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玲娣
(阜陽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 安徽 阜陽 236041)
《三國志》裴松之注是研究魏晉三國歷史的巨著,其征引文獻(xiàn)廣博,《四庫全書總目》評價其“網(wǎng)羅繁富,凡六朝舊籍今所不傳者,尚一一見其厓略。又多首尾完具”??梢娕崴芍⒉粌H保存了大量的魏晉文獻(xiàn)佚文,而且輯錄的文獻(xiàn)首尾完備。前賢主要從《三國志》裴注引書的數(shù)量、列目原則、輯考等方面進(jìn)行了研究,如高敏[1]提出裴松之注引書目共258種;伍野春[2]總結(jié)了裴注引書的六條標(biāo)準(zhǔn);朱迎平[3]對第一部文人傳記《文士傳》進(jìn)行了輯考。因此,從語言學(xué)的角度對裴注引書進(jìn)行研究尚有空間?!度龂尽放嶙⑺龞|晉孫盛史學(xué)著作共計五種,即《魏氏春秋》《晉陽秋》《魏陽秋異同》《魏世譜》《蜀世譜》,其佚文資料在《三國志》裴注和《太平御覽》中均有征引。本文擬以這兩部書中所引孫盛著書異文為研究對象,對其中文字和詞匯等異文現(xiàn)象進(jìn)行分析,以期為漢語史研究提供一些資料參證。
晉代史學(xué)家孫盛撰述頗豐,《晉書·孫盛傳》載其“著《魏氏春秋》《晉陽秋》,并造詩賦論難復(fù)數(shù)十篇”[4]2148。孫盛史學(xué)著作《魏氏春秋》《晉陽秋》《魏陽秋異同》《魏世譜》等原書均已亡佚,佚文散見于《三國志》裴注、《世說新語》劉孝標(biāo)注、《文選》李善注等注釋,以及《弘明集》《廣弘明集》《太平御覽》《藝文類聚》《全晉文》等古籍中。
《魏氏春秋》,又稱《魏陽秋》《魏武春秋》,記述了三國時期曹魏政權(quán)的史事,原書二十卷,《隋書·經(jīng)籍志》卷三三載“《魏氏春秋》二十卷,孫盛撰”[5]957,目前有四個輯本,分別是古今說部叢書本、說郛本、增定漢魏六朝別解·史部本、嚴(yán)可均輯本[6]68。據(jù)筆者統(tǒng)計,《三國志》裴注[7](以下簡稱裴注)引《魏氏春秋》條文54條,《太平御覽》[8](以下簡稱《御覽》)引《魏氏春秋》條文44條。
《晉陽秋》,原名《晉春秋》,記載了西晉至東晉前期的歷史,《隋書·經(jīng)籍志》卷三三載“《晉陽秋》三十二卷,訖哀帝,孫盛撰”[4]958?!端问贰に囄闹尽份d“孫盛《晉陽秋》三十卷”[9]5088。今有清·黃爽輯本一卷,收入《漢學(xué)堂叢書》;湯球輯本三卷,收入《廣雅書局叢書》;王仁俊輯本一卷,收入《玉函山房輯佚書補編》。據(jù)筆者統(tǒng)計,裴注引《晉陽秋》條文21條,《御覽》引《晉陽秋》條文67條。
《魏陽秋異同》,或稱《異同雜語》《雜語》,又作《異同記》《雜記》[10]275,兩唐志載錄八卷,清人嚴(yán)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有10條。裴注引《雜語》2條,《御覽》引《晉書》對應(yīng)內(nèi)容1條;裴注引《雜記》2條,《御覽》引《雜記》《魏書》《魏氏春秋》《魏氏春秋同異》對應(yīng)內(nèi)容各1條;裴注引《異同雜語》1條,《御覽》引孫盛《異同難語》1條;裴注引《異同記》1條,《御覽》無引。
《魏世譜》記錄了魏國的歷史,明·周嬰《巵林》卷四“歷代史”中載“孫盛《魏世譜》,三卷。”裴注引《魏世譜》3條,《御覽》引《魏世譜》2條。
