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倩怡
摘要:詩歌翻譯向來被認為是文學翻譯的最高形式,翻譯界對此的研究及爭論也從未停止過。而由漢斯·弗米爾提出的翻譯目的論作為一個重要翻譯理論,為各種各樣的譯本創(chuàng)作提供了理論指導。本文就將以目的論為指導理論,采用規(guī)范性范式的研究方法對裘小龍所譯李白送別詩《送友人》加以評析,看其對詩中意象及蘊含情感的翻譯方式,以及對不同文化間的處理方式,并通過對比許淵沖教授譯作加以具體分析,研究譯作是否遵循目的論的原則以及是否達到譯者翻譯唐詩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唐詩;翻譯目的論;三原則;《送友人》;裘小龍
唐詩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栩栩如生地向世人展示了當時的社會風貌,且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李白作為盛唐時代詩人的代表,其作品更是被人們廣為傳誦。唐詩中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寓意與文化,而送別詩作為唐詩中一大代表,更獨具特色,往往以特殊的意象來渲染氣氛,含蓄地抒發(fā)詩人內心復雜而深厚的情感,所以將此翻譯成英文也并非易事。著名詩人、翻譯家裘小龍在此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其所翻譯的唐詩在形式、結構上力求新穎、風格獨特,故而受到了廣泛的贊譽及關注。
一、目的論概述
目的論是由漢斯·弗米爾所創(chuàng),理格麗特.安曼、漢斯.何尼克、保羅.庫斯摩、席格利德.庫奇.羅斯雷特、克麗斯汀·諾德和海德蘭·維特也都為目的論貢獻許多,而后發(fā)展出功能翻譯理論學派?!癝kopos”本為希臘語,意思為“目的”。目的論的核心概念即為:翻譯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該目的會決定譯者的翻譯過程及其最終的翻譯作品。此理論屬于翻譯學中對翻譯的外部研究,將重點放置在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于不同目的的選擇,并在此基礎上充分發(fā)揮自身能動性。
弗米爾作為目的論的核心人物,其發(fā)明的理論也占據(jù)極其重要的地位,根據(jù)弗米爾的分析,翻譯行為的目的有三:
(1)翻譯過程中譯者的基本目的;
(2)譯語環(huán)境中譯文的交際目的;
(3)使用特定翻譯策略或翻譯程序的目的
在目的論中,弗米爾認為翻譯遠不止是一個語言學上的概念,它更是一種社會活動,所以說目的論也是一種讓較正式的翻譯及語言理論轉為較屬于功能性和社會文化性的翻譯理論。
弗米爾還在翻譯目的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三個原則,首要的也即為最重要的是目的原則,無論翻譯什么作品,定下明確的目標以及目標讀者,就要采取相對應的翻譯方法及策略去達到翻譯目的,如唐詩翻譯家目標為忠實再現(xiàn)唐詩風貌,就應采取異化策略,如目標為讓外文讀者更好理解詩中蘊含情感,即應采取歸化策略。其余的兩個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性原則”都應首先服從這個首要原則,即“目的原則”。這幾點會放在下文同譯文一并分析解釋。
翻譯目的論強調了譯者的責任及其主體性,同時把翻譯所關注的焦點由原文及原文作者轉向譯文及譯文讀者。從而使得譯者們不必再糾結等值理論下的歸化還是異化策略,直譯還是意譯的翻譯方法,而是從翻譯目的出發(fā),從而采取相對應的翻譯策略及翻譯方法,有時甚至可以采用多種翻譯策略以及翻譯方法,這也就為譯者創(chuàng)作出不同版本的甚至標新立異的譯本創(chuàng)造了理論條件。
二、譯本分析
(一)翻譯目的論下的三條基本準則:
1.目的原則
該原則為目的論三原則中的首要原則。一般而言,“目的”指譯文的交際目的,即“譯文在譯入語社會文化語境中對譯入語讀者產生的交際功能”。該原則此為譯者譯送別詩之前提,譯者需考慮他所翻譯的古詩詞在目標語環(huán)境中要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同時,譯者翻譯唐詩的目的又決定了其在翻譯中所采用的翻譯方法及翻譯策略。從裘小龍為該書寫的序言來看,譯者的目的為忠實于原文本之含義、情感、結構,遷移意象使之無語言學界限,并使唐詩用英語讀起來朗朗上口,給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靈活地采用了直譯和意譯相結合的方法。
首先,從全文結構上來看,譯文與原詩結構差異較大,譯文打破傳統(tǒng)唐詩格局,更偏向于一種散體譯文,使讀起來的整個聲調和節(jié)奏、斷句都偏向于英詩的感覺,達到了作者想要的“to make a poem translated as enjoyable as one written in in the English”。比如,第一句“The stretching green hill lie in the north”,青山橫北郭,本來應該是橫在城的北面的意思,這里裘小龍的翻譯省略了“(in the north) of the city”,使用了意譯的方式,但是讀者能夠完全明白這句詩所表達的意思。以及該詩中原本簡單的“青山”和“北郭”在翻譯時都被譯者加上了修飾語“stretching”和“glittering”,這樣用英語讀起來,會有很強的畫面感,從而讓讀者置身詩中,充分感受唐詩之魅力。
2.連貫性原則
