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元 姜春平
羽毛球?qū)m棿髮W生核心肌群激活對訓練表現(xiàn)影響的實驗研究*
王思元 姜春平
(哈爾濱體育學院研究生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6)
本研究將核心肌群激活作為后激活增強效應方案應用于羽毛球?qū)m棿髮W生羽毛球?qū)m椪n的準備活動,試圖探究核心肌群激活對羽毛球?qū)m棿髮W生訓練表現(xiàn)的影響。實驗招募南京曉莊學院羽毛球?qū)m?4名學生為實驗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并對所有實驗對象進行實驗前測試,然后對實驗組進行核心肌群激活干預,之后再進行實驗后測試,研究發(fā)現(xiàn)實驗組通過核心肌群激活后,正手發(fā)高遠球、后場擊高遠球以及后場吊球有了顯著提高(p<0.05),而立定跳遠和跳繩卻無顯著變化(p<0.05)。結論在準備活動中加入核心肌群激活對羽毛球?qū)m棿髮W生的技能水平具有促進作用,但對下肢爆發(fā)力和動作速度沒有影響。
羽毛球;激活后增強;核心肌群;大學生;肌肉激活
運動員在正式訓練、比賽前,進行充分的準備活動是必不可少的,適宜的準備活動不僅可以降低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的損傷幾率,還可以提高運動員在訓練場上的訓練表現(xiàn)以及在競技場上的比賽表現(xiàn)[1]。后激活增強效應(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PAP)是一種由預先短時間次最大強度抗阻練習引起的肌肉發(fā)力速度或爆發(fā)力急性增加的生理現(xiàn)象[2],作為一種增強力量表現(xiàn)的手段,隨著對PAP研究的不斷深入,PAP對運動員以及希望提高自己運動表現(xiàn)人群的準備活動提供了新的途徑與方法。
羽毛球?qū)m棿髮W生,是指體育專業(yè)的大學生,大學畢業(yè)后,將會投入社會、學校里的羽毛球事業(yè)中,從事羽毛球教學、訓練工作,他們在校期間的訓練方法、訓練水平不僅會影響到他們今后的教學效果、事業(yè)發(fā)展,同時也將影響我國基層羽毛球訓練效果,以及我國羽毛球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因此這個人群的羽毛球?qū)m椨柧毞椒ㄖ档梦覀兩钊胙芯俊K麄儾还庖嫌鹈驅(qū)m椪n,同時還需要進行其他運動項目的訓練和理論學習。因此羽毛球?qū)m椨柧殨r間非常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提高羽毛球訓練效果;在正式的比賽前,進行充分有效的熱身活動,提高競技水平,仍需深入研究。
核心力量是一種以穩(wěn)定人體核心部位、控制重心運動、傳遞上下肢力量為主要目的的力量能力[3]。它最早起源于運動康復領域,用于穩(wěn)定人體脊柱。后來Kibler[4]將核心力量引入訓練領域,并通過一系列驗證,發(fā)現(xiàn)核心力量訓練可以有效提高競技表現(xiàn)[5,6]。核心力量對競技表現(xiàn)的促進作用主要通過穩(wěn)定人體核心區(qū)域,為四肢末端發(fā)力提供穩(wěn)定支撐,傳遞上下肢力量,并通過核心肌群的主動收縮發(fā)力,增強四肢末端的力量,以此來提高運動表現(xiàn)。
至于PAP激活方案,研究者多采用深蹲、半蹲、臥推、臀腿等傳統(tǒng)抗阻訓練方法[7,8],現(xiàn)有訓練手段較為單一,激活肌肉較少,目前并沒有研究將PAP的干預放在人體核心肌群上。在羽毛球項目中,只有李鴻翔進行了PAP對羽毛球?qū)m棿髮W生位移速度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分析[9]。這項研究證實了PAP干預會影響羽毛球?qū)m棿髮W生的變相位移能力。但國內(nèi)針對羽毛球項目的PAP研究尚且欠缺,還沒有關于PAP干預對羽毛球運動員技術水平影響的研究。
羽毛球是一項復雜的持拍類運動項目,由兩個對立的選手或兩對選手進行單打或雙打的間歇性的運動。除了眾所周知的技術和戰(zhàn)術要求之外,體能是影響比賽勝負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體能可以保證運動員正常發(fā)揮自身的技術,并在比賽中出色地執(zhí)行戰(zhàn)術。運動員的力量和爆發(fā)力是羽毛球項目所有技術、步伐、加速和變相的關鍵[10]。因此,通過PAP干預,提高羽毛球運動員的爆發(fā)力和速度,可以提高羽毛球運動員技術表現(xiàn)。因此,本研究核心肌群激活作為一種PAP,來探究核心肌群激活對羽毛球?qū)m棿髮W生訓練表現(xiàn)的影響,本研究提出假設:通過抗阻訓練激活人體核心肌群,使核心區(qū)肌群產(chǎn)生PAP效應,可以有效提高運動員的技術水平和身體素質(zhì)。
