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蓮
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的發(fā)展,以往中學歷史教學中存在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這不僅為教師教學有效性提升進行了限制,同時也為教師改變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供了方向。中學歷史作為學生了解中外歷史文化、歷史發(fā)展的主要方式,學生學習歷史知識,對學生自身在綜合素質提升、正確價值觀念樹立、愛國精神養(yǎng)成等都很重要。主題教學模式是新課改后教師運用比較多的一種教學方式,經研究發(fā)現,其對歷史教學質量提升很有幫助。以下是本文對中學歷史主題式教學模式構建方式進行的研究。
關鍵詞:中學歷史 主題式教學 模式構建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6.026
主題式教學實際上指的是中學歷史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根據課堂知識講解內容確定主題,并在主題中加入文字、圖片、動畫等內容創(chuàng)設教學環(huán)境,使學生在不同環(huán)境影響下可以對歷史學習產生不一樣情愫,讓學生在歷史知識學習中體驗知識的產生與形成,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積極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同時,教師利用歷史主題式教學,也可以完成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歷史視野得到擴展。
一、中學歷史主題式教學模式構建的必要性
1.與新課改教學理念相符合
自新課改開始實施以來,各個地區(qū)相關部門都在按照相關要求積極開展教學改革活動,對人才進行全面培養(yǎng),在不斷提升新型人才綜合素質的過程中,促進人才整體能力得到提升。新課改的實施,不僅是我國對未來教學發(fā)展方向進行明確的表現,也與市場經濟發(fā)展相符合。與此同時,在新課改教學目標中,要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全面培養(yǎng),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精神與情感需要得到滿足、各項能力得到不斷提升,樹立正確價值觀念,這對學生良好品格養(yǎng)成、社會和諧發(fā)展都很重要。主題教學模式構建,可以讓學生從不同方面得到培養(yǎng),這與新課改教學理念高度契合。
2.中學歷史主題式教學模式構建與現代化教學理念相符合
人們日常生活中對事物進行了解時,都會對這一事物進行構建,而后形成自己的認知。比如,在講解某件上商品時,人們會從這件商品的價值屬性、實用屬性、經濟屬性等多個方面對事物進行了解,從而對這一事物進行定義,這一過程就可以被稱作為人們對事物的構建。學生在特定情境下,通過知識獲得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在與他人交流過程中將自己構建體系進行展示,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溝通,對學生學習能力提升也有幫助。中學歷史教師通過教學主體模式構建的方式讓學生對知識進行了解與研究,讓學生在情境影響下根據自己的思維習慣構建知識體系、思考問題與學習,這對學生思維發(fā)散、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等都具有幫助作用,同時,這與現代化教學理念極為相符。
二、當前中學歷史教學現狀分析
1.課堂教學氛圍不夠好,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差
中學歷史屬于綜合性較強的一門學科。中學歷史教師在新課改影響下,一直在尋找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式,雖然在課堂教學中已經運用多種教學方式進行知識講解,但是實際上,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提升并不是很明顯。在中學歷史教師為學生講解知識時,教師會根據教材中給出的知識點進行講解,講解的步驟大多也都是了解歷史事件發(fā)生原因、過程、產生影響等,長久不變得內容、套用式的教學方式,都成為影響課堂學習氛圍與學生主動學習意識提升的主要因素。此外,中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經常會給自己進行各種各樣的心理暗示,如歷史知識不好學、將歷史知識全部背誦下來即可、歷史知識不是重點高考科目等,這些心理暗示都對學生更好的學習歷史知識產生直接影響。
其次,中學生自身對歷史知識重視程度不高。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歷史知識不是主要考試科目,為了能夠在高考中獲得一個好成績,學生會將大部分學習時間用在其他科目學習上。此外,在這一問題影響下,學生更加不會看到歷史知識的有趣之處,反而會覺得歷史課堂很無聊,產生不想學習、不愿學習的想法。這些問題都是當前中學歷史教學中主要存在問題,歷史教師要想改變當前歷史教學現狀,就需要改變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重新喜歡上歷史學習。
2.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失去學習歷史的興趣