該原則指譯者應使譯文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即使譯本用目標語讀起來依然通順流暢,需達到語內連貫,并與目標語讀者的語言或語法習慣保持一致,讓譯語接受者能夠接受并理解。由于不同語言讀者的思維方式、語言習慣和認知特征都存在一定差異,所以譯者在翻譯時,應對文本做出適當調整,讓其符合英文讀者的閱讀習慣及心理。
從目的論中的連貫性原則來對比裘小龍和許淵沖對《送友人》的翻譯,裘小龍的譯本有14行,許淵沖的譯本僅有8行,許淵沖更加注重形式上的整齊一致,但裘小龍為符合英文讀者閱讀習慣,在形式上改動就比較多,因此也顯得連貫。
3.忠實性原則
此原則即為譯文要忠實于原文,但忠實的程度還要取決于譯者對原文的理解、看法和態(tài)度以及譯者在翻譯時采用了何種方法或策略。在《送友人》中,第一、二句“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和第五、六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都采用了對仗的手法,而譯者也以“the stretching green hills”和“the glittering white water”以及“a cloud drifting”和“the sun setting”忠實地再現(xiàn)原詩的情境,讓讀者身臨其境,并同樣以對稱的手法使譯作達到了“形美”,在結構上也與原詩保持一致。
除此之外,唐詩中的意象往往尤為重要,因為它暗含了主人公當時復雜的思想感情和心境,所以對意象的翻譯也十分重要。該詩中的幾個重要意象如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斑馬也都被譯者作為重點放在了譯文里,同時被忠實傳達,所以可見,譯者也較好地遵循了忠實性原則。但是在忠實性原則與目的原則發(fā)生沖突時,忠實性原則將不再適用,此時便要遵循首要原則即目的原則。在原詩中有一句“蕭蕭班馬鳴”,“蕭蕭”指的是馬痛苦的嘶鳴聲,但如果裘在此處遵循原文,使用擬聲詞翻譯,首先很難找到合適的擬聲詞,在許淵沖譯本中的“Adieu! Adieu!”也不能完全呼應“蕭蕭”這個詞。其次會顯得格外突兀,難以讓外國讀者理解,而譯者的翻譯目的又是讓英文譯本讀起來流暢,便于外文讀者理解,所以作者在這里省略了“蕭蕭”二字的翻譯。
4.忠誠原則
忠誠原則是克里斯汀·諾德就目的論的不足,或者說是人們對目的論的質疑提出來的一個原則,它指的是譯者必須要對讀者忠誠,在了解自己讀者的基礎上對原文做出改動,并解釋自己這樣做的原因。這里的忠誠是“人際范疇”,它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
正如上文所說,對唐詩的意象翻譯是尤為重要的,但是一些意象是中國文化所特有的,如果將其直譯為英語,由于文化背景和情感表達方式的不同,西方讀者可能很難理解這個特定意象的內涵以及它被放在這首詩中的用意,所以這個時候,譯者就要對自己的譯文讀者負責任,并在譯文上做出一些改動。比如在“蕭蕭班馬鳴”這句中,譯者在horses前面加上了suddenly lonely二詞做了修飾,雖做了改動,但其目的是為了讓英文讀者能夠切身體會詩的意境。
(二)局限性
目的論雖然能為譯者在翻譯唐詩時提供明確的方向,使譯者能夠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及翻譯方法,從而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創(chuàng)造出高質量的譯作,但是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一個目的的明確往往可能會導致譯者在翻譯時疏忽了其他的因素。
其二,押韻也為唐詩中一大特色,《送友人》中的“城”“征”“情”“鳴”均為押韻,許淵沖在翻譯時便格外注重押韻,他每句的最后一個詞是這樣譯的“sky”,“town”,“bye”,“down”,“away”,“you”,“way”,“adieu”,韻腳都非常整齊。但在裘小龍的英譯版本里韻腳未受到重視,而且不夠整齊,這就使得譯本少了中國特色唐詩的韻味,讀來也會覺得少幾分美感。正如追求“三美”的許淵沖教授所說,“試把唐詩的韻腳改掉,各句改得長短不齊,這種‘風格’、這種‘情趣’的詩能夠流傳千年,使人百讀不厭嗎?”由此可見,目的論也并非能讓翻譯做到十全十美。雖然這是兩人翻譯目的造成的翻譯風格上的不同,但個人認為唐詩自有其韻味在內,翻譯盡可能保留這方面的特征與美感。
三、結語
綜合上述所做分析,目的論為詩詞翻譯提供了理論指導,在目的論的關照下,譯者的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可得到充分發(fā)揮,譯者可采取合適的翻譯方法及翻譯策略達到自己的翻譯目的,帶給目標語作者好的作品。同時也能傳播中國特色詩詞文化,讓讀者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語言的魅力。與此同時,目的論也有其局限性,在該理論上的探索還不能停止,譯者在翻譯時也應注重研究,不斷嘗試各種翻譯方法及翻譯技巧,為推動我國優(yōu)秀文學作品走向世界及將別國優(yōu)秀文學作品引入中國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雪丹.目的論視角下中文影視名翻譯初探[J].北方文學,2019(21):2.
[2]夏麗君,黃四宏.翻譯目的論視角下跨境電商翻譯技巧[J].現(xiàn)代英語,2020(20):3.
[3]李怡然,李夢茹,王珊珊.目的論視閾下《紅樓夢》中的茶文化翻譯效果評析——基于楊憲益和霍克斯譯本的對比[J].海外英語,2019(22):3.
[4]全瑩.試從功能目的論角度探究字幕翻譯的溫度——以《破產姐妹》為例[J].北方文學:中,20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