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智能時代:勞動教育數字化發(fā)展新路徑研究

      2022-04-16 23:03:58程啟寅
      關鍵詞:勞動數字化智能

      程啟寅

      進入新時代以來,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智能產業(yè)蓬勃發(fā)展,社會迎來大量高新技術變革,智能時代即將到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蓬勃推進,智能產業(yè)快速發(fā)展,對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全球治理等方面產生重大而深遠影響。[1]可見,我國勞動教育正處在一個新的發(fā)展時代和改革過渡期。勞動教育承擔著幫助學生適應從“校園”向“社會”過渡的重要任務,勢必要聚焦于技術發(fā)展和產業(yè)變革帶來的變化,以多種勞動實踐活動為依托,開展具有計劃性、組織性和科學性的教育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然而,隨社會數字化程度的加深,虛擬勞動、智能勞動等新勞動形式產生,[2]勞動者將更多地從事創(chuàng)造性勞動。[3]新時代大學生作為即將參與社會生產的未來勞動者,不可避地免經歷產業(yè)轉型和升級,直面勞動形態(tài)更迭。因此,推動勞動教育向智能化方向變革,既是勞動者適應社會生產的迫切需要,亦是推動了社會向數字化、智能化長足發(fā)展的關鍵動能。智能時代勞動教育,著眼于數字化工具的教學應用,立足于數字化技術人才、智能化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邁出勞動教育改革轉型的重要步伐,服務于人的全面發(fā)展,推動我國從“制造大國”向“智造強國”邁進。

      一、智能時代勞動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

      智能時代伴隨數字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推動著生產方式和勞動形態(tài)的快速更新迭代?!爸袊圃?025”被認為是中國版“工業(yè)4.0”,自提出以來我國社會生產方式逐步向工業(yè)4.0過渡。社會生產變革在宏觀上表現為新的勞動形態(tài)產生、新的勞動世界建立、新的勞動性質和勞動技能大量涌現,顛覆了人們對傳統(tǒng)勞動方式的理解和認知,[4]催生了社會對高新技術人才的迫切需要,極大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勞動教育地位和規(guī)則。

      數字化變革會影響生產結構、工作環(huán)境、社會分工和勞動形式,將對勞動者的勞動技能和資格提出新要求,未來勞動者需要具備與時代發(fā)展相適應的數字化能力。當前,勞動者的工作環(huán)境和工作內容占比逐漸向數字化、信息化甚至智能化傾斜,人機交互或形成主流勞動新形態(tài),要求勞動者具備在高度數字化、自動化的環(huán)境下處理各類事務的日常工作能力,還應具備通過數字化技能妥善應對緊急突發(fā)事件等應急能力。此外,數字技術的進步在一定程度上解綁了時間和空間對勞動活動的約束,這也需要勞動者具備通過數字平臺開展遠程工作或操作的能力。[5]因此,數字化能力將成為勞動者應對智能化浪潮的最基礎技能。

      以工業(y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全新勞動形態(tài)應運而生,單一性、重復性的體力勞動占比降低,此類市場用人需求萎縮、工作機會縮減。而以研發(fā)、管理、控制、創(chuàng)新等主觀能動性較強的腦力勞動比重將逐步提升,[6]人的勞動逐步轉向不易被取代的設計性、創(chuàng)造性的高質量服務或生產。[7]麥肯錫全球研究院2020年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到2030年將約有2.2億勞動者的就業(yè)受到自動化技術發(fā)展的影響,3.31億勞動者中22%~40%的工作內容有被自動化技術替代的可能性。[8]這一數據意味著在數字化改革浪潮的猛烈沖擊之下,勞動者數字化能力成為至關重要的能力之一。這一趨勢在生產制造行業(yè)尤為明顯,且影響最大、潛力最強。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大幅應用,使制造業(yè)中出現大規(guī)模替代現象,依靠人力為主的重復性勞動內容削減,由工業(yè)機器人取而代之。根據《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20》的調查,數字化技術已經出現了取代傳統(tǒng)勞動方式的現象。截至2019 年,數字化技術對我國制造業(yè)崗位的替代率已經接近20%,[9]在很大程度上顛覆了傳統(tǒng)的勞動形態(tài),也使得智能時代各大領域對人才數字化能力提出進一步要求。而且,在數字化產業(yè)本身的上下游產業(yè)鏈中,也需要勞動者具備較強的數字化能力,以承擔起設計、生產、銷售、維護等重要任務。因此,亟需推動傳統(tǒng)勞動教育朝著更加數字、更加智能的方向發(fā)展,提升勞動者數字化能力,培養(yǎng)具有交叉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解決社會用工和大學生就業(yè)問題。

