,接受法律懲罰的行為。筆者認為違憲行為與違法行為是不同的。從廣義上講,所有的違法行為都可以說是違背了憲法的規(guī)定。但僅從廣義的角度將違憲與違法做區(qū)分,則會使違憲的含義變得泛化。而在此基礎上確立的憲法監(jiān)督制度也將會使憲法監(jiān)督和法律監(jiān)督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從而造成憲法的監(jiān)督部門難以區(qū)分憲法監(jiān)督和法律監(jiān)督的困境,進而面臨真的違憲行為沒有得到合法處理的風險。對此,從狹義的角度具體分析違憲與違法之間的概念區(qū)別,明確判斷一個行為是違憲行為還是違法行為的標準顯得十分重要。有學者從三個方面對違憲的狹義內涵做了界定:一是以是否直接執(zhí)行憲法而定;二是以能否通過普通的違法處理程序加以解決而定;三是一些極端的違法行為應歸為違憲[29]。
在國家作為仲裁人活動中,當現行規(guī)則被破壞時,它通過代理人決定并懲罰那些破壞者,以恢復秩序[30]246。違憲審查就屬于這種類型的制度,當憲法被違背時,國家對于破壞者進行懲罰以重塑憲法的權威。對此,可以說違憲審查是維護憲法至上地位的一種法律制度,是指由特定的國家機關依據特定的程序和方式對憲法行為是否違反憲法進行審查并作出處理的制度[31]。這一違憲審查可以包括實體(內容)違憲,也可以包括程序(形式)違憲,也可能兩者都違憲。各立憲國家制定了與本國國情相適應的違憲審查制度。就我國而言,在現行的制度中更多地使用“憲法監(jiān)督”概念,而非“違憲審查”。所謂“憲法監(jiān)督”,是“對憲法實施進行監(jiān)督”或“監(jiān)督憲法的實施”的簡稱。憲法實施是指憲法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則和具體規(guī)定在現實生活中得到落實的過程。我國目前違憲審查與監(jiān)督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存在不足:一是缺乏專門的憲法監(jiān)督機關。二是監(jiān)督方式單一,且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三是違反憲法制裁措施的制裁性和懲罰力度不夠[13]65。
違法必究則是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又一保障。所謂“違法必究,從字面上理解,是對違法者必須進行追究;違法,就是其行為不符合現存法律的規(guī)定。法律,當然應該包括現存所有的法律部門。追究,就是對違反以上法律部門規(guī)定者的制裁。從法理角度來講,違法必究就是法律責任的問題”[32]。羅爾斯認為“責任原則不是建立在這樣一個觀念上:即認為懲罰主要是報復和恐嚇。相反,責任原則被看成是為了自由本身”[33]231。違法必究作為法律責任問題,其也有保障民眾自由的作用。
違憲審查是憲法監(jiān)督的一種制度或方式[25]318-319,目的是“保障憲法實施、維護憲法的尊嚴,是保障人權的一種憲法制度”[25]318-319。雖然中國沒有違憲審查的說法,但是中國的憲法監(jiān)督與違憲審查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即它們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保障憲法的實施、維護憲法的尊嚴以及保障人權。而違法必究的目的則在于“保證法律命令得到遵守與執(zhí)行,就在于強迫行為符合業(yè)已確立的秩序”[32]。所以,基于中國政治文明的良性發(fā)展和憲法及法律的順利執(zhí)行,違憲審查和違法必究機制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勢在必行的。
我國的憲法監(jiān)督制度實行已久,是中國法律保障機制的重要一環(huán),是憲法權威的體現。在新的歷史時期,黨和國家仍然強調憲法監(jiān)督制度的重要性,“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jiān)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34]9,以推動依憲治國現代化進程。對憲法監(jiān)督制度的完善,也體現了習近平要把國家各項事業(yè)和工作全面納入依憲治國、依法治國的軌道,要把憲法實施提高到新的水平的要求。[35]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解決:一是設立專門的憲法監(jiān)督機關,專門負責保障憲法的實施、維護憲法的尊嚴以及人權保護方面的問題。二是建立和完善憲法和法律訴訟制度,加強對其他具體行為和其他法律主體行為的合憲性審查。三是加強對違反憲法行為的制裁強度和懲罰力度。這些都有利于違憲審核與違法必究保障機制的建構,從而為憲法和法律的執(zhí)行,為法治中國的實現,為中國政治文明的發(fā)展鋪平道路和打好基礎。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36],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并將“必須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36]作為黨的成功經驗加以概況和說明。法治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治國理政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總攬中國式法治現代化新道路的戰(zhàn)略全局,統(tǒng)籌謀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的法治工程方案,清晰地展示了發(fā)展和完善中國式法治現代化新道路的戰(zhàn)略大視野和大智慧[37]。中國法治現代化新道路的核心就是依憲治國,而依憲治國的關鍵就是憲法至上。針對違憲和違法行為,構建依憲治國的保障機制,以維護憲法的權威,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法道路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