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驥
張照(1691—1745),字得天,號涇南,江蘇婁縣(今上海市松江區(qū))人??滴跛氖四?1709)進士。雍正、乾隆年間官刑部尚書。曾奉敕主持編纂《石渠寶笈》《秘殿珠林》。擅書法,為乾隆朝官樣書風的代表。(1)啟功論張照書法曰:“有清八法,康、雍時初尚董派,乃沿晚明物論也。張照崛興,以顏米植基,澤以趙董,遂成乾隆一朝官樣書風。”(啟功《論書絕句》,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0年版第176頁)張照生前,與乾隆詩文翰墨交往十分綿密。(2)張照與乾隆翰墨交往頗多,常奉敕作書,亦多恭進書作。二人具體書法交往情況,詳見梁驥《張照與乾隆的翰墨情緣》(《中國書法》2008年第6期第35—37頁)。張照去世后,乾隆對其時時念及,于其書跡多有觀賞題跋,或談書法,或論詩文,或憶舊事,尤于張照書法地位多有論說。1779年,乾隆以“羲之后一人,舍照誰能若”,贊張照書法。(3)1779年,乾隆作五功臣、五閣臣、五都臣、五詞臣懷舊詩,列張照于五詞臣。乾隆《故刑部尚書張照》詩云:“書有米之雄,而無米之略。復(fù)有董之整,而無董之弱。羲之后一人,舍照誰能若。即今觀其跡,宛似成于昨。精神貫注深,非人所可學(xué)。三朝直內(nèi)庭,受恩早且渥。其詩喜談禪,學(xué)蘇太相著。以苗疆獲罪,意實別有托。平苗事既久,復(fù)用仍遷擢。性敏才本高,未免失行薄。使其生前明,標榜必致錯。本朝無所施,小哉張與鄂?!苯駲z索史料,僅就乾隆題跋中評論張照書法相關(guān)內(nèi)容,述次如左。
1790年春,乾隆敕董誥跋《張照書千字文》。跋文中抄錄了他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所寫的《故刑部尚書張照》詩,對張照書法給予高度評價:
張照性穎敏,博學(xué)多識。中和韶樂多所厘定,文筆亦儁逸拔俗。尤工書。臨摹各臻其妙,字無大小,皆有精神貫注。閱時雖久,每展對,筆墨如新。予嘗謂張照書過于董其昌,非虛譽也。書有米之雄,而無米之略。復(fù)有董之整,而無董之弱。[1]
對于張照書法,乾隆在懷舊詩中談到了“臨摹各臻其妙”。遞次與米芾、董其昌比較,且以為有過二人之處。 這種超越米董的評價,在對張照其他作品的題跋中也時有體現(xiàn)。1784年,乾隆題《張照臨米芾書曹植元會詩》,贊其臨作深得米芾精神:
照此書向揭壁間,賞其用筆雄勁神采煥發(fā),真能得南宮三昧者,因命裝潢成冊。近觀米芾所書原本,則結(jié)體較小而筆亦滯弱,嘗識為鉤摹之本,幾暇檢米卷與此冊相較,益信并識于此。甲辰初冬御筆。[2]
乾隆以米芾“結(jié)體較小而筆亦滯弱”,比之于張照“用筆雄勁神采煥發(fā)”,不獨以得米芾書法三昧肯定張照,更言張書有凌越之處,明顯表露出其褒張抑米之意。
乾隆將張照與米芾、董其昌比較,且多言其超越,此固源于張照的書法藝術(shù)成就,同時也因張照深入米芾、董其昌,彼此間有可比較的基礎(chǔ)。
檢索《石渠寶笈》初編、續(xù)編、三編等文獻著錄,張照臨米芾帖概有《蜀素帖》《苕溪詩》《西園雅集圖記》《李太師帖》《張季明帖》《天馬賦》《曹植元會詩》《天臨殿記》《別譯心經(jīng)》《秋夜詩》《寄魏泰詩帖》《元日帖》《敝居帖》《珊瑚帖》等28帖。張照于米芾書法評價特高,認為其直得王獻之神髓。他在《跋自臨西園雅集圖記》中說:“右臨西園雅集圖記,海岳細書,得子敬神髓。如牛毛如蠅腳,展之皆可尋丈。諦視之,皆具天風海濤之勢,龍魚變幻之狀。常見李伯時畫瀟湘、蜀江二圖,中間一山一水一林一浦一塔一廟一丘一壑一泉一石,海岳悉手題識之,字廣長一分,用筆宏肆不可思議。丁酉夏偶憶舊觀不可復(fù)得,因臨此帖。拓既漫漶,腕又拙劣,如阿難說心無有是處。”[3]868論米芾直接王子敬,誠為深入米書而能心會者。
