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珊
清明的雨,淅淅瀝瀝?;野档奶炜眨堑偷偷貕褐哪脑茖?。
奶奶墳頭的青草,已經(jīng)長得很高。墳頭站著一棵柳樹,奇崛,婆娑。那是標(biāo)準(zhǔn)的垂柳,千絲萬縷,隨風(fēng)擺動,如同綠色的薄紗,和青草鋪成的綠毯一起,拼成了視野內(nèi)最鮮亮的顏色。我們在墳前一小塊空地上點燃了疊好的元寶和買來的紙錢。然后所有人排著隊,輪流在草地上跪叩三次。小孩兒也被這種莊嚴(yán)的氣氛感染,不再嚷著要吃祭品,學(xué)著大人的樣子,乖乖叩拜。雨水打濕了我們的衣服和頭發(fā),這雨,就像是思念親人的淚水……
如果說擺放整齊的祭品、燒掉的紙錢中寄托了樸素的哀思,那獻在先烈墓前的一束束鮮花就飽含著崇高的敬意。墓園并不熱鬧,但也不能用冷清來形容,更合適的詞語應(yīng)該是肅穆吧。來掃墓的人不少,公墓并不嘈雜。沒有人喧嘩,都屏息靜氣,生怕攪動墓園寂靜的空氣。清明時節(jié)這么濕潤,卻沒有一塊兒青苔爬上漢白玉般的石板。墓園年代久遠,那些墓碑被前來憑吊的人自發(fā)地擦得發(fā)亮。一束束美麗的鮮花,輕輕遞到先烈們的面前。遙想過往崢嶸歲月,是誰將汗水融入滿地泥濘,換來滿眼春光?中國近代歷史上,外敵入侵,燒殺搶掠,滿目瘡痍。幸有無數(shù)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才有了和諧安寧。這清明的雨,一滴一滴,是先烈們的血汗嗎?
關(guān)于清明,有一個凄切的傳說。晉公子重耳流亡期間,介子推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做湯救活他。重耳就是后來的晉文公,他即位后,介子推隱居綿山,不接受封賞。有人提意,放火逼介子推出山。不料介子推自愿被燒死,裝殮時人們發(fā)現(xiàn)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每逢清明,總愛下雨。清明的雨,是否為澆滅那場山火?
清明節(jié),連接著家庭與祖國、過去與未來。祭奠親人,祭奠先烈,讓人思考生與死的意義,讓人看到生命的延續(xù)。仰望天空,又怎知密集地落在臉上的雨絲里有沒有亡靈的消息?清明的雨水,匯成歷史的長河,在這河里,懷念成了美麗的漣漪。
追思與致敬,感恩與銘記,震驚與仰慕,在清明,蘊藏的感情實在太多。只是,有的人情不自禁,有的人理性冷靜。我們頭頂同一片天空,淋著同一場雨,我們接受這雨的滋潤,沉淀最深的離別之情。
清明,慎終追遠,這是一個悲懷的日子;清明,風(fēng)清景明,這又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日子。清明的雨,是有溫度的雨,仿佛在慰藉人心;清明的雨,是有聲音的雨,仿佛在訴說故事。清明的雨,給人靈魂的洗禮,激起內(nèi)心的真、善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