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課程思政對高職學校課程教學、教師專業(yè)綜合能力,以及學生的綜合素質發(fā)展意義重大。“舞臺實踐”是一門實踐性課程,在思想政治背景下能夠積極地發(fā)揮其教育價值?;凇拔枧_實踐”的教學實際,從呈現(xiàn)形式、作品深度、學生參與等方面闡述了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選用歌劇《長征》的相關片段,帶領學生一起了解該歌劇的創(chuàng)作背景、內涵及“長征”精神。在此基礎上通過“舞臺實踐”課程的實施,歷經(jīng)學習、排練、展演等環(huán)節(jié),師生共同領略了“長征”精神的精髓。通過相關問題的整合與分析,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提出了課程思政背景下“舞臺實踐”教學實施的相關建議。希望相關策略能促進高職課程體系的優(yōu)化,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 “長征”精神;思政元素;舞臺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9324(2022)13-0126-06
一、課程思政的重要性與實用性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課程思政成為高職課程建設、組織與實施的重要催化劑。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不是簡單文字先后順序的調整,而是完全不同的內涵、不同的取向范圍的概念[1]。思政元素一方面促使課程體系更加的完整,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在課程實踐的過程中推動教師和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幫助他們提升自身人格素養(yǎng)。課程思政能促進課程教學的建設,提升高職院校教師的整體素養(yǎng),也會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學好專業(yè)知識的基礎上提升自己的內在涵養(yǎng)。
(一)推動課程教學建設
1.完善課程體系。課程思政能夠推動課程教學建設,思政元素則能夠完善高職課程體系的建設。高職課程建設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專業(yè)理論和專業(yè)實踐的支撐,也需要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和滲透。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學習的內容除了專業(yè)知識以外,還有愛國情感及如何做一名德才兼?zhèn)涞拇髮W生。所以,課程思政對課程體系的完善意義重大。在教學大綱的編寫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的精髓,更容易讓教師了解教學要達到的最終目標。通過思想政治理論在實踐課程中的不斷滲透與融合,促使實踐課程體系更加完整。
2.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教師能夠更好地融入傳統(tǒng)文化的元素,把優(yōu)秀的民族精神與課堂進行貫通,進而促進良好課程氛圍的形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提取課程里所包含的政治思想、情感及精神,并結合所授專業(yè)進行思想政治的滲透,幫助高職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在課程組織實施的過程中,通過多樣化的問題介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促進高職課堂民主氛圍的形成,從而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
3.形成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在課程思政的影響下,高職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既要從專業(yè)的角度去思考,也要通過問題的剖析去探尋其蘊含的政治思想及所要傳遞的愛國主義精神。通過課堂問答及課后作業(yè)的聯(lián)動,教學不再是傳統(tǒng)的“教—受”關系,而是互動性的相互學習的模式。通過教學實踐的不斷探索,課程思政對互動式教學的影響也更加具體化。不管教師還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都會更加積極主動,從而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
(二)提升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與教學能力
激發(fā)教師的愛國主義精神。除了推動課程教學建設,課程思政在教學中的應用對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在課程思政的影響下,高職學校通過相關的理論培訓和引導,加深教師愛黨愛國的情懷,進一步激發(fā)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和職業(yè)素養(yǎng)。教師要明確地認識到愛國并非口號和激情,而是要從本職工作做起。一方面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認真對待每一節(jié)思想政治理論課。另一方面要關愛學生,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愛戴每一位學生。教師通過課程思政與教學的深度融合,以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覺悟和教育教學水平,不斷地把愛國主義情懷融入平時工作之中,激發(fā)教師的愛國精神。
(三)形成終身學習的理念
終身學習是新時代國民必備的學習理念,作為教師更需要終身學習,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專業(yè)水平和教學質量。課程思政在教學過程中的滲透,促進了高職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也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不管是新教師還是有經(jīng)驗的“專家型”教師,都需要通過新的知識、新的理念去豐富自己的認知,進而拓展教師的視野,也幫助教師提升教育教學的水平和質量。通過研究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內涵及傳遞的精神,全方位提升個人素養(yǎng),教師也能在專業(yè)課教學的基礎上豐富自己的認知體系。
