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海波
【摘要】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是新課程倡導的一個重要教學理念。教師應該采取變化的、生動的、預設生成的觀點來看待課堂教學,著力建構開放和諧、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要使教學有效生成,就必須解決“落地”問題?!奥涞亍眴栴}就是歷史教學的質量問題。
【關鍵詞】歷史核心素養(yǎng);動態(tài)生成;落地
課堂教學是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是教育者和求學者都要面對的問題。要使教學有效生成,就必須解決“落地”問題。“落地”問題就是歷史教學的質量問題。
一、歷史教學中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問題
“落地”一詞使用很頻繁,如“‘三維目標’怎么落地”“核心素養(yǎng)怎么落地”等等。什么是“落地”問題呢?實際是“學生收獲”問題,本質上是學生的學習過程問題。是否“落地”?可以看三個基本指標:基本知識的理解、基本能力的習得(包括應試能力)和基本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因此,“落地”問題就是歷史教學的質量問題。在“落地”的具體教學實踐中,學科素養(yǎng)目標與考試成績目標能否得而兼?怎樣的“落地”才能將實踐性操作和素養(yǎng)性目標統(tǒng)一起來?究竟應該怎樣“落地”呢?
1.拉進學生與歷史的距離
要拉近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的距離,這是學生學習得以發(fā)生的前提。例如,在上《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一課時,筆者一開始即給學生展示一本紙質版《共產(chǎn)黨宣言》,在PPT上顯示:漢字兩萬多字,馬克思30歲,恩格斯28歲,120種語言,1100多個版本,1億多冊印數(shù)。舉手投足之間,把學生覺得陌生的“宣言”變成具體可感,可思可見的文本。又比如,在上《新中國的科技成就》一課時,筆者用“創(chuàng)新決勝未來”,把“新中國的科技成就”變成基于現(xiàn)實的奮斗過程,用“嫦娥五號”和“最年輕女指揮員”周承鈺來導入“科技成就”,自然而得體。
2.拓展教學內(nèi)容
要針對具體內(nèi)容做適當?shù)目v橫拓展,以使學習者在更廣的視域中認識具體知識的面貌和價值。教師要善于將其與中國當下的發(fā)展狀況相聯(lián)系,幫助學生確立了理解所學知識的三個視角:一是所學歷史知識與學生生活現(xiàn)實的關系,二是所學知識之于世界與中國的關系,三是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與具體學習內(nèi)容的關系。這是“拓寬”的基本方式,也是歷史理解的必然要求。
3.要過程扎實、目標落實、內(nèi)容真實
在上《新中國的科技成就》一課時,筆者用化州至西安市的交通方式導入“新中國的科技成就”,之后通過不同方式完成五大任務—1個“自主梳理”:梳理新中國建立后重大的科技成就,結合時間表以及所學知識。1個“問題思考”:分析改革開放前、后兩個階段的中國科技成就分別有何顯著特點?3個“合作探究”:改革開放前的中國的科技成就;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科技成就;新中國科技發(fā)展的意義。
4.要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
教學目標的達成,需要實實在在的教學過程。教學的低起點是為了真實的學習過程,并在真實的學習過程中將學習引向意義化和最大化。知識學習需要以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為保證,這就要求老師教學時要找到孩子的學習起步點。
二、課堂教學中有效生成的必要性
課堂教學是一種重要教學理念。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一教一學,是師生共同成長的見證。因此,教師應該用變化的、動態(tài)的的觀點來看待課堂教學,著力建構開放和諧、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但是,隨著對課堂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的歷史課堂雖然有了一定的民主和開放,但有很多時候還是局限在教師預設的方案進行。
在教學工作中,不少教師都按以前的套路,將大量時間用于預設教學環(huán)節(jié)與教學細節(jié),發(fā)揮不了學生活躍思維的一面,希望通過“萬金油”式的教學設計應對教學過程中的一切問題,關心不到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內(nèi)心渴望,從而限制了學生的求知欲和思維能力,使原本生動有趣,奧秘無窮的歷史教學變得機械、刻板和程式化。學生的思維本來是活躍生動的,學生的情感是豐富的,有個性的。在課堂教學中,隨機造就許許多多的生成性問題。有的對教學會起到積極作用—帶來了很多驚人的效果;有的生成性問題對教學起著消極作用——給教學中弄出不該有的結果。 教師如何及時正式這些教學中出現(xiàn)的難題,使授課學堂正?;窟@是擺在我們每一位教師面前亟待解決的課題。
三、如何促使歷史核心素養(yǎng)有效“落地”“生成”
成功的教學是要激活書本知識,使知識恢復到鮮活狀態(tài);在多向互動和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中凸顯知識的活性。因而,促使歷史核心素養(yǎng)有效“落地”“生成”,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堅持歷史教育的根本途徑
歷史教育是人文教育,要在教學設計上巧立意,教學細節(jié)巧處理,知識理解巧建構;要在教學過程上師生交流順意;要在重難點分析上吃透基本概念,情感教育滲透。
2.提高歷史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歷史教師要盡量做思維示范,教態(tài)優(yōu)雅、交流自然、情感共鳴。
3.善于將教學預設轉化為生成資源
第一,整合教學資源。在課前備課時,教師要對過往的資料全盤重新考慮,激活教材的知識,把課內(nèi)知識和課外知識溝通起來,使課堂教學內(nèi)容遠遠超出原有的教學內(nèi)容,讓教學內(nèi)容“走近”學生,“走進”生活,形成有“個性”的教材,使學生學習的視野拓寬到課前的積累、課中的碰撞、課后的拓展。
第二,精心設計教案。課前備課是課堂教學是落實教育理念的方案,要注重課堂教學的生成,要以人為本、以學定教、真正關注學生的發(fā)展,為課堂的生成提供條件。
4.采取彈性控制
生成并非都是事先可預設的。教師在設計教學備課時,對教學時間的安排要優(yōu)化組合,留有余地,每節(jié)課至少要有1/3的時間甚至1/2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導性,交流互動,合作探究。只要給學生留足自主思維的空間,提出富有挑戰(zhàn)性、針對性的,有思維品質的問題,就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進行高階思維活動。教師要以積極的態(tài)度和科學的策略真誠面對學生的非預設性生成問題,以退為進、巧踢“皮球”,或將錯就錯、因勢利導,或點撥引導、推波助瀾,或直面生成、點化歸真……
“落地”“生成”都事關課堂的教學質量。學生的頭腦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而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教育的技巧不是在于可以預見課堂的所有環(huán)節(jié),而在于根據(jù)課堂的具體情況,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巧妙地作出靈活的調整和變動。因而,教師課堂教學中要發(fā)揮“信息重組者”和“學習指導者”的作用,成為活動信息向教學資源轉化的“催化劑”,點燃火種,使“落地”“生成”既在偶然中又在必然中。
參考文獻:
[1]劉峰.初中歷史情感教育淺析[J].中學教學參考,2015.
[2]葉瀾.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200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