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華
搬了幾次家,不管走到哪,媽媽都把這口鍋背到哪。
十三歲時,姥姥突然去世,媽媽的背上便背起了一口無形的鍋。我不知道,媽媽堅毅、隱忍的性格是不是就在那一夜練成的。那是白與黑的分界線,那是孩童與成人的分界線,也許那一刻,媽媽突然長大了。
和爺爺奶奶生活了一年后,媽媽的奶奶突然說:你的三叔結婚,家里就放不下這么多人了。媽媽并沒有多說一句話,甚至也沒給在外地工作的姥爺捎個信,拉起舅舅的手,背起一口小鍋,離開奶奶家,啟程回下林關村自己原來的家里。媽媽是一路走一路哭著回到村里的。五里多的路程啊,我不知道,沿途高大的老楊樹是否動容,那吹過的夏日風是否有擦去媽媽眼中流出的淚水。但我相信,媽媽的眼淚中沒有懦弱,它滋生出了一種叫責任的東西,有了一定要把自己與弟弟養(yǎng)大的一份信念。
靠著鄰居們的一把柴,一把米,媽媽另起爐灶,把這口小鍋燒熱乎了,熱氣騰騰里,蘊藏著的是生活的希望,是活出個樣子來的力量。
小米粥、山藥蛋,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媽媽也能把這些食材玩出個花樣來。嫌小米粥味道單一了,媽媽就把山藥蛋與小米同煮,等著出鍋時,用勺頭一碾一碾混合在一起, 這就是山藥蛋粥。精糯的小米與沙中帶甜的山藥蛋做出來的山藥蛋粥,絕對是一道美食,過去是現(xiàn)在還是。對于吃不飽穿不暖的人來說,這是填充饑餓的上等食物,對于現(xiàn)在肥腸滿油的人來說,這應該算搜腸刮肚的粗糧了。直到現(xiàn)在媽媽還保留著早晨做小米山藥蛋粥的習慣,這也應該是對過去生活的念想吧。
很幸運的是,媽媽參加工作了,媽媽的這口小鍋也歡騰了起來,里邊的勞動果實跳躍著,包含著對上高中弟弟的關愛,對六歲便沒了娘的小妹的心疼。
時逢輪班休息日,媽媽便開始忙碌起來。還是山藥蛋,這個在艱苦的時候陪著媽媽走過來的可人小東西,雖然土里泥里出生,卻沒降低它的身價。煮熟的山藥蛋出鍋剝去外皮,媽媽用镲子把山藥蛋磨碎,然后拌上白面,趁著熱乎勁,捏好劑子,趕快把提前拌好的餡塞進去,肉餡是稀罕物品,偶爾打打牙祭。那時媽媽都是以素餡為主,這就是我們這很有名的水晶餃子。
因為從小沒有了娘,媽媽對我們的關愛就更多一些。直到現(xiàn)在,媽媽隔一段時間就會給我們變著花樣做出可口的美食,也包括這個水晶餃子,現(xiàn)在的食材豐富了,但我還是喜歡羊肉紅蘿卜餡的做好后的水晶餃子上蒸屜15分鐘出鍋后,晶瑩剔透,玉面凝脂,朦朧里透露出淡淡的粉紅色,它們就像一件件藝術品擺放在我面前,雖垂涎欲滴,卻下不了口,但我還是忍俊不住,輕輕咬了一下,瞬間唇齒含香,淡黃的油汁流入口舌之中。
美食雖好,而讓我感到更加美好的,伴隨美食而來的是媽媽對我們貼心貼肺的愛。
媽媽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這次,媽媽把鍋搬到了爸爸工作的地點,經(jīng)過了那么多苦難,也許隨爸爸在公社工作的那些年里,是媽媽最幸福的時光。媽媽甚至養(yǎng)起了一頭豬,山里是不缺野兔和野雞的,媽媽的小鍋油膩了起來,香味時不時地滿溢整間屋子,笑聲捂都捂不住,沖出窗外羨慕死那些偷聽的雀兒。
人生就像一條拋物線,有起始,有高潮,有回落,你不可能永遠站在高高的云端,也不可能一輩子跌在低谷原地不動。在我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在鄉(xiāng)鎮(zhèn)工作的爸爸出事了,爸爸是在回家的路上騎摩托車摔倒的。在那時,也許年齡小沒感覺到爸爸這一摔對家庭的影響,我們還是照常吃著媽媽按時按點做好的飯菜,照常上學。其實歲月靜好的背后,是媽媽軟肋與鎧甲的蛻變。作為鄉(xiāng)鎮(zhèn)書記夫人,我想雖不至于前呼后擁,但走到哪都可以看到人們的笑臉。爸爸傷到的是大腦,那時候幸虧搶救及時,但后邊的恢復卻是緩慢的。從大同出院回家,媽媽經(jīng)常扒開褲子擠大腿上的一個膿瘡,也沒說去醫(yī)院看一下,也許那時候,用肩膀支撐這個家的媽媽實在沒有多余時間去管一下自己。