中學作為學生實現理想的地方,每一名學生心中都有自己想要上的大學、想要學習的專業(yè),并且他們?yōu)榱藢崿F這一目標,一直在努力著。但是,在傳統(tǒng)教學方式與理念影響下,部分中學歷史教師在教學中,一直將知識點背誦、刷題等作為主要教學手段,并單純認為中學學生主要學習任務是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考一個好大學等。此外,教師在教學中,也并不會對教學模式是否有效、學生是否喜歡等進行考慮,也不會對學生接受能力進行考慮。例如,中學歷史教師在知識講解時,教師很少與學生互動,也不會給學生過多自主互動與探究時間,而是大部分時間都被自己占據,教師在課堂上不停地為學生講解,為學生劃知識點,要求學生記錄相關知識點,學生在記錄過程中并沒有時間聽教師在講解什么,也不會主動與教師探討自己不懂的知識點。中學學習階段一共有三年,教師在每一年都有需要講解的教材,在正常課程安排下,教師在講解知識后,有充足時間帶領學生進行復習,但是大部分教師都不會按照課程計劃安排進行教學,而是會選擇在高二上學期將三年內全部歷史知識講解完,利用一年半時間進行復習,這不僅在無形中使學生學習壓力增大,也影響了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在盲目跟從教師學習過程中,根本無法感受歷史的有趣之處,也無法學會如何更好地理解這些歷史知識。
3.歷史教師教學缺少針對性
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習慣,并且學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也都存在較大差異,但是歷史教師在為學生講解知識時,并未將學生之間的不同考慮在教學內。偏科可以說是大部分學生都有的一個問題,歷史教師在面對偏科學生時,并未給學生過多關注,而是依舊采用“滿堂灌”的方式進行教學,并且不停地對學生心理進行暗示。如,教師會告訴學生,在短期內將所有知識學習完,為復習贏得更多時間,對學生成績提升很重要。學生在聽到這一暗示后,也會按照教師要求進行學習。但是,由于中學學生學習科目比較多,每一個中學教師都會給學生不同心理暗示,學生根據以往學期學習科目將中學主要與次要學習科目進行分類,這不僅對歷史教學有效性提升產生較大影響,對學生學習也會產生影響。
三、確定中學歷史主題式教學的主題
1.教學主體確定要與教學“主題”基于課程標準,不能超越甚至是脫離課程標準
在教學改革不斷發(fā)展背景下,相關人員對教師教學要求與目標也進行了重新確定。在中學歷史教師利用主題式教學構建教學模式時,教師要能夠對教學理念進行充分了解,根據相關要求設計教學活動,讓課堂教學在呈現出新教學理念特點的同時,與時代發(fā)展共同進步。中學歷史教師如何解讀新課改教學理念,對教師教學有效性十分重要,對學生歷史知識學習也很重要。首先,在教師進行教學理念解讀時,教師要能夠用正確歷史觀、價值觀等看待歷史這一科目,要明確歷史教學對學生發(fā)展的重要性,根據章節(jié)內容、課堂教學內容等確定教學主題。例如,在教師講解《兩宋的政治與軍事》時,教師想要確定教學主題,就需要對兩宋政治發(fā)展必然性等方面進行解讀,而后再確定教學主題。
2.教學“主題”確立要符合學生的需求
設計教學主題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歷史知識,讓學生在學習中看到歷史知識的有趣之處,促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生作為教學主體,教師在設計教學主題時,可以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需求、學習能力、興趣等多個方面進行考慮,而后在設計教學主題,這樣才能夠保證教學主題有效性。首先,教學主題要具有吸引力,這樣學生在看到教學主題時,學生才會產生主動學習與探索的想法。其次,教學主題要與課堂教學內容相符,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點有一個明確,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相關知識。最后,教師要保證教學活動具有靈活性與全面型特點,這樣才可以使每一名學生都主動加入歷史知識學習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學習到相同的知識。
四、中學歷史教學中運用主題式教學方式研究
1.利用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對確定主題
根據相關人員調查與研究發(fā)現,當前大部分教師在利用主題式教學方式講解歷史知識時,歷史教師在確定主題時,都存在主題確定不明確問題,這不僅對整體教學質量產生較大影響,對學生學習也有一定影響。例如,教師在進行主題確定時,經常出現主題與教材不符問題,這樣不僅使學生學習思維出現偏差,也無法保證教學方向正確,因此,為了保證教學主題的價值,中學歷史教師在確定主題時,可以利用教學情境進行確定,這樣既可以保證主題的正確性,也可以使學生在相關情境影響下,進入到主動學習與探索階段,這對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習能力提升等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中學歷史教師為學生講解《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fā)展》時,需要讓學生對古代不同時期、國家文明特點進行了解,對文明發(fā)展進行明確等。在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與確定主題時,可以根據這一主要教學內容將教學主題確定為“文明”。首先,在主題確定完成后,教師可以選擇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方式。如教師選擇利用視頻播放形式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觀看現代社會中不同民族、國家文化過程中對文明產生興趣。其次,教師可以將要求學生對“文明”這兩個字進行解讀,這樣既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也可以提升學生思維活躍程度,為接下來教學有效教學做好準備。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現在文明中哪些是對古代文明的傳承進行研究,并將此研究作為切入點,讓學生對本章節(jié)知識點進行探討與學習。教師這樣設計教學活動,即體現出學生課堂主體地位,也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提升。