本研究將探究核心區(qū)肌群激活對羽毛球?qū)m棿髮W生訓練效果的影響,為羽毛球?qū)m棿髮W生準備活動方案提供新路徑與新方法,豐富羽毛球項目準備活動方法,為其他專項的運動員與大眾體育鍛煉者的準備活動提供借鑒。通過核心肌群激活,增強羽毛球?qū)m棿髮W生的身體素質(zhì)、核心力量,提高羽毛球?qū)m椪n的訓練效果,提高其競技表現(xiàn)。
以“后激活增強效應”“羽毛球”“核心力量”等關鍵詞,在中國知網(wǎng)、維普、web of science等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閱讀整理相關電子資料。利用圖書館進行紙質(zhì)資料的查閱。
使用SPSS23.0進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與分析。對實驗組實驗前、后和對照組的訓練效果行獨立樣本t檢驗,p<0.05,表示有顯著性差異。
運用邏輯分析法,設計適合羽毛球?qū)m棿髮W生的核心肌群激活方法,對比實驗前后實驗對象訓練效果的差異性,探究核心肌群激活對大學生訓練效果的影響。
本研究所需的訓練效果指標以及核心肌群激活的方法,向哈爾濱體育學院體能方向教授、羽毛球?qū)m椊處熀徒淌凇I(yè)羽毛球教練進行訪談。
實驗對象是南京曉莊學院羽毛球?qū)m棸嗟膶W生24人,羽毛球練習年限在一年以上,均有抗阻訓練基礎。
將招募來的24名學生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12人。實驗組與對照組基本信息見表1。
表1 實驗對象基本信息比較
2.2.1 正手發(fā)后場高遠球
受試者站在發(fā)球線后,使用規(guī)范技術進行測試,左邊半?yún)^(qū)發(fā)球10次,然后右邊半?yún)^(qū)發(fā)球10次,共發(fā)球20次。在雙打發(fā)球線出擺置3m高的線,要求球從線上方通過并落在雙打后罰球線與端線之間區(qū)域,壓線算好球,出界或者未到雙打后罰球線則失敗,從3m高線的下方通過也算失敗。
2.2.2 后場高遠球
受試者從中場開始準備,發(fā)球員持一組多球(20個),首先發(fā)至受試者頭頂區(qū),然后發(fā)至正手區(qū)域。受試者則先擊頭頂高遠球,回中后則移動步伐擊正手高遠球,一共擊球20次。受試者要求使用規(guī)范技術擊球,落點要求在雙打后罰球線和端線之間,壓線算好球,出界或者未到雙打后罰球線則失敗。
2.2.3 后場吊球
受試者從中場開始準備,發(fā)球員持一組多球(20個),首先發(fā)至受試者頭頂區(qū),然后發(fā)至正手區(qū)域。受試者則先擊頭頂?shù)跚?,回中后則移動步伐擊正手吊球,一共擊球20次。受試者要求使用規(guī)范技術擊球,落點要求在雙打后罰球線和端線之間,壓線算好球,出界或者未到雙打后罰球線則失敗。
2.2.4 立定跳遠
受試者站立在立定跳遠測試墊的起點后,腳尖不能超過白線,手臂預擺下蹲后往前起跳,落地后,測量腳后跟距離起跳線的距離。受試者每人3次機會,記錄最好成績。如果受試者落地后,手往后支地,則測量手到起跳線的距離。
2.2.5 跳繩
受試者可以采用單搖或雙搖跳繩,雙搖一個算2個單搖,計算1分鐘內(nèi)受試者跳繩次數(shù)。
實驗分兩天進行,第一天進行實驗對象人口信息學的統(tǒng)計和隨機分組。分組后對所有實驗對象充分熱身后,進行實驗前測。首先統(tǒng)計實驗對象的姓名、性別,接著使用體重計和身高測量儀來測量所有實驗對象的身高和體重,身高和體重分別精確到1cm和0.1kg。為了在實驗前側中能測試出實驗對象的真實水平,所有實驗對象將進行充分的準備活動“慢跑+徒手操+專項準備活動+單球練習”,通過慢跑+徒手操+專項準備活動,使實驗對象身體機能水平提高,進入運動狀態(tài),通過兩人單球練習恢復手感。接著進行實驗前側,所有實驗對象的多球都由羽毛球教師一人發(fā)。
在第二天的同一時間段,實驗對象進行充分的熱身后,對實驗對象進行核心激活干預。實驗對象進行一組4×60%1RM的深蹲、硬拉、高位下拉、負重卷腹訓練。然后,實驗對象進行實驗實驗后測。
每周訓練時間相同。實驗前測與后測所需測試者都為相同人選,場地、測試環(huán)境都相同。
標準羽毛球場(2個)、黃金1號羽毛球(4桶)、秒表(1個)、立定跳遠測試墊(1塊)、跳繩(24條)。
3.1.1 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前測試結果比較分析