《魏氏春秋》曰:籍乃對之長嘯,清韻響亮,蘇門生逌爾而笑。籍既降,蘇門生亦嘯,若鸞鳳之音焉。(《三國志·魏志·阮籍傳》裴注)[7]605
《魏氏春秋》曰:籍乃對之長笑,清韻響亮。蘇門生攸爾而笑。籍既降,蘇門生亦嘯,若鸞鳳之音。(《御覽:第四冊》卷三百九十二)[8]279
按:“嘯”,《御覽》卷三百九十二作“笑”?!皣[”是。
“嘯”,《廣韻》蘇吊切,心母嘯韻,注云:《說文》:“吹聲也?!?“笑”,《廣韻》私妙切,心母笑韻,注云:欣也,喜也?!皣[”“笑”均為心母去聲字,音近義別,本例當(dāng)是“嘯”誤作“笑”?!皣[”指撮口作聲,古代高人逸士多有長嘯之習(xí),以抒胸臆。文獻(xiàn)中“嘯”誤作“笑”例常見。如:
呂溫《呂衡州文集考證》:“卷二《題石勒城》夷甫自能疑倚嘯。按:吳、馮兩本皆誤嘯作笑,今改正?!袊[上東門’見《晉書·石勒載記》?!盵11]116
唐·韓愈《游青龍寺贈崔大補闕》:“去歲羈帆湘水明,霜楓千里隨歸伴。猿呼鼯嘯鷓鴣啼,惻耳酸腸難濯浣?!毙#骸啊犊籍悺吩疲骸畤[,或作笑,非是?!盵12]1789本例“嘯”與“呼”“啼”相對而言,皆指鳥獸的叫聲,以“嘯”為是。
“笑”在文獻(xiàn)中,他本作“嘯”,“嘯”字是。
宋·劉筠《劉校理屬疾》:“風(fēng)檐鴟笑廚煙絕,月樹烏驚藥杵喧。”《西昆酬唱集注》引“笑”作“嘯”[13]218。這里指鷂鷹長聲鳴叫。“嘯鴟”文獻(xiàn)常見,梁·沈約《宿東園詩》:“茅棟嘯愁鴟,平岡走寒兔?!碧啤⒂礤a《題于家公主舊宅》:“馬埒蓬蒿藏狡兔,鳳樓煙雨嘯愁鴟。”此以“嘯”為佳。
《舊唐書·李白列傳》:“嘗月夜乘舟,自采石達(dá)金陵,白衣宮錦袍,于舟中顧瞻笑傲,旁若無人?!薄靶Α?,《御覽》卷四百九十八引《唐書》作“嘯”。宋·江景房《保安寺》:“行登峻嶺躋攀倦,坐俯清泉笑傲涼?!薄靶Α保鞔胫巍夺橹莞尽肪硪蝗嬩涀鳌皣[”[14]11?!皣[傲”指放歌長嘯,傲然自得。晉·郭璞《游仙》詩之八:“嘯傲遺世羅,縱情在獨往?!薄靶Π痢敝告倚τ瓮?。宋·蘇轍《次韻孫戶曹樸柳湖》:“猶有曲湖容笑傲,誰言與物苦參差?!薄皣[傲”“笑傲”義皆可通,但“嘯傲”更加偏向指逍遙自在、不受世俗禮法拘束,詞義更佳。
本例“長嘯”指撮口發(fā)出悠長清越的聲音。漢·司馬相如《上林賦》:“長嘯哀鳴,翩幡互經(jīng)?!薄伴L笑”則指大笑,唐·裴《傳奇·孫恪》:“不如逐伴歸山去,長笑一聲煙霧深?!毕挛奶岬饺罴膰[聲“清韻響亮”,又言“蘇門生亦嘯”,故此前后呼應(yīng),“大笑”義于此亦未安。據(jù)此,這里當(dāng)作“嘯”。
《晉陽秋》曰: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爨,食畢,復(fù)隨旅進(jìn)道,往還如是。(《三國志·魏志·胡質(zhì)傳》裴注)[7]743
《晉陽春秋》曰: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爨,食畢,復(fù)隨侶而進(jìn),往還如是。(《御覽:第八冊》卷九百一)[8]215
按:“旅”,《御覽》卷九百一作“侶”?!稌x書·良吏傳·胡威》引此亦作“侶”?!奥谩弊质恰?/p>
“旅”,《廣韻》力舉切,來母語韻,注云:師旅?!皞H”,《廣韻》力舉切,來母語韻,注云:伴侶?!奥谩薄皞H”音同義別,本例當(dāng)作“旅”。
