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旗,宋萬慶,張靖,未紀濤,桑大森
(保定市第一中心醫(yī)院心血管內科,河北 保定 071000)
在過去二十年中,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主要疾病負擔,而心腦血管疾病(cardio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CVD)是慢性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1],動脈硬化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2,3]。臂踝脈搏波傳導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作為評價動脈硬化的金標準,因其無創(chuàng)、方便已在臨床及體格檢查,中廣泛應用[4,5]。有研究顯示baPWV可作為一般人群心腦血管事件的獨立預測因子[6-8],在糖尿病人群及高血壓人群中baPWV對心腦血管事件都有預測價值[9,10]。但在老年人中baPWV與心腦血管事件的關系研究較少,目前在我國尚無研究。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人類發(fā)展的大趨勢,我國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國家,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已十分明顯,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群已達2.64億人。而且老年人的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最高,探討老年人的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本研究依據開灤研究(注冊號ChiCTR-TNC-11001489)分析了老年人群中baPWV與心腦血管事件的關系,報道如下。
開灤總醫(yī)院及下屬11家醫(yī)院在2006年至2007年對開灤集團在職及離退休職工進行健康體檢,首次參加體檢者共101 510名(男性81 110名,女性20 400名)。此后分別于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年分別進行第2、3、4、5、6次健康體檢。在第3、4、5、6次健康體檢時對部分觀察對象進行baPWV檢測。本研究遵照赫爾辛基宣言,并通過開灤總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批號:(2006)醫(yī)倫字5號。
納入標準:(1)參加了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年開灤健康體檢,并完成baPWV檢查,且年齡≥60歲;(2)同意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1)身體嚴重殘疾,不能接受檢查;(2)既往CVD、房顫病史及血壓資料不全。
流行病學調查、生化指標測定及人體學測量指標見本課題組已發(fā)表文獻[11]。血壓測量方法為受試者靜坐15 min,采用臺式水銀血壓計測量右側肱動脈血壓,連續(xù)測量3次,每次測量間隔1~2 min,取3次測量值平均值。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1/3脈壓差(pulese pressure,PP)。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體質量(kg)/身高(m)2。吸煙定義為近1年平均≥1支煙/d;體育鍛煉定義為每周鍛煉≥3次,每次持續(xù)時間≥30 min。
采用歐姆龍健康醫(yī)療(中國)有限公司生產的BP-203RPE Ⅲ網絡化動脈硬化檢測裝置采集baPWV數值,通過網絡連接,直接讀取數據。檢查室在室溫下保持安靜,檢查者測量前休息至少5 min,去枕平臥,雙手置于身體兩側,四肢血壓袖帶分別縛于上臂及下肢踝部,上臂袖帶下緣距肘窩橫紋2~3 cm,下肢袖帶下緣距內踝1~2 cm,連續(xù)測量2次,取第2次數據為最后結果。本研究取兩側baPWV中的較大值進行分析。
以完成baPWV檢查時間為隨訪起點,每年由經過培訓的醫(yī)務人員查閱觀察對象在開灤集團所屬各醫(yī)院及市定點醫(yī)院的住院診斷資料并記錄終點事件的情況。終點事件為隨訪期間發(fā)生的心腦血管事件,包括腦卒中和心肌梗死,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診斷標準;所有診斷均由專業(yè)醫(yī)師根據住院病歷進行確認。發(fā)生≥2次事件者以首次發(fā)生事件的時間和事件為結局,未發(fā)生事件者末次隨訪時間為2019年12月31日。
本研究納入完成baPWV檢查且年齡≥60歲的研究對象10 312名。排除既往心腦血管疾病391例、血壓資料不全169例及心房顫動166例。最終有9 586例研究對象納入心腦血管事件分析,以baPWV檢查最近一次體檢的資料為基線資料。其中男性7 018例(73.21%),女性2 568例(26.79%),年齡(69.23±7.68)歲。按baPWV三分位進行分組,Q1、Q2及Q3分位組baPWV分別為(1 367.86±129.89)、(1 686.35±85.81)、(2 166.11±327.61)cm/s。3組間男性、年齡、baPWV、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高敏C反應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心率(heart rate,HR)、高血壓、吸煙、體育鍛煉、糖尿病及服用抗高血壓藥物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表1)。
表1 3組研究人群一般資料比較