因張照學(xué)米能得高境,清人多將張照書法與米芾書法進行比較,于張照書跡多作贊辭。梁巘論曰:“得天學(xué)米以硬筆,臨其硬筆,棄其軟筆,可謂善于去取?!盵4]576李佐賢《書畫鑒影》亦述曰:“張涇南司寇學(xué)米書可謂竭盡全力矣,張書用力處自形鼓努,米書用力處彌見虛和。只此一間,非到金丹換骨時不能達也。”[5]將梁巘、李佐賢之論與乾隆論張照“書有米之雄,而無米之略”相對照,持論相合。亦可見乾隆所評,非為無據(jù)之虛辭。
關(guān)于張照取法董其昌,《清史稿·王澍傳》云:“自明、清之際,工書者,河北以王鐸、傅山為冠,繼則江左王鴻緒、姜宸英、何焯、汪士鋐、張照等接踵而起,多見他傳。大抵淵源出于明文徵明、董其昌兩家。鴻緒、照為董氏嫡派,焯及澍則于文氏為近?!盵6]《清史稿》已論張照為董其昌嫡派,而梁巘更是視張照傳董其昌筆法。他在《評書帖》中說:“董公其昌傳執(zhí)筆法于其邑沈公荃,荃傳王公鴻緒,鴻緒傳張公照。”[4]574
張照臨董其昌書跡,概有董其昌《王維桃園詩》《摹蘇軾書真一酒歌》《蘇軾開元寺畫壁詩》《前赤壁賦》《后赤壁賦》《臨顏真卿裴將軍帖》《雪賦》《別賦帖》《桃源行》《輞川詩冊》《書柳公權(quán)蘭亭詩》《棲真志》《臨蘇軾仲矩帖》《書陶潛詩帖》《臨力命季直戎輅丙舍蘭亭諸帖》《臨智永千字文》《臨褚遂良枯樹賦》《臨唐人月儀帖》《書黃庭堅蘇軾詩》《自書告身》《月賦》《舞鶴賦》等35種。張照學(xué)董能得精神,進而探尋董氏書風源流。他在《跋自臨董書別賦》中談到:“右臨思翁真跡,刻在《玉煙堂帖》內(nèi)者即此是。是書真得晉人瀟灑出塵之韻?!盵3]862董其昌由唐入晉,承續(xù)帖學(xué)正脈。張照以其得“晉人瀟灑出塵之韻”為評,可見慧眼。與此同時,張照在《跋董其昌臨柳公權(quán)書蘭亭詩》中,認為董其昌“百歲以來,書壇執(zhí)牛耳,無誰能與迭主夏盟者,非偶然也”[7]。對董氏定位十分客觀、準確,非深知董其昌而無此論也。張照在推譽董其昌書法之時,于董氏一些觀點能提出不同見解,直言董氏局限:
香光草書學(xué)懷素自敘,晚乃謂《圣母》勝而斥《自敘》狂怪怒張。然素書傳今者千文最上,香光不言何也?細玩千文,方知其狂怪怒張者正是絲絲入扣處。蓋十方虛空一時消殞,舉足下足皆在道場中也。[3]856
能不茍同于董其昌斥懷素書之“狂怪怒張”,而提出“其狂怪怒張者,正是絲絲入扣處?!狈治霰薇偃肜?,卓然高見。以二人書學(xué)觀念之異,對應(yīng)乾隆論張照“復(fù)有董之整,而無董之弱”之論,似可見其相契合處。
1784年,乾隆跋《張照書白居易琵琶行》云:“張照此書,出乎董米,而有過乎董米。所謂寓端莊于流麗者矣。至其識語,則向于上書房已聞蔣廷錫、蔡珽輩論之。是早有此言,非出于照也?!〖壮郊纹街袧龋R?!盵8]張照書法出入米董,前述張照臨米芾、董其昌書跡已經(jīng)明晰。而“過乎米董”,則言張照自運之跡能得米芾、董其昌精神,又自具風度,此又超越臨書更多。乾隆之論,概緣乎此。
乾隆題《趙孟頫樂志論書畫合璧》詩有云:“文評書仿李北海,張學(xué)顏碑筆尤健”。復(fù)跋曰:“張照之記,小楷則類平原麻姑壇,文筆則仿昌黎畫記。”[9]直言張照小楷源自顏真卿《麻姑仙壇記》。張照學(xué)習(xí)顏真卿《麻姑仙壇記》之外,于《爭座位帖》《祭侄文稿》《大唐中興頌》《乞米帖》等用功亦多,尤以臨《爭座位帖》最具高度。1786年,張照去逝后四十一年,乾隆題詩詠張照黃蠟箋本《臨顏真卿爭座位帖卷》,對張照所臨顏真卿《爭座位帖》予以高度肯定:
近得平原祭侄稿,茲收內(nèi)翰撫顏文。詞嚴義正固無間,一是二非了莫分。
王髓顏筋真弗爽,米臨程搨又何須(米芾有臨本《爭座位帖》,見袁桷《清容居士集》?!沾司砟》卤普妫闷皆钏?。米跡雖未見,有過之無不及也)。欲題欲罷難措意,卷首揮毫意怯吾。
兼存節(jié)錄石渠中,流麗端莊活魯公。筆不能佳酒氣勃,允宜自詡昔人同。
爾時政治率堪知,何致軍容猖至斯。若論文中切己句,難于末路惕予思。乾隆丙午孟冬月上澣,御題。[10]259-260
檢《石渠寶笈》著錄,張照臨顏真卿《爭座位帖》凡三種:一為黃蠟箋本卷(高本);一為宣紙本卷(矮本);一為宣德箋本軸。乾隆所言“內(nèi)翰撫顏文”,系指張照黃蠟箋本臨顏真卿《爭座位帖》。張照在宣德箋本《臨爭座位帖》軸中識云:“顏平原《爭座帖》,所為酒氣勃勃從十指間出。又貧不能得筆,故若是也。今日臨之,略得其意。”乾隆見張照此款識,題曰:“每觀此幅,不由不大笑,奇絕?!盵11]269見此大笑,且嘆為“奇絕”,當由張照所言“酒氣勃勃”所致,“筆不能佳酒氣勃”句,即此證也。
1787年,乾隆題《張照臨顏真卿爭座位帖》(宣紙本)卷云:“端莊流麗一語,與去歲評真卿《祭侄文》不謀而合,大奇?!盵12]261張照以“端莊流麗”評顏真卿書法,與乾隆正同。乾隆收《張照臨顏真卿爭座位帖》卷于《石渠寶笈》,并以“流麗端莊活魯公”贊張照臨作??梢娡浦兀梢娭?。欣喜的乾隆,興致中跋后再作跋,述君臣之“真印”:
高本無何矮本連,豐城弗啻兩龍泉。端莊流麗印千古,先獲我心然不然。昨丙午秋,得顏真卿《祭侄文稿》,為之記。有合端莊流麗為一之評。嗣得張照臨真卿《爭座位帖》卷,復(fù)檢石渠所藏,有照之節(jié)臨《座位帖》幅本。因題卷中四絕。有句云:兼存節(jié)錄石渠中,流麗端莊活魯公。茲于丁未春,復(fù)得照矮紙所臨《爭座位帖》。此卷末自跋云:曾見《祭侄文》真跡,所謂端莊雜流麗者。令人慨想,如見其人。正與予昨歲語相脗合,直是先獲我心,可見筆墨中有真印也。[12]261
《張照臨爭座位帖》黃蠟箋本和宣紙本兩卷,被乾隆譽為“兩龍泉”。乾隆時時欣賞題跋,又敕命侍臣董誥書御制詩于其上,贊張照書法得顏真卿神髓。乾隆五十二年(1787)四月,董誥奉敕書《御制題董其昌臨顏真卿爭座位帖詩》于《張照臨顏真卿爭座位帖》卷(黃蠟箋本)。詩云:“魯公座位效香光,玩古因披寶笈藏。搨宋搨明一臨董,本高本矮近收張。積薪慢議吾享帚,得髓無孤彼面墻。綽態(tài)柔情跋誠合,魏征嫵媚譬文皇。”其中“本高本矮近收張”句下注云:“上年秋,得張照臨顏真卿《爭座位帖》一卷。摹仿神似,得平原之筋髓。因題四絕句。今歲新正,又得照所臨一卷,紙幅較矮而神采逼真。兩卷先后同入內(nèi)府,宛如延津之合。因題矮卷一絕。有高本無何矮本連,豐城弗啻兩龍泉之句,并合弆一匣以識珍賞?!薄熬b態(tài)柔情跋誠合”句下注云:“此卷結(jié)體運筆頗覺流麗,得魯公神韻。香光自跋中有此臨本,略存優(yōu)孟衣冠。俾后之覽者,知顏書于郁屈瑰奇之中,自具柔情綽態(tài)。是則魯公知己之語,蓋自道其得心應(yīng)手之妙。然以余視之,終遜照之兩卷也。”[10]260
在張照三件臨作中,宣德箋軸幅最為乾隆欣賞。他兩次親自作題,并敕命董誥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三月、乾隆五十二年(1787)四月、乾隆五十四年(1789)三月,分別錄《御制題張照臨顏真卿爭座位帖真跡卷詩》《御制觀張照草書韓愈石鼓歌長卷作歌》《御制題張照臨顏真卿爭座位帖真跡卷詩并識》于卷尾。其中《御制題張照草書臨顏真卿爭座位帖詩》云:“每觀此幅措詞艱,擊破唾壺笑破顏。高矮本書莫斯若,米程臨搨惣須刪。是醒是醉神全候,不即不離佛偈間。懶筆邊綾命董代,亦因真在意為憪。”