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賽丹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認為要把生活本身當成一種教育來進行,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作為學習的對象。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在寫作時常常面臨的問題是缺少素材,沒有寫出真情實感,語言不夠生動細膩。造成此問題的根源是學生沒有觀察生活,沒有從生活實踐中挖掘寫作素材,提升寫作技能。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設計教學活動,全面完善生活和寫作模式,優(yōu)化教學策略,豐富教學途徑,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
一、基于寫作需求,談生活化教學的模式
(一)主題式,積累原型素材
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寫作需求,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融入教學設計中,優(yōu)化教學的模式。由于小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不夠豐富,所以他們常常缺少寫作素材。在生活化教學中,教師要安排主題式教學模式,讓學生融入日常生活中,挖掘寫作原型素材。
在寫作《形形色色的人》時,有學生提出自己平常接觸的大多是同學、老師、家長,沒有接觸更多人。為了滿足他們的寫作需求,教師可以設計“人物卡片”主題活動。學生可以單獨行動,也可以分小組行動,在回家路上觀察其他人,記錄下衣著打扮、體貌形象、行為舉止比較有特點的人。在原始素材的基礎上加入推理,綜合分析此人的職業(yè)、性格等。若有條件,還可以找到此人,驗證自己的推測。這樣就讓學生積累了素材,他們可以選擇有特點的人物,寫作《形形色色的人》。如有一名學生寫了路邊擺小攤的老人,他并不吆喝,但是有客人來了,他喜歡和對方嘮嗑。在深入了解后,該學生發(fā)現(xiàn)老人并非為了賺錢,他擺攤是為了消除寂寞。此人物很有特點,也表現(xiàn)了社會問題,可以寫入文章中。
陶行知先生認為:“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寫作主題,觀察生活,積累原始素材,并在此基礎上加工整理,從而寫出更有生活氣息的作品。
(二)體驗式,表達真情實感
部分學生的作品情感不夠真摯。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構筑體驗式寫作模式,讓學生參與到社會生活中,通過真實體驗,激發(fā)感受和思考,讓他們對自然、自我、社會形成深入認識,在寫作中就能寫出真情實感。
在寫作《二十年后的家鄉(xiāng)》時,部分學生在文中空洞地喊:“熱愛家鄉(xiāng)”,這很難引起讀者共鳴。為了讓學生真正激發(fā)鄉(xiāng)土情懷,教師設計了體驗式課堂模式,安排學生分小組活動,走入鄉(xiāng)間,參與采訪活動,了解當前人們對家鄉(xiāng)有什么想法。通過采訪活動,學生體會到了家鄉(xiāng)人的真摯情感,并了解了家鄉(xiāng)以前是什么樣子的,現(xiàn)在有了多大發(fā)展,還有哪些不足之處。回到課堂,他們在這個基礎上展望未來,想象二十年后的家鄉(xiāng)應該是什么樣子的,要夢想成真的話,需要做哪些努力。在有了真切體驗后,再寫作,學生就能將自己對家鄉(xiāng)的愛,對未來的渴望和期盼寫入文章中。
陶行知先生反對傳統(tǒng)教育和生活相脫節(jié)的教育方法。他認為“社會即學校”,要讓學生從社會生活中獲得體驗和感悟,學到更多的東西。教師也要將學生帶入社會課堂,喚醒他們的真實體驗,幫助他們寫出情感飽滿的作品。
(三)情境式,發(fā)展語言能力
不少小學生掌握的寫作方法不多,對語言的掌控能力也不夠強,這讓他們的作品語言匱乏,缺少生動細膩的描寫。教師可以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設計情境式課堂,幫助學生解決這個問題。在多媒體課件的引導下,學生進入到擬真的場景中,他們試著用描寫、記敘、抒情等方式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進而發(fā)展語言能力。
在學生創(chuàng)作《XX即景》時,教師展示了多媒體課件,將《鳥的天堂》《四季之美》中的文字片段和圖畫結合在一起,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他們說說哪些圖片配哪些文字。此后,學生還要說說文字為何能展現(xiàn)出圖片細節(jié),并啟發(fā)他們總結比喻、擬人等修辭的妙處。學生認識到可以適當運用修辭手法,提升細節(jié)描寫的效果更好。此時再展現(xiàn)其他圖片、視頻,將學生帶入唯美的自然空間,讓他們模仿課文中的經(jīng)典句子,刻畫美景。多媒體課件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官,有助于建立圖片和文字之間的橋梁,能提升他們的寫作能力。