由表2可知,實驗組的實驗前測試發(fā)球的平均值Mean=14.67;對照組的實驗前測試發(fā)球的平均值Mean=15.5,T檢驗結果為P=0.420>0.05,說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實驗前測試發(fā)球高遠球、吊球、跳遠、跳繩比較均顯著無差異。實驗組的前測高遠球的平均值Mean=16.92;對照組的前測發(fā)球的平均值Mean=15.67,T檢驗結果為P=0.195>0.05,說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前測高遠球差異不顯著。實驗組的前測吊球的平均值Mean=15.42;對照組的前測發(fā)球的平均值Mean=14.83,T檢驗結果為P=0.548>0.05,說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前測發(fā)球差異不顯著。實驗組的前測立定跳遠的平均值Mean=269.83;對照組的前測發(fā)球的平均值Mean=259.83,T檢驗結果為P=0.195>0.05,說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前測立定跳遠差異不顯著。實驗組的前測發(fā)球的平均值Mean=195.58;對照組的前測跳繩的平均值Mean=191.00,T檢驗結果為P=0.666>0.05,說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前測跳繩差異不顯著。
表2 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前測試結果比較
3.1.2 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后測試結果比較
由表3可知,對照組的前測發(fā)球的平均值Mean=14.5,T檢驗結果為P=0.016<0.05,說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實驗測試發(fā)球、高遠球、吊球差異顯著。實驗組的前測高遠球的平均值Mean=18.25;對照組的前測發(fā)球的平均值Mean=16.08,T檢驗結果為P=0.004<0.05,說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前測高遠球差異顯著。實驗組的前測吊球的平均值Mean=17.42;對照組的前測發(fā)球的平均值Mean=14.42,T檢驗結果為P=0.007<0.05,說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前測吊球差異顯著。實驗組的前測立定跳遠的平均值Mean=268.67;對照組的前測發(fā)球的平均值Mean=261.25,T檢驗結果為P=0.389>0.05,說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前測立定跳遠跳繩差異不顯著。實驗組的p(>0.05)。
表3 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后測試結果比較
本研究的目的是評估核心肌群激活對羽毛球?qū)m棿髮W生訓練表現(xiàn)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在實驗干預后,學生的正手發(fā)高遠球、后場擊高遠球和后場吊球技術有明顯提高,而身體素質(zhì)測試中的下肢爆發(fā)力和動作速度沒有提高。
大學生羽毛球?qū)m椉夹g水平的提高,說明核心區(qū)肌群激活與羽毛球?qū)m棿髮W生的運動技能表現(xiàn)存在一定的關系。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釋。一是由于通過預先對核心肌肉的抗阻訓練激活了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神經(jīng)活動增強,動員了更多的肌纖維參與收縮。中樞激活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支配肌肉的運動神經(jīng)元的放電頻率及其同步化的程度。中樞激活水平越高,動員的肌纖維數(shù)目就越多,肌肉力量也就越大[11]。二是核心區(qū)肌群被更好動員,從而具備更加卓越的核心穩(wěn)定性。良好的核心穩(wěn)定性可以使大學生對身體有更高的控制,并且使力量得到更好的傳導[3]。核心區(qū)的穩(wěn)定,使得大學生四肢更好發(fā)力以及有著更加精細的控制,本次實驗也顯示實驗組的學生對球的控制能夠比對照組更好。
在測試過程中,身體素質(zhì)測試中的立定跳遠和跳繩,實驗組與對照組并未出現(xiàn)顯著差異,這與以往研究不同,Wichai Yeemin通過對橄欖球運動員進行1RM的深蹲抗阻干預,發(fā)現(xiàn)下肢爆發(fā)力可以有明顯的提高,運動員的跳躍距離和跳躍高度有所提高[12]。出現(xiàn)這種分歧的原因可能在于立定跳遠主要反映下肢爆發(fā)力,而本研究實驗干預中,主要是針對人體核心區(qū)的肌群,并非主要是針對下肢的激活,本研究更強調(diào)通過對核心肌群激活,從而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核心力量以及核心穩(wěn)定性。