2.對教材教學內容進行明確,借助主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中學歷史知識與其他階段歷史知識相比較,歷史知識學習難度有所提升,學生想要學好歷史知識,就不能依靠背誦進行學習,要進行理解性記憶與學習。但是,在當前大部分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時,都采用背誦式進行學習,這讓學生腦海中歷史知識變得更加混亂。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教學方式,改變學生學習習慣,通過教材明確教學主題,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
例如,中學歷史教師為學生講解《古代生產工具與勞作》時,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將本節(jié)課教學主題確定為“勞動與變化”,勞動代表的是農業(yè)勞動與手工勞動,變化代表的是勞動工具變化、手工業(yè)方式變化等。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問題導入法激發(fā)學生好奇心,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對相關內容進行探究學習。如“同學們知道什么是農業(yè)與手工業(yè)嗎,知道現代農業(yè)與手工業(yè)與我們生活的聯(lián)系嗎”,這兩個問題雖然看上去與本節(jié)課知識學習無關,但是實際上,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對手工業(yè)、農業(yè)研究將學生引導到古代生產工具與勞作學習中。其次,教師在學生探究教材知識時,可以選擇主動傾聽,并對學生探討內容、方向等進行記錄,等待學生探討完成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探討內容、教材內容、重難點知識點等進行課堂總結,幫助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主要學習知識點,這樣既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也可以提升學生思維活躍程度。
3.利用教學內容整合進行主題教學
教材內容整合,可以幫助教師明確主要教學內容、教學方向與目標等,這對教師教學有效性提升十分重要。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減少學習時間的浪費,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例如,教師講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與特點》時,可以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主要表達含義整合,而后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需求、理解能力與學習能力設計教學活動,開展針對性教學。如,教師可以將教學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基礎教學。這一部分教學主要考慮到基礎比較差的學生。第二部分可以是探究教學,這部分教學是考慮學生之間差異性,讓學生能夠有展示自我的機會,在不同思維迸發(fā)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總而言之,在中學歷史教師借助主題式模式構建法進行教學時,教師不僅要主動改變以往教學中存在問題,還需要對主題式教學對學生學習與發(fā)展、課堂教學質量提升、自身教學能力提升等重要性進行明確,這樣教師才能夠在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主題式教學方式的過程中,使學生得到全面培養(yǎng),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地提升,成為符合時代發(fā)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陳瑩靜《主題教學在高三歷史復習課的運用——以德國史復習的教學設計為例》,《考試周刊》2021年第20期。
[2] 龔士柯《淺析中學歷史教學課堂導入策略》,《山西青年》2021年第5期。
[3] 劉立勤《中學歷史主題式教學的研究》,《學周刊》2021年第6期。
[4] 周亞美《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中學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讀與寫》2021年第6期。
[5] 金強《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探索》,《現代職業(yè)教育》2021年第6期。
[6] 江岱莉《指向主題式教學的中學歷史教學策略》,《新課程導學》2021年第1期。
[7] 鄭輝《百年征程孕育偉大的時代精神——統(tǒng)編版中學歷史教科書“紅色主題”教學設計與實踐》,《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1年第10期。
[8] 王波《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歷史主題教學——以“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教學為例》,《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