      智能時代高新技術的發(fā)展,引發(fā)了學界對勞動教育變革方向的探討。張淼認為數字化技術能夠重構學習空間,改善學習方式,推動勞動教育資源的系統(tǒng)性整合;[10]劉飛君認為智能技術的發(fā)展,給勞動教育帶來了育人新價值和教育新模式;[11]王毅等學者認,通過搭建虛擬的勞動世界,虛實并融,有利于促進教育公平,實施個性化教育。[12]可見,智能時代的到來,給勞動教育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勞動教育亟需契合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智能化發(fā)展趨勢,明確大學生勞動能力的普及化、智能化、個性化、校企一體化發(fā)展方向,培養(yǎng)適應時代需要的全面發(fā)展的復合型人才。為了響應時代號召,高校需拓展勞動教育新思路,完善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實踐場景、優(yōu)化教學和管理模式,依靠智能技術的發(fā)展,利用高新技術下沉紅利,進一步豐富實踐資源,構建新型勞動場景,完善數字化勞動教育體系,把握好扭轉傳統(tǒng)勞動教育乏力的重大機遇,服務于智能時代勞動教育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目標。

      二、高校傳統(tǒng)勞動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傳統(tǒng)勞動教育的實踐效果受到物理界限的制約

      傳統(tǒng)勞動教育手段的數字化發(fā)展進程緩慢,教育手段與現代數字化技術的結合程度不足,實踐環(huán)節(jié)仍存在難以跨越的物理界限,具體表現在物理資源的稀缺性和易損性方面。在稀缺性方面,傳統(tǒng)勞動教育使用的實驗場景和器材造價高昂,例如工業(yè)機器人實訓設備,[13]難以大量鋪開建設?!皩W生多、設施少”的狀況,極易使勞動實踐變質為理論學習甚至是走馬觀花,導致學生無法全身心沉浸于實踐,難以真正感知實踐細節(jié),無法激發(fā)實踐樂趣和學習興趣。易損性方面,正是由于“學生多、設施少”,同一套教學資源經過大量學生的反復操作,必然出現快速老化、精度下降、甚至損壞等不良現象,不論是維修還是新購都價格不菲,既拉高了教育成本,也影響了持續(xù)教學的效果。可見,要在傳統(tǒng)勞動教育實踐課程中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往往需要在大量物理資源加以支撐。而借助虛擬仿真手段打破實踐環(huán)節(jié)的物理界限,降低資源限制帶來負面影響,提升勞動教育實效性。

      (二)傳統(tǒng)勞動教育中高層次實踐體驗內容的普及性差

      規(guī)劃和設計科學完善的勞動實踐內容絕非易事。雖然各大高校均有開展勞動教育,但以校內日常衛(wèi)生管理、機械性體力服務為主,[14]學生的實踐內容普遍處于較低層次的基礎性勞動。勞動實踐內容的不科學、不完善,導致學生的實踐層次較低,勞動覆蓋面和學生參與感都難以滿足勞動教育的現實需要。學生無法親歷體驗以數字化、職業(yè)化、專業(yè)化為背景的真實生產勞動過程,難以在智能時代背景下對“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形成深刻體會,也就更加難以激發(fā)參與勞動的內驅力。

      (三)傳統(tǒng)勞動教育授課形式阻礙個性化指導

      現階段,勞動教育師資力量的不足,[15]長期以“集中講授、集體勞動”為主要授課形式。這一授課形式極大阻礙了教育者對學生的個性化指導,難以適應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需要。教育者針對特需人群的個性化指導普遍難以落實,學生個體對于求知求學的特殊需要難以獲得關注,面向所有學生的個性化提升建議和實踐內容成為空談,嚴重阻礙了勞動教育向個性化教育方向發(fā)展。

