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教育;內(nèi)涵;功能
教育二字是我們最容易聽到、見到,無論是學術論文還是街角廣告,常常談及教育。再如回顧人的一生,我們從出生開始接受家庭教育,而后入學接受學校教育,進入社會接受社會教育,以及終身教育理念下的學習型社會的構(gòu)建,可以說從出生到墳墓都離不開教育,那么,就教育本質(zhì)論而言,教育為了什么?這是一個哲學的大問題,不可不加以研究思索,本文從何謂教育、教育功能兩方面進行淺析。
一、何謂教育?
(一)從詞源上
關于“教育”一詞的來源,在中國最早見于《孟子 盡心章句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朱熹解釋為“教而養(yǎng)之”;《說文》說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yǎng)子使作善也”;《學記》論述:“教育,長善而救其失者也”;《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所以行其道者為智、仁、勇之三德。在西方,教育二字英文為education,出于拉丁文,e在拉丁文的意義為“出”、“引出”,也就是說,在教育影響發(fā)生的“內(nèi)發(fā)論”的前提下,教育是要用引導的方法把身心力量擴張(Strengthening of the powers of body or mind)。其目的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各種學藝都以善為目的”(Every art is thought to aim at some good)。
(二)從概念上
詞源雖然足以表示古人對于某事的意見,但時過境遷,不足以盡托此事底內(nèi)涵,我們明晰教育詞源外,更需明晰現(xiàn)代概念。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對教育本質(zhì)的觀點是“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jīng)驗的改組改造”,這是1919年,美國的哲學家、教育家杜威來華講演后一直盛行至今;舒新城著的《教育通論》中總結(jié)為:“教育是改進人生的活動,其目的在為社會創(chuàng)造自立的個人,為個人創(chuàng)造互相的社會,其方法在利用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刺激,使受教育者自動的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生活?!庇纱丝梢鼋逃馁|(zhì)的規(guī)定:教育是有目的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其關鍵因子是“培養(yǎng)人”進行“社會活動”,那么,回應主題:教育為了什么?無容置疑的是,為了人,為了社會。
二、教育功能
要回答“教育為了什么”,需對教育功能有一定的認知。所謂教育功能(Educational Functions),是指人類教育活動和教育系統(tǒng)對個體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的作用與影響。教育功能從對象來說可分為社會功能和個體功能。
(一)教育的社會功能
教育興衰,事關國運興衰。教育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這是教育的本質(zhì)特點之一。教育的有目的的培養(yǎng)人的社會性活動,學校教育是有益補充和重要助力。在當前形勢下,學校落實“雙減”政策、提升育人品質(zhì),與各類社會競賽活動有著諸多融合共生的契機。各種各類的競賽活動對促進學生成長和教師發(fā)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從長遠來看,競賽活動猛增,制度缺失、管理無序,甚至存在嚴重重知識的應試傾向,直接與招生入學掛鉤,造成了中小學生繁重的課業(yè)負擔,嚴重影響了中小學正常教育教學秩序,破壞了教育生態(tài)和教育公平。因此,教育的社會功能有正向和負向,我們要揚長避短,發(fā)揮教育積極正向的社會功能。
(二)教育的個體功能
教育的個體功能包括教育的個體社會化和個體個性化功能。通俗來講就是能很好的融入社會,同時有又不失自我。比如學生時代就要在自己專業(yè)發(fā)展當中,明白以后想去干什么,能夠干什么,社會需要什么類型人才,先明白自己的一個初步的職業(yè)規(guī)劃,在這個過程中去尋找與之相匹配的核心競爭力,有的放矢的進行訓練。正如蘇格拉底所言“認識你自己”,教育也是對自己定位的認識,核心競爭力的培養(yǎng),要在開始之前或者學習生涯1/3的這個時候,基本上要確定一個主要的和一個次要的發(fā)展方向,教育的培養(yǎng)是對自己有一個清楚的認識,看到自身能夠去達到怎樣的高度,在自身最近發(fā)展區(qū)內(nèi)實現(xiàn)最大化發(fā)展。
另外,從教育的個體享用功能來說,教育不僅僅是個體生活需要得到滿足,更是個體精神世界得到充盈,自我價值得到實現(xiàn),并進而獲得幸福感。教育為了什么,我想首先,教育能夠滿足人的基本需要,提升人的認知水準,豐富人的情感世界,是一種敲門磚、掃盲式的存在,這是奠定個體幸福的基礎,給人以體驗和感受幸福的功能,教育本身就是有溫度的,受教育者會不斷拓寬看問題的角度,使之對人對事的包容心變得更大。所以,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幸福生活,一種求真、向善、臻美是追求過程。
三、思考與討論
“教育”始終以“善”為題中應有之義,旨在使人有所改善,從而改善社會。教育作為一種自覺的有目的的活動,客觀上要求教育工作者具有參與教育活動的自覺,教育目的作為教育活動參加者意之所趨,是教育活動自覺的表現(xiàn)。不過,事實上并非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具備這種自覺。且從如今中國的“教育目的現(xiàn)象”談起。隨機問身邊讀研亦或考研的學前教育朋友:“你受教育(考研讀研)目的是什么?”有一半的回答“為了不去幼兒園啊!”,不禁思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同樣隨機問一線教學的教師,“你教育教學為了什么?”或許會自然的回答“為了孩子考高分,上大學呀?!笔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我非常提倡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是一種學習的意向性和傾向性,比如說看到好的東西,就會有一種意識形態(tài),無形的吸引力,我要去學到它,這是教育的主動積極學習。
教育是農(nóng)業(yè)不是工業(yè),農(nóng)業(yè)需要細心耕種。所以,我們做教育要沉下心,踏實做,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的去提升。那么回應主題,教育為了什么?為了人,為了社會,為了國家,為了真善美諸如等等,教育為了一切的一切。“教育為了什么”的眾多因素中,如果必須擇其一,我想無論是教育還是文化的發(fā)展,終極規(guī)則是人,是以人為中心的。正如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教育一財富蘊其中》所說的,“‘旨在實現(xiàn)全世界的人的潛力都得到充分發(fā)揮’”。
作者簡介:魏雪(1995年7月)女,漢族,河南開封人,碩士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