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慧
我出生在一座小小的城,父母常年在外務(wù)工,求學時的我大多在外公外婆的身旁。在這個人生階段,許多老師成為了我生命中勝似親人的恩師,他們是我人生中熠熠生輝的存在。也正是那些與他們相關(guān)的溫暖故事,才堅定了我成為一名語文教師的職業(yè)信念。
啟蒙:忙趁東風放紙鳶
每每遇到困難,總有一段旋律縈繞在腦海,“輕輕敲醒沉睡的心靈,慢慢張開你的眼睛……”這其實是三年級時班級大合唱的參賽曲目《明天會更好》,熟悉的旋律成為了日后的一種條件反射。
我的班主任是教語文的王芳老師,在她的要求下,我養(yǎng)成了寫日記的習慣。曾經(jīng)的日記本已不知何處,但是翻開腦海中的記憶日記本,仍能想起王芳老師與我一起走過的美好旅程。五一假期,她牽著我一起去她未婚夫家玩耍。那是個依山傍水的村落!我們在溪水旁,自制餌料釣龍蝦;在草地上,奮力揮舞著羽毛球拍;在天臺上,唱著歌跳著舞為班級的“六一”兒童節(jié)準備節(jié)目……歡笑聲中時光被拉長,我們一同感受鳥鳴晚風,一同看夕陽看星星。年幼的我,把所有的美妙時刻寫進日記,小小日記本上涌動著我無限的創(chuàng)作熱情,哪怕只是童言童語,哪怕已過去近二十年,曾經(jīng)的朦朧的美好依然歷歷在目。此刻我的心中因這份童真蕩起陣陣漣漪,往事種種,便又從記憶長河中翻涌而來。
那年,非典(SARS)來襲,病毒肆虐。疫情之后,征文比賽開始了,懵懂的我并不清楚非典的具體含義,冥思苦想仍無從下手,最后交了一篇味同嚼蠟的文章。王老師關(guān)心我的學習與生活,她想起我說過外婆擅長廚藝,總能變著花樣做出可口的家常飯菜。在她的悉心引導下,一篇《外婆的糖醋魚》“橫空出世”,拿下了我人生中第一個作文一等獎。
同年,班級文學社成立??鼌s了,許是“夢的啟航”,這是我賦予的名字,因為它承載了年幼的我們所有的新奇想法和驚喜體驗。那是第一次看著自己的作品被印刷成冊,每篇文章都配上精美插圖,每名小作者筆端的文字都幻化成嘴角的笑意,原來我們都有可能成為“作家”。如今再看,作品雖稚嫩,但童趣十足。登上班級刊物的兩篇作文,一是寫班級春游時放風箏的事。我們在公園里自由地跑著,比比誰的飛得更高。再回想,我們便是那風箏啊,老師一縷縷松開手中的線,風箏慢慢飛遠,越飛越高,追尋著外面的廣闊世界。另一篇寫的是家中那個有特殊意義的小盒子——存放掉落的乳牙的“寶盒”。賦予平凡小事特別的含義,這可能是我兒時所注重的儀式感吧。一行行文字記錄下我的童年,講述著成長中不可磨滅的故事。20年后,也許班級里沒有誰最終成為了作家,可那會兒我們的夢被呵護著,被珍視著,那些夢想洋溢著童趣,充滿著文采,充滿著蓬勃的生命力。就這樣,我與文學早在童年時就結(jié)下不解之緣。
待長大后啊,無論何時,望著一汪池水,瞧著一縷炊煙,眼前總能浮現(xiàn)曾經(jīng)與她在村莊度過的夢夏,繁星點點,涼風習習。
熱愛:斯人若彩虹
童年的時光是五彩的,我便是執(zhí)筆作畫的人,一筆一筆勾勒夢想,潘寶清老師便是遞給我畫筆的那個人。他戴著一副銀框眼睛,文質(zhì)彬彬,像極了我想象中語文老師的模樣。