      (四)傳統(tǒng)勞動教育實踐場景脫離社會生產實際

      當前,傳統(tǒng)勞動教育實踐場景較為單一,[16]勞動實踐范圍僅局限于校園內一角,未與社會生產實際充分掛鉤融合。學生無法直面于生產勞動實際,將難以適應勞動形態(tài)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fā)展的快速變革。學校應當組織和鼓勵學生走出校門,同時也引入企業(yè)深入校園,爭取社會和企業(yè)的支持,挖掘可用優(yōu)質資源,開展多形態(tài)勞動教育,為學生開辟廣闊勞動實踐空間。

      三、智能時代勞動教育的數字化轉型新路徑

      (一)強化勞動教育的普及性:降低勞動教育資源獲取門檻

      智能時代雖然有機器取代人的趨勢,但短期內不可能全面替代人的勞動,勞動者仍是參與社會分工、推動經濟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智能技術發(fā)展與勞動形態(tài)變革的風向已然形成。數字化能力是未來社會最基礎的適應性技能,高校需要形成新的認識,應對新型勞動場景、技能類型和就業(yè)崗位,必須面向所有學生開展適應勞動新形態(tài)的普及性勞動教育。但是,傳統(tǒng)勞動教育與生俱來的局限性與智能時代勞動教育所期盼的普及性之間仍然存在一定矛盾。首先是優(yōu)質實踐資源獲取門檻較高,稀缺性導致實踐難以大批量常態(tài)化鋪開,許多實踐資源如精密儀器設備、貴重耗材等,其人均使用次數難以保障學生的求學需要,學生無法反復體驗感受提高實踐的熟練性,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認知也難以進一步深化。其次,傳統(tǒng)勞動教育實踐課程的安全性也是各大高校面臨的一大考驗。安全是高校工作的底線,在實際勞動實踐過程中,必然涉及工具使用和體能消耗,給師生的人身安全帶來了不穩(wěn)定因素。很多時候為了規(guī)避安全風險,一些難度較大、風險較高的實踐項目被直接排除在實踐內容之外,導致勞動實踐不連貫、不深入,勞動教育流于形式。以上問題制約著勞動教育向普及性方向發(fā)展。

      以虛擬仿真實踐平臺為例,不再要求高校提供巨大的實踐場所和“人手一套”各式各樣的實踐資源。對于工科院校而言,無需采購大量品牌型號各異的工程設備或零件。通過模擬仿真平臺實現設備展示、操作仿真、故障模擬、工程訓練等功能,所有學生可共享一套模擬仿真資源,即能接觸實踐課程的前沿內容,有效彌補了勞動教育過程中優(yōu)質實踐工具、實踐材料等資源匱乏的問題。而且,虛擬環(huán)境下的無實物演練,也有效規(guī)避了因實踐而產生的各類安全問題,極大降低了學校在安全管理上的壓力。允許引入高難度、高成本、高風險的虛擬仿真實踐,讓各式各樣的實踐內容真正深入學生,釋放了實踐教學的自由度,讓更多學生在不受時空和資源限制的情況下體驗更加優(yōu)質教學過程,提高了人人參與、人人動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智能時代勞動教育需要普及性,而數字技術的應用剛好能夠極大地提高勞動教育的覆蓋面,強化智能時代勞動教育普及性。勞動教育應面向所有的未來勞動者,旨在深化學生對勞動新形態(tài)的理解,引導學生認識智能時代新景象、新技術和新形勢,更加深刻把握現代勞動生產手段的發(fā)展趨勢,幫助學生掌握過硬的專業(yè)知識,提升數字化軟實力,助力實現個人全面發(fā)展和新時代勞動精神培育。

      (二)融合變革的創(chuàng)新教育:虛實結合強化勞動感知體驗

      抓住智能時代數字技術發(fā)展機遇,促進勞動教育向智能化變革,借數字技術下沉的紅利,以虛擬仿真技術的應用為勞動教育實踐平臺的重要建設方向。勞動教育重點內容之一為實踐教育,實踐可依據有無科學指導分為兩類,而勞動教育中的實踐顯然應當是有科學指導的實踐。使用仿真教學形式開展勞動教育,是以科學理論為基礎對實踐內容、環(huán)節(jié)和結果的設計和指導,充分體現了勞動教育的科學指導意義。