(四)創(chuàng)新教學的形式
傳統(tǒng)的高職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重點集中在專業(yè)知識的講授上。課程思政的融入推動了教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1)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在原有的教育教學方法上進行課程的創(chuàng)新,不斷把課程思政的元素融入課程目標之中。這樣,課程更加完整規(guī)范且富含深刻的教育意義,教學的內涵更加豐富。(2)在課程組織的過程中,教師更大程度地把課堂“交給”學生。通過在課堂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元素,以此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3)教師和學生可以相互提問、探討,形成互動式的教學模式。雙向互動的模式下,課堂氛圍也顯得格外活躍,能夠讓學生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提升自己的修養(yǎng)和綜合素質。
(五)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1.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隨著課程思政理念的不斷滲透,高職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想法,依據(jù)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實施教學,更容易了解學生的真實水平和需求。通過課堂氛圍的營造、教師的引導,以及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需求。通過課程思政與教學實踐的融合,教師能夠更好地考慮學生的實際,進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2.促進學生國民素質的提升。當代大學生的基本公民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yè)素質和身心素質等。高職院校通過課程思政的建設與實施,不斷完善課程思政的體系建設,也進一步豐富了課堂教學。通過教師自身職業(yè)素質和教學能力的提升,將思想政治內涵及精神融入大學課堂。再經(jīng)過長期的教學實踐,一步步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最終促進高職學院國民素質的提升。6084100D-29F8-4848-8673-6B2D309A0F29
3.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伴隨著思政元素逐漸融入高職課程,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融入愛國主義情懷,把思政元素與課程緊密相連,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這樣,學生在豐富認知和技能的基礎上漸漸萌發(fā)良好的情感和愛國情懷。尤其在實踐類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身作則,做好課堂示范,為學生樹立新的標桿。這樣,教師不僅能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而且也能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舞臺實踐”課程教學實踐現(xiàn)狀
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一部分,高職院校更加重視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為此,在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加大了實踐課程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計劃總課時的占比。然而在實踐類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難把握好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比如說在“舞臺實踐”課程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教師并沒有把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課堂,導致實踐課程缺少思想政治理論的滲入。一方面,作品的選擇缺乏政治思想高度,難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學生自主參與意識薄弱,難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一)實踐為主,缺乏思想引導
“舞臺實踐”是一門專業(yè)極強的專業(yè)拓展課程。在觀察實踐的過程中研究者發(fā)現(xiàn)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側重點在于三個方面。首先是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選擇適合的作品;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強專業(yè)技能、技巧的訓練;最后是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進度設計作品的舞臺動作,經(jīng)過多次課堂排練,然后以音樂會或匯報演出的形式呈現(xiàn)。由于課程缺乏主導思想的引導,在舞臺實踐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過于重視形式表現(xiàn),忽略了課程思政背景下實踐課程真正的意義和其傳遞的思想與精神。
(二)作品缺乏深度
