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孝慶
導讀:閱讀教學主要通過閱讀范文來提高學生理解語言的能力、閱讀能力、吸收思想營養(yǎng)和寫作營養(yǎng)的能力。寫作教學主要通過作文鍛煉學生思想感情的表達能力,提高寫作能力。閱讀是吸收,寫作是表達,兩者相輔相成,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實際意義。閱讀是小學生語文學習的基礎,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可以通過讀寫結合的發(fā)展思路,積極做好讀寫結合的有效應用。
一、讀寫結合對提升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意義
(一)為語文閱讀能力提升提供了發(fā)展的思路
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是一個系統(tǒng)化的發(fā)展過程,在發(fā)展過程中常規(guī)的思路是以課內閱讀為基礎、課外閱讀為拓展的模式,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但在實施過程中會發(fā)現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提升并不明顯,其根本在于單純的閱讀沒有具體反思和應用過程,整個閱讀活動流于形式,在發(fā)展過程中不利于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讀寫結合的發(fā)展思路對提升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提供了必要手段,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小學生不僅要完成閱讀,還要在閱讀基礎上以習作的方式進行應用,對學生語文學習和發(fā)展產生了積極作用。在拓展過程中學生既要在閱讀中提煉內容,也要以習作的方式進行知識的遷移,在豐富學生閱讀體會的同時,提升學生閱讀的能力。
(二)為語文閱讀能力提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語文素養(yǎng)和理解能力包括語言積累與運用、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等內容,其中,語言積累與應用最為關鍵。在語文課堂上,一方面,教師通過閱讀教學講解各種題材類型的文章,會使學生接觸平常沒有聽過的各種文字語言的表達形式,積累大量的語言素材;另一方面,教師也會讓學生針對不同的表達形式逐一模仿練習,使其形成一定的語言運用能力。教師通過讀寫結合教學,發(fā)展學生的閱讀理解與寫作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傊?,習作為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這些資源對學生發(fā)展產生了積極作用,在實踐過程中提升了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二、讀寫結合下的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提升思路
(一)基于寫作素材,培養(yǎng)閱讀鑒賞能力
豐富的寫作素材為培養(yǎng)學生閱讀鑒賞能力提供了可靠資源。小學生語文閱讀鑒賞能力是一個長期演化的過程,傳統(tǒng)的閱讀培養(yǎng)基本以名篇為主,雖然可以滲透閱讀鑒賞的內容,但因為文本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存在一定的差異,學生在閱讀鑒賞能力方面稍顯不足。結合豐富的寫作素材進行閱讀鑒賞,既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寫作素材,也可以直接將學生的習作看成素材,讓學生在素材解讀的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閱讀鑒賞能力,形成屬于自身的閱讀認知體系。
以六年級上冊《變形記》為例,教材中提供了“假如你變成一只螞蟻”的寫作素材,在素材的閱讀過程中教師以文本為內容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閱讀鑒賞能力,在閱讀時適當提出一些具體的問題如“文章用了哪些表現手法”,通過問題設計的方式讓學生找到“擬人手法”然后繼續(xù)對文本內容進行分析,在分析過程中找到用擬人化的方式寫主人公“變形”的優(yōu)勢,從閱讀鑒賞的角度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文本鑒賞的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繼續(xù)寫作,自選方向和角度,如“地球自述”“飄在天上的日子”等,學生寫完文本內容后教師引導學生完成文本內容的互換,然后對其他學生的文本內容進行閱讀鑒賞工作。首先是閱讀,閱讀要求學生之間互換的文章全部閱讀而不是簡單快速閱讀,在閱讀基礎上初步了解文章內容,再提煉中心思想并盡可能完成文章的復述;其次是鑒賞,初級鑒賞主要是了解學生之間寫作的不同點與相同點,比如,A和B同學同樣以“飄在天上的日子”為主題進行寫作,但寫作內容明顯不同,A同學寫的是“塑料袋飄在天上的日子”,其立意在保護環(huán)境;B同學寫的是“雨滴飄在天上的日子”,立意是表現水的不同形態(tài),含有科普性質。兩個學生在鑒賞過程中都發(fā)現各自的立意、物象不同,在通篇閱讀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張,這個過程對學生鑒賞能力的提升產生了積極作用??傊?,寫作素材的鑒賞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方式,在鑒賞過程中教師既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要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思想內核,通過鑒賞的方式實現知識和內容的合理滲透和表達,從而最大限度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
