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曰春/文
近日查閱明清史料,屢屢碰到有關火災事故的記載,掩卷而思,想象出的畫面天震地駭。
先舉個輕松的例子吧。
十幾年前,去山東曲阜游覽“三孔”景區(qū),午餐自然是孔府家宴。席間上了盤熏豆腐,許是因為我當時還在消防系統(tǒng)工作的緣故,當?shù)嘏笥呀榻B說,那道菜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跟孔圣人有著河同水密的聯(lián)系。
彼時,我咬文嚼字,滿腦子想的是“河同水密”意為人與人之間關系密切,如此形容并不妥帖。由此一來,對朋友所講述的故事,我是心懷抵觸的。
據(jù)他說,當年孔夫子家的廚房失火,撲滅之后發(fā)現(xiàn)了煙熏火燎過的豆腐,艱苦樸素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家眷拿來一嘗唇齒留香,便成了傳承后世的佳肴美饌。
與之相關的傳說有各種版本,有的還扯到了乾隆皇帝身上,可惜正史上并無記載。我想,這最起碼傳遞了人們的樸素愿望,都盼著事事美滿如意,以至于熱衷把事故講成故事。
真正的火災事故是難以回避的,不管天災還是人禍。
故宮的歷史由來已久,在明朝時期作為皇宮,也被喊作紫禁城。靖難之變后,朱棣做了皇帝,他大興土木,修建了奉天殿、華蓋殿和謹身殿,建成三個月后,宮中建筑遭受雷擊引來“天火”,三座宮殿盡數(shù)燒毀。
臣子上書諫言,說是建都北京才招此天災。永樂皇帝心生恐懼,他懷疑是此前攻克南京后大肆殺戮,故而遭到了天譴。次年,也就是公元1422 年,乾清宮又發(fā)生一次火災,這讓朱棣更加疑神疑鬼,直到他駕崩,未再提及重建之事。
很顯然,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三大殿起于天災。而明朝滅亡時宮內(nèi)一些建筑的燒毀,則是人禍。
李自成被滿人打敗后,離開北京前下令焚燒宮殿和九門城樓。我猜想他是心存不甘,既然自己無法享用也不能便宜了別人。所幸這一報復性的行為并未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只有皇極殿等一些殿廡遭到了破壞。這僅是我的推斷,因為順治皇帝登基大典是在皇極門舉行的,很可能是皇極殿已經(jīng)損毀了。
真正叫人扼腕長嘆的火災發(fā)生在皇宮之外。
眾所周知,英法聯(lián)軍洗劫圓明園之后,放火把圓明園、暢春園、萬壽山清漪園、玉泉山靜明園和香山靜宜園全都燒了。那次的大火一連燒了三天,史稱清代皇家園林的“三山五園”只剩下了殘垣斷壁。
如今,“三山五園”之首的圓明園仍是一片廢墟,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激勵著人們不忘國恥、奮發(fā)圖強。
這些人為的災難暴露了人性之丑惡,如若追憶歷史,還有人們熟知的“火燒阿房宮”。
《史記》有云,項羽在燒掉咸陽宮之后,又焚毀了阿房宮。唐代大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之“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更是讓人們對此深信不疑。
本世紀初,考古學家依據(jù)事實提出疑問,此說無異于動搖了《史記》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當然,后來業(yè)界提出新的觀點:阿房宮是“爛尾工程”,更沒被燒毀過,那僅是秦始皇一個未盡的夢想,幻化成時空中的一粒塵埃。
有資料顯示,那次考古隊去了漢代長樂宮的遺址,那里曾是長安城最為華美的宮殿之一,傳說阿嬌曾在此處生活,也留下了漢武帝“金屋藏嬌”的風流韻事。東漢末年,長樂宮與漢朝的其他宮殿一樣,逃脫不了被焚毀的命運,2000 多年過去,火燒過的痕跡鐵證如山。那依然是人禍所致。
事實上,歷朝歷代對火災防范都有相應的對策。
如果去名勝古跡走走逛逛,通常會看到院落里安置了大缸,里面盛滿了清水,水面漂著浮萍抑或荷花,有歡快的魚兒悠閑自得地游弋水中,令人心曠神怡。導游會告知,大缸在過去的功能是儲備水源,一旦發(fā)生火災用來滅火的。這相當于現(xiàn)在我們俗稱的消防水源,是消滅火災的基本條件之一。