在“舞臺實踐”課程實施中,教師會依據(jù)學生的專業(yè)程度、嗓音的特點、外在的形象等條件進行作品的選擇。教師在“舞臺實踐”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會針對不同的作品進行符合該風格的發(fā)聲練習、形體指導,以及舞臺臺風的把握。例如在對于國外作品教學實施過程中,對發(fā)聲習慣的不同、咬字位置的不一樣,以及中外文化的差異進行針對性指導。此外,教師會把專業(yè)技能和技巧訓練放在課堂的核心位置,教師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為作品的語言、風格、舞臺動作去備課和上課。但是教師和學生對作品背景、內涵的理解都不夠深刻,所以很難把作品的核心精神在課程組織實施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長此以往,會使學生在了解作品、學習、劇目排練的過程中,對作品的認知相對淺顯,導致作品最終在表演的呈現(xiàn)上缺乏內涵和精神,作品的深度很難挖掘出來。
(三)學生自主參與意識薄弱
在“舞臺實踐”課程的教學中,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比較薄弱,在上課期間表現(xiàn)出懈怠的狀態(tài),甚至擾亂課堂秩序。首先,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劇本的選擇、修改,還是道具的準備和角色的分配,學生都傾向于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其次,由于高職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不高,對于“舞臺實踐”課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沒有主動參與的意愿。最后,由于課時的限制,加上部分學生不愿意多花時間鞏固所學的內容,整個課堂都會陷于被動。此外,當學生沒有按時完成作業(yè)時,教師給予學生最多的就是責備和催促,沒有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精神依靠,從而逃避課堂。
(四)注重形式,缺乏情感升華
“舞臺實踐”課的初衷是為了鍛煉學生的專業(yè)實踐能力,以及提升學生的專業(yè)技能、技巧。教師在“舞臺實踐”課的實施過程中,會運用大部分課堂時間去練習專業(yè)基本功,糾正學生不規(guī)范的發(fā)聲、不協(xié)調的形體動作、不合理的臺風展現(xiàn)。在課程實施的整個過程中,教師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最終的演出或者音樂會上把作品完整地呈現(xiàn)出來,沒有更多地讓學生感受作品的內在價值和意義。教師重視這些專業(yè)技能技巧的訓練,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追求舞臺上呈現(xiàn)的效果,導致作品在演繹過程中缺乏思想境界的提升和情感的升華。
三、歌劇《長征》的創(chuàng)作背景、內涵及精神
“舞臺實踐”課程實施中,選題以中外歌劇經(jīng)典片段為主,所以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內涵及傳遞的精神成為選擇作品的重要依據(jù)。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為了將音樂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促進學生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2]。2019—2020學年,研究者以中國歌劇《長征》的幾個經(jīng)典片段作為“舞臺實踐”課的主體,通過兩個學期讓學生進行學習、排練、展演。這個選題對于高職學生和教師來說,是非常具有紀念意義的,因為“長征”精神能激發(fā)教師和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促進排練的積極進行,同時也能調動觀演群眾的期待。
(一)歌劇《長征》的創(chuàng)作背景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國民黨軍隊對我國中央紅軍革命根據(jù)地實施了大規(guī)模的軍事圍剿,中國工農紅軍被迫開展長達2年的反圍剿戰(zhàn)略轉移。紅軍戰(zhàn)士依靠堅強的意志力和對革命勝利的決心,翻越寒冷的雪山、跨過泥濘的沼澤地,橫渡湍急的河流,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取得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這一壯舉也是中國人在人類歷史上創(chuàng)造的偉大奇跡。以這一時期的歷史背景為基礎,國家大劇院力邀作曲家印青,編劇鄒靜之,導演田沁鑫、楊笑陽等國內一流藝術家,歷時四年精心策劃,創(chuàng)作完成了兼具民族色彩,又符合當代審美風格的史詩歌劇巨作《長征》。
(二)歌劇《長征》的創(chuàng)作內涵
歌劇《長征》的創(chuàng)作內涵是為了弘揚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戰(zhàn)士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提高當代國民的愛國主義情懷,尤其是當代青年的理想和信念。在作品賞析的過程中,體會作品的內涵,領悟作品的時代價值。在歌劇作品與高職課堂融合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考慮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也要積極配合,通過互動讓作品的內在價值得以體現(xiàn)。在“舞臺實踐”課程實施過程中,為使歌劇《長征》的內涵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教師需要思考如何在實踐過程中把作品與課堂進行深度融合。
(三)歌劇《長征》所傳遞的精神
長征代表了一種不畏艱難、不怕犧牲、一往無前的信念,激勵我們牢記和發(fā)揚自強不息、勇往向前的精神[3]。選擇歌劇《長征》經(jīng)典片段實施教學,對“舞臺實踐”課程而言是一個良好的題材選擇。歌劇《長征》能將思政元素與課程緊密結合,不僅能給高職學生傳遞“長征”精神,而且能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堅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歌劇《長征》給高職學生傳遞的精神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堅信正義事業(yè)必然勝利的信念;二是堅持獨立自主、自強不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思想;三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和艱苦奮斗的精神。讓當代大學生自覺地發(fā)揚和傳承“長征”精神,使革命傳統(tǒng)真正做到源遠流長。6084100D-29F8-4848-8673-6B2D309A0F29
四、課程思政背景下“舞臺實踐”教學的實施建議
