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遙
《倦怠社會》一書的作者韓炳哲說,“倦怠的靈感并不告訴我們去做什么,而是告訴我們可以不做什么。”說到倦怠,想起林黛玉說的“每日家情思睡昏昏”,黛玉可謂青春勃發(fā)的大觀園里的一個異類。其他人感興趣的事,她都不積極,春天滿院子的少女去扎堆兒嬉鬧放風箏,她獨自躲在角落里啼哭著“葬花”,秋天全家聚會吃螃蟹,她拉著史湘云躲開人群去賞月作詩。
進了大觀園的賈寶玉,就像打了興奮劑一樣,對什么都感興趣,美食美女美景,統(tǒng)統(tǒng)來者不拒,學堂里打架,少不了他,少女們制作胭脂水粉,更少不了他……相形之下,林黛玉可能算是大觀園里最會說“不”的人,不喜歡、不稀罕、不愿意、不聽、不說……表面上看,黛玉的不配合像是在任性,但用一顆細膩的心靈去體察,黛玉自有她拒絕的邏輯。寶玉得了北靜王的念珠,當寶貝轉贈黛玉,被黛玉嫌棄。寶釵為了討好賈母,點熱鬧的戲,黛玉不屑。寶玉對她說的“體己話”但凡有一點雜質,黛玉都不會領情。她的拒絕與其說是耍小性子,不如說是她擁有一種“目光清澈的倦怠”。比如對寶玉送的半新不舊的手帕,她就百感交集哭了一夜,黛玉的心眼是最明亮的,她能準確地識別出最珍貴和最純粹的感情,倦怠賦予了林黛玉這個少女一種特殊的閑適、一種放松的無為。
在這種狀態(tài)下,各種感官都沒有變得疲憊虛弱,而是喚醒了一種特殊的視覺能力。不會盲從和輕信一些想當然的道理——站在聚光燈下的愛豆信誓旦旦對著鏡頭說“只要努力,你也會和我一樣!” 過五關斬六將卻在最后一刻淘汰的選手含著眼淚立誓自己一定會更努力。其實鏡頭之下,眾目睽睽,誰都能看出有些成功不是僅靠努力就能實現(xiàn)的。然而不知為何“努力”成了萬能神藥,包治百病也包遮百丑。就像教文學創(chuàng)作的教授會暗示學生,所有人有朝一日都會寫出偉大的作品。其實他們本應坦誠說出令人不安的實情:才華橫溢的作家,始終是非常罕見的,就像一些天然的塊菌,根本無法用工廠化農業(yè)的方式培養(yǎng)。而真相鮮有人愿意承認——當我們覺得路也寬了,人也少了的時候,那多半是喝多了,或者是在做夢?!豆ぷ鞯拿运肌防镎f“若想重新描繪現(xiàn)實,我們需要非同尋常的應變能力、智力和好運氣,而在卓越之巔兩側山坡上卻分布著數(shù)不清的小山包,那里居住著飽受磨難、形單影只的成功者。”
沈大成的小說《漫步者》講了個有趣的故事,一座巨大的人行天橋,有一天監(jiān)控顯示,它的四條布滿樓梯的腿分別動了動,從前是人來使用它們,現(xiàn)在是它自己使用自己,“它好像還沒決定使用的先后次序,所以抬起一條又放回原地,試著抬起另一條,然后試試第三條、第四條?!碑斔牒昧巳绾伟才潘臈l腿的行動步驟,它就有序地抬起和放下它們,幾天后,它身披霞光,邁開大步,輕松地走了,它周身的金屬欄桿閃閃發(fā)光,它走到郊外,走到沒有人能找到它的地方,動作越來越舒展有力,幾乎是全身瀟灑地騰躍在空中,如小馬如豹子,最后隱入林中,消失不見了。
另一個故事《養(yǎng)蠶兒童》講的是一個孩子養(yǎng)了一條蠶,他千方百計地阻撓這條蠶不要去吐絲去結繭去變成蛾子,在他的實驗報告里,他幻想他的好朋友,這條蠶一直保持著蟲子的樣子…….
我很喜歡這兩個故事,一座人行天橋有一天忽然不想做天橋了,一條蠶在孩子的夢想里永遠保持蟲子的模樣。誰說毛毛蟲只有破繭成蝶才有價值?當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絕望地發(fā)現(xiàn)當蠶結了繭子以后,多數(shù)活不到破繭成蝶那一天,它們的繭就被抽絲了。
無論是一座人行天橋還是一條蠶,它們都有權利說不,比起選擇做什么,選擇不做什么也同等重要。94008C84-A090-416C-B622-4FA76ECA15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