本例“旅”指旅客,旅行在途的人?!蹲髠鳌ば辍罚骸袄嫌屑踊?,旅有施舍?!倍蓬A(yù)注:“旅客來者,施之以惠,舍不勞役?!薄段倪x·謝朓〈郡內(nèi)登望〉詩》:“結(jié)發(fā)倦為旅,平生早事邊?!眳蜗蜃ⅲ骸奥?,客也?!鄙衔难浴翱蜕帷?,即供過往旅客休息住宿的屋舍,這里“旅”和“客舍”呼應(yīng)。且“侶”表示伴侶,上文云“威自驅(qū)驢單行”,“單行”可見胡威是獨自一人前往荊州拜見父親,回來時也未見有同伴,因此這里當(dāng)作“旅”。
“旅”在表示同伴、伴侶或結(jié)為同伴時,與“侶”通假?!对娊?jīng)·周頌·有客》:“有萋有且,敦琢其旅?!敝祆洹对娂瘋鳌罚骸奥?,其卿大夫從行者也?!瘪R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旅、呂亦雙聲。《漢志》:‘呂,旅也。’又通作侶。……敦琢其旅,猶云雕琢其侶也?!?/p>
“旅”作“侶”例,表動詞結(jié)伴義或名詞同伴義。
《廣雅·釋獸》:“麟不旅行。”“旅”,《玉篇》引《草木疏》作“侶”?!奥眯小蓖皞H行”,表示結(jié)伴而行。
三國魏·曹植《名都篇》:“鳴儔嘯匹旅,列坐竟長筵?!薄段宄甲⑽倪x》蔣濟(jì)注:“旅作侶?!薄读甲⑽倪x》、清·曾國藩《十八家詩抄》卷一、清·沈德潛《古詩源》卷五引作“侶”?!捌ヂ谩蓖捌H”,表示同伴。
“侶”作“旅”例,均為動詞,表結(jié)伴。如:
唐·韓愈《別知賦》:“歲癸未而遷逐,侶蟲蛇于海陬?!蹦纤沃衅谑窨瘫尽恫柘壬募纷ⅲ骸耙蛔髀?。”朱熹《昌黎先生集考異》:“侶,或作旅?!盵14]22“侶蟲蛇”指和蟲蛇結(jié)伴。
《大唐西域記》卷八“如來成道及諸奉佛遺跡”:“時諸商侶更相慰曰:‘我曹有福,遇此大山,宜于中止,得自安樂?!笔剿滤毓艑懕尽⑷毡舅杀境踝铀刂凶鹚陆疸y泥金本“侶”作“旅”[15]404。 “商侶”同“商旅”,指結(jié)伴的行商。
“旅”在表示名字時,與“侶”通假。如:
《左傳·宣公十八年》:“甲戌,楚子旅卒。”《谷梁傳》作“呂”?!妒酚洝芬鳌皞H”?!妒酚洝なT侯年表》:“楚莊王侶。”《史記·楚世家》:“子楚王侶立?!?/p>
“旅”在表示商人時,與“侶”通假。如:
唐·地婆訶羅譯《大乘顯識經(jīng)》卷一:“有六萬城高墻峻峙樓櫓備設(shè),街街布列四衢三達(dá),美麗填溢諸方湊集,種種服飾種種言語,法制萬差殊容異狀,奇貨列肆商侶百千,交易囂喧聲震城域?!?T12/179a)①“侶”,元本、明本作“旅”[16]179。
唐·智升《開元釋教錄》卷七:“其國乃是北路之會,雪山北陰,商旅咸湊其境。”(T55/551c)唐·道宣《續(xù)高僧傳》卷二“旅”作“侶”。(T50/434c)
由上可見,“旅”在表示“同伴”“結(jié)伴而行”“名字”“商人”等意義時與“侶”互通,但指旅行在途的人時,“旅”“侶”未見通假義,故本例當(dāng)用“旅”。
《魏氏春秋》曰:允妻阮氏跣出,謂曰:“明主可以理奪,難以情求?!痹暑h之而入。(《三國志·魏志·夏侯尚傳》裴注)[7]303
《魏氏春秋》曰:允妻阮氏跣出,謂曰:“明主可以理奪,難以情求。”允領(lǐng)之而入。(《御覽:第三冊》卷二百一十六)[8]91
按:“頷”,《御覽》卷二百一十六作“領(lǐng)”?!邦h”是。
本例“頷”“領(lǐng)”形似而誤。“頷”誤作“領(lǐng)”,佛經(jīng)文獻(xiàn)中常見。如:
唐·澄觀述《妙法蓮華經(jīng)玄贊》卷五:“如彼應(yīng)言:‘等輻纖跟細(xì),網(wǎng)摩膊不傴,勢身光上靡,生金滑七處,師子肩充直,具齒無隙鮮,頷廣味聲青,牛王頂豪相?!?T34/737b)“頷”,甲本作“領(lǐng)”。