      勞動場景是學生開展具體實踐的環(huán)境,對勞動教育實踐效果有著最直接影響。在傳統(tǒng)勞動教育總會面臨實踐資源昂貴稀缺、實踐設備易損老化、實踐環(huán)境和空間受限等問題,學生難以沉浸感受實踐細節(jié),傳統(tǒng)實踐場景在大量人力物力支持下才能達到理想的實踐教學效果。相比之下,虛擬仿真等智能化勞動場景所表達的新型教育形態(tài),可以突破上述種種制約。依托強交互感知的智能化技術,打造虛擬仿真的數字空間,擊碎傳統(tǒng)實踐方式的時空壁壘,幫助學生更為簡便地獲取實踐資源,實現人機模擬交互。具體來講,工科學生在工程設備使用、診斷、維修等實踐環(huán)節(jié),由于缺乏實踐資源的支持,只能接觸到品種單一、型號老舊的設備,與最新科技脫節(jié)。而運用虛擬仿真技術,能夠構建多樣化勞動場景,模擬價值較高或者無法獲取的實踐場景和相關設施器材,其具有可重復利用的特性,允許步驟回撤和場景重置,利于學生反復學習相關技能和知識,提高勞動教育的參與率、覆蓋率和復用率。初學者從虛擬場景起步,允許其放開嘗試和大膽創(chuàng)新,在一定程度上升華了教學內容。此外,相較于傳統(tǒng)實踐途徑,虛擬仿真實踐平臺能夠自由增加教學變量,靈活設計實踐環(huán)節(jié)和內容,擴大教學廣度。利用可變的教學變量,引入突發(fā)環(huán)境變量或特殊實踐障礙,增加變化多樣性,提升學生應急應變能力。最終實現學生能夠自主分析結果的教學目的,激發(fā)學生內驅力,提升理論層次和實踐水平,在不斷變化的實踐學習中形成認識和解釋世界的能力。

      當然,基于虛擬仿真技術的勞動實踐雖然益處良多,但也只能作為勞動教育的輔助手段之一,勞動教育最終還是應落腳于真實世界。因此,采用虛實結合的方式開展勞動實踐具有現實意義,通過線上模擬交互結合線下勞動實踐教學的形式,在虛擬場景設置教學過程,以真實場景為實踐終點。學生在虛擬場景中得到充分鍛煉后,再進入真實場景開展實踐,在提高真實資源的使用效率的同時,亦能降低實踐資源的損壞風險,將稀缺真實資源的前期負擔有效地轉移到可以重復利用的虛擬資源上。

      (三)開放靈活的個性教育:基于大數據的個性化教學模式

      傳統(tǒng)勞動教育體系存在教育模式單一固化的局限性,距離開放靈活的教育還有一定距離。教學模式的固化與大班教學的實情有關,勞動教育中的師生比例嚴重失衡,教育者精力和教育資源難以均衡且充足地分配給每個學生,這一組織形式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要。

      以大數據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賦能了個性化指導教學,能夠很好滿足個性化教育的發(fā)展需要。通過大數據模型對學生的學情信息如興趣偏好、優(yōu)勢弱勢、過往經驗、操作習慣、熟練程度、心態(tài)特點、錯誤偏差等進行動態(tài)感知,形成易于解析的多維度可視化學業(yè)畫像,基于學情分析學生個體對教育資源的階段性需求,提供配套資源推薦服務,實現個性化指導和規(guī)劃,對勞動教育的培訓技能規(guī)劃、理論和實踐內容、個人能力提升指引等重要教育環(huán)節(jié)提供有力的數據依據。

      首先,通過大數據技術提供動態(tài)教學指導,并推送勞動教育所需的虛擬仿真資源。將大數據技術與虛擬仿真技術有機結合,進一步實現個性指導和資源推送的無縫銜接,開創(chuàng)自適應調整教學新模式。所謂自適應調整教學,即學通過大數據主動分析個體特征,結合個體差異給予相應建議和指導。在個性指導方面,全程跟蹤學生的學習過程,形成實踐報告,分析個人短板和優(yōu)勢,提出弱項改進完善計劃和強項鞏固提升規(guī)劃,揚長避短,促進個人全面發(fā)展。在資源推送方面,基于學生勞動實踐的完成程度和完成效果,因材施教,進一步提供具有相應匹配度的實踐資源,幫助學生跳出舒適圈,接受合理范圍內的變化和挑戰(zhàn),激發(fā)最高效、最有成就感的實踐體驗。在教學管理方面,監(jiān)督宏觀完成率和個體完成度,運用全程監(jiān)督、異常監(jiān)測、實時反饋等方式,對學生積極引導、主動介入,提升教學管理準確性和實效性。在成效分析方面,對教學效果進行全面分析、實時評估和數據監(jiān)督,推動智能化考核評價管理的應用,促進勞動教育與時俱進,向著智能化發(fā)展方向變革。