羽毛球?qū)m棿髮W生在進行60%1RM的臀肌、股四頭肌、股二頭肌、豎脊肌、背闊肌、腹橫肌等核心肌群激活后,羽毛球基本技術中的正手發(fā)后場高遠球、后場擊高遠球和后場吊球三項技術有明顯提高,而身體素質(zhì)中的下肢爆發(fā)力和動作速度卻沒有明顯改善。
[1]謝永民,顧佳晴,王衛(wèi)星,等.女子職業(yè)籃球運動員賽前準備活動中最佳拉伸方式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41(12):117-122.
[2]郭美富,郭文霞.骨骼肌激活后增強效應的研究進展[J].體育科學,2019,39(5):70-80.
[3]黎涌明,于洪軍,資薇,等.論核心力量及其在競技體育中的訓練:起源·問題·發(fā)展[J].體育科學,2008,28(4):19-29.
[4]Kibler W Ben,Press Joel,Sciascia Aaron.The Role of Core Stability in Athletic Function[J]. Sports Medicine (Auckland, N.Z.),2006,36(3):189-198.
[5]于紅妍,王虎,馮春輝,等.核心力量訓練與傳統(tǒng)力量訓練之間關系的理論思考: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8,23(6):509-511.
[6]解正偉.核心力量訓練的研究現(xiàn)狀與理性辨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7,43(3):62-69.
[7]FernándezGalván Luis Miguel,PrietoGonzález Pablo,SánchezInfante Jorge,JiménezReyes Pedro,Casado Arturo. The 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Effects on Sprinting Abilities in Junior Tennis Player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2,19(4):65-72.
[8]Zagatto Alessandro M,Claus Gabriel M,Dutra Yago M,et al. Drop jumps versus sled towing and their effects on repeated sprint ability in young basketball players[J]. BMC sports science,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2022,14(1):4.
[9]李鴻翔.后激活增強效應對羽毛球運動員變向移動能力影響研究[D].吉林體育學院,2020.
[10]尹少豐,朱偉.我國優(yōu)秀青少年女子羽毛球運動員身體形態(tài)特征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0,40(6):83-85.
[11]王瑞元.運動生理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2011:336.
[12]Yeemin Wichai,Kemarat Supatcharin,Theanthong Apiluk. The effects of post activation potentiation warm-up and pre-shot routine programs on driving performance in amateur golfers[J]. PloS one,2020,15(10):81.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Core Muscle Activation on Training Performance in Students of Badminton Major
WANG Siyuan, etal.
(Harbin Sport University, Harbin 150006, Heilongjiang, China)
本研究為2021年哈爾濱體育學院研究生創(chuàng)新科研項目一般項目,課題名稱:羽毛球?qū)m棿髮W生核心肌群激活對訓練效果影響的實驗研究,課題編號:20210217。
王思元(1995—),碩士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訓練。
姜春平(1969—),碩士,教授,研究方向:運動促進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