升到小學六年級,我擔起了早晨陪爸爸散步的任務,經(jīng)過一年時間爸爸恢復的也還算可以,但走路給人的感覺是頭重腳輕,走起來是深一腳,淺一腳的。媽媽每天還要做早飯,也許因為這個原因,把這個任務交給我了吧。我陪爸爸走的路線是:從家里出發(fā)向西走到原水泥廠門口折回,來回估計也夠五里多的路程,直到現(xiàn)在我還感謝所走過的路程。正值小考,在每天清晨的陪走中,我背下了一條條、一段段公式定理概念。
清晰地記得,那是正月十七了,街上還留有元宵節(jié)后的喜慶,路邊有鞭炮炸響后殘留的碎屑,水泥廠院子里停放的車輛還穿著顏色靚麗的彩裝,一個人從我們身邊走過,并和爸爸打了聲招呼。只記得爸爸對我說:假裝不知道啊。也許,對于從小生在大隊書記家里,23歲就當上了公社主任的爸爸來說,現(xiàn)在才感到了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這也給予了我一些感慨。
媽媽并沒有因為爸爸摔倒了而頹廢或唉聲嘆氣。相反,媽媽變得更加堅強。里里外外,到處都是媽媽的身影,媽媽撐起了這個家。孩子們逐漸長大,媽嫌三間屋子太擁擠了,萌生出了再蓋一處院子的想法,爸爸死活不同意,也許經(jīng)歷了生死,一切都看淡看開了,爸爸只是說多大的房子,睡覺只是一張床吃飯就一個碗,人生在世,身體健康最重要,不要在沒必要的事上勞心費神。房子還是在媽媽的堅持下蓋了起來,但媽媽的頭發(fā)卻白了大半。36歲,媽媽經(jīng)歷的苦難,痛楚,只有媽媽自己清楚。
從爸爸出事到我去衛(wèi)校讀書前,共五年的時間里,媽媽每天都給爸爸吃著偏飯。人出事了,味蕾好像也變得挑剔了,爸爸每天中午都要吃莜面做的飯食。莜面搓繩繩、莜面卷囤囤、莜面魚、莜面大餃子,真的是和莜面干上了。說實話,我們這些孩子對粗糧不太感冒。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也刻意地去吃一些莜面飯食,這也是出于對身體健康方面的考慮,精細糧吃多了,營養(yǎng)不均衡,難免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影響。吃過幾次,感覺莜面是別有一番滋味的。莜麥喜寒,只有在高寒地區(qū)生長出來的莜麥,才能磨出好的莜面。望狐就是盛產莜面的好地方,從小到大,家里的莜面都是托親戚從望狐買來的。也許這上好的莜面,再配上媽媽精湛的手藝,才能開出一朵朵美食之花來。
春夏秋冬,歲月更迭,媽媽的鍋從來沒有消停過,里邊有用豆面或玉米面做的消渴解暑的滴流、水饸饹,用粉面或苦蕎面做的碗坨、刮粉,或者有暖胃的羊肉餡莜面餃子等?,F(xiàn)在人們工作忙碌,抑或是學會了享受生活,選擇在廚房呆著的時間愈發(fā)減少,會做山漢飯食的人更是百里挑一。因此,這些家常的山漢飯食,已經(jīng)成為了城市飯店的坐上賓,以粗糧命名的飯店也是一家接著一家。這應該也是生活與味蕾的需要吧。
兒子從學?;貋?,吃著姥姥做的“八大碗”,一邊吃一邊不住地說:真香,媽媽會做嗎?“當然了?!蔽椅⑿χ鸬?。在這個快餐時代,每個人都習慣了玩著手機,叫著外賣,家里甚至不開火,生活少了煙火的氣味。其實,在制作飯食的過程中,豈止是在單一地制作,一切美好的期望、幸福、快樂都注入了進去,飯食里浸潤的都是滿滿的愛。就像媽媽鍋里的堅持,給予我們的是家里的福報。我呢,也會延續(xù)煙火,把這些美食傳承下去,把一份愛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