宋·蘊聞編《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八:“莫認(rèn)驢鞍橋,作阿爺下頷?!?T47/841c)清·超永編輯《五燈全書》卷二十五引“頷”作“領(lǐng)”。(X81/639a)“驢鞍下頷”源自隋·侯白《啟顏錄·昏忘》,其文作“何因偷我驢鞍橋,將作下頜?”“頜”是“頷”的俗寫,指下巴。禪宗語錄中“阿爺下頷”原指父親的下巴,引申指罵人愚笨、不辨真假。此當(dāng)作“頷”是。
傳世文獻(xiàn)中“頷”誤作“領(lǐng)”。如:
唐·柳宗元《祭外甥崔駢文》:“戲抽佛策,前次沲隈。笑頷即路,鳴鞘不回?!薄端膸烊珪返妆尽缎驴b訓(xùn)唐柳先生文集》:“頷”作“領(lǐng)”。[17]739“笑頷”指含笑點頭,宋·謝翱《宋鐃歌鼓吹曲·版圖歸》:“外臣拜稽首,笑頷帝色康。”“笑領(lǐng)”指笑納,于此未安。此以“頷”為是。
宋·沈括《夢溪筆談·幞頭》:“又庶人所戴頭巾,唐人亦謂之‘四腳’,蓋兩腳系腦后,兩腳系頷下,取其服勞不脫也;無事則反系于頂上?!泵骱胫我颐飓捒尽邦h”作“領(lǐng)”[18]75?!邦h下”表示下巴下,這里指幞頭的兩根帶子系在下巴下,而非脖子下,此以“頷”為是。
《說文·頁部》:“領(lǐng),項也?!蔽墨I(xiàn)中“頷”,他本亦見誤作“項”例。如:陳·真諦譯《隨相論》卷一:“佛頷下兩邊向頸,各有千筋,受一切食味?!?T32/161b)“頷”,日本宮內(nèi)省圖書寮本(舊宋本)作“項”?!邦h”與“頸”相對而言,此作“項”非。
“領(lǐng)”,他本誤作“頷”。如:
《莊子·說劍》:“相擊于前,上斬頸領(lǐng),下決肝肺。”《太平御覽》卷三百四十四引文“領(lǐng)”作“頷”?!邦i領(lǐng)”指脖子,此指斬頭,當(dāng)以“領(lǐng)”為是。
宋·吳曾《能改齋詞話》卷十六引晁無咎《下水船》:“斜領(lǐng)花枝交鏡里,澹拂鉛華,匆匆自整羅綺。”晁無咎《雞肋集》“領(lǐng)”作“頷”?!靶鳖I(lǐng)”指衣領(lǐng)左右不對稱,與下文“羅綺”相對而言,此以“領(lǐng)”為是。
清·周嘉猷《由信州至江口》:“披刷去鱗皴,推敲絕領(lǐng)額?!毙?庇洠骸邦I(lǐng)”,《兩塍集》作“頷”。[19]842
據(jù)此可知,文獻(xiàn)中“頷”“領(lǐng)”常常誤用。“頷”通“顉”,表示點頭?!都崱じ许崱罚骸啊墩f文》:‘低頭也?!蜃黝h、頜?!鼻濉ぶ祢E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臨部》:“頷,假借為顉?!薄蹲髠鳌は骞辍罚骸澳嬗陂T者,頷之而已?!标懙旅鳌夺屛摹罚骸邦h,本又作顉?!睆摹段菏洗呵铩飞舷挛囊鈦砜矗@里是許允對妻子阮氏的建議表示同意,所以“頷之”,即對阮氏點了點頭。故本例當(dāng)以“頷”為是。
詞匯語義學(xué)的核心研究問題是詞匯的意義,裴注與《御覽》所引孫盛著書中的異文詞匯常常是同義或近義關(guān)系,同素倒序詞,如“厲操”作“操厲”;雙音節(jié)對雙音節(jié),如“逌爾”作“莞爾”“攸爾”,“溢涌”作“湓涌”,“恚憤”作“恚忿”,“文書”作“文字”,“觀察”作“覘察”,“不過”作“不至”;單音節(jié)對單音節(jié),如“為”作“曰”,“出”作“黜”,“詔”作“命”,“先”作“優(yōu)”,“唯”作“惟”;雙音節(jié)對單音節(jié),如“見寵”作“嬖”,“俸祿”作“俸”,“名姓”作“姓”。下面主要對詞典未收詞語或詞義進(jìn)行分析。