五六年級正是思緒飛揚時,我喜歡繪畫,參加了幾次比賽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竟有點翹尾巴了。語文測試時,我任性地在試卷作文部分作畫,有時是貼合文意的畫面,有時是裝飾點綴的線條,還記得有次作文是寫自己,我大膽地用藍色筆在整個作文答題區(qū)域畫下了一個女孩——我。沒曾想,他從未批評,甚至還夸獎我的用心創(chuàng)作,鼓勵我圖文結(jié)合,不要放棄自己對繪畫的喜愛。漸漸地,我不僅沒耽誤語文成績,還在寫作時更得心應(yīng)手,文字和繪畫的創(chuàng)作也更加投入,漸漸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寫作方式。除了測試,在日常的習作中也不由自主地添上畫作。時光斗轉(zhuǎn)之間,作品壘成了一摞。
時間長了,也有怠倦的時候,有陣子我寫作少了,也不畫畫,這引起了潘老師的關(guān)注。他懇切地與我交流,言多情重,我只記得自己流下的淚和他的教導“業(yè)精于勤荒于嬉”。重拾畫筆,全因他的鼓勵,他喚醒了我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愛,這一拾起便未曾放下。從隨意繪畫到苦練素描到勤學水彩,沒想到繪畫這件事的堅持竟是緣于語文老師,當真可以說我的美術(shù)是語文老師教的。想起這段回憶,卞之琳先生的《斷章》可浪漫愜意地表達我的情感。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起初,我并不理解潘老師的關(guān)愛,只覺得是自己有創(chuàng)意,與他人何干。豈知,這何止是一份關(guān)愛,更是一份偏愛,僅此一份的特別的愛。是他的鼓勵為我的夢插上了飛翔的翅翼,是他的包容讓我的夢有了出發(fā)的港灣。潘老師,您何嘗不是那位看風景的人,是您的關(guān)注才讓我再次注視這美麗的風景。畫畫裝飾了我的文字,點亮了我的生活,但您絢爛了我的夢。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遇見您,格外幸運。感謝您——我的引路人,為我點亮了一盞心中的文學小燈,意外鑲嵌了整片星空,也為夢想掛上了斑斕的彩虹。
漫溯:向青草更青處
整個初一,最期待的就是周五,這天我們班的語文課將上演好戲。葉老師說書課堂又要開講了!印象里,那節(jié)課沒有誰會遲到,每個人都在教室里靜候,眼神里全是期待,這會兒葉老師就在萬眾矚目下登場啦!她什么也沒帶,根本不用拿書,講臺上站定,就開始講許三觀的故事。
許三觀那會兒是我們班響當當?shù)娜宋?,每個人都關(guān)心著他的生活,關(guān)心著小說到底會如何發(fā)展。我們屢屢被震撼,也許是因為許三觀的樂觀,也許是因為悲慘,也許是因為感動,也有可能是因為生活……我更是急不可耐,每周都在期待葉老師的周五語文課。后來,實在等不及了,就這樣開啟了網(wǎng)絡(luò)閱讀之旅,從《許三觀賣血記》《活著》到《呼蘭河傳》到《小團圓》,從余華到蕭紅到張愛玲……我把一切寫進周記,迫不及待地與葉老師分享,周記里有摘抄有讀后感,更多的還有葉老師的評點和書籍推薦。在她說書和薦書的魔力下,我好像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有時靜坐許久,便忘了時間,只為追尋人物的步伐,只為探求小說的結(jié)局,直到深夜外婆叩響房門,才肯停歇,然后于夢中徜徉書?!,F(xiàn)在想來,那是最自由最暢快的閱讀時光了。