“高矮本書莫斯若”句下注云:“丙午秋得張照臨《爭座位帖》高本一卷,丁未春復(fù)得照矮本所臨《爭座位帖》一卷。兩本各極其妙,而皆不及此石渠舊蔵節(jié)臨幅本尤為神明規(guī)矩。蓋醉中偶然所仿,手活神全,天趣更勝也?!盵11]269-270乾隆跋《張照草書韓愈石鼓歌》云:“昨近考訂石鼓文,石鼓文紛不脛走。帝王所好可弗慎,詎增愜哉只增丑。茲閱昌黎之本歌,益奇兩出張生手。豈我獨是韓之說,韓而有靈籍張剖。行以顏《爭座位帖》,筆不求佳勃勃酒。物必有雙語信乎,長卷直幅賁四友。十鼓十行永周宣,數(shù)典韓張碑并壽。觀張照草書韓愈石鼓歌長卷作歌,庚戌仲春,御筆?!盵13]兩首御制詩以“是醒是醉神全候”“筆不求佳勃勃酒”,言張照臨《爭座位帖》軸之高妙。而這種醉中所作,“尤為神明規(guī)矩”的觀點,在乾隆跋《張照臨顏真卿爭座位帖卷》(宣紙本)又得到重申:
此矮本,乃臨戲鴻堂刻,跋中有舊搨不可得之嘆。高本則臨自宋搨,兩本各極其妙。先后同入內(nèi)府,不啻延津之合,然皆不及幅本之尤為神明規(guī)矩。蓋照醉中所仿,手活神全,妙得天趣。其所云勃勃十指間者,亦自道其得意處也。因題此卷并識。[12]261-262
乾隆于張照臨顏真卿《爭座位帖》推重之極,尤以學(xué)顏書能超越米董學(xué)顏書為贊。這種贊譽符合張照于顏真卿《爭座位帖》所下苦功。張照《跋自臨爭座位》云:“思翁云,宋四大家皆學(xué)顏,然惟《爭座位》一種耳。皆學(xué)顏,吾知之,惟《爭座》一種則不能知。思翁精鑒必有確據(jù),非茍然也。家有鴻堂帖,而不能解此帖之意。自見《祭侄文》后乃知之,惜未得臨數(shù)百過也。”[3]860-861張照以未臨顏真卿《爭座位帖》“數(shù)百過”而慨嘆,可知其自謙,更可見其用功所在。
關(guān)于學(xué)習(xí)顏真卿書法,張照有自己的認知。他認為:“學(xué)顏書最忌劍拔弩張,無廊廟氣韻。曾見《祭侄文》真跡,所謂端莊雜流麗者,令人慨想,如見其人?!痹趯W(xué)習(xí)方法上,他進一步提出了將顏真卿書跡相互融合,尋求新意的觀點。張照學(xué)習(xí)顏真卿《爭座位帖》時,依據(jù)“思翁《戲鴻堂帖》所刻翻宋搨本,而以《祭侄文》筆意參之”,[12]261其善學(xué)如此。
不獨乾隆對張照臨顏真卿《爭座位帖》高度肯定,乾隆朝書家劉墉、阮元對張照臨《爭座位帖》亦贊譽有加。劉墉在題張照臨《爭座位帖》云:“真卿書稿前無古,臣照臨撫又逼真?!笾魏蠊屉y匹,即在唐時亦絕倫。符采煥呈歸寶笈,昔人何必勝今人?!盵14]認為張照所臨能夠超過宋人而直接唐人。阮元更認為張照臨作已經(jīng)超越了董其昌。其論張照臨《爭座位帖》云:“張文敏照臨《爭座位帖》有兩卷,……內(nèi)府收藏不下數(shù)百種,當以此二卷為甲觀。筆力直注,圓健雄渾,如流金出冶隨范鑄形,精彩動人,迥非他跡可比。內(nèi)府亦收藏董文敏臨《爭座位稿》,以之相較,則后來者居上,同觀者無異詞。不觀此不知法華庵真面目也?!盵15]
劉墉、阮元言及張照臨顏書之高明,而清人梁同書、楊慶麟則進一步探究張照臨顏書能臻高境的原因所在。梁同書論及張照書法時說:“天瓶先生從顏法入手,顏用弱翰,而先生用強筆?!盵16]楊慶麟跋《張?zhí)炱繒热逭Z錄卷》云:“弱冠后由歐入顏,純而后肆于晉唐諸大家,無不溯流窮源,深窺堂奧,故能方駕趙董,自成一家面目。此卷系公中年妙跡,行楷數(shù)千字,用筆無往不留,無垂不縮,得顏米之神而化其跡?!盵17]楊慶麟以“溯流窮源,深窺堂奧”,論張照學(xué)顏超越趙董,似有未盡處。而梁同書將張照學(xué)顏以“強筆”,對比于顏真卿之“弱翰”,意在強調(diào)張照學(xué)顏能化,自出我法,頗能中的。