陶行知先生認為:“把學校里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界中去?!钡怯捎谡n堂條件有限,有時候很難將學生引入到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利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式課堂,有助于創(chuàng)設擬真的學習情境,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二、指向寫作過程,談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一)觀察生活,捕捉任務的個性特點
部分學生認為生活化寫作僅僅指在寫作前積累寫作素材。其實不然,在指導寫作的過程中,也可以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優(yōu)化教學策略,讓學生切實提升寫作水平。在學生寫人物的時候,要寫出其個性特點,此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生活臨摹法”,觀察該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捕捉其個性特點,然后寫作。
在寫作《“漫畫”老師》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寫出個性,教師讓他們觀察描寫對象,記錄下他的外貌、語言、動作細節(jié)。然后組織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總結性格特點,先找出外貌、語言、動作之間的關聯(lián)點,然后順著關聯(lián)點推理,看看它們暗示了主人公哪些性格特點。如有一名學生觀察記錄了老師的情況,外貌方面:“他頭發(fā)總是亂糟糟的,衣服袖子處總有粉筆灰?!闭Z言方面:“他總是耐心地給學生解釋數(shù)學題。常常用有趣的比喻,加深學生的印象?!眲幼鞣矫妫骸霸谂淖鳂I(yè)的時候,他微微皺眉,還時不時翻過來看看前面。偶爾抬頭沉思一下?!闭线@些內容,該學生發(fā)現(xiàn)老師在個人衛(wèi)生方面不拘小節(jié),但是在工作的時候格外認真。
陶行知認為:“從生活中發(fā)出來的困難和疑問,才是實際的問題?!币虼?,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認識到觀察生活,留心身邊的人,這是生活中必須要做的事情。這樣他們才能積極觀察身邊的人、事,寫出人物的特點。
(二)記錄生活,描摹生動細節(jié)
在指導學生敘事的時候,教師要指導他們學習如何描摹細節(jié),怎樣才能寫得更生動??梢越M織學生用日記的形式記錄生活,逐步養(yǎng)成觀察、記錄、調整修改的良好寫作習慣。
在寫作《我的拿手好戲》時,教師沒有讓學生急著落筆,而是讓他們先選擇一個“拿手好戲”,并參與到自主練習中,每天都要記錄下練習過程中發(fā)生的各種細節(jié)。如有學生選擇了“學做飯”,由于他缺乏做飯經(jīng)驗,所以初次嘗試的時候總是狀況百出,每天都有不同的問題,出現(xiàn)切傷了手、沒有洗菜就下鍋、佐料放太多、飯燒焦等突發(fā)情況。漸漸地,他的技藝成熟了,這些毛病自然也沒有了。不僅如此,他切菜的能力還漸漸提升了。在寫作時,教師鼓勵其從日記中選擇合適的內容,寫下自己“想學做菜、狀況百出、堅持訓練、終于練成”的整個過程,細節(jié)自然更為生動。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觀點認為要以社會生活以及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的經(jīng)驗為中心,主張用生活教育,以社會生活為教育的素材。在記錄生活的過程中,學生逐步積累生活經(jīng)驗,并提升記錄、表現(xiàn)生活的能力。
(三)豐富生活,指導虛構想象
在寫作虛構想象的內容時,其實也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尋找素材。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日常生活的基礎上運用夸張、融合、刪減等方法加工處理,運用到寫作中。
《我和XX過一天》雖然要求寫的是虛構內容,但是教師卻可以基于“生活教育”理論,讓學生運用豐富多彩的生活,補充故事情節(jié)。學生可以運用夸張、融合、刪減這三種方法。運用“夸張法”,則要選擇日常生活常見事件,運用夸大的方式表述。如在寫《我和奧特曼過一天》的時候,可以夸張表現(xiàn)奧特曼比平常人跳得高、跑得快,用“一跳就越過高樓”等語言來形容。運用“融合法”,可以將日常生活中很難同時出現(xiàn)的事情整合在一起,制造虛構效果。如可以寫動物園的黑熊被輻射,發(fā)生變異,成了怪獸,這樣就將兩件原本無關的事情整合在了一起。在“刪減法”中,學生可以刪除掉完成某項事情的條件,以此凸顯人物的能力強。如“奧特曼不帶任何武器,就可以和黑熊怪獸搏斗”,用的就是這種方法。