本研究平均隨訪(5.68±2.68)年,共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538例,腦卒中事件434例。Q1、Q2、Q3分位組心腦血管事件累計發(fā)病率分別為5.17%、8.72%、11.53%,經Log-Rank檢驗,各分位組間的終點事件累計發(fā)生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01)。Q1、Q2、Q3分位組腦卒中事件累計發(fā)病率分別為4.16%、7.37%、9.27%,經Log-Rank檢驗,各分位組間的終點事件累計發(fā)病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01;圖1,圖2)。
圖1 不同分位組心腦血管事件的累計發(fā)病率
圖2 不同分位組腦卒中累計發(fā)病率
以心腦血管及腦卒中事件為因變量,以baPWV三分位為自變量,以Q1分位組為對照組,校正年齡、性別后,與Q1分位組相比,Q2、Q3分位組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的趨勢P<0.001。發(fā)生腦卒中事件的趨勢P<0.001。baPWV每增加1個標準差,標準差為389.26 cm/s,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及腦卒中事件的HR(95%CI)分別為1.30(1.22~1.39)、1.32(1.24~1.42)。在校正年齡、性別基礎上,進一步校正MAP、BMI、HR、TC、FBG、hsCRP、高血壓、吸煙、體育鍛煉、糖尿病及是否服用降壓藥后,與Q1分位組相比,Q2、Q3分位組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的趨勢P<0.001。發(fā)生腦卒中事件的HR(95%CI)的趨勢P<0.001。baPWV每增加1個標準差,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及腦卒中事件的HR(95%CI)分別為1.21(1.12~1.32)、1.22(1.13~1.34)。詳見表2。
表2 影響心血管及腦卒中事件發(fā)病的Cox比例風險模型
為避免ABI過低會影響baPWV值,故排除ABI<0.9人群后,進一步做baPWV影響心腦血管事件的Cox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與之前結果一致,即隨著baPWV增加,發(fā)生心腦血管及腦卒中事件的風險增加,baPWV增加與心腦血管及腦卒中事件的關系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表3)。
表3 影響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病的Cox比例風險模型的敏感性分析
年齡是影響動脈硬化的重要因素,隨著年齡的增加,血管內皮功能受損、血管彈性降低,從而導致動脈硬度增加[12]。有研究顯示動脈硬度與年齡呈線性關系,動脈硬度在50~60歲之間加速硬化[13]。本研究也顯示高baPWV組年齡高于低baPWV組。以往研究也報道了baPWV是心腦血管事件和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預測因子,但大部分報道未研究老年人中動脈硬化對心腦血管事件的影響。
本研究的一項重要發(fā)現是老年人中動脈硬化是心腦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按baPWV三分位分組后,Q1至Q3分位組的心腦血管事件及腦卒中事件累計發(fā)病率逐漸增加。提示在老年人中,隨著動脈硬化的加重,心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病率逐漸增加。
本研究Cox回歸模型顯示在校正了傳統(tǒng)的危險因素后,與baPWVQ1分位組相比,Q2、Q3分位組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分別增加1.60、2.21倍。腦卒中事件的風險分別增加1.72、2.39倍。baPWV每增加一個標準差,心腦血管事件及腦卒中事件的風險分別增加1.21、1.22倍??紤]ABI<0.9人群提示下肢動脈疾病,會影響baPWV值,我們除去ABI<0.9人群,進一步做敏感性分析,結果是一致的。提示在老年人群中,動脈硬化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預測因子。
目前,在我國尚無老年人群中baPWV對心腦血管事件影響的前瞻性研究。相似的研究有趙勝仙等[14]對40歲以上人群baPWV與心腦血管事件關系的前瞻性研究,研究者對4 189例40歲以上人群隨訪3年,發(fā)現高baPWV心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生風險增加約2.78倍。國外研究中,LILAC研究[15]入選了278例75歲以上人群,隨訪1 227 d,結果顯示,高baPWV人群與低baPWV人群相比發(fā)生CVD事件的風險比值為2.80;動脈硬化是心血管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Miyano等[16]納入了530例65歲以上人群,平均年齡76歲,隨訪3年,發(fā)現高baPWV組與低baPWV組相比,發(fā)生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疾病死亡事件的風險比值分別為2.98和10.01。這些研究與本研究結果一致,但這些研究樣本量小,隨訪時間短。本研究的優(yōu)勢在于樣本量大,隨訪時間長,故更具有說服力。
綜上,本研究為大型隊列研究,在國內首次證實在老年人群中baPWV是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風險的獨立危險因素。但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以男性為主,且研究對象都是北方人群。但開灤研究人群大,隨訪時間長,故其結果也有重要的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