乾隆五十五年(1790)春,董誥奉敕錄乾隆御制詩《故刑部尚書張照》,跋于《張照書千字文》卷。在詩中,乾隆在述張照書法能超越米、董之后,更將張照書法推譽到僅次于王羲之的高度:
羲之后一人,舍照誰能若。即今觀其跡,宛似成于昨。精神貫注深,非人所可學(xué)。三朝直內(nèi)廷,受恩早且渥。[1]
乾隆以“羲之后一人”贊張照,顯然在談其書法水平。表面上似乎未直接言其承續(xù)晉人,入山陰之室。然以王羲之為參照進行比較本身,就已經(jīng)言及張照書法與王羲之的關(guān)系。
自唐王羲之以書封圣以來,凡學(xué)書者未有不沾溉右軍者。清人以為康熙朝、乾隆朝以董其昌、趙孟頫為尚,此實不為客觀之論。(4)梁驥在《康熙對古代書家的學(xué)習(xí)及其宗王喜董的書法觀》中明確提出康熙學(xué)書以晉為皈依,且其習(xí)古廣收博采,非局限于董其昌一家??滴醭瘯L尚,僅就康熙本人而言,應(yīng)論以宗晉崇王喜董為宜。詳見《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5年第2期101—113頁。實際上,清人對王羲之的用功極深。就張照而言,我們對其臨摹的王羲之書法進行梳理,僅《石渠寶笈》著錄,所涉及的王羲之法帖大抵有《蘭亭序》《圣教序》《孝女曹娥碑》《樂毅論》《黃庭經(jīng)》《游目帖》《平安帖》《心經(jīng)》《七十帖》《筇竹杖帖》《朱處仁帖》《破羌帖》《摧寇帖》《山川諸奇帖》《東方朔畫贊》《霜寒帖》《積雪帖》《遠近清和帖》《秋中感懷帖》《旦極寒帖》《四月廿三日帖》《二旬期等帖》《月半哀悼帖》《知庚丹陽帖》《遠近清河帖》《十月五日帖》《遠得足下書帖》《紙筆精要帖》《周益帖》《州致帖》等二十九種。學(xué)習(xí)王獻之書法概有臨《地黃湯帖》《鴨頭丸帖》《阿姨帖》《豹奴帖》《鄱陽帖》《散情帖》《府君帖》《服油帖》《阿姑帖》《舍內(nèi)帖》《參軍帖》《洛神賦十三行》《廿九日帖》等十三種。《御制天瓶齋法帖》中收入張照臨王羲之《黃庭經(jīng)》《七十帖(大慶帖)》《筇竹杖帖》《朱處仁帖》《破羌帖》《摧冠帖》《平安帖》和臨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這些臨作的收入,已能體現(xiàn)乾隆對張照臨摹二王書法,尤其是王羲之書法的認可。另外,乾隆詠《張照臨爭座位帖卷》詩中有“王髓顏筋真弗爽”句,“王髓”一詞,亦可見乾隆對張照書法能夠承續(xù)王羲之精神的肯定態(tài)度。
乾隆跋《張照臨縮本圣教序》云:“香光書法,空前絕后,不謂有可與抗衡者。乃日侍左右之臣,照今雖逝,睹此冊,恍前席論文。況習(xí)字闢董,自具精義?!盵18]將張照與董其昌書法進行比較,是基于張照《臨縮本圣教序》這件作品,所比較者,為乾隆心中張照與董其昌二人學(xué)習(xí)王羲之所達到高度之異。
就《圣教序》和集王羲之書跡問題,張照確乎有著與董其昌不同的主張:
世傳縮本《圣教序》,不知何人所為。芥子納須彌,良可寶玩也。香光居士謂懷仁習(xí)右軍書,而以集為非是。竊謂字字用古人結(jié)構(gòu)即是集,不稱自運。米元章亦有集古字之說,正不必改集為習(xí)耳。[18]
二人關(guān)于《圣教序》“習(xí)”和“集”的認知,不僅是簡單的觀點不同,更是書學(xué)理念的差異。這一點也確實能和乾隆所言張照“習(xí)字闢董,自具精義”相呼應(yīng)。
乾隆以董其昌、趙孟頫比之于張照,而言張照高度,是因為趙孟頫、董其昌、張照三人均能承續(xù)晉人。乾嘉以降,世人論乾隆及乾隆朝書法,均以崇趙孟頫書為定評。應(yīng)該說,乾隆確實特重趙孟頫書法。他在題《趙孟頫篆書千字文》中就有“子昂法書天下第一”[19]的觀點。但這種“第一”,前提是趙孟頫書法深潛晉人,直入山陰之室:
子昂直入山陰之室,故能得其神髓,豈他人所能夢見?[20]
乾隆書宗晉人的觀念還體現(xiàn)在他對褚遂良、米芾等人的書法認知上。乾隆在《御臨褚遂良書庾信枯樹賦》中有言:“褚遂良書得蘭亭之俊逸,而加以縱橫變化。米芾從此悟入,遂窺右軍之秘。世傳褚書,當以此賦為正。”[21]不獨言褚遂良書源自大王,更言米芾亦自褚遂良而登大王之室。很顯然,乾隆眼中褚遂良、米芾、趙孟頫所具備的高度,是基于他們能夠“入山陰之室”。乾隆將張照與趙孟頫、董其昌比較,顯然將張照納入承續(xù)晉人書風,并習(xí)米芾、董其昌而能自運基礎(chǔ)之上。此亦可間接證乾隆對張照學(xué)王的認可。
張照本人也確有得王羲之筆法的自信。他在《節(jié)臨〈黃庭經(jīng)〉〈醴泉銘〉二帖》款識中說:“近時學(xué)書者,大都山谷所為癡凍蠅。而多附托于《黃庭》《九成》二帖,故臨此示田兒。余書雖不逮古人遠甚,尚字中有筆耳?!盵22]張照這種得筆法的自信,系其刻苦臨池而來。關(guān)于晉帖臨習(xí),張照認為:“凡臨晉帖,不必備臨。只取一二帖,寫幾百本,自有解會?!盵23]191學(xué)蘭亭、學(xué)晉人書跡,須下苦功,達百本、數(shù)百本的臨帖觀念,張照曾反復(fù)申之:
前所奉子昂蘭亭,此極佳本,無一筆不似定武。此真可放下身心,寫二三百本,再作商量者。當時在案間,曾臨過六十余本,所以深知其妙。惜未能再臨,每思仍從尊處借來臨十余本,而度無其暇,徒塵幾研間無益,是以中止,望弟且臨百本何如。行楷不得不從《蘭亭》《圣教》問津,而松雪所臨《蘭亭》,妙在一絲不走。不若香光之但取其神,令人不可攀援也。[23]191-192
百本、二三百本、幾百本,是數(shù)字,但體現(xiàn)在具體的臨摹過程中,恰恰是對古代經(jīng)典細微之處的用心把握。張照知此理而踐行,故能接續(xù)晉人楷則。對于趙孟頫臨《蘭亭序》的“一絲不走”和董其昌的“但取其神”觀念的認知,非深下苦功,學(xué)而能化者,不能有此深刻體會。
乾隆言:“照書即不能上掩右軍,而精神結(jié)構(gòu),實出唐宋以上,則以之儗右軍也亦宜?!盵24]331庶幾可為允當之言。以“羲之后一人,舍照誰能若”贊張照書法,固有過譽之處,然亦不為無據(jù)。
1776年,乾隆觀張照書《御制讀陶詩》,頗有感懷,作詩贊曰:“法書老翰正兼竒,舊集頻翻運筆為。所作自慚弗稱字,今差稱矣彼亡之。丙申年題張照書舊作口號,丙午冬閱是卷再書。御筆?!盵25]張照去世后,乾隆對其書法“舊集頻翻”,一方面可知張照“法書老翰”所達到的境界,另一方面也可見君臣詩翰往還所積累的情誼。乾隆在張照逝后,三次集其所書舊字為春帖子詞,就是“舊集頻翻”行為的典型表現(xiàn)。
1764年,乾隆集張照春聯(lián)字制春帖子詞17首。集張照舊跡而為新制,“化無用為有用”,題跋中于張照書跡多有肯定,更有對張照的懷念:
向愛張照書,凡屏扆殿壁間,長幀巨幅多其奉敕書者,每見輒裒為卷帙收弆。其所書宮廷楣牖春聯(lián),因歲久更易新者,所司以其舊版呈閱,請毀之。余曰不可??V素雖剝蝕,而筆墨精神故完好。設(shè)以朽蠹棄,其誚與焚琴煮鶴等。若仍其儷句輯藏,又與五都市賈斂售舊物,不知鑒別者何異?爰次其大小行楷,差為七等,得字四百有奇。并于幾暇仿春帖子體,集成五七言詩十七首,裝池作巨卷。并命董邦達繪《歲朝圖》卷首,以志履端佳興?!澕然療o用為有用,而篇什聯(lián)屬墨跡宛然,不異其揮毫結(jié)構(gòu)自成全壁,洵可珍也?!咨炅⒋喝眨L春書屋御制。[26]
由“凡屏扆殿壁間,長幀巨幅多其奉敕書者”可知,張照彼時在內(nèi)廷書翰之多,亦可知乾隆對張照書法的喜愛程度。