“生活教育”理論主張要給兒童過兒童的生活,受兒童的教育,“凡是一切呆板拘滯不合理足以束縛兒童生活的,我們都完全燒掉了。”既然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之一就是具有想象力,那么教師就要順其自然,給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讓他們用想象豐富生活內容。
三、聚焦寫作要素,談生活化教學的途徑
(一)開展群文閱讀,遷移方法技能
教師要運用各種教育途徑,影響受教育者。寫作教學的途徑不僅要和生活密切相關,而且還要聚焦寫作要素,這樣才更有效。讀寫結合是寫作教學常用的方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生活主題,參與群文閱讀,并將總結出的方法技巧用于表現(xiàn)生活、描繪生活。
在寫作《我的動物朋友》時,學生可以參與群文閱讀活動,解讀《貓》《母雞》《白鵝》,并對比分析它們的異同點,思考有哪些方法可以用于自己的寫作中。如有一名學生認為《母雞》采用對比的方式,表現(xiàn)了“我”對母雞的情感逐步變化。教師鼓勵他將這種寫作方法用于自己的寫作中。該學生想寫的是小狗,他從小被狗咬過,所以害怕狗,一次回家路上遇到流浪狗,他十分害怕,但是那狗卻如同通人性一般,主動給他讓道。該學生對狗的印象逐步改變,并嘗試接觸那條狗,他們漸漸地成了好朋友。學生發(fā)現(xiàn),運用轉折的手法有助于體現(xiàn)自己對狗的情感變化,能更好地展現(xiàn)真實的生活,體現(xiàn)不同生活事件給人帶來的變化,有助于寫出真情實感。
在閱讀中,學生積累了寫作方法和技能,他們可以在描寫生活細節(jié)的時候巧妙運用,遷移自己的能力。
(二)加強學科整合,提升審美素養(yǎng)
學科整合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途徑。教師可以將語文和美術、音樂等學科整合起來,讓學生觀察、挖掘生活中的美,并思考如何用文字表現(xiàn)出來。這樣的活動,能提升他們的審美素養(yǎng)。
結合“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這個主題,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學科整合活動,將美術、音樂、歷史、文學等學科整合在一起。在“搜索資料探遺產(chǎn)”環(huán)節(jié),學生要上網(wǎng)搜索資料,了解該文化遺產(chǎn)的基本情況,搜索與之有關的古詩詞、繪畫、音樂作品,并結合歷史了解其發(fā)展。在“結合生活說體會”環(huán)節(jié),學生要結合生活感悟,說說該文化遺產(chǎn)是否“接地氣”,能否和日常生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美的享受。在“自主創(chuàng)作顯審美”環(huán)節(jié),學生要寫下自己對文化遺產(chǎn)的評價。如有學生寫的是“京劇”,他探討了京劇的服飾美、動作美、唱腔美,并思考如何能讓京劇深入人心,讓它成為人們生活娛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提升人們的審美水平。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是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如果學生學會了多元整合的審美方法,他們的審美素養(yǎng)能全面提升,這有助于優(yōu)化他們的生活,提升他們的審美情趣。
(三)參與綜合實踐,滲透文化意識
陶行知認為:“在社會中學才能學到東西,如果都在學校中學,是會作假的?!睘榱俗寣W生融入真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組織他們參與綜合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并將傳統(tǒng)文化知識融入其中。在活動的基礎上寫作,學生的作品就會更有深度。
在“家鄉(xiāng)的習俗”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先上網(wǎng)搜索,了解自己的家鄉(xiāng)有哪些有趣的習俗活動;然后小組合作活動,參與到習俗活動中,并記錄下整個活動過程。完成實踐后,他們要結合體驗和收集到的資料,深入挖掘該習俗的來源、文化傳承,并寫作一篇小論文。這樣的活動體現(xiàn)了“生活教育”思想,讓學生融入生活中,切實參與到實踐中。如有學生了解到家鄉(xiāng)有端午節(jié)劃龍舟的習俗,在參與之后,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認為龍舟不僅是一種懷念屈原的行為,通過劃龍舟,還能提升團結合作的意識,大家齊心協(xié)力,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在寫作的時候,他不僅寫了劃龍舟的過程,還深入下去,探討了中華民族同舟共濟的生活態(tài)度。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主要觀點之一。在參與綜合實踐的過程中,學生能在做中學,更深刻地感悟傳統(tǒng)文化,在寫作中也會不由自主地滲透文化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