(二)利用仿寫資源,培養(yǎng)閱讀邏輯思維
仿寫是語文學習的基礎,也是習作常規(guī)的思路。利用仿寫,教師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邏輯思維,在仿寫過程中滲透閱讀內容,即讓學生分析段落是如何設計的、文字內容是如何提煉的,從而了解文本的邏輯,培養(yǎng)閱讀思維,進而在實際閱讀中學會合理應用與剖析文本內容。
以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為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很容易感受到母愛,但讓學生詳細敘述故事時,其整體思維和細節(jié)把握程度明顯不夠?;趯W生閱讀思維與邏輯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設計仿寫流程,幫助學生掌握內容。
仿寫設計一:“邊讀邊想象課文中的內容和場景,選擇感受最深的地方,對這部分內容進行仿寫,主人公換成自己。”通過讓學生換位思考的訓練方式,其寫作順理成章地代入自我意識,在具體用詞方面會反復斟酌,在具體段落調整上會加入自己的理解,從情感到組詞、組句都會進行討論和分析,從而實現了閱讀邏輯與思維的培養(yǎng)。
仿寫設計二:抓住句子內容進行仿寫思考,比如,教師可以提出:“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陷入手腳并用的機械忙碌狀態(tài)。”此處,“立刻”這個詞被反復使用,教師可以讓學生仿寫這部分內容,然后討論有“立刻”和沒有“立刻”的區(qū)別,通過仿寫的方式讓學生琢磨具體詞語的含義,從而幫助學生完成內容的分析工作。仿寫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邏輯思維的重要方式,在課程指導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利用仿寫訓練學生的閱讀邏輯,讓學生體會語文中的詞語、句子到段落的深層內涵,幫助學生理解內容,提升閱讀水平。仿寫過程就是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直接展現,學生不是簡單對照文字內容逐字仿寫,而是在閱讀過程中通過對內容的理解進行仿寫,包括語言內容的仿寫、格式的仿寫、思想的仿寫等,以此提升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
(三)基于閱讀寫作,培養(yǎng)閱讀提煉能力
小學生閱讀能力有限的根本原因是無法提煉有效信息,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得過且過和閱畢即忘的情況。結合小學生的閱讀實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有意識地從閱讀者轉換為寫作者的身份進行聯想,積極發(fā)揮寫作優(yōu)勢,強調寫作的關鍵詞、修辭手法、描寫方式從而提高鑒賞能力,幫助學生實現思維遷移,自覺地在閱讀過程中實現內容的學習,提升學生的閱讀提煉能力。
以六年級上冊《只有一個地球》為例,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提煉能力。具體的方式為提問:“我們要進行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這一結論是如何得出的呢?教師提出問題后先讓學生圍繞“保護地球”提出自己的思想,如果是自己寫作會如何安排文章?學生的回答基本是先寫有污染,再寫資源不足,最后寫保護環(huán)境的意義。其寫作邏輯和課文邏輯大體相同,教師可以繼續(xù)引導:“圍繞環(huán)境保護,課文中涉及哪些內容,關鍵詞是什么呢?”通過問題設置,進一步讓學生將自身的寫作思維遷移到文本閱讀的內容,將注意力集中到對關鍵詞的提煉,比如,第三自然段學生提煉的關鍵詞是“自然資源有限”、第四自然段提煉的關鍵詞是“資源浪費和污染”。通過逐一提煉,快速讓學生完成內容的梳理,從而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整合能力。培養(yǎng)學生閱讀提煉能力的難度較高,讀寫結合的模式通過閱讀寫作相融合,從寫作中實現知識遷移,并完成閱讀提煉,不僅便于學生理解,也會實現閱讀和寫作能力的雙提升。這種方法的核心在于寫作過程中學生需要按照一定的邏輯安排文本內容,在內容設計之初就存在“關鍵詞”的屬性,每個段落的設計都符合中心思想且圍繞具體的關鍵詞展開寫作。閱讀的知識提煉則相反,是在閱讀過程中先提取每個段落的關鍵詞,再倒推文本的中心思想,從而實現知識的有效整合和提取關鍵詞思維的培養(yǎng),對學生閱讀產生積極意義。
(四)基于寫作習慣,培養(yǎng)閱讀注釋方法
小學生閱讀提煉文本應重點培養(yǎng)閱讀理解和注釋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從寫作習慣入手,引導學生學會注釋,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內容,閱讀過程中用多種注釋思路進行整合,然后通過注釋的方式形成知識的外延和拓展工作,最終實現知識的有效應用。
