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
中圖分類號:R151?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3-297-02
摘? 要? 為了解大學生超重與肥胖人群的現(xiàn)實狀況,促進超重、肥胖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發(fā)展,文章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探索大學生超重肥胖人群的所占比例及發(fā)胖原因,針對造成大學生超重與肥胖的主要因素提出相應對策,為大學生超重與肥胖現(xiàn)狀的改變和身體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 大學生? 超重? 肥胖? 現(xiàn)狀? 對策
在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過去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然而,在物質條件富足的另一端,大學生超重與肥胖人數(shù)逐年增加,我國大學生身心素質呈下降趨勢,這不得不讓我們對這方面的問題給予高度關注。對于大學生來說,超重與肥胖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第一,與古代相比,現(xiàn)代大多數(shù)人以瘦為美。第二,在心理方面,超重者與肥胖者往往具有自卑心理,他們非常在意別人的眼光和看法,害怕在公共場合表現(xiàn)自己,這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最重要的是,肥胖癥是一種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謝性疾病,也是糖尿病、心血管病多種疾病的危險因素,預防肥胖已被稱為21世紀上半葉全球面臨的最重大公共衛(wèi)生挑戰(zhàn)。由此可見,預防和干預大學生超重或肥胖勢在必行。
現(xiàn)如今,減肥的手段五花八門。喝茶減肥、抽脂減肥、藥物減肥、節(jié)食減肥、運動減肥等都是減肥人群使用的手段。但如何在不傷害身體健康的情況下達到最佳減肥效果,是我們應該長期關注和深度研究的問題。
一、大學生肥胖標準
采用身體質量指數(shù)BMI指數(shù)進行評定。BMI18.5~23kg/m2為正常,BMI≥23kg/m2為超重,BMI23~24.9kg/m2為肥胖前期,BMI25~29.9kg/m2為Ⅰ度肥胖,BMI≥30為Ⅱ度肥胖。
二、大學生超重與肥胖群體現(xiàn)狀研究
(一)大學生超重與肥胖群體比例研究
學者王漢臣在沈陽農業(yè)大學做了關于超重與肥胖學生的調查研究。他隨機抽取了3000人的體質測試數(shù)據(jù),篩選出體重指數(shù)≥23kg/㎡的超重與肥胖學生共計320人,占正常學生人數(shù)的10.7%。
在《河北省部分高校大學生對超重與肥胖運動康復需求研究》中,陳超、魏海娥運用問卷調查法和數(shù)理統(tǒng)計法對調查的5所高校大學生(男生132人,女生321人,共321人)的超重與肥胖情況進行分析。調查結果顯示,男生肥胖比例高于超重比例,城市男生超重比例高于鄉(xiāng)鎮(zhèn)(村),女生總體上超重比例大于肥胖比例,其中城市女生超重、肥胖比例高于鄉(xiāng)鎮(zhèn)(村)女生。女生超重與肥胖總體比例高于男生,以肥胖單向比例作對比,男生的肥胖人數(shù)比例高于女生。
《新疆烏魯木齊市大學生牙周健康與肥胖情況的調查分析》的作者熱依拉·居熱提等五位學者選擇了604名大學生,計算其體質量指數(shù)(BMI)。結果顯示,男生BMI的平均值為(22.30±2.50)kg/㎡,女生BMI的平均值為(22.36±2.50)kg/㎡。男生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分別為15.25%和16.53%,女生超重32.61%,肥胖4.45%。
《淮南師范學院大學生肥胖現(xiàn)狀及運動情況調查》的作者張堯采用問卷調查法對淮南師范學院的大學生進行調查。通過對回收的257份有效問卷進行整理,分析后得出體重過輕有43人,占比16.7%,健康體重有144人,占比56.1%,超重人數(shù)為64人,占比24.9%,肥胖為6人,占比2.3%。學者閆凱、白旭陽、張荷玲同樣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山西大學在校學生進行了關于肥胖現(xiàn)狀的調查和研究。結果表明,有10.1%的同學在回收的115份有效問卷里是體型較瘦的,而肥胖和超重的同學總共達到了21.1%。
通過以上學者的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如果將超重與肥胖區(qū)分開來,男生在肥胖方面的占比大于比女生在肥胖方面的占比。而女生大多都處在超重的范圍,在肥胖范圍內的是少部分。然而不管是男生的占比或是女生的占比,從總的超重與肥胖的人數(shù)上來看,大學生超重與肥胖的問題日益嚴重,這不得不讓我們引起高度重視。超重與肥胖人群占比增加的原因是什么,哪些因素是體重正常的大學生走向超重與肥胖的背后推手,什么樣的方法能預防或抑制此現(xiàn)象的發(fā)生或發(fā)展,這些都是我們?yōu)榇龠M超重與肥胖人群的體質健康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二)大學生超重與肥胖原因分析
李梅在《大學生超重、肥胖現(xiàn)狀的調查與分析》中分析基因遺傳、生活方式、體育運動是大學生超重與肥胖的主要影響因素。肥胖者不僅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在飲食習慣上,高脂、高油、高糖的食物攝入過多的偏食,也是導致超重和肥胖的又一推手。而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使得許多大學生沉迷于手機、電腦、不愿意參加除了體育課以外的戶外活動,使身體缺乏鍛煉,能量消耗減少,造成脂肪堆積。