《魏氏春秋》曰:有夏既衰,后相殄滅,少康收集夏眾,復(fù)禹之績,高祖拔起垅畝,驅(qū)帥豪俊,芟夷秦、項,包舉宇內(nèi),斯二主可謂殊才異略,命世大賢者也。(《御覽:第四冊》卷四百四十五)[8]687
“殆滅”,《御覽》卷四百四十五作“殄滅”。
“殆滅”一詞,詞典未收?!按鶞纭?,他本可作“殄滅”,“殆滅”“殄滅”構(gòu)成異文,二者所指相同。如:
《隋書·刑法志二十》:“時欲議定律令,得齊時舊郎濟(jì)陽蔡法度,家傳律學(xué),云齊武時,刪定郎王植之,集注張、杜舊律,合為一書,凡一千五百三十條,事未施行,其文殆滅,法度能言之?!痹ゑR端臨《文獻(xiàn)通考·刑考四》引作“殄滅”。
這里“殆滅”同“殄滅”,表示消滅、滅絕,常與“法度”“憲章”“天理”等詞搭配,表示法度、典章、法則等的消滅或滅絕。如:
《三國志·魏志·崔林傳》:“無復(fù)重祀于非族也?!迸崴芍ⅲ骸凹右允ベt不興,曠年五百,道化陵夷,憲章殆滅,若使時無孔門,則周典幾乎息矣?!?/p>
宋·張拭《艮齋銘》:“人為物誘,欲動乎中。不能反躬,殆滅天理?!?/p>
另外,“殆滅”亦和“毀滅”構(gòu)成異文。如:
《后漢書·江革傳》:“太守嘗備禮召,革以母老不應(yīng)。及母終,至性殆滅,嘗寢伏冢廬,服竟,不忍除?!?/p>
《后漢書·周磐傳》:“及母歿,哀至幾于毀滅,服終,遂廬于冢側(cè)?!?/p>
據(jù)此,“殆滅”同“毀滅”,可以表示居喪時因為長輩之死過分哀傷而毀滅性命,墓志文獻(xiàn)中常見。如:
《魏故使持節(jié)侍中太保領(lǐng)司徒公尚書令司州牧文獻(xiàn)王墓志銘》:“公以童孺之年,飄然獨立,居喪殆滅,僅而獲全?!?/p>
《大唐何府君(剛)之墓志》:“孝子等興陟岵之望,泣血盈襟,懷昊天之恩,絕漿殆滅?!?/p>
《魏氏春秋》曰:少康、殷宗中興之美,夏啟、周成守文之盛,論德較實,方諸漢祖,吾見其優(yōu),未聞其劣;顧所遇之時殊,故所名之功異耳。(《三國志·魏志·三少帝紀(jì)》裴注)[7]134
《魏氏春秋》曰:少康、殷宗中興之美,夏啟、周成守文之盛,論德校實,方諸漢祖,吾見其優(yōu),未聞其劣;顧所遇之時殊,故所名之功異爾。(《御覽:第一冊》卷九十四)[8]823
《魏氏春秋》曰:未必創(chuàng)業(yè)者皆優(yōu),紹繼者咸劣,少康中宗中興之美,論德核實,方諸漢祖,吾見其優(yōu),未聞其劣。(《御覽:第四冊》卷四百四十五)[8]687
按:“較實”,《御覽》卷九十四作“校實”,卷四百四十五作“核實”。
“較”“?!被楫愇??!拜^”,他本可作“?!?。如:
《荊楚歲時記》:“臘日之后,叟嫗各隨其儕為藏鉤之戲,分二曹,以較勝負(fù)?!碧啤ざ纬墒健队详栯s俎續(xù)集》卷四引《風(fēng)土記》和《太平廣記》卷二百二十八引均作“?!?。
清·納蘭性德《浣溪沙》:“枇杷花底較書人”,徐乾學(xué)刻本《通志堂集》收錄納蘭性德詞卷六作“較”,汪元治結(jié)鐵網(wǎng)齋本《納蘭詞》“較”作“?!薄Zw秀亭認(rèn)為用“?!币扔谩拜^”易讀得多。“較”或許古通“?!?,但古籍中少見這種用法,似不及用“?!睘楹肹20]152。
“?!?,他本作“較”。如:
唐·王燾《外臺秘要方》:“《病源》凡得傷寒及天行熱病,日數(shù)校多,腹內(nèi)有熱,又人食少,腸胃空虛,三蟲行作求食,食人五臟及下部也。”明末程衍道刻本“?!弊鳌拜^”[21]33。
“較實”與“校實”“核實”互為異文?!靶崱保咀鳌拜^實”,亦作“核實”。如:
《晉書·劉弘傳》:“皆功行相參,循名校實,條列行狀,公文具上?!彼巍ね跞魵J《冊府元龜》卷六百七十一引“校實”作“較實”。明·張居正《答浙江吳巡撫》作“循名核實”。