1766年,乾隆再次集張照春聯(lián)字,制成春帖子詞13首。乾隆題云:“甲申春,曾集張照所書宮殿春聯(lián)為春朝吉語,裝成巨卷,亦既敘而藏之矣。茲復(fù)輯其舊書御園楣牖聯(lián)句,得三百字有奇。仍依前體,集為五七言詩十三首。聯(lián)屬裝池,與前卷并弆。于是取義編珠者,且成合壁,益足喜也。夫金錢成帖,昔人偶一為之,墨林已侈談?wù)涿?。詎若茲之一再綴輯,取攜于舊版零縑,無宣索之勞,亦無棄材之惜,其為寶愛更當何如哉!若夫清辭麗句層見迭出,與前所集諸詩無一句相襲。而迎韶紀序,語葉祥占,則又后先映發(fā)。亦奚啻化工獻歲,景象常新。馀翠陳青,復(fù)成錦綺。天機抒軸,不相師而適相合,固有醞釀于不期然而然者乎。至于詞多頌語,則以本系臣工所書春聯(lián),且限于字不能更易,因并識之。丙戌新春,長春書屋御識。”[27]第一次集四百余字,第二次集三百余字,乾隆對張照書法之喜歡程度,誠如其自言“其為寶愛更當何如哉”!
乾隆前兩次所集春帖子詞,皆選擇張照“所書宮廷楣牖春聯(lián)”之舊跡。第三次則選擇內(nèi)府所藏張照草書《千字文》,成四十首春帖子詞。集詞同時,更論張照書法之妙:
集張照春聯(lián)字成春帖子,嘗一再為之,茲閱石渠所藏張照草書千文二卷,用筆圓勁可愛。第古人書千文者,數(shù)見不鮮,視為千文而弆之,不足以顯照書之妙。……爰以幾暇,復(fù)依前體集五七言各二十首。所馀字乃不及二十分之一,而凡春朝吉語,歲時征實,大略具備。且較前此集春聯(lián)字之多頌少箴者,殆有進焉,又豈其字之果不適用乎。既集成,命于敏中排次臨仿成什,裝池巨卷,識其緣起,與張照書并藏寶笈。蓋集春聯(lián)所以化無用,故不必復(fù)臨。集千文不宜毀已成,則又不可不臨。為例不同,而愛照書而珍惜之則同也?!『ゴ撼?,長春書屋御識。[24]327,331
張照所書《千字文》為內(nèi)府所藏成卷,乾隆認為“視為千文而弆之,不足以顯照書之妙”,并以唐人集《圣教序》相比類為辭。剪裁成卷集字,似乎在損壞作品,然集字成卷仍藏之內(nèi)府,則“愛照書而珍惜之則同”。張照去世后,乾隆三次集其書為春帖子詞,固可認為乾隆懷舊,然究其因,張照翰墨文章得其推許當為其主要者。
1757年,乾隆敕命誠親王允袐、果親王弘瞻等刻《天瓶齋法帖》,則是其對張照書法“舊集頻翻”的另一個重要表現(xiàn)。
關(guān)于《欽定天瓶齋法帖》的刊刻,《國朝宮史》記云:“皇上以原任尚書張照書法特工,命內(nèi)廷諸臣匯集所書御制詩文及臨摹舊跡,擇其尤者,恭呈欽定。鉤摹編次,凡十卷,即以其齋標名。乾隆二十二年勒石?!盵28]乾隆朝,皇帝下詔為大臣刻帖,張照是第一人。乾隆于張照書法之推重,庶幾可見。
《欽定天瓶齋法帖》收張照作品凡五十件。依次為錄乾隆御制詩文八件,錄其他如《張照豳風七月篇》《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題蔣廷錫雜花詩六首》等作品六件。以下36件作品為臨鐘繇、王羲之、王獻之、柳公權(quán)、褚遂良、顏真卿、楊凝式、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趙孟頫、董其昌等古代書家作品。36件臨作中,署臣字款或鈐臣字印,由張照恭進的作品占30件。帖既為乾隆欽定,由帖中張照臨古作品的數(shù)量和比例,亦可知乾隆要還原一個書家張照,而不是簡單書寫頌圣書翰的文學(xué)侍從之臣張照。
書法之外,乾隆對張照繪畫亦十分激賞。1790年,乾隆觀張照所畫梅花后,題云:“寫梅原弗以梅名,鐵骨香身自貌真。不落楊王窠臼里,法從游戲米家行。”[29]以米芾家法比擬張照梅花,其贊譽如此。