以五年級上冊《憶讀書》為例,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培養(yǎng)學生注釋的思維和方法。比如,第二自然段中就涉及《三國演義》,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閱讀批注,具體內容是自己對《三國演義》的認識,因為學生在以往的學習中通過繪本或課文接觸過《三國演義》的內容,所以在這一時期的備注主要是讓學生備注自己的理解。比如,有的學生備注:在四年級時學過《三國演義》的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是……的內容;通過簡單備注的方式讓學生將內容展示出來;第三自然段有桃園結義等,教師繼續(xù)讓學生進行批注,以此類推,教師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批注方式。所有內容批注后教師鼓勵學生對內容進行二次拓展,用類似小短文的方式將所有批注進行整合再進行拓展,從而提升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認識,實現知識的有效應用。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好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用習作的思路進行批注,將自己的感受、理解和認識進行拓展,在此基礎上實現知識的有效應用,然后對所有批注進行二次加工,用習作的方式進行應用,從而提升對整篇文章內容的理解,體現批注的價值并提升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實現閱讀與寫作整合的目標。文章的內容注釋對學生發(fā)展至關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批注的重視程度較高,但學生對批注的理解水平和使用習慣都需要一個過程,因此教師要做好批注的板書和應用設計,不斷通過批注習慣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煉內容、關鍵語句和中心思想,完成內容的學習和指導工作。
(五)利用寫作隨筆,培養(yǎng)閱讀積累習慣
隨筆既是一種寫作方法,也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積累的好習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著力于學生隨筆的寫作訓練,通過閱讀知識積累與應用的方式,讓學生在隨筆中提煉相關內容,融入自己的感受,從而實現讀寫結合下的學生閱讀積累習慣的培養(yǎng)。
培養(yǎng)小學生閱讀積累習慣是提升語文理解能力、寫作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思路。讀寫結合的思路下教師應積極利用隨筆的方式,在具體教學中進行合理滲透。教師要首先明確閱讀積累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在課內外閱讀中積累優(yōu)秀語句。教材中每一個單元都有“日積月累”的環(huán)節(jié),提供了諸多的古詩詞內容,這些資源在傳統(tǒng)學習中教師并不重視,基本一筆帶過,只是單純安排學生閱讀。所以,教師需要在讀寫結合的指導下,在日積月累中鼓勵學生對其進行廣泛閱讀并積累內容,用隨筆的方式寫出自己的理解,比如,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日積月累”中有朱熹的《觀書有感》,其中有“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名句,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積累和拓展,將文本內容進行翻譯,實現讀寫結合下的積累目標。翻譯的內容也既可以作為素材融入具體文章中,也可以作為句子印證某些觀點,從而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加深對內容的理解。
閱讀積累是一個長期發(fā)展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用隨筆的方式學會隨時記錄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在初期以作業(yè)的方式進行布置,中高年級學生則以自主積累為主、教師定期檢查為輔,通過閱讀積累的方式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水平。隨筆是一種寫作方式,積累是學生閱讀需要掌握的方法,二者結合可以有效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閱讀積累是一個長期發(fā)展的過程,隨筆是學生閱讀積累的一種體現。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發(fā)揮閱讀積累的作用,助力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幫助學生豐富語文學習的資源,利用隨筆將閱讀積累的內容展示出來并應用。
(六)善用繪本資源,培養(yǎng)閱讀觀察能力
繪本作為圖文結合的新穎形式,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語文課堂。圖畫的補充避免了文字的單調性,在對圖文的關聯進行觀察的過程中,小學生對閱讀材料細節(jié)的把控力得到顯著加強。
在《禮物》《平分生命》《媽媽的葡萄》《親情》等課文結束后,可引入《我爸爸》《我媽媽》等親情繪本進行情感遷移能力、細節(jié)觀察能力的深化培養(yǎng)。教師還可引導學生畫出自己的爸爸媽媽,并制作繪本,進行互評。在獨立完成的繪制活動中,無數巧思蘊含其中,學生得以變得更細致,無論是觀察力還是想象力都獲得了提升,這種提升在閱讀和寫作中都得到了潛移默化的印證。比如,學生在學習課文時,不再停留在文字本身,會先在腦海中浮現出畫面,從而將畫面與文字進行對比,觀察到一些文字細節(jié)。
三、結語
總之,讀寫結合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提升必須考慮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在閱讀指導過程中認識讀寫結合的重要性,并從閱讀與寫作雙提升的角度進行合理設計,依托寫作思維與寫作方法進行知識的遷移,在寫作過程中融入閱讀內容,并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最終實現讀寫結合下的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