閱讀悄悄地成為了日常,我對文學的熱愛也一發(fā)不可收拾。那會兒最愛逛的便是書店,不再局限于課堂上老師精彩的說書和課后老師的傾情推薦,我開始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去閱讀,也搜尋著好看的記事本子,似乎要把所有少年心事都記錄于此。一片片思緒的花朵綻放成一字字文稿,用少年的眼打量著世界,記下生活中的凡人小事,留下自然中的神秘色彩,寫下校園中的青春樂章。把那一秒,心飛揚的瞬間;把那一分,拼搏奮斗的時刻;把那一場,青春肆意的時光全都印刻在本子里。那會兒的習作,并不追求作文的高分,也不爭獲他人的認可,只是在執(zhí)著地記錄,想要不停地寫作,想要以尚且稚嫩的文字的方式與世界相識,與自己真心相會。我想,這世間的每一刻都彌足珍貴,值得我們記錄,用文字記錄也用心記錄。
時至如今,我仍然感謝那周五的語文課,感謝葉老師,感謝作家余華,感謝《許三觀賣血記》,是他們指引我走向了自己喜愛的方向。而現(xiàn)在,閱讀余華的最新小說《文城》同樣帶給我震撼,這份震撼不僅來源于余華擊穿讀者心靈的筆力,來源于故事的傳奇與敘事的奇特,更來源于曾經(jīng)那個少年對文學的愛,每每想起,愛意涌動,似浪潮奔騰,帶著年少的沖勁,向青草更青處漫溯,那是一股想要奮力沖進文學世界的力量。
重逢:勝卻人間無數(shù)
求學的日子充盈且漫長,少了歡樂,反多了些許憂愁,也許是對高考對未來的迷茫。這會兒,學習的時間多了,仿佛更需要閑暇的閱讀時間來填滿內(nèi)心的虛無。
高中的語文老師是我嬸嬸,逢年過節(jié)才會見面,親切之余也有威嚴。但她并未對我有所偏袒或特別要求,只是鼓勵我多閱讀,以勤補拙。
住校后,自由支配的時間增多,除了日常學習,最愛做兩件事,一是去校園外那家大排面館大快朵頤,二是到書店泡一下午。有家書店在那會兒很時髦,最新出爐的雜志總是擺在最顯眼的位置。自行安排的生活費也為購書提供了便利,我常常把一部分錢攢下來,就為了買下喜歡的月刊雜志和小說。最妙的是,自己的書還可以和同學交換,這樣一來閱讀的書便大大增多了。記得有個喜歡的年輕作家過生日時,書友們發(fā)起了為他慶生的活動,我拍攝的照片被收集到祝福視頻中。年歲一久,許多事情會淡忘,但閃耀在青春歲月中的那些發(fā)光的日子卻格外明亮。
宿舍窗外有棵大樟樹,每每洗完頭發(fā)坐在陽臺,任陽光透過濃密的枝丫照在身上,手捧著書,看看歇歇,待頭發(fā)晾干。為了讀書,我尋了不少好去處。操場的圍欄后頭,有一片小樹林。松樹旁,漫著清香,一片寧靜。偶爾也能遇到同學在這里背書,但并不覺干擾,每個人沉浸著投入到自己喜歡的世界中。校外公園有處小亭子,也是絕佳讀書角。風過,檐鈴響起,一片靜謐。仍記得在此處,我讀著吳念真《這些人,那些事》,伴著風鈴聲走入他筆下的故事,隨著他的文字笑,隨著他的文字流淚……雖然我從未經(jīng)歷他的人生,但文字卻能讓人產(chǎn)生心境上的共鳴,能感受到背后蘊含的思念、悲傷、感動、幸福,細細品味的是文字,是故事,更是人生。當一個人融入至環(huán)境里,感受陽光,感受松香,感受風聲,也就進入了閱讀的世界,一個思想自由馳騁的秘境。
有了智能手機后,我便率先踏上了網(wǎng)購道路,這么一算,自己已是網(wǎng)購十多年的資深用戶了。但我沒有什么物質(zhì)需求,那會兒常在亞馬遜平臺購書,在等待郵政快遞的時間里期待著新書。我也開始了電子閱讀,閱讀速度更是不自覺地提高。尤其在高考前的那年,許多難眠的深夜都在閱讀中睡著,夢中,有時竟會與書中的“老友”相遇。
高中時寫作的欲望大大降低,可能是因為難以招架的數(shù)學,也可能是因為太久沒寫出什么被認可的文字了。創(chuàng)作像極了人生,低谷時讓人頓困,難以振作,但心中也有著一絲光亮,乞求在某刻能重新煥發(fā)光彩。當契機到來時,便可迅速抵達高點,一切豁然開朗,此前的尋覓都有了回應(yīng),嘩然醒來。這個契機發(fā)生在高二,我的作文拿了最高分,也許僅有自己還記得這件事,對于那時的我而言,這是一束光,讓我突然充滿動力,有種自己被認可的感覺,或者也是我內(nèi)心渴望得到親人嬸嬸,我的語文老師的認可。表面上風平浪靜,歲月靜好,但內(nèi)心卻波濤洶涌,無比澎拜。就這樣,我更關(guān)注于生活,尋覓那深埋在心底的亮光,尋覓那與風聲相伴的歲月,尋覓那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尋找寫作的靈感,尋找真實的自己。