張照以書擅名于康雍乾三朝,更為乾隆列為“五詞臣”之一。乾隆喜歡張照詞翰,每每展觀張照于內(nèi)府所藏書畫作品上的題詩,多有留題?!妒汅爬m(xù)編》有《繪事羅珍》冊,其中第九冊為唐岱《仿各家山水》12面,每面有張照題詩。乾隆五十八年(1793),乾隆展觀內(nèi)府所藏《繪事羅珍》冊,讀張照題詩后,御識曰:“此冊向貯香山,愛照詞翰超逸,來必閱賞?!锍笄搴陀R?!盵30]1785年,乾隆觀《蔣廷錫畫敖漢千葉蓮》,見張照舊題,仍用張照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題句詩韻作題。詩中有“紛出手眼期爭美,得天詩句獨我喜”句,庶幾可知乾隆對張照詩作的贊許?;实鄣馁澰S,則直接促成張照的詩句為當時皇子和權(quán)臣們一致贊譽。如當時身為皇子的永琰在和詩中有“就中張照詞尤美,展看每動天顏喜”句;和珅和詩有“照也詩詞標清喜,花甲周余仰睿題”;梁國治和詩有“就中詞翰涇南美,心境清涼參妙喜”句;等等。[31]上述皇子與諸臣詩句,固為頌乾隆御制詩而和,然于客觀上也成就了張照的詩名。
乾隆重張照書法、繪畫、詩文,君臣之間詩文書翰互動,積累了較為深厚的情感,這種情感也延伸到政治上。1782年,乾隆在審閱《大清一統(tǒng)志》時,發(fā)現(xiàn)松江府人物志中未收錄張照,感慨之后,命大臣錄入。并再以文采風流明確對張照的肯定:
昨閱進呈《一統(tǒng)志》內(nèi),國朝松江府人物祇載王頊齡、王鴻緒諸人,而不載張照。其意或因張照從前辦理貴州苗疆,曾經(jīng)獲罪,又其獄中所題白云亭詩,語意感憤,經(jīng)朕明降諭旨,宣示中外,因而此次纂辦《一統(tǒng)志》,竟將伊姓氏里居概從刪削,殊屬非是。張照不知朕辦理其案之公衷,而反挾私怨悵,誠非大臣公忠體國、精白一心之道。然其文采風流,實不愧其鄉(xiāng)賢董其昌,即董其昌亦豈竟純?nèi)司釉眨∈咕共坏侵境?,傳示藝林,致一代文人學(xué)士,不數(shù)十年竟歸泯沒可乎!況從前張照之獲罪,因疑為鄂爾泰傾陷,其獄中怨憤之詞,亦大都指摘鄂爾泰者居多?!媚顝堈站肯悼捎弥?,因出之囹圄,不數(shù)年間由內(nèi)閣學(xué)士洊擢刑部尚書,供奉內(nèi)廷,是朕之待張照,終始成全,原不以一眚之微,終使擯棄,可謂極儒臣之榮遇。即將來國史中,亦當令載筆之臣,將伊事跡詳晰編入,何此時纂辦《一統(tǒng)志》轉(zhuǎn)佚其名耶?總之,張照雖不得謂醇儒,而其資學(xué)明敏,書法精工,實為海內(nèi)所共推重,瑕瑜不掩,公論自在。所有此次進呈之《一統(tǒng)志》,即將張照官秩、出處、事跡一并載入。[32]
張照曾因平定貴州苗民之亂無功而入獄,此事涉及乾隆朝初鄂爾泰與張廷玉政治集團的斗爭。(5)關(guān)于張照平苗無功系獄及重新啟用相關(guān)事件,梁驥在《張照交游考》中有詳細考述。詳見梁驥《張照交游考》(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16—118頁)。乾隆對此事的處理,足見其帝王心術(shù)。讓張照入松江人物志,固有向朝臣展示自己惜才之念,以彰圣明,更為攬朝臣之心。然其所言張照“資學(xué)明敏書法精工,實為海內(nèi)所共推重。瑕瑜不掩,公論自在所有?!币彩遣粻幍氖聦?。
綜而論之,乾隆跋張照書跡,評張照取法王羲之、顏真卿、米芾、董其昌,贊其善學(xué)和高度。進而集宮中張照舊字成春帖子詞,及至敕臣下纂《天瓶齋法帖》,無不體現(xiàn)出乾隆對張照書法的欣賞。張照這種多樣性取法能為乾隆所推譽,某種程度上也折射出乾隆書法好尚的多維呈現(xiàn)。此于糾正學(xué)界多言乾隆及乾隆朝專喜趙孟頫書法的成說,亦提供了相應(yīng)的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