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玲
小學語文習作訓練是一項重要的學習任務,對習作的評改也是教師的重點工作內容之一。習作評改能夠讓學生們清楚地發(fā)現(xiàn)自己作文水平的不足,在思考教師的批改中完善整體寫作內容和邏輯思路,對學生作文的批改也能反過來總結教師平時教學活動的不足,在為學生指明改正方向的同時,也能優(yōu)化自身的語文教育方式。教師應注重學生語文習作的字詞使用和邏輯表達,采用合理的溝通方式,讓學生在評改中學習,從而不斷提升語文寫作的水平。
一、注意錯別字和錯誤用詞,從細節(jié)做起
小學生習作中可批改的錯誤有很多種,其中最基礎,也是評改占比最多的部分是錯別字和詞語的不恰當使用,這可能是由于日常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生對識字課程的不完全理解導致的。一些文字錯誤無傷大雅,比如由于讀音一致或相似,學生記混了漢字,把“進”寫成“近”;或者漢字結構相似,寫出了錯別字,把“大”寫成了“丈”等等。雖然這些錯誤不會嚴重影響習作的質量,但對于學生在作文寫作時出現(xiàn)的粗心大意問題,教師也應重視起來,要理解錯別字和用詞等錯誤不是來源于作文本身,而是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出現(xiàn)了疏忽,才會體現(xiàn)到習作中。
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進行的主要工作不是“評”,而是“改”,不但要為學生糾正好文字錯誤,更要在漢字教學中細心開展工作。教師可以在錯別字的旁邊寫下正確漢字,再標好此漢字可以在哪篇課文里找到,讓孩子主動在課本中尋找漢字正確應用的例子。這樣學生既能學會漢字的用法,還能借此機會重新復習課文知識,避免錯別字的再次出現(xiàn)。
二、改正語句和邏輯錯誤,修正習作結構
第二種普遍的錯誤類型是邏輯錯誤。當作文中的陳述結構被扭曲時,語句的意義關系就會被打亂,使閱讀者無法準確理解文意。這對考試時的寫作影響最大,如果學生不能學會在文中準確地表達自身邏輯,就無法達到作文考試的要求,即使詞語和漢字都正確,也很有可能獲得較低的分數(shù)。
學生最常見的邏輯錯誤是違反前后語句中的因果關系,比如“昨天下雨了,然后我和媽媽去曬太陽”此類語句。還有概括不相關的概念,例如“朋友就像天氣”等。學生在作文里解釋不通,教師的評改難度也隨之增加,幾乎“無從下筆”。在這種情況下,建議教師進行“一對一指導”,針對每一個學生進行詢問和批改,深入了解學生想表達的內容,再分析出語句錯誤的原因,最后在句子的旁邊標注上存在的問題,并為學生提供可能的改正方向。教師可以幫助學生舉例,或者寫范文作為段落開端,確保學生在大方向上不會犯錯。這種一對一指導方式也許會花費大量時間,但可以準確理解學生的寫作思路,避免流于形式的批改,從而增加習作評改工作的有效性。
三、使用言語溝通方式,和學生一起分析習作
通常,學生會把作文當成一種私人化的作品,尤其是對喜歡寫作的孩子來說,他們不愿受到教師過于嚴厲的批評和更改,并會把這種批改當成一種冒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教師要學會和學生一起分析語文習作,優(yōu)先從言語上的教育開始,再逐步開展批改工作。學生需要明白,教師的主要目標不是否認文字作品,而是讓作文變得更好。
無論學生的作文質量如何,對學生展現(xiàn)支持的態(tài)度總是重要的。教師有必要從習作好的一面開始分析,然后再慢慢轉到不足的一面,這將為整個溝通創(chuàng)造溫和的氣氛,不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比如教師可以說:“我喜歡你在作文里提出的某個想法。”或者“作文標題起得非常有趣”等。其次,教師最好避免使用“我不喜歡”作為評價的開端,這會嚴重打擊學生寫作的積極性,甚至會影響到課堂語文學習的狀態(tài)。如果學生的習作中有大量錯誤需要刪改,那么教師至少要為學生指出具體的不足,說出“不喜歡哪一點”,而不是“不喜歡這個習作”這種概括性評價,表示對作文的整體否認態(tài)度。最后在解釋出糾正錯誤的方法,改進習作內容,以便學生在這一點上不會再犯錯,不斷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
結束語:
小學生的習作錯誤主要來源于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不足。教師在評改時無須過于緊張和嚴厲,應對學生保持溫和積極的態(tài)度,主要思考習作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是否能和語文教學活動聯(lián)系起來,不斷優(yōu)化自身的教學方式。從漢字入手,再針對語句和邏輯表達進行一對一批改,多用言語溝通,和學生一起分析錯誤,這樣才能在評改中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為學生指明提升習作水平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