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精神文明方面內容的培養(yǎng)和滲透,而聲樂教學極為注重美育教育,是由“美”上升到“善”層次上的教學活動,兩者之間有著緊密關聯(lián)[4]?!拔枧_實踐”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實踐課程,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意義重大。在課程思政背景下,“舞臺實踐”課程有了新的方向和目標。在傳統(tǒng)的“舞臺實踐”課程實施過程中,由于高職課程課時安排有限,教師的著重點主要放在專業(yè)技能技巧上的提升,追求展演的完整性和呈現(xiàn)效果,缺乏思想境界和精神層面上的升華。通過對《長征》作品在舞臺實踐教學中實施的剖析,形成了課程思政背景下“舞臺實踐”教學實施的建議。為了使“舞臺實踐”課程實施更加規(guī)范化,研究者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方面提出了針對性的指導策略。
(一)課前
課前準備工作是課程實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不管是課程、教師還是學生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樣才能保證高職課程的順利進行。在課程思政的影響下,教師在實施“舞臺實踐”課程教學之前做好課前準備。例如課前在制訂教學大綱及撰寫教案過程中,就要考慮“舞臺實踐”課程的選題范圍的實用性和適用性,這樣才能給教學提供保障,發(fā)揮課程本身的教育價值。在選擇作品上,研究者主要以歌劇《長征》的經(jīng)典片段作為“舞臺實踐”課程的主要內容。在課前準備過程中,首先根據(jù)《長征》歌劇片段制訂了教學大綱及教案,并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修整。其次,在選擇歌劇《長征》的片段時,研究者通過反復的賞析、理解該歌劇段落里的內涵及傳遞的精神,是否是當下學生需要理解和認知的。再次,研究者認為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選擇有代表性的合唱段落為主。在整部歌劇學習、彩排、展演過程中,需要通過合唱片段與“長征”精神的融合深化師生對作品的認知。最后,可以依托選段的場景來弘揚選段的精神。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選段作品的印象,還能夠順其自然地把思政元素滲入到排練過程中。
課前準備的過程中,教師、學生、場景都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首先,對于歌劇片段的場景道具,教師號召學生一起去準備。一方面需要教師和學生一同觀賞歌劇《長征》首演的視頻資料,從國家大劇院舉辦的演出中,吸取場地布景和道具元素;另一方面要結合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進行制作或者租借。其次,劇中角色的分配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安排。可以先讓學生之前展開角色競爭,或者多人勝任同一個角色,這樣可以提高這些《長征》角色在學生心目的地位。最后,在預習的過程中,教師、學生都要認真賞析整部歌劇。只有讓學生了解整部《長征》歌劇的故事脈絡,以及角色之前的聯(lián)系,才能讓學生自覺地融入歌劇《長征》的劇情中,身臨其境地去體會革命先烈鑄就的輝煌歷史和民族精神。與此同時,這也促進了學生在專業(yè)上的進步,為良好課堂氣氛的營造做了充足的鋪墊。
(二)課中
“舞臺實踐”是一門集藝術性、實踐性、理論性于一體的綜合實踐課程。通過“舞臺實踐”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日常所學習的專業(yè)技能和技巧能夠運用到實際表演中去。課程思政背景下,教師不僅要把“舞臺實踐”課程與思想政治內涵深度融合,而且要合理安排“舞臺實踐”課程課時的進度,這樣才能更好地確保課程的質量。研究者以歌劇《長征》選段為例,作為“舞臺實踐”課程實施的重要載體。在前期課程實施環(huán)節(jié),教師要跟學生一起觀看《長征》紀錄片,從中提取場景、道具、舞臺動作素材,為后期的合唱準備、彩排及最后的舞臺展演奠定基礎。另外,在選擇歌劇《長征》的片段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研究者整合了具有紀念意義的選段,以及該片段的故事背景、內涵及要傳達的精神。例如,歌劇《長征》第一幕第10曲合唱《紅軍一定會回來》,主要表達的是紅軍戰(zhàn)士告別中央革命根據(jù)地瑞金的不舍,以及紅軍戰(zhàn)士對革命必勝的信心和決心。這首《紅軍一定會回來》合唱片段要求全體學生參與排練,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每位學生的聲音特點進行聲部分類。通過多聲部的演唱形式,更好地把作品的層次以及情感表達出來,從而達到專業(yè)性與情境性的交融,把“長征”精神更加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
中后期的課程實施環(huán)節(jié),學生主要通過角色分配、彩排及展演去表現(xiàn)作品。在每次的排練過程中,研究者用大幕投屏進行場景的再現(xiàn),并要求學生身著場景的服裝和道具,結合劇情需要的舞臺動作進行表演,更加深刻地體會“舞臺實踐”課程的精髓。例如歌劇《長征》中主角彭政委的獨唱曲《寒夜中》,要選擇一個能融入角色的學生去表現(xiàn)作品。該學生既要保證歌曲的專業(yè)性,還要能充分表達紅軍干部的高尚情懷。教師一方面要對學生進行專業(yè)性指導,確保學生能夠盡可能把握好作品的藝術性;另一方面也要讓學生把作品中的精神價值體現(xiàn)出來,比如說彭政委對紅軍戰(zhàn)士堅持信念的贊美和繼續(xù)堅持革命道路的鼓舞。由于這段詠嘆調是男高音的曲,且劇中角色形象也非常的偉岸,在排練過程中,要求學生不斷地學習教師正確示范所傳達出的作品情感并進行理解和練習。由于這首作品對歌者的聲線條件、身形比例和專業(yè)技巧要求較高,目前高職學生達不到這種藝術水平。因此,研究者把這首獨唱曲改為變換呈現(xiàn)形式,選拔專業(yè)較好、聲線略粗、身形略寬的男學生進行輪唱和齊唱。角色從單個紅軍干部,變成多個紅軍干部,不僅表現(xiàn)了彭政委這角色在劇中的重要性,也深化了歌劇角色在學生心目中自強不息、信念堅定的印象。