      其次,根據勞動教育的內容結構形成模塊化管理,搭建可視化知識庫。以知識點作為知識庫的最基礎單元,根據知識點類別進行分組,組成模塊。將勞動教育知識體系轉化為可視化知識模型,突出知識點關聯性,建立知識點前置和后繼關系、橫向關系和互補關系,推動知識的聚合和分解,拆解晦澀難懂的知識體系,令知識體系更加一目了然。允許學生主動設置目標,自適應算法將根據學生學習進度和掌握程度,自動推薦和調整學習策略,降低無效學習的比重,提高學習效率。

      此外,視學生勞動水平的不同,提供數字化能力補償培訓,幫助學生充實必備的基礎數字能力和信息技術等通識類課程。

      (四)校企一體化建設:勞動教育與生產實際融合

      校企一體化建設,是高校緊隨產業(yè)升級調整的步伐,將勞動教育向社會生產實際緊密貼合的重要舉措。打通校企合作的暢通渠道,完善校企合作機制,通過資源互通、合作共贏的方式,將教學與生產深度融合。在這一過程中,政府需要發(fā)揮頂層設計優(yōu)勢,加強人才培養(yǎng)的溝通渠道的建設,鼓勵和促進企業(yè)深入高校勞動教育體系,打破產教融合進程中的阻礙,實現深度交流。高校提供實踐所需的場地空間、師資隊伍、知識產權等校內資源,企業(yè)提供項目規(guī)劃、行業(yè)專家、經營模式、管理體系等產業(yè)資源,校企合力打造勞動教育新模式,探索勞動教育智能化的可行路徑。

      在校企一體化建設過程中,高校要重塑勞動教育模式,與企業(yè)緊密聯系。通過開辦數字化實踐平臺,提供研發(fā)、試驗、檢驗等模塊化實踐資源,并提供講座、培訓、研討、企業(yè)參觀等配套指導,注重數字化技能的工程實踐和應用能力。引入企業(yè)新型產品和生產模式作為勞動教育的技術依托,借助模擬仿真等先進技術,帶領學生接觸數字生產、智能制造等新興事物,直面企業(yè)真實生產環(huán)境,幫助學生客觀全面理解,適應數字化、智能化勞動場景和手段。

      以企業(yè)實戰(zhàn)項目為課程主線,勞動教育的實踐教學采用項目式推進學習方式,精心設計模擬實踐項目,充分體現企業(yè)特征,響應產業(yè)需求,增設以數字化能力提升為目的技術課程與實踐課程,以練促學,以學促用。充分發(fā)揮虛擬仿真技術,基于真實場景建立模擬環(huán)境,搭建盡量貼合實際的模擬實踐場景,并融入企業(yè)工作環(huán)境和工作特征,讓學生接觸真實的項目內容,增強實操體驗,培養(yǎng)勞動適應性。

      以企業(yè)骨干和勞動教師組成多導師聯合指導團隊。建立專業(yè)化、職業(yè)化勞動教育師資隊伍,組建具有實際工程經驗和項目經歷的專家教師梯隊和實踐管理團隊。組建“企業(yè)工程師+勞動教育導師+學生”的固定團隊,以生產任務促能力培訓。形成企業(yè)深度參與格局,深入高校勞動教育環(huán)節(jié)。

      校企建立合作互補的雙贏關系,促進大學生實踐技能快速成型,應對技術取代導致的社會問題。校企對接人才的培養(yǎng)側和需求側,實現人才輸送無縫銜接,為社會輸送高契合度勞動者,服務產業(yè)現代化發(fā)展和國家智能化轉型。