按:“較”有“檢查、校核”義,《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大車不較,不能載其常任;琴瑟不較,不能成其五音。”司馬貞索隱:“較者,校量也。言有常制,若大車不較,則車不能載常任。”唐·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八十二“較論”條注:“較,《韻英》云:校也。”據(jù)此可知,“較實”,同“校實”“核實”,三者所指相同,表示核查、檢查事物的真實性。如:
明·道盛說《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卷二十四:“至于說彌陀經(jīng),更不分真別妄,較實論權(quán),并無頓漸偏圓之可拘,亦無始終大小之可判,直是全提一心不亂。”(J34/732b)
《晉陽秋》曰: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審于何得此絹?”(《三國志·魏志·胡質(zhì)傳》裴注)[7]743
《晉陽秋》曰:威跪曰:“大人清高,不審于何得此絹?”(《御覽:第七冊》卷八百十七)[8]601
《晉陽春秋》云:停十余日,臨歸,質(zhì)賜絹一匹為道糧,威跪拜曰:“大人清高,不審安得此?”(《御覽:第三冊》卷二百五十四)[8]388
《魏志》曰:威跪問曰:“大人清高,何得此物?”(《御覽:第五冊》卷五百一十八)[8]112
按:“清白”,《御覽》卷八百十七、二百五十四、五百一十八均作“清高”。
根據(jù)上下文意來看,上文言“少有志尚,厲操清白”,下文言“其父子清慎如此”,且《御覽》卷五百一十八引《魏志》曰“父質(zhì)操厲清白”,因此,“清高”與“清白”“清慎”形成對文,“清白”特指廉潔、不貪污?!稏|觀漢記·高詡傳》:“高字季回,以儒學(xué)徵拜大司農(nóng),在朝以清白方正稱。”“清慎”指清廉謹(jǐn)慎。唐·皮日休《元魯山》詩:“三年魯山吏,清慎各自持。”“清高”,《漢語大詞典》第五卷收三義,即“純潔高尚;不愿合群,孤芳自賞;職位顯達(dá)高貴”[22]7767。此三義于此皆未安,且本例“清高”與“清白”形成異文,故“清高”當(dāng)指廉潔、清廉。
晉代史學(xué)家孫盛著書頗豐,其佚文資料在《三國志》裴注、《太平御覽》中均有征引。通過比較法、旁證法和檢索法,本文對裴注、《御覽》所引東晉孫盛著書的異文進(jìn)行了梳理和考辨,發(fā)現(xiàn)這些異文文字主要有通假、異體、古今三種形式,異文文字上的訛誤主要是因為音近或形近而造成的。裴注與《御覽》所引孫盛著書中的異文詞語基本上是同義或近義關(guān)系,通過異文所指相同可以推出相關(guān)異文詞語的語義。
注釋:
①本文所引佛經(jīng)文獻(xiàn)皆來自“CBETA電子佛典2014”。T指《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X指《卍新纂大日本續(xù)藏經(jīng)》,J指《嘉興藏》,其后數(shù)字表示冊數(shù),“/”后數(shù)字表示頁碼,a、b、c表示當(dāng)頁上欄、中欄、下欄。如T12/179a表示此段文字引自《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12冊,第179頁上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