楊東升等在《大學生肥胖與運動、早餐使用頻率的相關性分析》中對大學生的早餐頻度進行了調查發(fā)現(xiàn),超重與肥胖的學生中,無論男生還是女生,從來不吃早餐的比例都高于體重正常的學生。將不同早餐食用頻率學生的平均BMI值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每天都吃早飯的學生其平均BMI最低,而從來不吃早飯或很少吃早飯的學生BMI高于經常吃或每天吃早飯的學生。
李苗在《宜賓學院女大學生肥胖原因的調查與研究》中闡述了不良飲食習慣和缺乏鍛煉是宜賓學院女生發(fā)胖的主要原因。在運動鍛煉方面,經常鍛煉BMI指數(shù)在正常范圍人數(shù)最多,幾乎不鍛煉,BMI在標準范圍人數(shù)最少。
趙美芹在《影響大學生肥胖的關鍵因素及改善措施》中提出遺傳因素、心理因素、飲食習慣、體育運動、生活習慣是影響大學生肥胖的主要因素。而家庭沒有一套健康的飲食標準,高校沒有特別重視體育運動也是造成學生肥胖的原因。
王一峰也在《淺析女大學生肥胖成因及減肥誤區(qū)》里明確了女大學生肥胖成因有先天遺傳因素和后天環(huán)境因素兩大成因。除在遺傳因素外,愛吃零食、愛喝飲料等不良飲食習慣導致了學生發(fā)胖。而很多學生在“女生以靜為美”的錯誤觀念下缺乏運動,導致能量過剩。
《淺析當代大學生普遍肥胖的主要原因及對策研究》的作者康橋水指出,學生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根深蒂固,對體育鍛煉沒有任何概念。其次大學生在校自主分配時間較多,晚上通宵打游戲,一日三餐不按時按量吃飯,吃夜宵等現(xiàn)象導致身體系統(tǒng)紊亂。此外學校體育教學模式過于傳統(tǒng)、缺乏創(chuàng)新,學生對體育運動不感興趣,這些都是導致學生超重與肥胖的原因。
綜上所述,大學生超重與肥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在這些因素中,個人不良生活習慣是導致大學生超重與肥胖的主要推手。其次,缺乏體育鍛煉也是大學生超重與肥胖的重要成因之一,有極少數(shù)的大學生超重或肥胖是因為遺傳。由此可見,要想對超重和肥胖進行預防或抑制,首先應從自身出發(fā),反省自身存在的生活陋習,并加以改善和克服。同時還應樹立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從內到外對超重和肥胖進行干預。
三、建議
個人方面要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合理安排學習及休息時間,不沉迷于電子產品,早睡早起,作息規(guī)律。少量不攝入高脂高油高糖的食物,拒絕垃圾食品,做到合理膳食。樹立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發(fā)展一項或幾項體育運動,積極健身。
在學校方面,食堂可推出減脂餐供減肥人群食用,解決減肥學生飲食菜品單一,脂肪量過高或缺少蛋白質等問題。學校體育部門也應引起重視,提高學生對體育課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對肥胖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地指導和訓練,督促其干預超重與肥胖。
在政府方面,相關教育部門或衛(wèi)生部門要定期向學生做超重與肥胖知識的普及和宣傳。讓學生了解相關知識,從而樹立保持身體健康的強烈意識。提供免費或低價體檢機會給學生,對學生身體成分進行分析,讓學生充分了解自己身體的變化狀況及健康程度。
四、結論
大學生超重與肥胖人群數(shù)量呈上升趨勢。大學生超重與肥胖人群分布特點從整個肥胖與超重的數(shù)量上看,男生人數(shù)大于女生人數(shù)。在肥胖范圍內,男生人數(shù)同樣多于女生人數(shù),而在超重范圍內,女生人數(shù)則大于男生人數(shù)。
大多數(shù)學生都屬于單純性肥胖,這類學生的肥胖不是由無明顯的內分泌和代謝性疾病引起的,而是由于攝入能量大于消耗能量。這種超重或肥胖都是可以通過非藥物治療手段進行改善的。
導致大學生超重與肥胖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點。第一,不良飲食習慣。比如,愛吃零食,愛喝飲料,不吃早餐,暴飲暴食等。第二,不良生活習慣。具體表現(xiàn)在長時間沉迷于網絡,晚睡晚起等生活作息不規(guī)律。第三,缺乏體育鍛煉。沒有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缺乏一項或幾項愛好的體育運動項目;學校體育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段過于單調等。
參考文獻:
[1]陳虎,趙京輝.大學生肥胖群體現(xiàn)狀影響因素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35):23-26.
[2]潘冬,房強,徐云.有氧運動對肥胖大學生身體成分的影響研究[J].體育風尚,2021(10):14-15.
[3]柳蘇凌,大野川.社會藝術培訓能不能在“雙減”中獲得政策紅利[J].樂器,2021(09):4-7.
[4]潘道雍,劉永光,李瑞.我國肥胖大學生體育鍛煉減肥效果的meta分析[J].喀什大學學報,2021,42(03):82-86+120.
[5]李苗.宜賓學院女大學生肥胖原因的調查與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0(18):70-71.
[6]熱依拉·居熱提,李一鳴,徐雋,等.新疆烏魯木齊市大學生牙周健康與肥胖情況的調查分析[J].皖南醫(yī)學院學報,2020,39(02):183-186.
[7]朱思琦.大學生肥胖現(xiàn)狀調查及健康減肥的運動方法研究[J].科學中國人,2016(14):340-341.
[8]李梅.大學生超重、肥胖現(xiàn)狀的調查與分析[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5(24):162-163.
[9]陳超,魏海娥.河北省部分高校大學生對超重與肥胖運動康復需求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1(05):27-30.
[10]楊東升,沈喆,顧偉銘.大學生肥胖與運動、早餐食用頻率的相關性分析[J].運動,2012(08):42-4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