      四、結語

      智能時代的到來,給勞動教育帶來新機遇,呼喚著勞動教育體系的智能化新發(fā)展。智能技術的發(fā)展也支撐著勞動教育數字化建設的不斷完善,逐步脫離傳統(tǒng)教學模式制約,開發(fā)智能化實踐工具,融入智能教育新理念,為應對時代變革提供前導性服務。智能時代勞動教育需充分融合智能技術,創(chuàng)新勞動教育體系,打造具有普及性、創(chuàng)新性和針對性的新型勞動教育新模式,推動勞動教育向普及化、智能化、個性化、校企一體化發(fā)展方向,關注學生的數字適應能力、運用能力和創(chuàng)能力的提升,培養(yǎng)智能時代數字化復合型人才。

      此外,勞動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應貫穿學生的一生,成為勞動者不斷創(chuàng)造提升空間和發(fā)展機遇的梯子。依托以虛擬仿真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為基礎的自適應教學系統(tǒng),亦可作為勞動者的終身學習工具,為終身學習者提供具有系統(tǒng)性、多樣性和針對性的高質量教育資源,重塑個人學習模式,推動學習型社會的發(fā)展與建設。勞動教育與智能技術相得益彰,挖掘個人潛力、提升教學效率、釋放緊張資源、降低實踐成本,形成新一代人才培養(yǎng)局面,為國家現代化發(fā)展和智能化轉型提供后備力量。

      注釋:

      [1]習近平:《習近平主席致2019中國國際智能產業(yè)博覽會的賀信》,《重慶與世界》2019年第9期。

      [2]張家軍、呂寒雪:《人工智能時代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可能困境與突破路徑》,《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2期。

      [3]田友誼、韓雪童:《信息化時代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發(fā)生機制及其課程實踐》,《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第6期。

      [4]詹青龍:《創(chuàng)造性智慧賦能智能時代的勞動教育:內涵與維度》,《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年第7期。

      [5]The Working Group ”Work and Training”of the Plattform Industrie 4.0.(2021,February 9).AI and Robotics at the Service of Humanity.Retrieved May 20,2021 from https://www.plattform-i40.de/PI40/Redaktion/EN/Downloads/Publikation/2021_Impulse-paper_AI-and-robotics.html.

      [6]檀傳寶:《勞動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認識勞動教育概念的基本內涵與基本特征》,《中國教育學刊》2019年第2期。

      [7]WARTENBERG A.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future of human labor [EB/OL].[ 2021-04-06].https://www.readitquik.com/articles/cloud-3/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the-future-of-human-labor/.

      [8]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2021、January 12).Reskilling China Transforming the world's largest workforce into lifelong learners.Retrieved May 20,2021 from https://www.mckinsey.com/featured-insights/china/reskilling-china-transformingthe-worlds-largest-workforce-in-to-lifelong-learners#.

      [9]張車偉、高文書、程杰:《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2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第191頁。

      [10]張淼:《人工智能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范式轉換與實踐理路》,《當代青年研究》2021年第6期。

      [11]劉飛君:《智能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價值重塑及實施進路》,《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年第12期。

      [12]王毅、王玉飛、吳嘉佳:《人工智能時代的勞動教育:內涵、價值與實現路徑》,《當代教育論壇》2021年第2期。

      [13]李光宇、葛海浪、李守軍:《基于MATLAB工業(yè)機器人虛擬仿真實踐教學案例設計》,《電子制作》2021年第18期。

      [14][16]譚璐:《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勞動精神塑造的價值、問題與出路》,《教育與職業(yè)》2022年第1期。

      [15]費志勇:《應用型高校雙創(chuàng)教育與勞動教育協(xié)同育人探究》,《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年第4期。

      猜你喜歡
      勞動數字化智能
      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家紡業(yè)亟待數字化賦能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 01:06:06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14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6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2:32
      熱愛勞動
      咸阳市| 义乌市| 富顺县| 渭源县| 商都县| 多伦县| 新密市| 莒南县| 和顺县| 松潘县| 肃南| 宜川县| 塔城市| 沙田区| 潜山县| 固原市| 竹溪县| 错那县| 阿图什市| 六安市| 定南县| 蓝田县| 汤阴县| 稷山县| 昭觉县| 花垣县| 新河县| 林州市| 偏关县| 福鼎市| 松溪县| 平凉市| 八宿县| 耒阳市| 乡宁县| 百色市| 沧源| 松原市| 平江县| 昭苏县| 贞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