我的高考作文題目是《愛拼才會贏》,限時的考場作文卻迸發(fā)出了無限的靈光,具體內(nèi)容漸漸模糊,猶記得當時文筆順暢,思緒飛揚,穿梭在歷史在遠方在人生的美好暢想中。我想,在我們每個人的靈魂深處都殘存著自然林間與朝暉夕陰的記憶,月朗風清與霽月光風的憧憬。而文字將這一切一一尋覓、采擷、拾掇,綴連成篇,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生命無法計量,但雁過留痕,風過留聲,文字也讓我們的生命豐盈,留下屬于自己的痕跡。
那時我們有夢,
關(guān)于文學,
關(guān)于愛情,
關(guān)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們深夜飲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那時的我有夢,關(guān)于文學,現(xiàn)在的我與你們分享過去的故事,手指與鍵盤碰撞在一起,是夢實現(xiàn)的聲音。感謝生命中的語文老師們,感謝成長的歲月,讓如今的我從事著熱愛的工作,還有可愛的你們。當我在“南山初語”公眾號《我們作文吧》欄目里看著少年們的文字,每一次編輯與審核都是與夢的重逢。
更幸運地是,我擁有了陪你們創(chuàng)造夢、實現(xiàn)夢的能力。我將靜候你們的佳音,成為你們生命中那些年的語文老師。
聽“生”說感
張老師的學生時代讓我感到眼前一亮:她生命中的語文老師,陪伴著她從小學、初中到高中,也指引著她通過寫日記、繪畫、閱讀以及寫作一步一步向文學藝術(shù)世界不斷邁進。而文學,正如張老師所說的那樣——是熱愛,是美麗風景,是對世界的無限遐想,是想把每一件美好與平凡小事記錄下來的沖動。在與文學相遇的追夢旅途中,她在情感和思緒洪流的迸發(fā)與流露中,豐富了生命,成就了人生,成為了真正的自己。
作為張老師的學生及語文課代表,我原對語文沒有太大興趣,有時還會厭倦,甚至不喜歡閱讀。但偶爾閱讀片刻很放松,躺下來回味,激發(fā)了我各種各樣的思緒。仔細想想,張老師也是我生命中“那些年的語文老師”,第一次參加作文比賽就緣于她的鼓勵。也許往后,文學在我心中的地位會默默改變,我會忍不住用文字宣泄我內(nèi)心澎湃的情感,它們會化作一個又一個念想支撐我的人生。
——學生 鄭漢河
“文學挽留了時光,文學挽留了青春”,張老師寫下了她成長中的良師,而成長之旅亦是文學之旅。故事里的幾位老師各具風采,他們在張老師的生命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也讓我感受到中國教師在教學路上獨有的魅力與情感。
日常教學里,張老師也與學生為友,教書育人,以身作則,溫柔而不失力量,創(chuàng)新而不失傳統(tǒng)。文學之韻,定將代代相承,生生不息。愿我們每個人都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文學賦予自身的力量。心中有詩意,處處皆清歡。
——學生 金晟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