此外,為了讓最終展演更有故事性和情境性,更好地展現(xiàn)“長征”精神,研究者特意選擇了歌劇《長征》第五幕《過雪山草地》里的合唱段落。這也是整個《長征》歌劇最值得學生去領悟和思考的精神價值。就授課模式而言,研究者采取開篇合唱《紅軍一定會回來》的模式。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作品要表達的情感和內涵,有針對性地對合唱團進行聲音上的調整。例如第五幕里的兩首合唱連曲《雪啊,雪》和《攜手前行》。第一曲要求合唱團男聲部的音色暗淡,音調沉著穩(wěn)重,音量稍強。為了表現(xiàn)紅軍過雪山時,冒著凜冽風雪砥礪前行,領唱部分讓女生部齊唱,要求音色明亮,音調高亢,音量較弱。這樣能夠更好地渲染在暴風雪下紅軍戰(zhàn)士為了革命砥礪前行的不屈斗志。第二曲《攜手前行》則要求合唱團整體聲音狀態(tài),從原來的沉重慢慢向興奮開心過渡,也為即將越過雪山走向勝利埋下伏筆。在這兩首合唱的排練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視頻等方式讓學生了解作品的歷史背景。這樣,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體會到紅軍戰(zhàn)士在過雪山草地時,為了革命的勝利不畏艱險、堅持不懈的精神。6084100D-29F8-4848-8673-6B2D309A0F29
(三)課后
反思作為課程組織與實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對課程建設及學生的成長意義重大。作為新教師,反思無疑是其成長最快的方式之一。在“舞臺實踐”課程實施的過程中,研究者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通過課后的綜合研討,研究者認為《長征》作為一部宏偉而具有紀念意義的作品,對角色要求較高。所以高職學生需要盡可能全面地了解作品的歷史背景、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作品的內涵和情感,由此而對作品有一個新的認知。在此基礎上,教師的指導要更有針對性,在理解作品、討論角色、彩排、展演作品的過程中實時參與、適時指導[5]。需要關注藝術性與技能型學習,讓學生在學習和演唱中感受生活、領悟人生,提升人格修養(yǎng),促使學生全方面發(fā)展。以此進一步幫助學生把握作品的精髓,提升學生的作品表現(xiàn)力,更好地繼承和發(fā)揚“長征”精神。此外,在今后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與支持,通過適度的“激勵”增強學生的信心??偠灾?,不管是課程組織的環(huán)節(jié)、教師的教學方式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都需要進行深刻的反思,這樣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建化.藝術院校“課程思政”建設路徑研究——以浙江音樂學院聲歌系為例[J].當代音樂,2019(2):44-46.
[2]孫麗娟.立德樹人視域下音樂課融入課程思政的探究——以宜興技師學院為例[J].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2021(25):6-7.
[3]戴靜.高校音樂學專業(yè)課程思政實現(xiàn)路徑探析——以聲樂課程為例[J].民族音樂,2020(5):86-88.
[4]陽穎,易德良.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聲樂課堂中紅色文化融入策略分析[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1(5):113-115.
[5]朱海芳.音樂教育《聲樂》課程思政設計與實踐[J].藝術評鑒,2021(8):120-122.
Suggest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age Practic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aking the Teaching of the Opera of Long March as an Example
DUAN Xiu-yao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Arts, Jinken College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1156,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teach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Stage Practice is a practical course, which can give full play to its educational value unde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background.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Stage Practice, we choose the relevant fragments of the opera of Long March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creative background, connotation and Long March spirit. On this basi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age Practice, teachers and students jointly appreciate the essence of the Long March spirit.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and analysis of relevant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age Practice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author hopes the relevant strategies can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n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Key words: Long March spir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tage Practice
[收稿日期] 2021-10-18
[作者簡介] 段修堯(1991—),男,江蘇南京人,碩士,金肯職業(yè)技術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助教,主要從事音樂表演研究。6084100D-29F8-4848-8673-6B2D309A0F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