個人覺得,防患于未然更重要的是宣傳。影視劇里時常出現(xiàn)這樣的鏡頭——打更人敲著竹梆子或響鑼,在為人整點報時的同時,會呼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燭”——這聲音很有韻味,洗腦般地提醒人們防范火災,猶如當下的消防安全宣傳,也是要做到入腦入心、見行見效。
新中國成立以來,消防救援隊伍歷經(jīng)數(shù)次改革,為了護佑人民群眾的安全利益,更是在預防火災方面下大力氣。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迅猛發(fā)展,火災形勢呈現(xiàn)復雜性、多樣性的特點,但消防指戰(zhàn)員忠誠擔當、嚴防死守,把損失降低到了最低限度,也譜寫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英雄樂章。
翻閱古籍,我還關注到另外一個細節(jié):雖然火災未能避免,但四九城內(nèi)的所有宮殿都經(jīng)受住了地震的考驗。
這得歸功于斗拱。斗拱在木結(jié)構(gòu)的建筑中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位于立拱和橫梁之間,既發(fā)揮了承重的作用,也起到了裝飾的效果。尤其是前者,斗拱使得木質(zhì)建筑有了伸縮度和柔韌度,具備了受力彈性,進而讓這些建筑免于天災。斗拱是我國建筑文化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后來成為中國建筑學會的會徽圖案,無需多言。
面對天災,古人往往束手無策,但在日新月異的新社會,有了消防救援隊伍則另當別論了。
我們不得不提及2008 年天府之國的那場特大地震。在抗震救災戰(zhàn)斗中,消防員們的英勇果敢讓人們目睹了這支隊伍的風采,他們在搶救受災群眾生命的過程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是年10月2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28日舉行閉幕會,表決通過了修訂后的《消防法》,并于2009 年5月1日起施行?!凹訌姂本仍ぷ鳌睂戇M了第一條,成為世人矚目的新亮點。
如果沒記錯的話,那時官方公布的數(shù)據(jù)表明,消防救援隊伍實際承擔的災害事故搶險救援工作任務量,已經(jīng)超過了火災撲救的任務量。我始終認為,這是消防事業(yè)發(fā)展的標志性事件。
特別是改制以來,消防救援隊伍隸屬于新成立的國家應急管理部,習總書記為這支光榮的隊伍授旗并致訓詞,更是鼓舞士氣、激動人心。毫無疑問,作為應急救援的主力軍、國家隊,消防救援隊伍正在瞄向國際一流水準,正在打造更為專業(yè)、更有作為的英雄勁旅。
回頭再說“三孔”與火災的史料。
《論語·鄉(xiāng)黨》中有這么一句話:“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币馑际?,孔子家的馬棚著火了,孔子退朝回來,關心的是人員有無傷亡,并不過問馬匹的情況。要知道,在那個年代,馬比人要值錢。
有一種觀點認為,傳承千年的儒家學即為“人學”,且將此列為依據(jù)。這是學術界研究的事情。這一記載是國人歷來推崇人道主義精神的力證,在我看來,傳承古之精髓乃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法寶之一。
讓我們聚焦新時代消防工作,其實無論是貫徹的方針還是堅持的原則,都在體現(xiàn)著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消防指戰(zhàn)員們沸水敢蹚、烈火敢踏的豪邁氣概,以及舍身忘己、不懼犧牲的英雄品質(zhì),恰恰是消防救援隊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具體實踐。
研究史料是件妙趣橫生的事情,能夠讓人認識民族發(fā)展的進程,進而在浩瀚的歷史中汲取力量,其意義不必贅述。換言之,在興趣盎然之余,深入了解某一行業(yè)的前世今生,譬如說我們?yōu)橹恍概Φ南朗聵I(yè),至少可以形成對本專業(yè)的正確認知。
如此思考,我篤定,共和國的消防事業(yè)必將繼往開來、逐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